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兩相其害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絕地天通以來,人是人,神是神,人的事歸人管,神的事兒歸神管,朱元璋和朱棣宣稱自己是在真武大帝轉世,是當時的情況使然。

朱元璋面臨的是一個長期以來四分五裂的國朝,而朱棣需要真武大帝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太宗纔是朱棣最想要的廟號。

現在,朝廷決定,要進行神佛的宣傳,神話皇帝,海瑞認爲極其不妥。

張居正從一開始就不同意海瑞回朝,當初廷議通過讓海瑞回朝,張居正說,曲則全。

這就是海瑞,當他認爲不對的時候,就會堅持到底,而其道德楷模的光環,又不得不讓人去認真考慮他的意見,畢竟海瑞是真正的清流。

在張居正、王崇古相繼同意了再次神話皇帝,但海瑞堅決不認可。

“綏遠是新闢之地,也可以稍加變通。”曾省吾是個保守派,他認爲祖宗成法沒什麼不妥的。

“這不是變通之事,新政如堤,潰一處,則堵無可堵,封無可封,只能任由河流改道,良田被淹沒,百姓們不得不遷徙,新政的長堤之中,再言真武大帝轉世之事,就會成爲潰堤之處,一潰千里。”海瑞反駁了曾省吾的觀點,並且進一步闡述了自己反對的理由。

除了世俗化這一點之外,還有最重要的原因,這可能會成爲新政的突破口,神話皇帝這件事,本身不符合大明傳統的政治、文化和公序良俗,一旦開啓神話皇帝之後,到反攻倒算的那一天,就是新政決堤之日。

洪水過境的時候,堤壩上會管涌,就是水在水壓的作用下,會對堤壩滲透,在滲透的作用下,水在堤壩內形成孔隙流動,帶走土壤,然後愈演愈烈,最終潰堤。

而海瑞擔心的就是,神話皇帝,成爲新政那個潰堤之處。

“海總憲所言有理。”張居正坦然的承認了海瑞說的很有道理,他看着海瑞說道:“那海總憲有什麼辦法嗎?”

“我和王次輔,之前一直在阻攔,防止官廠的權力過大,煤市口煤炭的集散皆由民便,鬧出了亂子,許氏掌控了煤市口後,將蜂窩煤添加了許多的黃土,以期更多的利潤,甚至還資助了沈自邠、雒於仁等人創辦雜報,鼓譟風力輿論,鬧出瞭解刳院前伏闕惡事。”

“海總憲,有的時候,只能兩相其害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自是管子輕重之道。”

張居正必須要說服海瑞,作爲清流的代表人物,一旦海瑞不再支持新政,鬧得清流跟着一起起鬨,會給新政帶來天大的麻煩,科道言官現在如同綿羊一樣,因爲沒有類似海瑞這樣的標杆人物,一旦海瑞帶頭反對,大明只能走上徹底捂嘴,封禁之路了。

“有些事自然可以權衡利弊,稍加變通,我不是冥頑不靈,食古不化之輩,但元輔啊,有些事,不能曲則全,陛下是萬民的陛下。”海瑞看着張居正,也在據理力爭。

“臣也以爲海瑞所言有理。”李幼滋並不打算趁機落井下石,海瑞得罪了張居正被罷免,李幼滋就能升轉,成爲左都御史,李幼滋沒有那麼做,而是選擇了贊同海瑞的反對。

有很多事兒,比升轉更加重要。

“臣亦以爲海總憲所言有理。”萬士和左看看右看看,唯獨沒敢看陛下,選擇了贊同海瑞。

作爲禮法的守護者,神話皇帝明顯違背了禮法,萬士和自然要反對。

朱翊鈞看着廷臣們吵起來了,立刻開口說道:“諸位愛卿,諸位愛卿,且聽朕一言。”

“咱們先說好,文華殿內吵翻天,但是政令出了文華殿,咱們都要好好執行,有意見,有想法,可以在文華殿上表述,否則就失去了廷議的意義。”

“劉伯溫說,萬夫一力,才能天下無敵,連廷臣們都力不往一處使,那什麼事兒也做不成了。”

“好了,你們繼續。”

朱翊鈞趕忙劃出道來,再次重申了廷議的規則,吵,都可以吵,怎麼想就怎麼說,不必遮掩,但一旦集體通過決議,就要堅決執行,一以貫之,有始有終。

再次申明規則之後的朱翊鈞,開始了看熱鬧的模式,這也是朱翊鈞願意御門聽政的原因,看着經過了科舉、官場遴選的國朝明公吵架,極其有趣。

“那麼我們回到開始的地方,滅佛之後,就必須要一個新的神仙嗎?”海瑞開口問道。

張居正立刻說道:“是的,海總憲履任地方,想來也清楚,移風易俗,絕非一朝一夕,若是移風易俗那麼簡單的話,雲貴川黔,就沒有那麼多的土司了,海總憲出身瓊州,想來也知道,瓊州土司之盛。”

“誠如是也,移風易俗,百年之計。”海瑞點頭說道:“正因爲移風易俗爲百年之大計,所以就不能從出發的時候,就是錯的,因爲向錯誤的方向而去,只會漸行漸遠。”

“朝中賤儒就是這樣的例子,不讀史、不解聖人訓深意,不能日日新,不肯承認萬事萬物發展之理,這些個賤儒讀的書越多,錯的就越深刻。”

向着一個錯誤的方向努力,再努力,結果也是錯的,明知道這個方向是錯的,還要因爲一時的困難,而選擇逃避,選擇捷徑,這不是大明這個硬骨頭該做的事兒。

“海總憲所言有理,那海總憲以爲該當如何呢?”張居正也不着急,笑着問道,要是議政之中,因爲旁人的反對就氣急敗壞,那不是威權人物,是神經病,一人計短,衆人計長。

“要麼不做,要麼做絕,這些喇嘛全都送到臥馬崗礦山挖礦,將所有廟宇搗毀方爲正途,既然要滅喇嘛,就要做到徹徹底底。”海瑞十分肯定的說道。

“這需要更大的投入,而且會引起西域還有川藏地區的廣泛反對,這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事兒,海總憲的道理當然是對的,但我們也要考慮執行的難度,形而上的理論,當然要對實踐進行指導,但形而下的實踐,纔是作爲施政考量的第一前提。”張居正再次認可了海瑞的道理,海瑞說得都對。

但現實必須要考慮,完全的滅佛,會引發更團結的抵抗。

喇嘛教的影響,可不止在綏遠,還在西域,還在川藏。甚至能夠達到社會共識的地步,大明是否要重開西域?在重開西域的時候,非要樹立更多的敵人?道理張居正也會講,但施政的也是他,他就必須要考慮的更全面。

這次換成了海瑞沉默。

因爲張居正說的更有道理,他講的這些道理,張居正未嘗不懂,但仍然如此選擇,顯然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不是一拍腦門就決定的。

施政的難度和廣泛的反對,都是大明必須要考慮到的成本問題。

其實張居正這番話裡,還涉及到了一個是否值得的問題,也是精算之風,綏遠真的值得朝廷如此投入嗎?深受華夷之辨的張居正,覺得現在大明投入了近三千萬銀,修建馳道和礦區,掌握了金銀銅鐵煤礦,就已經綽綽有餘了,在張居正看來,能把繩索繫牢,不讓草原人南下,就是施政的大成功。

王化只是一個美好的政治構想,北方靖安,纔是張居正的根本目的。

所以,張居正選擇成本更低的方法。

“元輔所言有理。”海瑞沉默了許久後,選擇了認可,畢竟談實踐,海瑞是個清流、是個言官,他可以避而不談,不去思考成本,但作爲元輔,張居正必須考量。

在經過了熱切的討論之後,最終通過了在草原推廣真武大帝轉世之說,龍虎山天師張國祥,還有來華使臣、研究道藏的利瑪竇一同前往草原,廷議批准了真武大帝的轉世。

“咦?不需要朕下聖旨嗎?”朱翊鈞看完了張居正的浮票,立刻愣住了,最終形成的廷議結果就是,苦一苦喇嘛,罵名由潘季馴和三娘子來擔。

真武大帝的轉世真人,也就是皇帝本人,並不公開承認。

皇帝不下聖旨滅佛、皇帝不下聖旨推廣真武大帝轉世之說,也就是大明朝廷,不承認在神話皇帝,沒有留下任何證據來證明,是朝廷的主意,這完全是地方爲了解決地方矛盾,推行的政令。

海瑞聽聞,驚疑不定的看着張居正,大家都是讀書人,張居正難不成偷偷補過課?!

早說你這個玩法,那還反對個屁!

“不過留出一部分的空白,不至於進退失據而已。”張居正再次俯首說道,陛下當初問張居正是不是讀書人,張居正當然是,而且讀書讀的極好。

張居正怎麼可能給反對派留下這麼個可以被攻訐的突破口?

神話帝王?哪有的事兒!都是地方爲了解決矛盾,想出的怪招。

“那就依先生所言。”朱翊鈞又學了一招,睜着眼說瞎話。

“長崎總督府發來奏疏,安土城織田信長答應了神田真一入明之事,總督徐渭上了一本奏疏,請求朝廷恩准。”張居正面色猶豫的說道:“徐總督在長崎,這麼做是不是太危險了。”

徐渭說了什麼?簡而言之,可以稱之爲白銀硫磺條約。

倭國每年出口到大明的白銀大約有三百五十萬銀,硫磺將近六百萬斤,這兩樣商品,就是倭國的特產,也是倭國換取大明商品的重要來源,而現在長崎總督府要求織田信長答應,所有的白銀和硫磺,都要運抵長崎,交由長崎總督府,由長崎總督府負責週轉,理由是爲了貿易安全。

而放款的方式,就是以倭國通行寶鈔爲主,大明貨物爲輔。

而這份條約最危險的地方就在於,長崎總督府有監察之權,可以以各種理由,來扣押貨物,暫停放款和不放款。

也就是長崎總督府可以無理由的沒收抵達長崎的貨物,而且是名正言順的,正大光明的。

這份條約需要安土幕府織田信長的簽字,只要織田信長簽字,那倭國就徹底失去了貿易自主。

而倭國還不是大明,物產豐富,有極大的戰略縱深,還有陸路商路可以通商,倭國極爲仰賴海外貨物的流入,這就是一份強制性閉關鎖國的條約,禁止了倭國和外界的交流。

原先,倭國人的商賈在長崎,不僅僅可以跟大明商賈接觸,還可以和紅毛番的商賈接觸,現在只能和長崎總督府溝通了,能在外貿中得到什麼,全都由長崎總督府說了算。

所以,張居正才說長崎總督府如此霸道行事,一定會有巨大的危險。

“這個議題,朕是很希望通過廷議的。”朱翊鈞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作爲皇帝他有一票否決權,也有通過權力,但他還是要看廷臣們的意見。

“水師應該調動策應,防止生變。”曾省吾站在了兵部尚書的立場上,贊同了這項提議,並且認爲應該積極行動。

這其實還涉及到了一個自明初就在討論的問題,藩屬國,有沒有獨立外交的權力。

自洪武年間冊封李氏朝鮮之時,這就是個被反覆提及的問題。

李成桂是大明冊封的朝鮮的第一個國王,如果沒有大明冊封,李成桂能不能建立李氏朝鮮都兩說。

洪武二十九年,朝鮮大臣鄭道傳,慫恿朝鮮國王李成桂聯合女真攻遼。

在傳統的認知裡,朝鮮是孝子,但孝子也不是一直孝順的,李成桂自從稱王之後,對大明表面恭順,其實暗中一直在積極訓練軍卒,意欲何爲,不言而喻。

鄭道傳可是李成桂的心腹。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下旨到朝鮮,以賀表用詞輕薄戲侮,要求主張攻遼的鄭道傳去南京,鄭道傳不去,繼續慫恿李成桂。

而李成桂的兒子李芳遠悍然發動了第一次王子之亂,誅殺了意圖攻遼的鄭道傳,逼迫李成桂當了太上王,禪讓了王位。

朝鮮的國策‘事大交鄰’是在景泰年間首陽君李瑈發動了‘癸酉靖難’,奪取了侄子的王位後,才最終確立的,這也成了後來朝鮮的國策。

在國初,大明臣子普遍認爲,李成桂膽敢有攻遼的企圖,就是和女真人眉來眼去,纔有這個膽子,那時候就有臣子提出,剝奪藩屬國的外交權。

鄭道傳是李成桂的心腹,而且是嫡系,鄭道傳攻遼的想法,李成桂真的一點都不知道嗎?

而現在,長崎總督府徐渭的這本白銀硫磺條約,就是在剝奪倭國的外交權,商貿、使者等等一體禁止,剝奪藩屬國的外交權,從倭國開始。

“長崎總督府的提議是極好的,但長崎總督府是否有保護自己的力量是存疑的,長崎總督府的牙兵有一千五百人,長崎行都司的大阪灣守禦千戶所也只有三千人的規模,文華殿的決策,理當考慮地方的難處,還是要下章詢問長崎總督府是否堅決如此主張。”張居正也贊同這個條約。

但是這個條約,有點逼織田信長造反的意思,到時候長崎總督府會非常的危險。

“臣也是這麼認爲的,還是下章到長崎,讓他們再慎重考慮一下,尤其是站在自己安危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王崇古也認爲應該慎重一些。

所有人都知道,去長崎的牙兵、客兵全都是瘋子,只要能滅倭,其他全然不顧及,但大明朝廷做決策就必須顧及。

廷議沒有通過白銀硫磺條約,而是讓長崎總督府再慎重的考慮一番,而且神田真一,仍然沒有來到大明,可以再等一等,再削弱幾分織田信長的實力。

廷議還在繼續,朱翊鈞認真的聽取了各方意見之後,做出了各種各樣的決策,有保守有激進。

松江府的一條鞭法,推行的比較順利,因爲曲氏行賄案止於賬簿,申時行推行一條鞭法,變得順利了不少,至少高門大戶們,同意了一條鞭法的試行,畢竟相比較抄家,多交那麼點稅,還是很少的。

比較有意思的是,松江府的高門大戶們其實對一條鞭法的加稅,其實不怎麼在意,因爲一條鞭法是田稅。他們最擔心的就是皇帝對市舶司加稅,也就是各市舶司都餉館加稅,因爲海稅百值抽六,真的很低很低,相比較海貿龐大的利潤,根本不值一提。

南衙織造局門前發生了一起自縊案,是一個青樓女子半夜吊死在了織造局的門前。

這個青樓女子打小被拐賣到了人牙行,因爲皮囊好,就被賣到了青樓裡,她攢了五年的錢,傾盡所有爲自己贖身後,趕到織造局,希望成爲織娘,但王崇古前一天剛剛禁絕了娼門女子入廠,這個青樓女子心心念唸的彼岸,對她關上了大門。

就差一天,就差一天!她就可以抵達彼岸。

她哭過鬧過,甚至還跑去敲鼓鳴冤,但都沒有成功進入織造局。

這個女子當時沒有自殺,但因爲賤籍出身的她,並沒有找到什麼營生,走投無路之下又做了暗娼,結果不小心有了身孕,生活徹底斷了依靠,在四月初二,一不做二不休,就在織造局門前自縊了,控訴着世道的不公。

朱翊鈞本來還想說服王崇古可以稍微變通一下,這麼一刀切,這樣的悲劇還會不斷上演,但王崇古堅決不肯,就是要一刀切,因爲根本無法分辨是真心投奔,還是心懷叵測利用官廠織孃的身份騙婚。

哪怕挨再多的罵,王崇古還是不肯准入,因爲這個青樓女子在織造局門前自縊,王崇古可沒少被人彈劾,肉食者之鄙,毫無仁恕之心。

王崇古解釋,其實還有個原因,就是官廠的待遇極爲優渥,屬於一隻腳踏進了肉食者的門檻之內,不種地、固定工作旱澇保收、子女教育有三級學堂保障、廠內有安保的法例辦等等,這些都屬於窮民苦力做夢都想要的待遇。

只被朝廷朘剝,好過被朝廷藁稅和鄉賢縉紳的地租,雙重壓迫。

現在的官廠不缺人的同時,對入廠也提高了要求,最少也要身家清白。

而且官廠裡賤籍出身的織娘也支持這種一刀切的辦法,因爲只要發生一次騙婚案,這些織孃的出身就會被提起一次,這對她們而言,也是傷害。

這世間根本沒有兩難自解的辦法,總要有人付出代價,朱翊鈞解決不了這個複雜的矛盾,最後他選擇了對人牙行動手,這些買賣人丁的人販子,最該殺!

在織造局門前自縊女子的悲劇,是人販子造成的,這個女子是被拐賣,而不是被父母送到了善堂。

當初徐階的善堂,朱翊鈞沒有處置徐階,是因爲善堂和人牙行還是不同的,至少不和人牙行買賣。

蘭州毛呢官廠的生產規模仍在擴大,而且經濟羈縻的效果已經初顯成效,來自青海方向的諸多部族,請求內附,新上任的三邊總督沈一貫請示朝廷,是否允許這些部族內附,最終獲得了允許。

內附之後,生產方式也會從遊牧變爲定牧,大明在綏遠的王化,還是取得了一定的影響力,至少跟蘭州毛呢廠做羊毛生意的部族都知道了背靠大樹真的好乘涼。

而遼東方面,則是關於李成樑內調的討論,主要是大明在遼東建立布政司,因爲李成樑和他的客兵存在,遲遲沒法推進,如果把李成樑內調,可以大幅度的推進遼東郡縣化的進程,大明也從兩京一十五省變成一十六省了。

最終沒能通過廷議的主要原因,還是要靠李成樑繼續尺進存取,繼續擴張遼東的地盤。

廷議的內容很多很多,朱翊鈞休息了七日,很多事都要他來處理,朱翊鈞下了朝就去了北大營操閱軍馬,回到通和宮的時候,已經日暮西斜。

“朝廷給屠隆的處罰僅僅是回籍聽用,雖然沒了官身,但還有功名,朝廷只是覺得他乾的事兒過於抽象了,但是屠隆的這些擁躉,是真的想讓屠隆死啊。”朱翊鈞聽完了趙夢祐的奏聞,直接笑了起來。

屠隆的詩詞寫的極好,有不少的擁躉,而這些擁躉,聽說屠隆因爲太白樓風流快活,遊宴淫縱之事被革罷,立刻開始了行動,四處爲屠隆奔走。

有的是求告到了明公處,希望明公們說說情;有的則是說些陰陽怪氣的怪話,來諷刺朝廷無容人之度,無自由之風;有的則是奔走相告,甚至串聯要到午門來伏闕,請求皇帝法外開恩。

所以朱翊鈞才說,這幫傢伙想讓屠隆死,因爲朱翊鈞說的很明白,若是有人胡攪蠻纏,就給屠隆帶上枷鎖遊街三日,屠隆很有才華,而且青浦縣履任地方的種種表現,也很有能力,要是帶上枷鎖遊街三天,他屠隆這麼個大詩人、大才子還有什麼顏面苟活於世?

屠隆已經上了謝恩的奏疏,事主都認罪了,這幫擁躉們,非要惹是生非。

“屠隆何在?”朱翊鈞拿出了彈弓,猛地射出了一隻無尾箭,射向了龍池裡遊動的鯉魚,但這次射了個空,不是朱翊鈞準頭差,而是這些鯉魚早就習慣了聽到皇帝的腳步聲就躲到水底去。

“跑了,收到聖旨,到吏部報備之後,立刻就走了,現在都快到涿州了吧。”馮保俯首說道。

屠隆很清楚,他乾的荒唐事,皇帝還肯給他個回籍聽用的懲罰,其實是起了愛才之心,畢竟荒唐的事兒,不是發生在陛下養病期間,也算是有那麼一絲的恭敬之心。

屠隆再不識趣,那就不是讀書人了。

擁躉們還在奔走,事主已經跑路。

“跑的倒挺快!”朱翊鈞笑着說道:“讓王希元張榜,告訴所有人屠隆已經離開,如果明日還有人糾纏,就把屠隆抓回來遊街,三天太短了,五月最後一天是新酒開沽點檢的日子,到那天不是各家酒坊要爭頭名嗎?就遊街到開沽點檢之後吧。”

“他不是喜歡大庭廣衆嗎?就讓他玩個夠。”

“臣遵旨。”馮保打了個寒顫,這從四月份遊街到六月中旬,屠隆就是臉皮再厚,怕也只有一死了之了。

朱翊鈞用過了晚膳後,正準備批閱今日奏疏,一個小黃門走了進來,俯首說道:“陛下,順天府丞王希元請求覲見。”

“宣。”

“臣拜見陛下,陛下聖躬安。”王希元規規矩矩行禮,陛下雖然讓他免禮,但他還是跪着不起來,再叩首說道:“陛下,這是臣致仕的奏疏,臣乞骸骨歸鄉。”

“朕沒記錯的話,你是隆慶五年的進士,先生的門生,你中式那會兒才二十七歲,現在也不過四十歲,怎麼就要乞骸骨了?”朱翊鈞眉頭緊蹙的說道。

乞骸骨,就是說我老的不能任事了,陛下放歸臣子依靠親眷,王希元要乞骸骨,那大明還有不請骸骨的朝官嗎?

四十歲,正年輕。

“陛下聖明,臣今年的確四十了。”王希元趕忙叩首,當年那個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他,已經是中年人了。

“是屠隆的事兒,讓你這麼爲難嗎?”朱翊鈞打開了奏疏問道。

“屠隆?啊?那個事兒簡單,找幾個書吏去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即可,倒不爲難。”王希元還反應了一下,纔想起來陛下說的屠隆是何事,這事兒其實簡單的很。

朱翊鈞看完了奏疏,其實就是京堂的人越來越多,王希元有點玩不轉了,覺得無能,愧對張居正的舉薦,皇帝的信任,實在是沒有顏面繼續留下去了,準備回家種紅薯去了。

“算上附郭百姓,京堂現在二百八十四萬人,確是難爲王愛卿了。”朱翊鈞頗爲感慨的說道。

主要是京師這地界,是個案子,牽連出來的人,都比王希元官大,這京師的父母官,真的不好當。

第631章 朕爲天下黎民留愛卿在朝第350章 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第二百七十二章 我一個惡貫滿盈的惡人,都覺得邪惡第618章 人力可勝天,天棄人不棄第471章 蒸汽機是要吃人的第一百七十五章 手縛濁龍潘季馴,慘如水鬼高啓愚第九十五章 客星犯帝座,佞臣僭主上第575章 皇帝陛下,你也有今天!第358章 開海一念起,天地剎那寬第600章 大明,一個沒有了靈魂的軀殼第二百三十章 祥瑞新解第四十七章 官序貴賤各得其宜,尊卑長幼之序第一十四章 利益交換第651章 暴力未曾失控,所以不是兵變第六十五章 連綿不絕的攻勢第三十三章 狼、虎、龍第531章 大明真的存在嗎?第一百七十七章 鎮庫大錢真的很大第343章 藥不對症,就換方子第441章 利者,人之所欲也第613章 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第705章 崇德坊的集體婚禮第385章 大明舉重冠軍張居正第582章 輕徭薄賦害窮民,與民休息多虛耗第455章 私掠許可證第八十四章 富國以安天下,強兵以誅不臣(爲盟主“小飛毯”賀!)第615章 兩相其害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第二百八十四章 臣有個主意,不如讓他們交錢第450章 知識本就是昂貴的第428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五十九章 讀書人的事兒,竊不是偷第555章 欠陛下的債,還不完,根本還不完第595章 陛下,這聽起來很難理解第一百四十四章 朕,唯利是圖!第596章 嚴刑峻法,這個惡人朕做了第一百一十章 張居正還沒用力,張四維就底牌盡出推薦一本書:《哥哥我要招安大宋》第二百七十三章 吃幹抹淨不幹事第637章 天殺的畜生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寧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第566章 百姓日用方是道第683章 解刳院雅座一位第二百三十五章 矯矯虎臣,腹心干城第299章 取之於賤儒,用之於賤儒第601章 摸着侯於趙過河,循跡而行第662章 惡貫滿盈朱翊鏐第一百八十章 李太后歸政,乾清宮大火第630章 因爲,陛下他善!第二百零八章 大明皇家格物院第五章 皇帝的信牌第516章 一身偃臥蓬蒿穩,四海蒼生恐未安第508章 出身寒微不是恥辱第659章 種植園的奴隸一年可以吃120斤肉第401章 朱翊鏐的好日子,徹底到頭了!!第445章 戚繼光沒有等到屬於他的十二道金牌第431章 快速帆船游龍號第616章 織田信長的反抗,假借水師獨走的名義第331章 誰爲萬民奔波,誰爲萬民之王第二百七十五章 戌時三刻夜襲敵營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第二百零二章 權豪縉紳裡面的一股泥石流第689章 《論奸臣的自我修養》第一百五十一章 重新定義清流第374章 兩宮太后非但不阻攔,還一起胡鬧第八十四章 富國以安天下,強兵以誅不臣(爲盟主“小飛毯”賀!)第637章 天殺的畜生第一百七十八章 兩廣縉紳無不懷念殷部堂第五十三章 養寇自重,弛防徇敵第471章 蒸汽機是要吃人的第398章 大明皇帝的留一手第九十五章 客星犯帝座,佞臣僭主上第485章 到底是誰帶壞了陛下?第447章 以徵虜大將軍的名義宣佈:俺答汗,第366章 帝皇的王座是黃金馬桶第五十二章 戚帥,朕有疑慮第294章 等,等太陽落山;等,等天下有變第一百八十三章 餒弱則懦,此誠君王之戒第697章 皇帝跟張居正一比,都像個保守派第657章 《抱薪者》和《安全生產》第一百六十七章 立國之宏規,保安之上畫第642章 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偏偏他自己還不爭氣第二百六十章 戰爭之中,傷亡不可避免第一百六十六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567章 荒地無人耕,起耕有人爭第502章 不解風情朱翊鈞第415章 萬曆朝特色王化道路第九十五章 客星犯帝座,佞臣僭主上第347章 我家皇爺爺讓我給你帶句話第506章 代號爲:平波淨海第448章 在死亡的邊緣試探第435章 欺你老邁無力第598章 申時行是壞人第545章 清流名儒難負盛名,憐孤惜寡上門認第402章 海外開拓的規矩請假條第517章 大明水師閱艦式第645章 海瑞辭官第658章 加兩百萬銀,湊個三千萬銀預算的整數第二百七十五章 戌時三刻夜襲敵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