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撿貝拾珠在此鞠躬感謝好友竹子玉的pk票和打賞支持、子墨妖妖的pk票!順便打個招呼:童鞋們妹紙們,新書剛上傳,求收藏點擊推薦票和各種票票,您們的支持就是我碼字的動力。謝謝!!!】
……………
場院的位置比較高,站在村邊上就能看到整個場院屋。上去得爬兩米來的斜坡。
把場院設在這樣一個高地上,實在是聰明之舉。既乾燥,進場的糧食又不會被雨水浸泡。
場院有半個足球場大。中間是軋場,平整光滑,四周堆放秸稈,地面比較暄。此時上面長着各種野生小草、野菜,稀稀拉拉開着很多黃色的小花兒。
場院屋是一個坐北朝南的敞口直筒子,寬三米,長四米,供看場人休息和存放杈耙掃帚什麼的。裡面沒有牀,也沒有土坑,看場人都是鋪着農作物秸稈兒休息。
田達林夫婦和父親田金河,用小雙輪車運來了一些舊坯,給場院屋壘了南牆,安上了門和窗戶。門是給鄰居借的,窗戶則用木板條釘了釘。因爲是臨時居住,何況不住了還得給隊裡拆掉,一切因陋就簡。
在牀鋪問題上,田達林和田金河意見不統一。
田達林主張鋪地鋪。因爲場院裡就有一垛麥秸,跟隊長說好了,先用用,他們搬走後麥秸正好槓場(小麥進場前把場院壓瓷實了)。
田金河卻不同意,說麥秸好招跳蚤,孩子會被咬的受不了。不如借點兒木板或者舊木板門,搭兩個簡易牀,比地鋪強多了。爺倆兒商量了半天,最終還是採納了田金河的意見。
第二天,田達林一家六口,搬進了生產隊的場院屋。
雖然是被攆出來的,東西也還得給一些。田盧氏掂量了掂量,給了田達林一家二百來斤玉米,多半布袋胡蘿蔔和幾個大白蘿蔔,六隻碗四個盤子一口鍋,一個和麪盆子,一個盛米麪的瓦罐,瓦罐裡還有半罐糝子。一個鍋鏟一把勺子。一個能盛一擔水的小水缸。
柴禾如棉柴zha子(農作物如玉米高粱的根)秸稈什麼的,也是生產隊按人口分的。不過遠遠不夠燒。秋、冬季人們摟樹葉、枯草當柴禾,春、夏季買炭(煙煤)做飯。
炭激n燒(燃燒時間長),又得用錢買,田盧氏自是捨不得。不給點兒燒柴又說不過去,便讓郝蘭欣背過去兩筐zha子。並說:“你們在村外頭住,撿柴禾方便,背過兩筐先燒着行了。”
郝蘭欣果真背了兩筐。因爲她賭不起這個氣:一家六口還張着嘴等吃飯呢!
在田盧氏的白眼兒中,郝蘭欣還把自己和丈夫的手使傢什,如鐮刀鋤頭菜籃草筐什麼的,都拿了出來。
一間場院屋,兩個雙人簡易木板牀,加上郝蘭欣孃家陪送的一對鋪櫃、一個迎門廚、一張小吃飯桌,還有分給的小水缸糧食什麼的,把場院屋擺的滿滿當當。除了中間一米來寬的走道兒,活動空間就只有牀~上了。
“咱們就在這裡湊合吧,也就一個多月,爸爸就把咱家的房子蓋好了。”田達林愧疚地對老婆孩子說。
田青青望着口袋裡的二百來斤玉米,在心裡盤算:一家六口人,按每人每天平均半斤計算,也就夠吃兩個多月的。現在是三月,記憶中麥裡生產隊不分口糧,一個人給三、五十斤麥子就算不錯的了。這樣,糧食的缺口大多了。
“爸爸,給咱自留地了嗎?”田青青問。記憶中生產隊時期有自留地。那也是家庭糧食的來源之一。
“給,你爺爺說,給咱按壟分開,往後各自管各自的。”
田達林撫了撫田青青的頭髮,又對郝蘭欣說:“聽說往前可能下來返銷糧,也能添巴一些。”
“返銷糧也得用錢買!”郝蘭欣憂愁地說:“我們只能喝稀粥了。我和孩子還好些,就怕你,淨幹些力氣活兒,扛不住。還有蓋房子,雖然是簡易的,也得叫一、兩天人不是?!中午不管頓飯說不過理去!”
“嗯,不行我就向隊上張張嘴,先借一點兒,秋後還。”
“咳,也只有這樣了。”
田青青在一旁聽的心裡酸酸的。想想自己也沒有辦法。又怕田達林去賣血,就對田達林和郝蘭欣說:“爸爸,媽媽,不要緊,咱住在村外頭,四面都是地,挖野菜、撿柴禾都方便。我帶着弟弟妹妹,一邊做飯,一邊挖野菜、撿柴禾,你們出工掙工分,咱家的日子保準賴不了。”
“傻孩子,大春天的,柴禾早讓人們撿光了。俗話說:‘秋後彎彎腰,勝過春天跑三遭’,不是拾柴禾的時候。”郝蘭欣愛憐的對大女兒說。
田幼秋忙說:“我上樹上去折樹枝,回來曬曬燒。”
田幼春也翹翹着小嘴兒說:“哥哥,你在上面折,我在下面拾。”
郝蘭欣望望三個孩子,苦澀地笑了。
接下來,郝蘭欣給三個大孩子分了工:田幼秋和田幼春幫着父母收拾屋子,田青青看小妹妹。
田青青手裡牽着田苗苗,站在場院邊上向四周望了望,這裡距離村邊兒最近的農戶,也有五百多米。事實上,他們這是住在了野地裡。
野地裡有很多人在幹活,三、五一羣,十多人一夥兒,有用杴撒糞的,有拿着三齒打坷垃的,還有一夥人拉着繩在前頭走,後面一個人站在什麼上來回晃。憑印象田青青猜想那一定是人拉耙在耙地呢。
場院兩邊的大車道上,不時有人拉着的車輛經過。一輛車上十來個人,拉車的大都是中青年婦女,車轅裡有一箇中青年男性駕轅,車廂裡裝着黑乎乎的農家圈肥。有時兩輛車相匯了,空車就閃到路邊停下來,讓載重車先過。大車道窄,兩車不能並行。
此時已過清明,穀雨還未到,生產隊正在春耕備播,耕牛少,拉犁又費勁,就把耕地的任務安排給了耕牛,運肥和耙地的差事便讓人來擔當了。拉車拉耙總比拉犁輕省的多不是?!
對於人拉車拉耙,田青青前世記事時已經沒有了,一律被牛車或者拖拉機代替。由於母親經常給她念叨,所以有印象。
今天因爲搬家母親沒有出工,說不定明天拉車拉耙的人羣裡就有母親的身影。想想母親餓着半截場子拉車拉耙的情景,田青青心裡就發酸。雖然是時代使然,她無法改變,最起碼也得讓父母親吃飽肚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