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
天子啓新元二年,秋八月十四,楚都彭城。
在位於彭城南側的楚王宮內,吳王劉濞、楚王劉戊二人身着甲冑,此刻卻是各自看着手中的簡書,臉色都有些難看。
“淮南,當真愚不可及!”
畢竟稍年輕些,沉不住氣——只短暫的嘗試之後,楚王劉戊便放棄壓住怒火的打算,將手中簡書重重往地上砸去。
“那張釋之是什麼人?”
“——先帝朝的廷尉卿!”
“要不是曾惡了尚爲儲君時的長安天子,怕是早就位列三公了!!”
“這劉安小兒,居然連張釋之的話都能聽信?”
越說越氣,楚王劉戊只煩躁的起身,將先前砸在地上的竹簡撿起,又雙手重重砸下;
還是不解氣,便再怒氣衝衝的使勁踩了踩。
現當下,關東各諸侯藩王中,明牌造反的,自是以吳楚爲先;
趙王劉遂也已經舉兵,只是還要等等匈奴人的消息在行動。
除去吳、楚、趙,剩下的,便是看淮南系、齊系作何反應。
劉戊原本以爲,對於殺害了淮南厲王劉長的長安天子一脈,淮南系必定會懷恨在心!
就算衡山國遭了災,無力舉兵,淮南、廬江兩國也總該興兵,以向長安天子報殺父之仇?
結果可倒好——淮南系的老大哥:淮南王劉安,開局就拉了一坨大的。
說是去年,被長安天子貶爲淮南國相,逐出長安中樞的故廷尉張釋之,在得知淮南王劉安打算舉兵,與吳楚聯軍匯合之後,當即找上了劉安。
張釋之對劉安說:大王如果要發兵響應吳王,那就讓我來做統帥吧;
畢竟大王沒帶過兵,臣好歹還曾履任軍中,又是淮南的國相,指揮軍隊也會方便一些。
按照正常人的思維,知道張釋之曾經在長安擔任九卿,又剛來淮南國不到一年;
就算不直接拒絕,作爲淮南王的劉安,在這種關乎身家性命的大事上,總得再試探試探張釋之?
結果可倒好——見張釋之願意做自己的統帥,淮南王劉安當即連蹦帶跳的奉上兵權,並激動的表示:有相國這樣的名臣做統帥,我大事可成矣!
然後~
劉安便不出意外的,被得掌淮南兵權的國相張釋之給軟禁了……
當下,張釋之正緊鑼密鼓的佈置防線,擺明一副‘此路不通,吳王、楚王請繞道’的架勢;
此刻正被楚王劉戊踩在腳下的簡書,便是張釋之送來的‘勸降書’。
——楚王啊~
——歇了吧~
——淮南系三王,是不會舉兵的~
也確如張釋之所言:作爲淮南系的頭,淮南王劉安已經失了兵權,整個淮南國,此時都已經由國相張釋之掌控;
衡山國又在即將秋收的關頭遭了雨雹天災,此刻正鬧着饑荒。
就算沒遭災,衡山王劉勃也大概率會和張釋之一樣,堅壁清野,擺出阻攔吳楚聯軍的陣仗,根本不可能和吳、楚同流合污。
二哥忙着應對饑荒,大哥又被國相軟禁,淮南系三王中最年幼的廬江王劉賜,縱是有心舉兵相應,也只得躊躇不前。
就此,原本被楚王劉戊寄予厚望的淮南系,在叛亂剛爆發第十日,便宣告全軍覆沒……
“齊系也好不到哪裡去。”
相較於楚王劉戊的無能狂怒,吳王劉濞相對冷靜一些。
但也僅限於沒有跳腳而已。
滿臉陰沉的擡起手,將手中簡書遞上前,嘴上也不忘說到:“除去我們本就不抱希望的城陽王,齊系其餘六王,原本都已經說好要舉兵響應。”
“可當下,只有濟南、淄川、膠西、膠東四王舉兵。”
“——濟北王劉志,也和那愚蠢的淮南一樣,被自己的郎中令給卸了兵權。”
“更要命的,是那齊王劉將閭……”
說到劉將閭,饒是吳王劉濞城府極深,也難免一陣胸膛起伏,鼻息粗重起來。
至於楚王劉戊,只接過簡書大致掃了一眼,便再度嘶吼、咆哮起來。
“齊王鼠輩,安敢揹我?!”
啪!
不出意外的,簡書再次被楚王劉戊砸在地上,又跳上去一陣猛踩……
“不妙啊……”
“不妙……”
對於楚王劉戊的無能狂怒,劉濞全當沒看見,只滿臉凝重的回過身,走到那面高高掛起的堪輿前。
堪輿之上,是漢家整個關東地區。
——西起樑都:睢陽,東至東海;
——北起邊牆,南至五嶺。
此刻,吳王劉濞的目光,便直勾勾釘在了齊國,以及城陽國的位置上。
“原本只是城陽拒絕舉兵,就算放任不管,也沒什麼大不了。”
“但眼下,那齊賊也背了水;”
“有齊國、城陽國攔着,膠西、膠東兩國的兵馬,可就要被堵着過不來了……”
從此刻,掛在吳王劉濞身前的巨大堪輿上,便不難發現:漢家的齊地,大致位於後世的山東一帶。
至於膠東、膠西二國,則位於後世的山東半島,或者說是‘膠東半島’之上。
既是半島,便自是三面臨海,只有一面——西面與中原大地接壤。
而膠東半島與中原接壤的部分,便分別由如今的齊國、城陽國所阻隔。
要想從膠東半島踏入中原,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橫穿城陽國,要麼借道齊國。
早先,齊系七王中,有六人都答應了吳王劉濞:只要吳楚舉兵,我們便立刻響應!
至於齊系最弱小的城陽王,成爲了齊系唯一忠於長安的忠臣,劉濞也大致明白齊系‘留個火種,以防萬一’的打算,便也沒太當回事。
但膠東、膠西二國會被堵在膠東半島上,劉濞卻是想都沒想過。
——就算城陽過不去,不也還有齊國嘛!
從齊國出半島,順便與齊軍合兵,再一起西進不就好了?
現在可倒好:齊王劉將閭,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反悔了,不玩兒了。
反悔也就罷了——好歹把膠東半島的膠東、膠西兩國兵馬,從齊國放出半島也行啊?
但劉將閭卻擺出一副誓死效忠長安的架勢,直接把齊國東、西兩側都給封鎖!
這就導致齊國以東,膠西、膠東二國雖舉了兵,卻被困在了膠東半島上,根本就無法將軍隊開入中原;
位於齊國以西的濟南、淄川二國,也礙於齊國反水,而不敢把後背丟給大哥劉將閭,只能派兵到邊境線,和齊國軍隊對峙。
如此一來,原本‘齊系七王,反者有六’的樂觀局面,因齊王劉將閭的反水而頓生劇變!
——城陽早就表示要做忠臣,如今齊王劉將閭也反水;
膠西、膠東因此被堵在半島上,不得不向西攻打齊國;
濟南、淄川二國不敢把後背交給齊國,也只得向東進攻齊國,試圖與膠西、膠東合力,四國自東、西兩兩夾擊,看能不能把齊國打下來,或是逼齊王劉將閭舉兵。
再加上那個親自去修城牆,導致被郎中令捉拿,從而失了兵權的蠢貨濟北王……
還沒開打呢,齊系七王,這就已經出了一個忠臣(城陽),一個囚徒(濟北);
剩下五個,則都在齊國東、西兩側國境線,恨不能打出狗腦子……
“豎子匹夫……”
“不相與謀!!!”
縱是養氣功夫如何了得,吳王劉濞也終是再也壓制不住怒火,在面前堪輿之上猛地砸下一拳!
只那堪輿本就是懸掛着的,堪輿後,並沒有牆面或者其他的支撐。
劉濞這一拳下去,那一塊代表着齊地的部分,便當即被轟出了一個黑乎乎的洞。
也恰恰是在看到這個被自己砸出的洞之後,吳王劉濞,也終於下定了決心。
“不能再拖了!”
“齊系、淮南系都指望不上,趙王又非要等匈奴人有了動靜再動手!”
“趙王可以等匈奴人,我們或許也可以等。”
“——但長安朝堂,可不會等我吳、楚、趙三國合兵,再配合着關外的匈奴人,向西挺進睢陽。”
“再等下去,等關中組織起軍隊,我們的大軍,恐怕就無法送到睢陽城下了。”
作爲曾跟在太祖高皇帝身邊,身處長安中央陣營,領兵攻打關東叛亂諸侯的老宗親,吳王劉濞對長安中央的調動能力,可謂是清楚的不能更清楚。
——早在太祖皇帝之時,關中就能在丞相府一紙政令下,迅速組織起數以十萬計的軍隊!
當年,太祖高皇帝於彭城戰敗,被霸王項羽率領三萬鐵騎,從楚都彭城一路殺到滎陽時,更是葬送了足足五十六萬大軍!
一路上,太祖高皇帝倉皇逃命,更是急的直把孝惠皇帝、魯元公主姐弟往車下踢!
之後又跑去找大舅哥呂澤,以‘敕封王太子’換得舅哥手裡的兵權,才得以順利返回滎陽。 而後呢?
一場彭城大敗,太祖皇帝丟了足足五十六萬大軍!
結果不到半年的功夫,蕭何蕭相國便又從關中,召集了近二十萬人的軍隊,以供太祖皇帝繼續與霸王對峙!
而這,都還只是五十多年前,秦末戰火未熄、天下紛亂多年,民居十室九空,百姓多半逃進深山老林避難的時代,長安所能具備的組織調動能力。
現在呢?
經過五十多年——尤其是先帝那二十多年的休養生息,關中現在有多少人?
長安丞相府,又有怎樣的組織調動能力?
就算沒能掌握準確數據,吳王劉濞也能估摸個大概;
——在既不影響百姓耕作,也不影響官府正常運轉,以及郡縣地方治安狀況的前提下,長安中央便能從關中,無壓力抽調出至少三十萬兵力!
這三十萬,還只是‘無壓力’抽調;
若是狠得下心,願意犧牲一部分地區的治安狀況,又或是一定程度上犧牲百姓的耕作,乃至邊牆某個區域的防務……
“如果像寡人這般,盡發關中可戰之男丁……”
“關中民百萬戶,長安朝堂,怕是能抽調出一支百萬之衆的大軍,亦未可知……”
在後世人,甚至後世的許多朝代看來,這或許都有些過於理想化。
百萬戶民,抽百萬口丁?
一戶抽一丁?
就算能湊夠百萬大軍,也頂多是一羣拿着鎬頭,甚至直接就是揮舞木叉的農夫大軍、烏合之衆吧?
但吳王劉濞很清楚:在如今漢室,一戶抽一丁,絕對不會影響軍隊的戰鬥力!
因爲早在開國之時,太祖高皇帝便定下規矩:士不教,不得徵。
自有漢以來,漢家男子從十四歲開始,便都要在每年冬天的農閒,參加由當地縣衙組織的、爲期一個月的冬訓,以磨練軍事技巧。
如此三年,經歷過三次冬訓,也達到漢家(曾經)的始傅年紀:十七歲,並具備基本的戰鬥素養之後,緊接着便是兵役。
——和後世的泡菜國一樣,如今漢家,也同樣實行全民服兵役制度。
在經歷過三次,每次各爲期一個月的冬訓之後,漢家的男子無一例外,都要履行兩年的兵役義務。
一年衛戍北方邊牆,一年駐守郡縣地方。
在這樣的制度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漢家,凡是年紀在二十三四以上的男子,只要拿起一把劍、背起一柄弓,便都是可以直接上戰場的兵!
而這樣拿起鋤頭可耕地,抓起刀劍可殺敵的男丁,漢家的百姓、農戶,大都不止是‘每家有一個’——有相當一部分,是每家有兩個,甚至三個……
“楚王的兵馬,已經召集到彭城了吧?”
想到這裡,吳王劉濞甚至:接下來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絕對不能耽誤!
必須抓緊時間,儘快把吳楚聯軍主力送到睢陽城下,以圖決戰!
聽聞此言,仍處於狂躁狀態中的楚王劉戊,卻是沒由來的一陣汗顏。
“額…大致召集起來了;”
“也還有幾萬人馬,還在趕來彭城的路上……”
“——不等了!”
“——不能再等了!”
只見吳王劉濞猛地一擡手,不等楚王劉戊話音落下,便不容置疑的拍了板。
“我從吳地帶來的軍隊,大致有三十萬。”
“楚王能湊夠二十萬?”
聞言,楚王劉戊只遲疑的舉起一根手指:“當有十……”
“——十萬也夠了!”
“——即刻起營,不日開拔!”
嘴上雖是這麼說,但吳王劉濞暗地裡,卻是一陣牙疼。
當今漢室,以背靠長安朝堂的樑國,爲關東最強藩。
如果不算合體時很強大,分身時6+1小於1的齊系,那漢家僅次於樑國的第二強藩,便是劉戊的楚國。
——不是劉濞的吳國,而是劉戊的楚國!
無論是人口還是領土,劉戊的楚國,都比劉濞的吳國強上至少三成!
結果劉濞搜刮了全部家底,盡發吳國可戰之兵,湊出了這三十來萬大軍;
而劉戊坐擁楚地三郡三十六城,不說發個四十來萬,也總該和劉濞不相上下,湊夠個三十萬?
“十萬……”
“都到了一決生死的時候,還在藏那點家底!”
“且看日後功敗垂成,長安的天子,可還能放你楚王劉戊,再回楚地稱孤道寡!”
暗啐一陣,劉濞面上卻絲毫沒有顯露,只交代劉戊‘即刻準備大軍開拔’,便離開了劉戊的楚王宮。
——劉濞帶來的大軍,於彭城外紮營。
劉濞,要和麾下的將軍們,好生商議一番。
·
·
·
“大王!”
“末將請纓,領兵五萬,逆江淮而上,收淮南系、長沙國!”
“再向西繞道,叩武關,與大王相會關中!”
在劉濞大致介紹過情況——齊系忙着窩裡鬥,淮南系也指望不上之後,劉濞剛任命的老將,如今的吳國大將軍田祿伯站出身來,主動請纓。
只是開口一番話,卻惹得帳內衆吳將,面上一陣風雲變幻起來。
——領兵五萬,便能把淮南系三王,還有長沙國打下來?
稍一思量,衆人便都得出結論:大概率能行。
田祿伯是老將,而且是從太祖高皇帝時起,就一直跟在吳王劉濞身邊的元從。
五萬兵馬,打下淮南系三王,再打下長沙,而後從武關近逼關中——田祿伯有這個本事。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
“當年,太祖高皇帝和霸王項羽相約:先入關中者爲王。”
“彼時,項羽率軍死磕函谷,久攻不下;反是太祖高皇帝逆江淮而上,繞道武關,先入關中而兵臨咸陽,搶先受了三世子嬰的降書啊……”
一時間,衆人看向田祿伯的目光,都不由有些古怪了起來。
更是有沉不住氣的年輕人,直接開口質問田祿伯:“大將軍是想在來日,讓大王也在長安城外,給將軍設下一場鴻門宴嗎?!”
此言一出,田祿伯頓時面色漲紅起來,怒目圓睜,惡狠狠瞪向開口那人。
“豎子安敢血口噴人!”
“我對大王的忠心,早自太祖高皇帝時起……”
“——好了好了~”
見帳內衆將一言不合便要爭吵起來,吳王劉濞也適時開口,止住了這場即將爆發的爭執。
先是微微瞪了那開口的小將一眼,而後,又面帶溫和的安撫起吳國大將軍:田祿伯。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既然已經認命公爲大將軍,寡人對大將軍,便不會有所猜疑。”
如是安撫着,劉濞也不由將話頭稍一轉:“只不過~”
“唉……”
“齊系、淮南系接連出了岔子;”
“北邊的趙王,又非得等匈奴人先動,才願意自邯鄲舉兵。”
“——我吳楚聯軍,滿共就這四十萬不到的兵馬,卻要去死磕樑王劉武的國都睢陽!”
“難啊~”
“若是再分兵五萬,怕是都等不到大將軍兵臨武關、震叩關中的那一天,我吳楚聯軍,便要潰散於睢陽城下……”
今天第二更。
半夜有一更還賬,明天有事的看官老爺不用苦等,睡醒再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