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戰略轉變
對於草原上出現的思想混亂狂潮,劉榮只有些許耳聞。
卻根本沒往深處想;
在劉榮看來,無論是如今的匈奴,還是後世的大美麗國,其傲然於世的霸權,都是建立在絕對的軍事實力之上的。
——兩千多年後,大美麗憑藉人類史上最爲強大,且最令人絕望的強大軍事實力,於整個藍星之上暢行無阻,肆無忌憚;
凡是他們想要的東西,無他:唯‘搶’而已。
當然了,也不全是硬搶。
某些時候,大美麗的老爺們覺得動武太費事兒,也太費錢了,就會制定出一個爲掠奪量身定做的‘規則’,來供自己搜刮整個藍星。
但剝絲抽繭下來,歸根結底,大美麗玩兒出來的所有花樣,都是以軍事霸權爲基礎的。
當整個藍星上所有的國家聯合起來,都百分百打不過大美麗的時候,大美麗是自由燈塔;
但當某東方神秘大國僅憑一己之力,就能和大美麗打的有來有回時,軍事霸權崩塌的大美麗,就只能走上崩潰的絕路。
沒辦法;
人家的所有手段,或者說是優勢,都是建立在拳頭夠硬的基礎上。
拳頭不夠硬了,什麼金融、科技等手段,都不過是皇帝的新衣,整個藍星都爲之不齒的遮羞布而已。
這個時代的匈奴,也是一樣的道理。
——在過去,匈奴帝國的強大,讓整個已知世界,都不得不屈服在遊牧之民的馬鞭之下。
中亞各國,如大宛、大夏之類,被匈奴騎兵一戰而亡,幾乎是口號都還沒來得及喊完,就趕忙跪地臣服;
西域各國更是連反抗都不敢,默認對匈奴帝國予取予求。
哪怕是整個已知世界,除匈奴外唯一的大塊頭:漢室,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嫁女和親,以換取匈奴人短暫的安分。
和後世鼎盛時期的大美麗一樣:匈奴帝國的強盛期,依舊是軍事霸權,支撐着這個沒有絲毫文明底蘊——甚至壓根兒就和文明不沾邊的政權。
但和後世,軍事霸權瓦解之後,逐漸走向衰亡的大美麗一樣:匈奴帝國的根基,也同樣是軍事霸權。
軍事霸權尚在,那無論匈奴人是搞奴隸制,還是後世的民煮制——無論匈奴人覺得人獸合法,還是同性合理,都沒人敢說他們是錯的;
但當軍事霸權瓦解之後,匈奴人的每一次呼吸,都會讓人們想起他們在鼎盛時期,對整個世界所犯下的種種暴行。
具體到眼下,一場河套戰役,讓匈奴帝國的軍事霸權岌岌可危,堪堪欲墜,劉榮是早有心理準備的。
只是無論是在後世,還是在這個時代,劉榮都沒有親眼見證過霸權的崩塌;
對於霸權崩塌的進程,劉榮並沒有太過清晰的預料。
就好比匈奴;
河套戰役結束,固然是讓長城內外的天下人都看清:匈奴人,並非不可戰勝的;
至少在漢人面前,匈奴人,並非無法戰勝的神話。
但之後呢?
河套戰役之後,匈奴人的軍事霸權,究竟會以怎樣的方式崩塌?
是一夜之間土崩瓦解,百蠻大國分裂爲草原百國?
還是會通過堅韌不拔的掙扎,在漢家一場接着一場、一年接着一年的連續勝利,才艱難倒下?
劉榮不知道。
劉榮唯一能確定的是:河套戰役,僅僅只是個開始;
一場河套戰役,也絕不可能讓匈奴人長達數十年的軍事霸權,如此輕而易舉的摧毀。
河套之後,還有河西;
河西之後,還有幕南。
只有一場接着一場、一年接着一年的連續戰勝,漢家纔有可能最終取代匈奴,再度成爲人類文明唯一的引領者。
——漢家奪得河套,匈奴人或許會震驚;
但最終,大概率會用‘漢人奸詐’‘僥倖的手’之類的話來安慰自己。
待來日河西易主,匈奴人也不會覺得自己不行了;
而是會相對現實的說:嗯,漢人也和我們一樣強大了,我們要打起精神了。
直到幕南也不再爲遊牧之民所有——以至於‘幕南無王廷’,撐犁天神的子民都只能在幕北苦寒之地苟且偷生,匈奴人才會艱難承認:匈奴人的霸權,已經崩塌了;
整個人類文明,迎來了新的王者。
準確的說,是那個舊王,再度奪回了屬於自己的王冠……
“先前,朝堂內外一致認爲:開春之後,軍臣必定會不甘心,從而對河南地發起反撲。”
“爲此,我漢軍將士在過去整個冬天,都在河南地北部——即五原郡北境鞏固防線。”
“初聞榆侯於此奏疏中,說‘軍臣有意使單于庭依例北巡’時,朕的第一反應,也是軍臣想要讓我漢家放鬆警惕,再出其不備的發兵河南地。”
“只是據榆侯所言,軍臣之所請,其言辭之懇切、姿態之謙遜,實乃匈奴單于前所未有。”
“依諸公之見,此間事,實情如何?”
“我漢家,又當何以對之?”
對於軍臣低聲下氣表示:求求別打了,河套給你俺認了,俺還要北巡呢,求你別打我的高闕——這等前所未有的卑微懇求,劉榮大致心裡有數。
只是畢竟還年輕,皇帝生涯纔剛開始,劉榮也不急着提出自己的看法;
說來,這還是先帝老爺子在時,手把手教劉榮的。
——當某件事,讓朝堂內外都有些摸不準、看不清的時候,作爲皇帝,不要自作聰明的急着開口。
先讓臣子們說;
別管說的對或不對——先從這些漢室全天下最傑出、最聰明的人口中,聽聽所有存在的可能性。
再和自己的猜測對比一番,並最終確定:哪種可能性最大、最合理。
若是有可能,最好從頭到尾都不開口,就讓臣子們自己商議,並最終得出結果,便大抵是最合理的推斷了。
若不然,堂堂皇帝之身,一有事就跳出來急不可耐的‘朕覺得如何如何’,萬一猜錯了,丟人事小,爲臣下所輕事大……
對於老爺子的教誨,劉榮雖然向來都頗有微詞,卻很少能拿出什麼像樣的反駁依據。
——作爲封建帝王,先孝景皇帝劉啓,無疑是冷血無情到了極致。
作爲一個肉體凡胎、有血有肉的人,劉榮本能的排斥這種冰冷無情的行事準則。
但作爲帝王,尤其是一個合格,且有志做得更好的‘明君’,劉榮不得不承認:先孝景皇帝,是封建帝王最標準,同時也是最完美的模板。
很多事,或許都有更好的處理方式,或者解決方法。
但你必須承認:如果你採取漢景帝劉啓的處理方式,那就肯定不會出問題——至少不會出什麼大問題。
對於封建時代絕大多數時期的帝王而言,重要的往往都不是做點什麼,而是別出岔子。
如果你也這麼想,那就照着漢景帝的路子來,準沒錯……
“依臣之見,軍臣此舉,大抵是以退爲進——假意服軟,實則,仍舊不甘於河南地之失。”
“若我漢家信以爲真,果真於河南地北境,即五原-高闕一線減兵,軍臣或將大軍南下,以圖河南地。”
“然若不信,數十萬大軍久駐河南地,時日一久,府庫恐亦有所負擔。”
幾乎是在這番話傳入耳中的同時,劉榮便根據這番話的內容,判斷出了發言者。
——廷尉趙禹。
作爲法家出身的律法專才,趙禹對於任何事,都是不吝以最大的惡意、最悲觀的態度加以揣摩。
放在軍事上,說好聽點,這叫料敵從寬。
說難聽點,就是過分悲觀。
若是讓這麼一個人做將軍,是真的不會出紕漏;
但也是真的辦不成事兒。
而且這個‘不出紕漏’的代價,往往是趨近於極限的。
這種極致悲觀、極致小心,和程不識那種步步爲營、謹小慎微還不一樣。
——程不識的步步爲營,是以戰場形勢變化、敵我雙方兵力,以及軍心、士氣等種種因素,來做出相對應的判斷,並在此基礎上稍趨於保守。
好比敵軍五萬,我軍也五萬,勢均力敵之下,程不識會選擇小心試探,並保守僵持,以‘我方稍有劣勢’爲準,以靜制動,等待可乘之機。
但趙禹這種‘料敵從寬’,卻是最大限度重視地方,最大限度輕視本方,以最糟糕、最惡劣的可能性爲基礎,並做出應對。
同樣的例子——敵我雙方各五萬兵馬;
趙禹很可能會說:敵人的五萬,或許只是前鋒部隊,未必沒有數十萬主力大軍埋伏於後!
而我軍五萬兵馬,或許有新兵多少、老兵多少,以及混資歷的公子哥多少云云。
總而言之,未必能有五萬人應該具備的戰力!
結合此間種種,五萬對五萬,我軍劣勢巨大;
最好的選擇:即刻撤軍!
從方纔,趙禹的一番發言也不難看出:雖然沒忘踢上一嘴‘如果維持河南地的防備力量,府庫或許會有壓力’,但趙禹還是傾向於這麼做。
即:無論匈奴人怎麼想,怎麼盤算,都要以‘匈奴人隨時會傾巢而出,謀取河套’爲準,來做出相應的應對。
如果真的這麼做,河套倒確實能確保安穩無虞;
但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卻是無限趨近於:漢家舉國之力,以保河套不失。
這麼做是否值得,顯而易見。
——在劉榮看來,值得!
但沒必要。
這就好比一個藏有寶藏的洞穴,你不知道洞穴裡守護寶藏的,究竟是一頭猛虎還是一隻螞蟻;
這種時候,直接朝洞裡來一發RPG,當然是值得的。
但如果有可能,性價比最高的方式,其實還是打個手電筒,看看洞裡的情況。
如果真是豺狼虎豹之類,那開槍也好,開炮也罷——只要能弄死洞裡的野獸,確保你的安全,就都是值得的。
但若是一窩螞蟻,那比起RPG,顯然還是一鍋開水性價比更高一些。
“臣認爲,倒不盡然。”
果不其然——趙禹話音落下沒多久,丞相劉舍的話語聲便適時響起,將劉榮的注意力拉了過去。
“依臣之見,如今的匈奴單于庭,大概率依舊沒能從混亂中調整過來。”
“——一場河南-馬邑之戰,匈奴人可謂喪師失地,遭遇了自冒頓稱霸草原以來,前所未有的一場大敗。”
“尤其是兩線開戰,均無建樹的情況下,即便馬邑戰場的罪責,被軍臣甩給了右賢王伊稚斜,但河南之失,軍臣,卻是難辭其咎。”
…
“畢竟自漢家鼎立、匈奴稱霸草原至今,匈奴歷經三主,漢家歷經五帝;”
“而河南地,始終爲匈奴人所掌控。”
“——無論是太祖高皇帝、孝惠皇帝年間的冒頓單于,還是太宗皇帝年間的老上單于在位,我漢家都從不曾有餘力覬覦河南地。”
“非但不敢覬覦河南地,反而要隨時憂心於匈奴人兵發河南,以掠北地、隴右。”
“而軍臣在位,我漢家反守爲攻,得據河南地——無論是誰人的過錯,軍臣,都必定威儀大損。”
“現如今,匈奴單于庭必定會出現‘軍臣無德,無可奉宗廟’之類的雜談。”
“尤其是那左賢王伊稚斜,必定會從中作梗,以求渾水摸魚……”
劉舍這番話一出口,殿內衆人面上的神情,便肉眼可見的舒暢了不少。
——趙禹先前那番話,什麼‘如果是這樣,那就得撤,但萬一不是這樣,撤了就完了’之類,根本就是如說。
兩相對比之下,劉舍這番表態,才真正彰顯了國家層面的戰略考量。
劉舍的意思很簡單:河套戰役所帶來的混亂,至今都還沒有在匈奴單于庭內部結束。
沒有一場血洗,讓軍臣肅清蠢蠢欲動的野心家,或是直接換一個匈奴單于,這場混亂就不會結束。
而在這場混亂結束之前,本身都無法擰成一股繩的匈奴單于庭,是根本無力全力南下,以謀河南的。
故而,劉舍更傾向於:在河套留下基本的守備力量,將原本派去打河套戰役的大軍主力撤回來,以減少軍隊後勤壓力。
劉舍話音落下,殿內衆人基本都是一副認同之色,顯然是基本達成了一致。
至於御榻上的劉榮,雖然沒有開口表達自己的看法,但心中,卻也已經認可了劉舍的提議。
——匈奴人短時間內,大概率不會對河套動心思,這是肯定的。
但在劉榮看來,這並不是因爲單于庭內部的混亂,又或是‘暗流涌動’之類……
“軍臣,是要轉變戰略重心了吧……”
“從先前,重點西進追殺月氏人,並開疆拓土,隔三差五南下‘敲打’我漢家,轉變爲:全力西進壯大自身,並全力從西域吸血,並極力不與我漢家起衝突?”
···
“嘿;”
“如果真是這樣,那‘苦匈奴久矣’的西域……”
“可惜啊~”
“可惜河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