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都尉?”
長安城,未央宮。
看着手中,那捲由程不識遞上的奏請疏,劉榮只滿是詫異的眉角一挑,旋即便將疑惑地目光,投向身旁的郎中令周仁。
“北地,居然能湊出一部騎都尉?”
“不是說前幾年,吳楚七國之亂時,孝景皇帝才從北地調了一部騎校尉嗎?”
“這才幾年的功夫,怎又冒出來一部騎都尉?”
劉榮發問時,周仁正以食指、中指夾着一枚棋子,含笑低頭觀察棋局。
循聲擡起頭,撇了眼劉榮手中的竹簡,周仁便再度低頭投入到棋局之中;
只嘴上雲淡風輕的回了一句:“北地騎士,陛下當是有所耳聞的。”
“——太宗孝文皇帝六年,太宗皇帝行令丞相、太僕,以七三之比調少府內帑、相府國庫錢,遍設馬苑於邊關各郡。”
“後又詔告天下:凡北地、隴右,又北牆邊關各郡,有民男年二十以上,戶農籍,精於騎術者,皆爲‘騎士’。”
“凡騎士,年十四而歲得少府內帑糧十石,肉十斤,另金錢布帛賞賜若干。”
“若騎士願從軍爲騎,自備戰馬者,皆秩百石,爲曲侯(百長);”
“無馬者,歲俸三十石,各爲卒。”
一番話道出口,那枚被周仁懸在棋盤上許久的棋子,也終隨着一聲清脆的聲響,而落到棋盤之上。
棋盤對側,劉榮卻是立時皺起眉,俯身上前觀察着棋局,嘴上,也不忘沉聲接過話頭。
“自此詔之後,北郡邊關便累年得精於騎術者數以萬,其中,又尤以北地騎士爲先。”
“——太宗皇帝十四年,狄酋老上稽粥大舉叩邊,北地都尉部全軍覆沒;”
“戰後,太宗皇帝得知北地騎士幾盡奮發抵禦胡蠻,遂再行詔令:凡北地騎士,年十四而始冬訓,以磨練騎戰之術,歲祿百石!”
“年二十上者,皆錄名於冊,不事生產,隻日日磨練騎戰技藝,而得朝堂糧、肉、布帛供養。”
“凡北地騎士戰歿,皆舉其嫡長爲郎;”
“一應喪葬事宜,又身後哀榮,比山東復……”
啪!
話音落下的同時,一枚棋子被劉榮摁在棋盤上,劉榮也隨即擡眸瞟了周仁一眼,旋即便將另一隻手的竹簡放在了身旁。
而在劉榮話音落下之後,周仁卻是悠然發出一聲長嘆,不禁羨慕起那些被稱爲‘北地騎士’的存在。
比山東復;
自有漢以來,再沒有比這四個字,更能讓一個非劉姓臣子感到榮耀的字眼了。
——這裡的山東,說的自然不是後世的山東省,而是太祖劉邦開國之前的潛龍之所:崤山以東。
說得再直白一點,就是潛邸從龍的豐沛元從。
比山東復,也可以直接的理解爲:享受開國元從級別的待遇。
周仁貴爲大漢汝墳侯,爵位達到了非劉氏外臣可以抵達的巔峰,也是漢家爲宗周立的牌坊;
官職更是達到了九卿級別,雖然很難再進一步,說不上‘位極人臣’,但也已經站在了漢室權力金字塔最頂部的平臺之上。
饒是如此身份、地位,周仁尚且還因爲劉榮那句‘比山東復’而生出嫉羨之情,也就不難想象這四個字,在如今漢家究竟是怎樣的含金量了。
砸砸嘴,將心中嫉羨之情暫且壓下,又從棋簍中捏起一枚棋,再度俯身觀察起棋局,周仁也終是將注意力,拉回了眼前的正題。
“自太宗皇帝詔設‘北地騎士’——這一雖非官爵,卻勝似官爵的頭銜之後,我漢家的騎軍,便總是離不開北地兒郎的身影。”
“從當年,吳楚七國之亂時,被孝景皇帝調撥給弓高侯韓頹當,而後奇襲淮泗口,立下潑天大功的北地騎校尉,便可見一斑。”
“——對於那支出身北地的騎校尉,弓高侯可是至今都讚不絕口,並深深爲之感到惋惜。”
“弓高侯不止一次的說:如果不是那支騎校尉立了大功,各自加官進爵,弓高侯真的恨不能奏請孝景皇帝,自請爲騎校尉,統御那一千北地騎。”
“按照弓高侯的說法,便是那支北地騎校尉放在草原,單看騎術,恐怕沒人能看出他們是漢人。”
“甚至即便是放在自幼生、長於馬背上的匈奴人當中,這些北地騎士,也同樣算得上出類拔萃。”
說到這裡,周仁也終是無奈的笑着搖搖頭,將兩枚棋子輕輕丟在棋盤上,以示認輸;
旋即擡起頭,含笑正色道:“北地騎士,算是北地,乃至周邊隴右、上、代等邊郡良家子最好的出路。”
“臣曾奉孝景皇帝之令,去北地辦過差事;”
“臣看見北地的良家、富戶,想的從來都不是壓榨農戶黔首,而是竭盡所能的將自家兒郎,都培養爲優秀的騎士。”
“——便是農戶、佃農,乃至於家奴,也都能得到他們的善待。”
“究其原因,則是他們希望自家兒郎當中,能出一個英武不凡的北地騎士;”
“而這些鄉鄰農戶、租戶佃農,以及自家奴僕,便可以成爲那位北地騎士的親兵,在戰場上彼此照看、掩護,以同進攻退,建功立業。”
說到這裡,周仁也適時的止住話頭,給劉榮留出了適當的留白。
也果然不出周仁所料——周仁這邊話音落下,棋盤對側,劉榮便已是面呈思慮之色的點下頭。
“如此說來,只要北地不被打爛,便可以源源不斷的產出北地騎士。”
“——而且是騎術精湛,又自幼生長於邊郡,對匈奴北蠻恨之入骨,更頗知兵事的精銳騎兵。”
“而這樣的騎兵,即便是在草原出生、長大的弓高侯,都是讚不絕口的。”
聞言,周仁終是含笑點下頭,好似圖窮匕見般,將話頭突兀的一轉:“故而,陛下那封詔書,或許不該發給酈車騎。”
此言一出,劉榮面色當即一滯,旋即便似笑非笑的低下頭;
看着眼前,這局看似勢均力敵,實則是劉榮隨時都有可能滿盤皆輸,最終卻因爲周仁的高情商,而讓劉榮險勝的棋局,劉榮不由又是一陣搖頭失笑。
良久,劉榮才含笑嘆氣着起了身,負手走到御榻前,擺手示意周仁也過來落座。
待周仁坐下身,劉榮又是一聲輕嘆,方耐人尋味道:“郎中令覺得,朕的想法不對嗎?”
“——太宗皇帝十四年,匈奴老上稽粥單于入北地,以至北地、隴右二郡破碎,匈奴胡騎更長驅直入,兵峰直指帝都長安!”
“此番,匈奴人再舉大軍叩邊,朕首先應該關心的,難道不應該是關中的安危嗎?”
“讓酈寄只派出一萬兵馬,支援朝那塞的程不識,大軍主力則駐守簫關,確保關中安穩——這,難道不是真正妥當的策略嗎?”
“朕身天子,代天牧天下萬民,難道應該爲了北地郡、爲了北地騎士,就把關中、把帝都長安的安危也丟在腦後?”
···
“更何況守住簫關,便是守住了關中。”
“——北地有騎士,我關中,也同樣有源源不斷的良家子,爲我漢家之脊樑啊?”
“爲了北地騎士,便不顧關中良家子——朕怎可如此厚此薄彼呢?”
“更何況比起我關中的良家子,他北地騎士立下的武勳,恐怕連十一都遠有不如?”
劉榮這話倒是沒說錯。
Wшw ¤ttκá n ¤C〇
關中良家子,可以說是漢家自政權建立,到穩固統治的整個過程中,都始終不可或缺的第一要素。
——沛公劉季先入咸陽,麾下雖是萬千豐沛元從、關東義軍,但在得封爲漢王之後,劉邦南下的軍隊中,卻有一半以上的關中男丁追隨。
之後還定三秦,豐沛元從們早就是爲官的爲官,爲將的爲將,真正在前線衝鋒陷陣的,卻基本全是三秦關中兒郎。
得了關中,到了聯合各路諸侯東出函谷,找項羽討個說法的時候,劉邦麾下數萬漢軍,兵卒卻盡是秦人。
彭城大敗,劉邦敗退滎陽,數萬關中兒郎埋骨他鄉,留守關中的蕭相國趕忙徵兵給劉邦送去,以穩住滎陽防線。
送去的,依舊是關中的兵、關中人的子弟兵。
待項羽烏江自刎,漢室鼎立,跟隨劉邦南征北戰,平討各路異姓諸侯的,是關中兒郎;
漢匈平城戰役,劉邦身陷白登之圍,陪在劉邦身邊戰死數百,凍死數千,傷殘數萬的,是關中丈夫。
等到了呂太后駕崩,諸呂意欲作亂長安時,袒露着右臂衝入皇宮,將諸呂賊子悉數血洗的,依舊是北軍的關中良家子。
——毫不誇張的說,關中子弟兵對漢室的意義,甚至比豐沛元從、比太祖劉邦那些個‘山東老兄弟’,都還要更重要一些。
更何況關中,是漢家早在太祖劉邦,都還只是天下十八路諸侯之一:漢王的時候,就當基本盤在維護、運營的老窩。
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與之相比,所謂的北地騎士,甚至是所謂的‘比山東復’,也就是那麼回事了。
沒錯;
將主要兵力留在簫關,確保關中安穩,在此前提下再適當對朝那塞——對程不識提供支援,這是劉榮對酈寄下達的命令。
而且是死命令!
從戰略側重,以及關中、北地的優先順序來看,劉榮的安排顯然沒什麼問題。
但周仁三朝爲官,縱然沒有太深厚的軍方背景,卻也終歸沒到‘不知兵’的程度。
故而,對於劉榮這看似合理得安排,周仁不便直言勸諫,卻也終還是不吐不快。
“可是陛下,不是曾親口說:最好的防守,便是讓敵人自顧不暇的進攻嗎?”
“怎到了眼下,到了關乎北地、隴右——乃至大半個邊關安慰的時候,陛下又全然忘記自己說過的話了呢?”
見劉榮一副雲淡風輕,沒有絲毫動搖的模樣,周仁心下不由得又是一急;
只嘴上,終究不敢用太過激烈的措辭,便只得如是道出一語,而後再自己接到:“陛下認爲關中比北地重要,這固然沒錯。”
“別說是北地——就算是蕭關以北、函谷以東、武關以南的所有郡國加在一起,都沒有關中重要!”
“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但陛下爲什麼會認爲:讓酈車騎大軍盡出,以支援朝那塞,便會讓關中陷入危險當中呢?”
···
“要知道朝那塞,幾乎是匈奴人大舉入侵北地的唯一通道要塞;”
“只要朝那塞不破,匈奴人就無法在短時間內,將萬人以上的部隊開入北地。”
“既然如此,陛下爲何不讓酈車騎全力馳援朝那塞,直接將匈奴人堵在過門外,反而是將朝堂派出的援軍,都部署在關中門戶呢?”
“即便是要以關中爲重、爲先,也完全不必如此謹小慎……”
說到最後,周仁自己都覺得言辭有些過了,當即便悻悻止住話頭,強笑兩聲,而後便在劉榮意味深長的目光注視下,稍有些無奈的低了下頭。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確實是這個時代賦予武將的特權。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這些‘在外不受君命’的將領,早在出徵之前,其實就已經被制定好大的戰略方針了。
在外不受君命,僅僅只是具體操作中擁有自主權,但朝堂定下的戰略方針,那是一點商量餘地都沒有的。
就好比當年,吳楚七國之亂,朝堂給太尉周亞夫定下的戰略方針,便是在確保戰火不會波及關中、燒不到函谷關,且滎陽敖倉不受威脅的前提下,儘快平定叛亂。
然後朝堂就撒手不管,隨便周亞夫怎麼折騰了。
就連周亞夫坐視睢陽血戰而不救,彼時的天子啓也能兩手一攤:沒辦法,周亞夫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但朝堂制定好的戰略目標,周亞夫卻是一點折扣都不敢打,最後也是超額完成任務。
班師回朝之後,其實也還是有不少人指責周亞夫——尤其是東宮太后,更是暗下把周亞夫說成了逆賊、亂臣!
結果怎麼着?
周亞夫不也還是該吃吃該喝喝,過了把丞相的癮不說,還做了太子三師之一的太保嗎?
什麼?
你說周亞夫現在過得很慘?
那就怪不得旁人了,純自己作的……
所以,即便是有心勸諫,周仁心中也清楚:除非劉榮的態度發生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否則,酈寄就算是有天大的膽子,也絕不敢將超過一半的部隊開出簫關。
——確保簫關無虞,區區六個字;
但若是匈奴主力犯境,就這六個字,便已是酈寄用上吃奶的力氣,也只敢說‘應該沒問題’的重擔。
周仁原本想的,是探探劉榮的口風,再伺機勸諫一番。
畢竟這麼多年以來,劉榮一直是秉持着什麼事都有商有量,只要臣下說的有道理,就都會認真探討一番的形象。
卻不料此番,劉榮在這件事的態度上,居然會如此堅定;
以至於周仁心中,都生出了一個荒唐的念頭。
——若不是劉榮也姓劉,也是漢家的皇族,更直接就是皇帝本人,周仁怕不是要以爲劉榮此番,是要把整個北地、隴右二郡打包賣給匈奴人了……
“依卿之見,酈寄那一萬援軍,可否能解朝那塞燃眉之急?”
思慮間,劉榮冷不丁發出一問,周仁自是趕忙擡起頭;
見劉榮依舊一副雲清風淡,好整以暇的姿態,便略有些狐疑的開口道:“若是走的快一些,當是能保朝那塞不在短期內被攻破。”
“但兵力差距太大,恐怕傷亡並不會小。”
便見劉榮溫聲點下頭,自顧自道:“如此說來,首戰,便是稍顯頹勢,卻也不至於兵敗城破。”
“然否?”
輕聲一語,待周仁下意識點下頭,劉榮面上笑意更甚。
當即再道:“彼時,朝堂會是怎樣一番場景?”
“朝中,又會是怎樣的物論風向?”
這一問,卻是讓周仁皺起了眉頭。
首戰不利,損兵折將,朝堂自然是人心不安;
爲了後續戰況朝着有利於漢家的方向發展,自然免不得有點子王跳出來。
之後,自然是像周仁今天這般,勸劉榮行詔酈寄,將更多兵力送往朝那塞支援。
然後……
!
突然間,一種可能性出現在周仁腦海中,惹得周仁頓時瞪大雙眼!
擡起頭,卻看見劉榮嘴角正噙着一抹耐人尋味的笑意,微微眯了眯眼角,旋即便若無旁人般移開目光。
只嘴上,劉榮仍不忘自顧自說道:“卿今日勸諫朕,自然是忠肝義膽,爲國爲民。”
“但彼時,整個朝堂羣起而攻朕‘年少無知’,可就不知有多少居心叵測之輩混入其中,以勸諫之名,行悖君之實了……”
“——甚至未必就不會有人,打着‘爲宗廟社稷計’的旗號,勸朕暫退幕後,以待加冠親政。”
“而後,便是太皇太后坐鎮朝堂,再行和親以安胡……”
說到最後,劉榮終是收起面上的所有笑意,略有些淡漠的昂起頭;
凝望向殿門外,悠悠開口道:“交給卿一個任務。”
“——從今日開始,密切關注朝中公卿重臣,乃至千石及以上官員的一舉一動。”
“誰見了什麼人、說了什麼話,朕都要一五一十的知道。”
“尤其是有關邊關戰事,以及東宮太后的話,務必一字不落的呈上來。”
話音落下,周仁早已是肝膽俱裂的跪倒在地,語顫着從嘴裡擠出‘領命’二字;
卻見劉榮稍側過身,居高臨下的斜眼俯視向周仁,耐人尋味道:“今日之事,放出風去。”
“便說,郎中令勸朕全力支援朝那塞。”
“朕,很猶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