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在臺上痛苦的淚如雨下,哀求的聲音一陣高於一陣,甚至到了咆哮的地步也毫無作用。作爲一位帝王,在朝會這麼正式的場合向大臣們求請情,已經是驚世駭俗了。然而臺下的大臣們依然不給面子,不僅堅決於以駁斥,還敢怒目相對。這讓身爲帝王的李明,氣的企圖以自爆的方式與衆大臣同歸於盡。可慚愧的是,自己實在不會自爆這個技能,所以讓這些王八蛋們都給活了下來。
這是很多年後,李明在向外界講述本朝成立前第一次正式朝會時,形容的場景。當然,這段話裡會有運用到諸如誇張、比擬等文學修飾手法。而對於李明這種說法,身爲新朝第二任宰相的嚴復對此番言論進行了激烈的反駁。
他是一位對外開疆擴土的、對內養民生息的、赫赫功績的帝王,能這樣的帝王帶領下重現漢唐盛世,正是我等身爲臣子的榮耀,對這樣帝王我等臣下盡是恭謹之心,何來怒目相對之說。事實上,只是我等臣下抱着勿板匍匐在地,請求皇上收回成命而已。再說,請皇上收回成命的只是文臣而已,至少武將都是贊同的。別聽皇上造謠,帝王龍威之下誰敢與皇上怒目而視,這君臣綱常還要不要了?至少我是不敢的。
哦――原來如此!一大堆記者們高高興興的回去寫稿件去了。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節之多之全可謂是冠絕天下,舉凡宇宙之大、蒼蠅之微,只要人類生活中所能碰見之事,具體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無不有一套周全完備的禮節。“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在日常生活中,父子間要“上慈下孝”,兄弟間要“兄友弟恭”,夫妻間要“相敬如賓”,朋友間要“謙恭禮讓”,鄰居間要“守望相助”,等等等等。
“既然我朝言之要繼明而起。傳漢於世,這禮儀上自然要恢復我大漢傳統禮制。但我大漢沿用至今的周禮必竟成禮於三千年前,時間已經過了三千年之久,尤其近幾十年整個中國的變化更是天翻地覆,朕以爲周禮中很多地方已經不再適用於現在中國,需要進行修改調整。”李明說話時,臉上平靜如水,就如同背書一樣毫無感情。這是訓練的結果,因爲這是天子禮儀的一部分:君王喜怒不露於色。
在中國,尤其是傳統的漢人王朝。自從周公定製周禮以來,禮就是最大的。幾千年來的禮儀傳承告訴中國人,禮不可廢。禮是一種美德,少了禮節,便是道德敗壞。既然禮這麼重要,重要到成爲一個國家和民族傳承的地步,那自認爲作爲傳承者的新朝勳貴們自然第一個要討論就是禮法制度。
“臣以爲不然。”嚴復跪坐在前排第二的位置上,他手抱白玉勿板直身而起:“先賢有言,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鑑以往可以知未來。可當臣讀世界史書時發現,地中海周邊的歐非等地上古前也有很高的文明。臣以爲個別文明甚至比當時的中華文明還要先進,可現在已經無蹤。上古四大文明中只有我中華文明可以傳承之今。何故?周漢之後很多王朝君主並非我漢人,如李唐爲鮮卑人。蒙元爲蒙古人,滿清爲滿族人。這些外族統一我中原短則百年,長則達到三百餘年,可爲何說中華文明從未中斷?外族統一我中原的土地和臣民,可我中華禮儀卻統一着人心,正因爲自周公始創之禮的傳承從未中斷過,所以纔有五千年中華史延綿不絕。可傳至前清,大量傳統禮儀因爲滿清的扼殺而消失,如今我朝承前明而起,以漢人正統自居,自當以恢復我漢人傳統禮儀爲重任。請吾皇明鑑。”說完,嚴復長拜於地。有這一拜在前,很多大臣在“臣附議”的聲音下紛紛長拜於地。
“諸位臣工可能誤會朕的意思了。朕以爲,自周公定禮至前明結束,雖歷經近三千餘年,但國勢變化不大。三千年裡都是以農業爲主的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國朝的基礎沒有本質的變化,所以禮制上也基本保持不變。但這十數年裡,工業的快速發展已經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以往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已經逐漸被日漸擴張的工業經濟所取代,國朝歲入也逐漸從農業收入爲主轉變爲工業商貿收入爲主。那作爲國民行爲基準的禮儀,不能還停留在以農業經濟爲基礎的時代。當然,朕不是要廢除周禮,只是希望對周禮進行一些調整和改進,將古周禮中一些已經明顯不適應現在社會快速發展的禮制進行一些小小的改變,讓能夠更好的適應當前的社會嘛。社會在進步,思想在前進,禮制也因當與時俱進嘛。衆卿家以爲如何呀?”
“老臣以爲嚴相所言極是。”最上首的李鴻章奏道:“我中國自稱禮儀之邦,雖說因爲前清的關係在朝堂上很多古禮已經盡失,但在民間卻依然有大量遺存。老臣知道皇上對繁瑣的禮節有些牴觸,但如今正當是我朝重興禮制之時,廟堂之上更當應當正本清源,故禮制上萬萬不有可缺。還請皇上三思。”
“不是……嗨,朕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舉個例子吧,周禮之中的車都是指馬車,可馬一天才能走幾裡。現在我們已經有汽車了,日行千里不過是平常事。那我們還需要養馬做什麼,完全可以用汽車來代替馬匹嘛。而且汽車不僅可以用於儀制,平時也可作爲公務車輛使用,必要時拉上戰場可是好的。朕看過那些儀仗馬,除了當儀仗隊之外再無用處。這不是浪費嗎?當然了,這僅僅是其中的一個例子,這樣的可以做改變的事情有很多。用不着一模一樣的完全照搬古禮,一點都不改吧。”
“當然不能改。”孫家鼐憤而起身奏道:“寬袖繫帶、雲鬢華裳,這是我漢邦區別於蠻夷的標誌。是,老臣承認洋人的服飾在穿着上是比我漢服更方便。可就因爲皇上嫌穿着麻煩。就要將儀制改成洋人的服飾。如此一來我朝還算什麼承明而起,還有什麼臉面說是大漢正統。皇上要改儀制,老臣斷然不同意。”孫家鼐說的是義憤填膺。就差吹鬍子瞪眼了。
“朕……朕什麼時候說了改服飾了?孫師傅不要激動嘛,朕說的是小小的改變一點禮制的表現方式。比如說這種以車代馬這樣的改變。這對儀制沒什麼影響吧。”
“皇上此言大謬。”翁同龢不樂意了,爲了定製新朝禮儀,他查閱過多少資料,他徵詢過多少意見,又修改過多少次。無數個不眠之夜好不容易制定了成套的禮儀說改就改,這讓他情何以堪呀:“禮制乃是國家之基礎,是約束上至君王下至百姓行爲的基準。改變禮制如同改變宗法律例,國無律則人無法。如此必將天下大亂。還請皇上收回成命。”
李明坐在臺上想發火又不能發,只能喘着粗氣說:“衆卿家請注意。”李明伸出手來指着寬大的袖子說道:“寬袖是我漢服的基本要素之一,這樣的服飾務農是可以,但要上工廠操作機牀就不行了。一個不小意將袖子捲到機器裡,那整個胳膊就廢了。我們討論儀制也不能不顧及現實需要吧。”
“那是民間小禮,各行各業自會調整。但皇上要改的可以朝堂大禮,則是萬萬不可。”
“傳承漢文化,發揚中華文明是沒錯,但用的着照搬周禮一點都不改嗎?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思想也要跟上時代的腳步,這個道理大家都是知道的。對,我們要重視禮儀。因爲我們是禮儀之邦。經典中也保存着“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的文字,但經典中也說了禮節還要因時、因地、因人而表現形式有差異。可你們草擬的儀制卻要生搬硬套,以至於到了繁瑣僵硬的地步。爲什麼?”
李明伸着手問大臣,可所有大臣全部坐的筆直,雙眼平視,勿板也拿的穩穩當當,就是沒有一個出來答話。
李明長嘆一口氣:“近的且不說,咱們就說說這遠的。日本遠也不遠。隔海而望。他們從文字到服飾到禮儀全部都承學至唐朝,以至於現在有的學者說研究日本就是研究唐朝。這點大家都沒意見吧。可他們學到的是什麼?他們學到的只是服飾的式樣,禮節的做法。現在的日本是什麼樣?衆卿不少人都在日本有產業吧。日本現狀不用朕再細說了。爲什麼?就因爲他們學到的只是流於表面的形式,真正的中華文明的內涵他們沒有學去。內涵、精神纔是關鍵――”
說到這李明停了下來,他環顧一週,那些大臣還是正襟危坐,做目不斜視之狀。
李明又嘆了一氣繼續說道:“朕以爲呀,這裡的‘禮’是包含了傳統禮制的精神原則與禮儀行爲兩大部分。禮義是禮制的精神核心,禮儀制度是禮義精神的外在表現,二者的關係是緊密聯繫的,但不是必然的。我們需要繼承的‘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我們需要傳承的是‘溫,良,恭,儉,讓’之五德,我們需要發揚光大的是‘忠、孝、勇、恭、廉’這五種高尚的行爲準則。而無論服飾還是禮儀行爲只是這十五種高貴的品質的外在體現,而不是必然的體現。難道說不穿漢服就不需要守五常之禮?難道說不行周禮就可以不顧五德?難道說只要自己不承認自己是漢人可以不尊五尚了?中華五千文明傳下來不是服飾,不是禮節,而是這十五種爲人處事的基本道德倫常。只要道德倫常還在,那中華文明就在,不管穿什麼衣服行哪家的禮儀,他還是中華文明的延續。一但傳承了五千年的道淪喪,就算穿着漢服行着漢禮,那也只是披着漢人皮的禽獸。”
這裡沒有能比李明更明白道德淪喪的後果。當老人摔倒去扶反補訛詐、當好心抓搶匪卻被投獄、當你救起落水兒童不幸身亡後,自己的屍體反而還被別人拿來賣錢,這讓人情何以堪呀。李明知道,以謙讓爲典型表現的傳統中國文化必然會遭到西方戴着民主面具的利益文明的衝擊。黃金是閃耀的,沒人能拒絕他的誘惑。想要在觸手可得的既得利益面前收回貪婪的手,李明自己都沒把握百分百做到。更何況那些平民百姓。教育是方法之一,但李明更想讓傳統的禮儀道德作爲人心的一道束縛。服飾只是代表,禮儀只是表象。內在的精神纔是關鍵呀。
“皇上――”羣臣高呼一句後全部匍匐在地。
“隨着技術的發展,未來社會是將是一個講究快節奏、高效的社會。隨着這樣一個社會的繼續發展。會有着速度更快的汽車,將來不遠的未來還會有日行萬里飛行器出現,這時候還會有誰去騎着慢騰騰的馬?就是現在軍中,隨着汽車的使用,已經出現了取消騎兵改建汽車戰隊的言論,這就是時代的進步。而作爲天下言行表率的朝堂,卻還在使用代表舊時代的馬匹,你們讓天下人如何看待朝廷。在這樣一個還是守舊思想的朝廷裡辦公。你能指着他們能帶領中國走的更快更穩嗎?洋人的衣服隨手一套就可以出門,可你們卻要讓那些趕時間上班上工的工人們去花小半個時辰去穿一件衣服,這不現實。方便快捷的方式,必然會成爲未來的主流。作爲天下表率的朝廷當然首先要行的穩站的正,但不要流於形式主義,與時俱進纔是這個時代最潮流的話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作爲領路人的朝廷不能滿足於現狀,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燃,着眼當下、展望未來纔是朝廷應當去考慮的。”
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即使經歷了上百年的屈辱史又能如何。只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帝王能將國民團結一心。新中國不就經歷短短半個世紀後,洋人不也刮目相看了嗎。直到這一刻李明才深深的體會到,讓他來到這個世界的真正目的不是振興中華。不是讓中華民族擺脫一個屈辱史,更不是爲中華民族打下一片廣闊的生存空間。他來到這個世界真正的目的是:繼承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文化的精髓並把他發揚光大。
臺下衆臣依然匍匐在地,沒有人起來更沒有人說話。氣的李明叫道:“都滾起來,誰來給朕個聲音呀――”
沒人發聲,沒人說話,全都坐的筆直連個放屁的聲音都沒有。李明暴跳如雷拍案而起。
“啪”、“叭嘰”、“哎喲――”
跪坐了太久的李明兩條腿已不是麻了而是完全沒知覺了,雙手不過在案上一撐,雙腿卻使不上力,結果重重的摔了一下。屁股都摔疼了。
“皇上小心!”“皇上沒事吧?”“快傳太醫”“……”
“朕還摔不死,但會被你們氣死。”李明還沒爬起來。一旁的侍衛趕忙上前來扶,卻被光緒一句滾開給罵了回去。實在是受不了跪坐了。再跪坐下去兩條腿非得缺血壞死不可。爬起來的李明把腿伸直,兩條腿就從案几下伸了出去。
“皇上,你身爲天子爲天下表率……”
“閉嘴,老子就喜歡這樣,你來咬我呀――”李明把眼睛瞪的老大,指着剛剛說話的唐紹儀就罵:“姓唐的,你少說朕。有本事自己站來,就現在站起來要不人扶。你站起來試試――”
唐紹儀面露尷尬之色,挪動了一下後卻正色道:“此間乃朝堂奏對之所,一切皆需依禮而行。臣不敢違禮而行,還請吾皇見諒。”一時間,滿朝堂都是低笑。
“你――”指着唐紹儀的李明氣極敗壞的收回手,大氣粗喘幾下覺得實在跟這些人沒法說放在。於是李明重重的哼了一聲:“退朝。”再不退朝,年青人的腿可以撐的住,老臣們還不得全鋸了腿呀。
“恭送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一般情況下,這時皇上都是轉身而去,大臣們也接連爬起來然後退出大殿。這次出了點意外,皇上還沒動呢。剛剛爬起來的大臣又紛紛爬下去。
“沒事,走吧,都走吧。朕看看哪個人能自己走出,來來,出來個人讓朕稀罕一下。”
“啓稟皇上。”嚴復終於說話了:“退朝之時皇上先行,乃禮制所定。臣等不敢違禮。”
“你……你們……”李明回頭對侍衛罵道:“都是死人呀。沒看朕腿麻了站不起來。還不來個人拉朕一把。”
李明瘸着腿一步一挨的總算走回瀛臺,推開房門只見楊棗兒正在看教育部的奏摺。見李明進門連忙站了起來:“您回來怎麼沒聽見外面的侍衛招呼一聲呀。腿怎麼了?快坐下。妾身給您按按。”
“還能怎麼了,跪坐着一早上。腿早就麻了。你忙你的,我站會緩緩就成。”
“您這語氣不善的是怎麼了?大臣們又給你氣受了?大臣們也都是爲這天下着想總是好意。你不着這麼生氣。”
“大臣們都是忠心有爲的大臣,我哪裡會不知道。可有時也太氣人了,他們說要恢復漢禮是對的,可也不能什麼都一塵不變吧。至少可以把這跪坐之禮給廢除吧,好傢伙你是不知道,說了一早上任是被頂了回來。嗨,不說了,越說越生氣。”
“您也是。堂堂一國皇帝天下之尊,有問題好好說話,犯不着總是生氣,氣壞了身子可不好。”楊棗兒倒了杯水遞給李明,接着又去翻摺子了。如今身懷有孕,且不說太后不讓楊棗兒上朝,就在大臣們也不願意,所以只能待在家裡批閱奏摺。其實按大臣們的意見,皇后就不應該爲官上朝。以前那是要用到楊棗兒的漢女身份,好通過這樣的辦法讓有漢家血統的李純繼位。但現在皇上就是正宗的漢人,所以就沒這個必要了。在按太后意思,皇后該做是想辦法讓皇家子嗣越多越好。教育部這樣的工作純粹是不務正業。李明不管,皇后爲正式官員最大的好處就是告訴天下臣民,女子也可以有自己的事業,這對未來讓女子進入工作崗位是有好處的。
“爹――”一聲稚嫩的叫聲之後,兩個小屁孩推開門衝了進來。
李明蹲下看着髒淅淅的兩個小人兒說道:“這是去哪玩了,搞的一身泥回來。”
“老了,實在管不了嘍。”慈惠跟着兩個屁孩後進來關上了門:“地上的雪還沒化乾淨,這兩個非要去玩雪。這不摔了一身泥回來。”
“趕緊去洗澡換衣服去。”李明拍拍小屁孩的屁股站了起來,看着慈惠穿着漢裝突然火冒三丈:“你不是有太后的衣飾嗎?怎麼又換了這身了?”
說到這慈惠又默了把淚:“承蒙皇上不棄。還願認哀家這個太后。只是哀家是新朝的太后了,哪能還能穿着前朝太后的衣飾。”
“沒事您放心穿。滿族也是我中華一員。民族特有的服飾爲何不能穿。世界本就是五光十色,多資多彩纔是這個世界的形象。要是整個國家只有一種服飾一種色彩。那是這個國家不幸,是恐怖的。不行,我得這就去跟大臣們說說。”
李明擡腿就走,急的楊棗兒在身後大叫:你還沒用午膳呢。李明哈哈一笑:“已經氣飽了。”
大臣們是認可皇帝在遠見上敏銳而準確的判斷,加上武將們也繁文縟節也有牴觸情緒,李明也認爲當前這種社會格局下無法跳過發展這個過程。於是在經過連續多日君臣間激烈的爭論後,君臣們在相互妥協之後達成了一致。
本朝所有官員及禮節以漢服、漢禮、漢話爲朝廷正式禮儀,在所有祭祀、慶典、外交等一切代表國家和官府行爲的一切正式和非正式的場合所有人必需着漢服行漢禮。軍隊中依然留平頭短髮,其表示削髮明其守土之志。民間自發的行爲不受朝廷儀制約束,其國內各民族及洋人均可正常穿着各民族自己的特有民族服飾,日常生活中民衆不受約束,可自由選擇喜歡的服飾。當然,這跪坐之禮在君臣的共同鄙視下被拋棄了。
至此,解決了新朝成立前最後一個難道。所有人都開始爲二月四日,農曆乙巳年正月初一的開國大典做最後的衝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