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前世的時候,利維看到過很多對美版的無間道風雲和港版的無間道的分析,對這兩部電影的不同之處,很多人都歸結爲中美文化有差異,所以拍攝的電影也就各不相同。看最新最全
可是,利維也一直在思考的也就是這個問題:東西方文化有差異不假,但是就真的差異大到了風格如無間道的電影,外國人就看不懂?外國人拍攝的電影,中國人就不懂得欣賞?
利維覺得未必然就是如此。說美國人不懂得欣賞無間道這樣的電影,未免有些太低估了美國人了:無間道的拍攝手法其實更類似於間諜片,而美國人拍攝了多少以懸疑爲主線的間諜片了?只怕是一點都不少,甚至可以說,美國的不少電影,在這方面做的比中國更好。而要說美國的黑幫片中國就不懂得欣賞,那更是胡說:教父這樣的電影,放到任何一個電影人眼中,都會覺得這是無與倫比的作品,文化背景的影響可以說是很小的。
說什麼文化衝突,風格不同,這話其實很不負責任:不同國家的電影可以這麼說,不同地區的電影可以這麼說,甚至不同時期,不同的人的電影也可以這麼說:文化這個詞太籠統了,涵蓋的東西太多了,也就成了一個大筐,什麼都可以往裡面裝了。把電影拍得不好的問題怪給文化差異,這頗爲有些耍流氓的風格。
要說美國人喜歡簡單粗暴,那香港電影難道就不喜歡?香港是有有無間道,但是也有古惑仔。槍戰也好,掄刀砍人也罷,難道香港就差了?要說起來,吳宇森的電影中的暴力美學,歐美人也得膜拜學習,誰敢說簡單粗暴在中國沒有市場?
而要說中國人喜歡內斂文化——教父那個片子。可是美國人公認的最爲經典的電影,那部電影,又何嘗不是慢節奏?從表演,到臺詞,再到配樂,內涵,任何一個方面,有哪個電影,敢自稱可以和教父比比?就算是描寫臥底的作品,《火線》這部電視劇也是寫臥底的。它得到的是怎樣的讚譽?有這些東西在,誰敢說電影不好就全怪風格?
看到電影風格不同,二話不說就歸結爲文化差異的,在利維看來,其實對電影還是沒有看進去:好的電影需要表達的是人性的共同點,而不是局部地區的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差異,可是任何文化也都有共性。這種共性是全人類都有的人性,怎麼拍攝這些纔是電影的重點。
人性這玩意兒是共通的,美國人罵街。中國人也罵街,美國人打架,中國人也打架。美國人愛看肌肉搏鬥,中國人就不愛功夫片了麼?這些東西都不是造成差異的最大問題所在。最大的問題,其實說白了就是一件事情:電影的拍攝定位。
斯科塞斯對這部電影的定位就不好:他一生功成名就,一部電影好了或者砸了,已經不太可能影響到他的名字了。對他來說。沒拿到奧斯卡是個小小的遺憾,因此他只要拍個東西迎合一個奧斯卡評委就可以。他這樣的急功近利心態,毀了電影——其實。這部電影可以拍得更好。
實際上美國人不是不知道這部電影該怎麼拍,美國版當初的電影譯名‘departed’,含義除了死者之外,也一樣是迷失者,乃至於掙扎者的意思。這個翻譯,根本不是什麼人們說的遺失了名字就是死人,而是說,這是兩個掙扎的人的故事。無間道這個名字的含義,翻譯爲迷失的人,掙扎的人其實更好一些,美國人也意識到了。
只不過,斯科塞斯拍電影的時候,沒有過於注意反映人物的感情。劇本不夠好,他也沒有給兩個演員足夠的戲份來表現自己的心情,可以說處理的有些失敗——不過這也是他想要拿獎的必然。
與其說是什麼文化的衝突導致了美版無間道的差勁,不如說,是硬要把一部以懸疑,心戰爲主的電影改成老式的乒乒乓乓打個沒完的黑幫片的做法,毀了這部電影。電影是有個風格問題的,把一部電影的風格強行扭曲了,電影自然也就變了味道了。
畢竟這得是一部斯科塞斯風格的電影,才能夠讓斯科塞斯這樣享譽多年的人物拿到獎——斯科塞斯的電影節奏必須得節奏更快,而且,出於斯科塞斯的電影一貫熱衷於展現黑幫生活的特點,電影中尼科爾森的鏡頭必須得更多,才符合他的電影的慣例。而粗口,暴力,簡單粗暴,這些也是他的特點,也得有所展現,再加上美國電影的問題之一,必須要把鏡頭分一些給女人。這幾個必須下來,再加上編劇水平不高,所以,他更多的就是在寫一個黑幫片的故事,而不想再去深度挖掘出來兩個人各自的掙扎。
而且利維總是有些惡意的去揣度別人:斯科塞斯拍這部電影,畢竟是爲了獲得奧斯卡獎的。爲了這個獎項,他需要展現的是他的導演才華,而不是演員的演技精湛。如果去深度挖掘兩個人的內心世界的話,他也不是做不到,但是那樣一來,演員的表演就成了重點,很容易喧賓奪主,讓人記住了演員的表演,而不是導演的水平。所以,斯科塞斯寧可花費一個禮拜來拍攝一隻老鼠爬行,也不願意多給激動的小李子一些鏡頭,他的目的是深化他的故事主題,而不是讓兩個主角多一些有深度的表現。過度凸顯了演員,他就不好辦了,反正老鼠總不至於拿了奧斯卡,那就拍拍老鼠好了。
而且,就算是這些東西都不去考慮,只說電影本身,如果仔細想想,利維也覺得,斯科塞斯很難把這部電影拍出來原作的主題——無間道表現的主題,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的迷茫和無助,而斯科塞斯一輩子拍定影,最喜歡的主題是抗爭命運,與天鬥其樂無窮,這樣的兩個主題,根本就是毫不相容的,讓一個極富鬥爭精神,一輩子都在抗爭命運的人,跑去拍攝一部反映無助迷茫的電影,這根本就是張飛繡花,他能玩好了纔怪。
從頭到尾,這可以說就是斯科塞斯功利的作品,只不過,導演水平太高了,就算功利化,也能夠讓人服氣而已。
而這樣一個好題材,這樣拍攝太可惜了。如果不去搞那些爲了應和評委的風格變化,就是拍攝一部自己想要的電影,主要的賣點就是電影中的懸疑,人物掙扎,警匪對決這些東西,是不是可以拍攝出來一部好電影呢?
這也是利維爲什麼想要拍攝這一部電影的原因:他更想要的,是展現出來原作味道的電影,而不是一個改編的一塌糊塗的故事。他想要展現的,是警匪雙方在臥底中表現出來的掙扎,而不是像斯科塞斯那樣,拍攝一個簡單的黑幫故事。
實際上,這個問題根本不必懷疑:這樣的電影,美國也有不少,好電影哪裡少了?
這不是什麼文化衝突,就是拍攝風格的問題。扯文化什麼的,那都是閒極無聊的人乾的活兒,利維是個導演,他只知道拍攝手法的不同,能夠讓同樣的故事變得不一樣起來。他既然想要拍攝這個電影,那麼,他就得讓電影變得不一樣起來。
更多的把視角同時分給警匪雙方,才能夠顯現出來故事中每個人都身不由己的特點,雙雄的模式運用得好,就可以營造出來一個更加壓抑而緊張的背景。節奏放緩,把演員們的表演的含金量提高,才能夠讓觀衆們有思考的時間,而不是一路上緊緊張張跟着電影看乒乒乓乓的打鬥,電影才能夠做出來更大的深度,在某些地方,用來表現深刻的場景的時候,也才能夠有更多的震撼性。在臺詞上更加註意,前後關聯,深層寓意彼此掛鉤,電影本身也能夠做出來更大的不一樣……
利維想要看到的,是一個更爲出色的電影,他希望自己能夠拍攝出來這樣一部電影。
爲了讓電影的原作風格更加濃烈,他纔會找來香港的原作者們,讓他們着手創作電影劇本——按理說,他們現在不過只是有個念頭,利維自己寫也沒有什麼,可是,利維擔心那樣會讓劇本失去很多味道,自己控制不好,也就沒有了意思。反正自己現在想找他們買劇本也不難,既能夠自己拍攝,也能夠讓他們那麼何樂而不爲?
至於說馬丁.斯科塞斯是憑藉這個電影獲得了奧斯卡的事情,沒有了它,斯科塞斯可能拿不到獎——利維才懶得去管。馬丁.斯科塞斯從紐約黑幫開始,就一直在討好奧斯卡,以他的江湖地位,只要拍攝出來一部差不多的電影,總是能夠拿到獎項的,沒有了這一部,找個別的就行了。
而且,他甚至覺得,如果馬丁.斯科塞斯拿不到獎項的話,也未必就是壞事——這樣的好萊塢四大名導之一,三十多年的老牌導演,好萊塢在世導演中的成就第一人,連弟子中都有不少奧斯卡獎獲得者——這樣的人如果終生沒有拿到最佳導演,就先拿到了終身成就獎,那麼,也算是對好萊塢評獎制度的一個絕妙的諷刺了。
那樣的場景,說不定也挺有趣的。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