第五百一十八章 皇權與世家

公元372年,是桓溫無比糾結的一年。

自從晉元帝司馬睿在建康即皇帝位改元泰興開始,皇室司馬氏就一直走的是和世家精英共治的路線,這也是東晉一直以來的權力劃分方式——皇室佔名分,世家由精英子弟交替共分實權。

如果桓溫不反,那麼他就是世家勢力的代表,壓制皇室一點問題都沒有。出於利益共同體的考慮,所有的世家們無論關係遠近都會奉他爲盟主,連侍中謝安都以“君”侍之。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是簡文帝司馬昱,也得看他的眼色行事,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廢掉換一個新傀儡上臺——前廢帝司馬奕,現在還帶着一個陽痿的惡名,在吳縣以海西公的身份惶惶不可終日。

可如果桓溫想取而代之自己當皇帝,那麼事情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一個強有力的實權皇帝,不是所有的世家們所願意看到的,這個時候桓溫就等於站到了所有世家的對立面,原先在明處暗處的所有助力都會變成阻力,只要一個不小心就會有連鎖反應,一旦崩壞後果不可預料。

這種事並非沒有先例。

當初司馬睿和王氏家族的蜜月期過後,爆發的第一次紛爭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桓溫不可能不想到那件剛剛過去不到五十年的舊事。

當年權勢煊赫試圖謀反的琅琊雙王之一的王敦,手中經年積累下來的權力可不在自己之下,更是原先在西晉就身處高位的重臣。然而等他一旦站到了所有士族的對立面想當皇帝的時候,就連同爲琅琊王氏雙王的堂弟王導都不會幫他!

論家族的勢力,當時的琅琊王氏絕不在現在的龍亢桓氏之下,是他們親手扶植起了現在這個王朝!

司馬睿不過是一個閒散皇室,永嘉南渡後,在王氏的全力支持下才收攏了北方士族和南方士族共同的支持,最終在晉愍帝出降劉曜後稱帝,建都建康,史稱東晉。

作爲回報,王導被任命爲宰相,朝堂之上一切政事都出自他手,司馬睿稱之爲“仲父”,比之管仲蕭何留在中樞要位;王敦則任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掌握着東晉絕大多數的兵權。在巔峰時刻,朝堂之上四分之三的官員都和王氏脫不了關係。

後來司馬睿試圖收回皇權的時候和王敦發生了紛爭,被王敦以“清君側”這個古老的名義正面擊敗,不但就地斬殺了司馬睿好不容易培植起來的黨羽,更逼得司馬睿都想讓出自己的皇位來保平安,卻最終被王敦拒絕了。從此以後他這個皇帝就是徒具虛名,所有朝政全部由王敦做主,直到他被這樣活活氣死。

事情等到王敦表達出自己想做皇帝的時候發生了轉機,接下來的事就玄妙了:王敦想廢掉太子,結果是“百官皆不從”;想要和謀主討論奪位,結果侄子王允之把完整的計劃全都透露給新皇室司馬紹;想要讓溫嶠爲丹陽尹訓練丹陽兵順便監察朝廷動向,結果溫嶠反身就向司馬紹告發王敦叛亂,順便把訓練好的丹陽兵對準了他——如此種種,如果仔細去分辨,世家們的身影幾乎處處可見。

桓溫現在想要仿照王敦當年的故事,又怎麼能不考慮到這些?

所以他只能一步步去試探世家們所能夠接受的底線。不是他不想快速稱帝,實在是不能夠——非不爲也,實不能也。

時間就在這樣無形的消耗中一天一天過去,第一個熬不住的就是如坐鍼氈地皇帝司馬昱。

公元372年七月,病重的簡文帝試圖下遺詔,想讓桓溫仿效周公攝政,被侍中太原王氏的王坦之駁回,改爲輔政;簡文帝駕崩,桓溫想決定是否另立幼帝,結果琅琊王氏的王彪之力阻,太子司馬曜繼位;373年二月,桓溫帶兵入朝拜謁皇陵,卻在衆臣默然反抗中被迫返回,前後在京不過十數天;返回姑孰後,桓溫逼朝廷加其九錫,陳郡謝氏謝安以袁宏作文不佳推延,一直等到他死的時候都沒有寫完。

一代梟雄的故事,就以這樣一種方式草草落幕,不得不令人扼腕嘆息。

即使到死,桓溫也如同當年的王敦一樣,沒有敢從門閥這個體制中跳出來去對抗門閥自己。

桓溫死後,將所有兵權交付給了相對能幹一點的弟弟桓衝。世子桓熙不服,與叔父桓秘,弟弟桓濟謀殺桓衝,事敗之後被流放,龍亢桓氏內部起了紛爭,整體勢力大大衰落。

375年,桓衝自己解任京畿要地揚州刺史給謝安,這等於是放棄了桓氏執掌核心權力的地位。桓氏黨衆自然羣體反對,桓溫當年謀主郗超也極力勸阻,然而桓衝心意已決,立即就改任徐州刺史,以北中郎府併入中軍將軍府,出鎮京口。

桓氏至此遠離權力中心,退回爲一般士族,雖然丟失了權力,卻也保住了平安。

至於影響,那就是“盛德日新郗嘉賓”從此專心於佛學不問世事,三年後去世;“天下蒼生望謝安”也從此登上了歷史舞臺,即將綻放出謝氏最璀璨的光芒。

可惜這些都與趙高無關,擊敗聯軍回到貝郡的他一反常態地選擇了隱遁。七八年來,從未再出現在衆人的視野裡,所有的日常相關事務,也都是由趙福金出面處理,他對外託病求仙,不再問世務。

作爲一個地方上的豪強,最初還有人來徵詢他的意見,然而朝堂之上的紛爭日益激烈,他這種小蝦米也就逐漸被有意識地遺忘——孟府沒有子嗣,而且估計以後也不會有子嗣,這一點是最讓人放心,讓他變得最爲安全的一點。

甚至可以說,在他明確繼承人之前,但凡覬覦他勢力的人都只會儘量地討好他。畢竟,一個無後的人反擊起來的力量是可怕的,當初吳郡四姓的前車之鑑就在那裡。當初他們中最強大的陸家到現在還處在家族內部權力鬥爭的漩渦裡,已經到了快從江東一流豪門的位置中掉出去的地步。

混得最好的是朱嚴。他雖然沒能如願以償地成爲四姓的共主,卻因爲另外三家的削弱而讓朱氏重新成爲了四姓之首,在四姓中的話語權大大增加。至於他和趙高的承諾,那是轉瞬之間就被他拋之腦後。作爲一個有野心且沒有太過預判力的人,如果不是忌憚趙高麾下的那一支強軍,他極有可能再次組建四姓聯軍進行第二次的征伐。

這一點,讓隨軍出征過的方靜姝極其不忿。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朱嚴都是那種無能的小人,除了內鬥時的權術還算有用,其餘的時候根本就是一個廢物。現在這樣一個卑鄙小人,卻美滋滋地爬上了高位,甚至對貝郡的邊界都多有滋擾。要不是貝郡供養的那些個乞活軍的確兇悍,估計朱嚴會更加肆無忌憚。

事實上,只有真正的頂級人士才知道,趙高早已經買定離手,不但買了最冷門的一家,還壓上了全副身家的重注,讓人既佩服又無奈。當然,趙高這次選擇的點也不同,讓即使是王謝這等豪族,也無法對趙高這次的選擇置喙,只好徒任自然了。

375年,“關中良相唯王猛”病死,淝水之戰正式拉開了序幕。

PS:這章好難寫,寫了幾遍都不滿意。

第三百一十一章 退而求其次第七百章 去大秦第八一章 閾值第十一章 新人第七六章 僵持第七百二十九章 格局第三百一十三章 虎父出犬子第四百六十八章 隱晦的交換第三百六十六章 無意的覲見第五百八十四章 老八的大招第三百五十八章 達成的協議第二百七十九章 迅捷的勝利第四百一十一章 史詩對史詩第七百八十二章 邯鄲學步第七百零九章 粗淺的瞭解第四百八十六章 血仇與榮耀第三百零八章 智伯瑤遇害第七百六十一章 僱傭軍第四百二十三章 衆人的憤怒第六百四十一章 趙甲和錢乙第二百九十八章 競技場結果第百七一章 覺悟第七百六十一章 僱傭軍第二百四十六章 和平的方案第五百九十八章 寶物的靈性第七零章 選擇第四百九十章 精英的產生第三百四十六章 工布劍之威第五百一十一章 殘酷的命令第五百七十三章 還手的餘地第二百五十六章 竹林中論道第百四九章 交手第七百八十五章 自己的嘆息第百八一章 證明第三百一十九章 試探着底線第四百八十章 殘缺的傳承第七百六十一章 僱傭軍第七八章 保身第三百三十八章 試探與示威第三百四十八章 燦爛的笑容第三百七十一章 戰鬥的配備第六百六十六章 尋找遠古血脈第五百七十四章 軍團的敗勢第二百三十八章 運氣大爆發第七百三十一章 覬覦者第七百七十五章 接不接?第二百三十七章 意外的榮譽第七零章 選擇第五百四十六章 完整的世界第四百二十八章 有一種可能第四七章 信息第三百三十二章 政令從孟出第五三章 推斷第三百六十三章 百年的戰爭第五百六十五章 給他的答案第百零三章 事變第三百二十九章 所謂的開拓第二百三十八章 運氣大爆發第五百四十三章 空閒的位置第五百七十七章 破開的殺招第百五十章 互換第六百一十章 被迫的應對第四百一十二章 短兵之相接第五百五十四章 巧合的隱憂第四百九十二章 錢多的麻煩第四零章 悲歌第二百一十四章 破室韋精騎第五百二十七章 冒險的選擇第六百一十四章 我們的目標第二百四十三章 做好了的局第六百七十章 以死求生的決心第六百零八章 別緻的天賦第七百零一章 切入口第三百一十一章 退而求其次第二百四十四章 上門的苦主第二百四十五章 兩難的選擇第五百零四章 規則的漏洞第百四零章 百人第三百八十五章 未知的方向第二百九十五章 格局和底氣第二百一十五章 張巡的威名第二百三十四章 威風的老八第五百五十八章 全部的倚仗第六百四十五章 疑是故人來第六百九十二章 英雄戰第三零章 科舉第三百二十九章 所謂的開拓第五百六十八章 膠着與下馬威第百三三章 威勢第六百九十二章 英雄戰第五百三十八章 不對稱的戰爭第三百九十八章 隱忍地出擊第七百五十九章 唯一性第六百六十七章 利益共同體第五百五十一章 第一項內容第五百七十九章 最強的配合第二百九十七章 大勢的威壓第五百二十九章 玲瓏的晉升第四百七十二章 營銷的威力第三百五十六章 徹骨的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