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根在此,躲是躲不掉的
“所謂的什麼法,什麼原則,這些都是要建立在百姓意識認可的前提下,要是還是按照北元的那套,雖然可以維持一時,但是那最終還是避免不了分崩離析的後果。”
“比如人分四等的制度,最終誰都不會服誰。”
“如今這樣的時代,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註定了華夏民族要經歷這番惡戰。”
“就比如,你們都說我之前的種植物中讓百姓最起碼不會餓肚子,在百姓的口中已經是聲名遠播感恩戴德了。”
“就是因爲這些,還有說敢說自己的不是,還會有誰來質疑,得民心自然是強軍的基礎,穩定民心那只是前提。”
“在戰爭中,後方的補給遠遠高於什麼戰術,戰略等,打仗本就是打的是糧食,打的是錢糧。”
“誰消耗的起,誰消耗的時間長,誰能固守險要,十萬對十萬將士們再強悍那也是要吃飯休息睡覺的。”
“這也是戰爭中統帥即便考慮的再周到,後方百姓補給,糧食等仍然是重中之重,畢竟將士們那可不是鐵打的,百姓都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從軍也是爲了自己的家人,那最終還是百姓。”
“根在此,那躲是躲不掉的,尊重百姓,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尊重自己的士兵。”
……
牛一平慷慨激昂的說了一番話,並且引經據典,專攻現實。
上位聽的是毛骨叢然,以前上位在打仗中最迷信的就是運籌帷幄,最迷信的就是戰略戰術。
沒想到牛一平這麼一說,簡直是讓位頓時明白了,什麼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什麼是民可載舟亦可覆舟,如此的一套理論,那簡直是讓在坐的衆人對民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反過來想想,還真的是啊,這些自己辛辛苦苦招來的兵卒本就是來自各個州縣的士兵,打仗有的是在人家家鄉打,有的在別人的家鄉打仗,最終士兵都是希望自己的家鄉沒有戰禍,自己的家鄉免受戰禍。
上位已經聽的沒話說了,想想,這……還真是這麼回事啊。
在一旁洗耳恭聽的李善長和徐達,還有藍玉劉伯溫,那表情簡直是得到了什麼法寶一般……
有空!
……
牛一平接着道,“我跟你們講。禮法,秩序,這一直是好東西。”
牛一平接着道,“這些雖然表面上看壓根就不值得這麼去想,什麼民心原則,這往往他人注意不到的,就是其他義軍所稀缺的東西,這纔是真正的法寶。”
“論強悍這天下的義軍誰能比得上當年劉福通的軍隊,最後結果呢,這天下雖然仍舊在戰亂中徘徊,但是終究是要被一統的。”
“這點本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是到最後得天下的往往都是意想不到的那支軍隊,有的壓根就是人人都注意不到,原來是他能夠得天下。”
“這點在古代的劉邦項羽的時代,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項羽重情重義,劉邦也是曾經救過項羽的命,項羽也是一直在視野上扶持劉邦,壓根就不覺得劉邦是他的威脅。”
“但是最後呢,還不是劉邦得了天下。”
“那咱們仔細分析下,劉邦究竟哪一點比得過項羽,也就對待百姓的那點仁義,如今看來還是假的。”
“但就是這些不起眼的玩意,恰好就是百姓眼中,最最值錢的東西,這些纔是百姓真正認可的東西,這本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百姓只需要給一定之規,讓他們遵守即可安定一方,不然立那麼多的規則,定法律做什麼?”
“就是爲了約束百姓的行爲,畢竟每個人的思想,想法那都是不一樣的,這一點想必你們比我更清楚啊。”
“這……”
上位等人那也是越聽越覺得震撼,沒想到如此平常之事,居然會有這麼多的道理,怪不得得天下需要的是民心所向,之前的上位只知道要對自己的百姓好,雖然也是秋毫無犯,但是壓根還不知道還有比戰爭更好的手段啊。
頓時在上位自己的腦海中浮現出了很多的畫面,這些畫面不斷的在浮現着。
原來真是這樣啊,之前的先生都是隻教如何做,並沒有像今天 牛一平說的如此的透徹,這見識一下子上眼前的這個上位徹底的頓悟了。
“這說的真是讓咱興奮不已啊。”
即便是小的約束,短暫的立法,雖然這些都是舉足輕重的事情,壓根就不影響上位的戰略,和軍事擴張,但是在無形中會讓百姓過的很不痛快,就比如之前的李德正事件,最終導致的中華門事件,這些在百姓看來就是你吳王做的不對,就是應該還一個公道啊。
但是在上位看來,城中的所有事情都是由自己說了算,眼中雖然是與民秋毫無犯,但是這樣的行爲讓當時的吳王怎麼也想不到居然也可以讓百姓參與其中,也在中華門鬧事。
現在牛一平這麼說,所有的事情終於是雲開霧散了。
所有世家們就想着在這裡出狠招,讓上位失去民心,可謂是用心險惡啊。
幸虧牛一平早有察覺,雖然當時的上位很是謹慎,但是如今看來真就是差那麼一點,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啊。
牛一平舒緩了一下身體,深呼吸了一口氣。
“天下最喜歡這些的,莫過於讀書人……如今的這種局面,也就只有讀書人能夠以身作則,維護這樣的原則了。”
“在老百姓的眼中,只會是跟着別人做了。”
好多事情都是等到發生了,後果已經是很嚴重的時候,再搬過來講什麼法律,什麼原則,什麼公道等問題,到那個時候,在百姓的眼中這樣的法,公道本就是已經失去了民心,最後就弄成了無緣無故的法。
“百姓看待事情那就變成了,什麼公道,什麼法,還不就是一羣德不配位的人用來欺壓他人的工具罷了?”
“那如果是讀書人就那樣的結果可就完全不一樣了,讀書人本就是最接地氣的,如果是讓他們成爲這金陵城中的主流,帶動着其他的州縣,相信這些約束一定會有它應該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