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

“關於茂陵邑,孫兒,其實有些盤算,想要稟奏皇祖母。”

既然提起了皇陵及陵邑,劉榮自然也是順着話題,想要將自己對自己的陵邑——茂陵邑的大致規劃,講給竇老太后聽。

從後世人的角度來講,這件事其實很魔幻。

一個封建帝王,同自己的祖母、同樣身具皇權,且年歲更長的太皇太后,談論如何利用自己的死,以及自己死後的長眠之所……

怎麼看都有些離譜。

畢竟在絕大多數後世人的固有認知力,古人,尤其是古代貴族,其實都是很忌諱談論死亡的。

其實,別說是這距離後世兩千多年的古華夏了——便是後世新時代前夜的二十世紀,除殉國、赴義之外,任何關於死亡的話題,也依舊和‘不吉利’三個字死死綁定在一起。

更有甚者,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紀的新華夏,也依舊有不少迷信的人,堅守着這一忌諱。

最爲誇張的,是某些地區的民宿,居然因爲諧音的緣故,而忌用數字四!

什麼買房不買四樓啊~

隨禮不隨四開頭啊~

車牌不要含四之類,可謂是‘面面俱到’。

後世新時代尚且如此,自更別提這兩千多年前,依舊處於落後、愚昧文明階段的漢室了。

事實上,如今漢室的絕大多數民衆,也同樣對類似的話題諱莫如深。

而且這種忌諱,一如華夏每一個朝代:自下而上!

越是地位顯赫的人,忌諱就越重!

底層農戶,或許只是忌諱提及‘死’字;

到了小貴族,則是要拓展到忌諱所有和‘死’諧音的字。

再到頂尖的貴族,甚至已經到了任何含有類似意思的字眼,乃至這些字眼的諧音,都最好別提的程度。

就好比一個‘故’字,有過去、曾經的意思,卻也有亡故的意思;

所以在貴族之前,這個字的運用往往會十分謹慎,不到萬不得已——除非不用這個字就無法準確表達意圖,且交流雙方感情足夠好、不會因此而產生矛盾,否則這個‘故’字,便是萬萬用不得的。

‘故’字尚且如此,其餘諸如死啊,亡啊之類,自然更甚。

事實上,不單如今漢室——古華夏曆史上的每一個朝代,其實都是這樣的。

對於這類事的迷信、忌諱或有深淺,卻也是一般無二的越往金字塔頂端,忌諱越深。

但在這個範疇之內,當今漢室,卻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異類。

——不同於絕大多數封建朝代:漢家的天子,從來都不忌諱談論死亡!

如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明明是和秦始皇一個時代的人,卻在死亡二字面前,保持了和始皇帝截然相反的坦然、淡然。

始皇年歲一高,就開始無所不用其極的尋仙問藥,謀求長身;

劉邦晚年彌留臥榻之際,卻是對因爲擔心被怪罪,而謊稱‘我能治好陛下’的御醫破口大罵:生老病死,乃天道也,你這庸醫以爲我連這點道理都不懂嗎?!

面對死亡的到來,劉邦面對的務必坦然,竭盡所能的爲繼承人:孝惠劉盈,以及愛子劉如意儘可能安排好了一切。

之後的太宗孝文皇帝劉恆,亦然。

這位實力大於名氣的聖君,雖然在史書上留下了‘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污點,但在面對死亡時,也同樣保持了十足的坦然。

也正是因爲面對死亡時的坦然,漢文帝劉恆才能在四十七歲駕崩之時,爲漢家留下一個爲儲二十二年,羽翼早已豐滿、政治手腕早就練得無比老辣,且已經年過三十的壯年天子:孝景劉啓。

除了安排好繼承人,劉恆甚至好有空留下一封遺詔,告訴天下人:人食五穀雜糧,就必有生老病死,這是天道,是無法避免的;

朕德薄巴拉巴拉,一生碌碌無爲、對天下沒什麼貢獻巴拉巴拉,朕的喪葬之禮要節儉、隨葬品不能有金石珠玉巴拉巴拉……

一個無法坦然面對死亡的人,是不可能以這樣一種平靜的姿態,一手安排——甚至是‘操辦’自己的身後之事的。

只能說,在死亡這二字面前,漢家的皇帝——尤其是西漢前半夜的皇帝們,都基本做到了絕大多數封建帝王,都無法做到的坦然。

有多坦然?

——他們非但不恐懼、不忌諱,不對長生不老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甚至還能有心事想着利用自己的死、利用封建帝王死後的特殊地位,來爲政權謀利!

шшш_Tтka n_℃ O

而謀利的具體手段,便是這起於太祖高皇帝劉邦,且不斷完善至今的陵邑制度。

誠然,陵邑制度的基礎,是一處自皇帝即位就開始修建,一直修到皇帝駕崩——皇帝在位多少年,就不間斷修多少年的皇陵。

這其中的人力、時間,以及物質成本,顯然是一筆龐大的支出。

除此之外,還有一座需要在皇帝繼位後短時間內建成,並立刻容納數以萬計的‘有錢人’的城池。

要知道如今的長安城,總人口才不過三十萬!

而這座能容納三十萬人的漢都長安,百分百是這個時代,整個地球上最大、最宏偉,人口密度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

這樣一座長安城,花了漢家第一任少府:梧侯陽城延足足十三年的時間。

但陵邑制度當中,需要容納自關東強制遷移過來的地方豪強的陵邑,卻根本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來建造。

——太祖高皇帝劉邦,於漢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即皇帝位;

漢九年,即公元前198年,中大夫婁敬“強幹弱枝”的提議得到劉邦允准,第一批關東地方豪強、故六國貴族十萬人,被強制遷入關中。

但在這個時期,漢家其實是沒有餘力,爲這十萬人專門建造一座陵邑、城市的。

畢竟這個時期的漢室,連平定異姓諸侯之亂的軍費都沒有,不得不通過‘印鈔’的方式,即無限量發行三銖莢錢的方式,犧牲社會經濟秩序來換取平亂經費。

於是,這首批關東移民,被集中安排在了劉邦的皇陵:長安附近,如尋常村落般安置在了一片區域。

到了孝惠皇帝年間,從接連不斷的戰火中抽出精力的漢家,才得以重啓都城長安的建造工作。

到了呂太后年間——甚至是呂太后晚年,即公元前182年,長安朝堂才正式下令:城長陵。

沒人知道當時的漢少府,花了多長時間建造長陵邑。

但在‘城長陵’的政令頒佈之後,僅僅過了兩年,呂太后便駕崩長樂宮;

緊接着便是諸呂之亂,以及諸侯大臣共誅諸呂。

等代王劉恆入繼大統時,長曾經散落長陵附近的關東移民,已經被長陵邑的四面牆圍在了中間。

也就是說,長陵邑充其量,也只花費了漢少府兩年的時間。

太宗皇帝入繼大統之後,幾乎是第一時間,即太宗皇帝元年便開始修建霸陵:霸陵。

至於霸陵邑,則是一直到陳平亡故,周勃下野,太宗皇帝徹底掌握大權的太宗皇帝六年,即公元前174年才得以動工。三年後,霸陵邑成。

先孝景皇帝劉啓的陽陵邑,也是差不多的時間。

——從孝景元年開始,陽陵、陽陵邑同時開工,到孝景三年,陽陵邑剛好趕上吳楚之亂平定;

長安朝堂挾鎮壓叛亂之威,順勢從關東遷了一批早就該被遷入關中的地方豪強,以入陽陵邑。

只是政令雖然頒佈了,但由於叛亂平定之後,關東重歸安穩費了些時間,《削藩策》的後續推動也佔據了長安朝堂大部分精力,使得這一批次陵邑移民耽擱了兩年。

這麼一耽擱,便耽擱到了孝景皇帝駕崩,當今劉榮即立……

事實上,早在即位之初,劉榮就該第一時間頒佈詔諭:啓動當年,被朝堂耽擱的陽陵邑移民計劃,並同時開啓劉榮的皇陵、陵邑的建造工程。

只是自即位以來,劉榮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與匈奴人之間的戰爭當中。

現如今,總算是打了一場實打實的勝仗,佔據了一定程度的戰略主動權,劉榮有了精力,自然是要開始着手處理此事。

儘快向陽陵邑移民,這個沒什麼好說的。

陽陵邑又早已建成,一應事務也早就定好,劉榮無心改變,也沒什麼操作空間。

但對自己的茂陵邑,劉榮卻是覺得大有可爲。

還是那句話;

漢家的皇帝,非但不忌諱談論死亡,甚至有心思利用自己的死,來爲宗廟、社稷謀利。

土生土長的漢皇如此,劉榮這個後世來客,覺悟更不可能比自己在這個時代的父祖更低了。

於是,一個多少有些沒下限,卻又能對漢家帶來實打實的益處,更能爲後世之君做榜樣的陵邑規劃,出現在了劉榮的腦海之中。

只是這個計劃,即便放在炸裂的漢天子當中,也多少有些炸裂了。

所以,劉榮需要提前和漢家的另一位‘皇帝’:竇老太后通個氣,知會一聲。

免得日後劉榮具體操作起來,把老太太給嚇到,再鬧出點不應有的誤會……

“孫兒的意思,是茂陵邑,可以做一些不同於長陵邑、霸陵邑、陽陵邑的改變。”

“比如過去的陵邑,都和皇陵一樣——都是自漢皇即位始建,一直到漢皇駕崩爲止,不斷擴大規模。”

“皇陵如此,無可厚非;”

“但陵邑如此,確實多少有些不大合適了。”

“——一座城池,一開始建成一個模樣,而後又隨着時間不斷地擴建,怎都比不上一開始,就直接建造的大一些。”

“所以,孫兒的意思,是直接一步到位!”

“茂陵邑,一開始就應該按照容納二十萬人的規格建造,而不是以五萬人爲準,然後再一次又一次的擴建。”

提出了自己的第一個想法後,劉榮適時頓了頓,給老太后留下了足夠的思考、消化時間。

也不出劉榮所料——聽到自己這一番話,尤其是‘容納二十萬人’這個數字,老太后那早已昏暗、混濁的雙目,都本能的涌現出一抹驚疑。

容納二十萬人的城池!

什麼概念?

這樣一座城池,只要建成,那就是整個已知世界——整個天地間、整個地球上,僅次於漢都長安,並與東都洛陽基本持平的第二大城市!

且不同於一半皇宮、一半民居的長安城,以及大半爲底層民衆居所的洛陽——這座茂陵邑,將容納足足二十萬來自天南地北,卻無一例外富甲一方,並讓地方郡縣爲之頭疼,‘二千石不能治’的豪強富戶!

這在漢家,乃至整個華夏過往的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太祖高皇帝‘先下崽,後築窩’搞出來的長陵邑,可容納十餘萬人;

發展到如今,城內更是隻有數萬人常住,餘者不是分散到了長陵邑附近的城外,便是搬去了長安一帶。

太宗皇帝的霸陵邑,自太宗九年建成,一直到太宗二十七年,先後經歷了兩次擴建;

人容量從最開始的三萬人,最終提高到了七萬人。

但和長陵邑‘十萬人’的理論人容量一樣:霸陵邑這七萬人,是理論上的極限容量。

霸陵邑實際上的常住人口,也只是在四萬到五萬之間。

這也是爲什麼後世人總說:漢文帝在位年間,是西漢最寬鬆、最安逸的時期。

足足二十七年,卻只遷了四五萬關東地方豪強,相比起太祖劉邦一出手就是十萬人——而且還是‘第一批十萬,下一批再看’,無疑是仁慈的有些過分。

至於先孝景皇帝的陽陵邑,那就更誇張了。

極限人容量五萬,且不曾擴建,實際人容量在三萬左右。

知道了這些數據,就不難發現竇老太后,爲什麼會對劉榮提出的‘可容納二十萬人的茂陵邑’,感到如此驚訝了。

——即便只是理論極限容量,能容納二十萬人,也依舊意味着這座茂陵邑,至少等於兩個長陵邑、三個經歷兩次擴建的霸陵邑,或是四個陽陵邑!

若是實際人容量,那就更誇張了!

實際能容納二十萬人,理論上的極限人容量,最少最少也得三十萬!

至少等於六個陽陵!

一時間,竇太后陷入了短暫的驚愕,以及漫長的思慮之中。

從實用性的角度上來說,劉榮這個盤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比起先建一座可容納五萬人的,然後再一次次擴建、每次擴建都可多容納兩三萬人,一口氣建成一座可容納二十萬人的陵邑,顯然是更划算,也更直截了當的方式。

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

劉榮,能活那麼久嗎?

現年二十一週歲的劉榮,真的能活到自己的陵邑,被遷入足足二十萬關東地方豪強嗎?

萬一劉榮也和那孝惠劉盈般,二十多歲的年紀便英年早逝,那這座可容納二十萬人的陵邑,又該作何用?

總不能下一代漢天子,還用這一代天子的陵邑——甚至直到自己駕崩,都無法填滿先帝的陵邑吧……

第43章 丞相失勢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32章 埠(b)響丸辣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128章 蓋棺定論剛落腳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第15章 我好怕啊第186章 孤的心,狠嗎?第255章 絕不和親!第241章 處置第147章 好小子!第122章 暴君!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331章 妥協的藝術第238章 宗祠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292章 蒙王?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13章 家宴第94章 這不搞人心態嗎這?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80章 有母第304章 報仇!雪恨!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82章 屠龍勇士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43章 丞相失勢第86章 王孫,且去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222章 不遠了剛落腳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221章 老兵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309章 武夫當國!第38章 秦老匠第300章 真有意思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221章 老兵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300章 真有意思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323章 鬥智鬥勇?第207章第222章 不遠了第323章 鬥智鬥勇?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婚假第282章 雲中魏尚!第250章 單于庭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47章 見錢眼開的少府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230章 小說家言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301章 就先這樣吧第167章 老儒安敢?!第9章 執棋者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81章 天下皆反?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229章 皇帝少弱,不堪持國?第54章 表叔,慎言第25章 別這麼看我啊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281章 遊牧之民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