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節 水庫三日談(五)

潼關往北,可以稱道的還有兩座關隘:一爲蒲津關,一爲龍門關。蒲津關還有遺蹟可尋。龍門關則應在韓城市和河津市之間的黃河側畔龍門山旁。可是在龍門東西山坡同遍尋,皆無所獲。史從文的第二站就是這裡,雖然關城需要尋找,不過山下河水湍急,舟渡艱難,卻是險要去處。

此處交通僅有鐵索浮橋。橋上鋪板,可以行人,偶遇大風,即將所鋪之板撤去。史從文運氣不好,那天剛巧碰到大風,只好冒險踏着鐵索過去,上面是盞盞藍天,下面是冰凍銀海,浮動着一層層沙浪,目爲之眩,神爲之多,戰戰兢兢幾不能行。

到了榆林以南,搜索十幾日仍然不能找到龍門關遺址,以往作爲查找定位的縣城已不可考。在以前悠久的年代裡,山和原都有變遷,而原的變遷特爲顯著,原上一些縣城要邑也不能不爲之一再遷徙,尤以洛川縣城最爲顯著。

洛川縣就在洛川原上。洛川原迄今猶爲陝北的大原,其舊城在今縣城東北,已近於原邊。舊城始建之時,史料記載是緣山,由於附近的溝頭伸延,竟然成了臨壑,最後不能不另行遷徙。而根據洛川縣城查找龍門關就成了刻舟求劍,史從文不得不悻悻而返。

黃土高原的侵蝕是悠久存在的現象。黃土高原多溝壑,就是侵蝕的具體顯現。史從文在黃土高原帶的時間長了,對於溝壑就不感到陌生。

不過即便如此。黃土高原地溝壑還是會引起他的驚歎,以看看過去是數不盡地溝壑。到了高嶺上。徘徊瞻顧,極目遠望,竟然都是縱橫的溝壑,難得見到一塊平川。不僅沒有任何樹木,也幾乎無綠草。

這纔是黃土高原的特殊!史從文後來走到的地方不斷增多,每到一個地方都是先注意到溝壑,觀察它的寬度和深度。並探索溝頭的所在。溝壑到處都是,彷彿成了正常的現象。黃土高原本來到處都是有原地。原是高起而上面平坦的地形。這應該是黃土高原的一大特色。可是這樣的特色已經在減少,甚至已經不再具有特色。

因爲原上已經有了溝壑,有的還不只一條,甚至原面爲許多溝壑所切割,已經不成其爲原了。前面提到過大原、彭原、良原還有董志原都曾經有過這樣的變遷,遭遇到破壞。黃土高原也和其他地區一樣,設了許多縣。縣有縣治。

以前縣治都築有城郭,頗具規模。溝壑的切割使縣城內外難於有立足之地。縣城也就不能不另遷新地。這樣例證不少,史從文也多次看到荒廢后的縣城。縣城遷都如此普遍,至於鄉鎮村落那就難說了。有許多村落被溝壑沖毀了,當地的人們就只好居住到溝壑地邊緣或坡道的頂上。

黃土高原的侵蝕是普遍的現象。縣城和鄉鎮村落地遷徙只不過更爲顯著而已。應該說,只要地面有傾度,就會出現侵蝕。黃土組織疏鬆,也容易被侵蝕。地面有傾斜度,經過侵蝕就更顯得低凹,若不予以整治,就逐漸發展成爲溝壑。

這不僅地面不能耕種和從事有關的建設,所侵蝕的泥土必將輾轉經過溪澗以及黃河的支流,彙集到黃河之中,使黃河下游河牀擡高。甚至引起決口氾濫,以至於改道等災害。這不僅不是什麼小事一宗,而是關係到國計民生地要務了。

在他的日記中,對榆林地區的淤地壩建設給了一定的認同,這些淤地壩修建得比較規整,而且有明顯的淤積,有些小溝壑已經出現了彌合的痕跡,長久下來,在榆林地區的黃土地,將會變成早前地平原,而且史從文還注意到,有些地方種了樹,爲了防寒,這些樹身上都緊緊裹着一層稻草。

陝北一些縣城瀕於黃河,其間設置都有一番考究,大都是爲了能夠易於利用地理形勢,而以吳堡,佳縣最爲獨特。故途中繞道前往,一探究竟。吳堡縣城位於河畔原頭,原頭高聳,河岸陡峻。道路就在河岸邊緣,又復狹窄難行,若是發生戰爭,確實是易守難攻的要塞。吳堡縣城夾處於府州和麟州之間。

府州和麟州都有溝壑,具體情況卻不盡相同。麟州治所即今楊家城,到處都是溝壑。府州治所高聳原頭,還不至於有這樣的現象。今府谷縣有幾條川道,其中清水川的漲水,特別引人注意。河川以清水爲名,想見川中流水的清沏。清水川在無雨之時,名實倒也相符。

稍遇大雨,所挾帶的泥沙獨爲最多,水頭形同壁立,水流爲之不暢,這在黃土高原實爲少見。史從文專門到過府谷,瞪了半個月纔看到這樣的奇觀。當真是壁立千,讓人不敢置信。史從文冒雨將照片拍了下來,還得到了一家報社的一千塊獎勵!

縣循窟野河北行,至店塔鎮偏向西北,可至紅鹼淖,多斯高原。鄂爾多斯高原上河流稀少,水源缺乏,然亦間有湖泊。湖泊大都集中在高原的中部,南緣卻很少見。所可以提到的,應該數得上這個紅鹼淖。紅鹼爲淡水湖,其中有魚。湖旁水甘草肥,明代韃靼南侵,亦嘗取道於此,以便厲兵秣馬。

不過昔時征戰地,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大工地,幾十萬人日夜施工,巨大的水管有遠處旖旎而來,又蜿蜒而去。史從文表明瞭自己的身份之後,防備允許進入工地。在他的印象裡,這裡原來是萋萋白骨地,現在卻變成了柳樹成蔭的大森林。在某官員的解釋下,史從文知道,這裡每年接受由貝加爾傳輸過來的幾十億立方米的淡水,然後源源不斷的傳輸到三北,主要是蒙古和關中這兩地。

雖然只是一年光景,不過史從文也能看出來,這些人亦頗費心經營。近來看到旅遊者在當地所攝照片,爲之驚訝不已。在古戰場遺址的城外沙漠中,竟然植起樹來,而且縱橫成行,綠蔭與黃沙並存,雖極不調和,卻顯得新興氣象。如能繼續不輟,不出十年必然綠樹成蔭,沙漠變成森林!

史從文繼續西行,直至定邊縣。陝北長城已多圮毀,定邊東西尚稍完整。長城由定邊縣南,折向北行。按照現在的情況,彷彿是長城穿過定邊縣城。其實始築長城時,定邊尚未設縣。當時只是在長城之下,設置定邊營。定邊營是不會設在長城之外的。

定邊爲多湖泊的縣,在陝北是絕無僅有的。這些湖泊都是鹹水湖,可以曬鹽。定邊縣以前爲鹽州治所。鹽州始置於西魏時,可知當時這裡鹹水湖已經可以製鹽。其中以芶池爲較大。芶池當爲唐朝的白池,周圍沙土中不時發現唐宋錢幣,可見當時已爲一方重要的地方。

這樣一些行程,可以說繞行陝北一週。陝北在以前相當長久的時期,介於經營農業的民族和從事畜牧的民族之間,戰地不少,關隘尤多,一路行來,隨處察看,彷彿細數家常。所行道路以通衢大道爲主,有時亦不免別出歧途。

離開固原不久,就進入鹽鹼地區。鹽鹼地區相當廣大,直至距環縣不遠的甜水溝的溝頭附近。鹽鹼地區遍地都是鹽鹼,到處泛起白色,彷彿無有邊際。有些地方甚至連野草都難於生長,可見當年秦昭襄王所築的長城是深受自然環境的制約的。秦昭襄王移築長城,這塊鹽鹼地區自然諉之於匈奴人。匈奴人如果攻不開長城,也難於在這裡久留。秦昭襄王築長城時雖受自然環境的制約,另一方面也顯示當時對於自然環境的善於利用。

這次山西執行,史從文印象最深的,則是當時陝西到處可見的治溝工程。這項工程已經竣事,而且取得了令人稱道的成就。設計人爲李儀先生。他是水利部黃土高原綜合治理處的處長。

他的治溝設計,是在溝口築壩蓄水。築壩的土取之於溝口兩側的高地。這是取土,也是平整高處的土地。我去參觀時,親眼看到壩內所蓄的一泓秋水,壩外禾苗油綠旺盛,溝口兩側的高地經過平整,已成平坦的良田,滿植蘋果樹,樹上蘋果累累下垂,紅豔喜人。

當地農民皆滿口稱道,說是富裕光景指日可期。溝口壩內所蓄的水,是降水時由溝頭流下來的。由溝頭流下自然難免挾帶有所沖掉的泥土,爲日稍久,就皆沉澱於壩內蓄水池中,一旦淤平,就不能再事蓄水。

總會有這一天:也希望有這一天。壩內淤平,可以溯溝而上,再築新壩。原來壩內就變成新田,也就是日後的一層梯田。新壩再淤平,也就要再往上築,如此層層築壩,一直築到溝頭。每築成一道新壩,壩下就多一層梯田。等到築到溝頭時,全溝都改成梯田。

梯田層層都可蓄水。水不外流,不虞乾旱,也都成爲肥沃的土地,既可播種五穀,又宜培育果樹,既治好溝壑,又增加了良田,相應使農民富裕起來。史從文認爲這是治理黃土高原溝壑最爲有效的方法,因之稱之爲模式,並時縈心際,期望能夠予以推廣,使黃土高原的溝壑都能夠得以治理。減少了侵蝕,黃土高原不再殘破,泥沙不再隨水流下,也就不再影響黃河的安流。這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就算多花費錢財,也要做下去的。

史從文這份報告很快的就出現在廉政公署的辦公桌上,看着這份完全失去立場的報告,廉政公署只能另外想辦法,來證明淤地壩工程是否有貪污情況出現。

第8節 輕工業第54節 火炮之內皆我國土第68章 大熊轉向第12節 鑄犁修劍備兇頑第76節 困境第16節 辯論大賽(下)第3節 吏治難清第27節 臺灣會議第33節 三戰(下)第46節 赤字搞教育安(下)第66節 猶太人復國(下)第51節 血戰(十九)第97節 倫敦上空的鷹(中)第47章 震懾第1節 立國第一戰(上)第26節 翹家大小姐(中)第8節 斷糧(上)第19節 兵貴神速(五)第45節 宿命對決(三)第6節 海蘭泡之戰(下)第4節 英美海上聯軍第84節 鬼子需要什麼第50節 血戰(十八)第50節 血戰(十七)第49節 大白艦隊(上)第15節 辯論大賽(中)第11節 立國會議(中)第27節 科技的威力第12節 真理不辯不明(中)第26節 絕望之戰第53節 克拉運河(一)第77節 圈套(上)第9節 血戰拉法第64節 空手套白狼第21節 美國賣我蒙汗藥第58節 經濟危機(三)第21節 巡檢做天子(五)第8節 上樹抽梯(下)第11章 貿易利潤第30節 螳螂捕蠶第12節 鑄犁修劍備兇頑第59節 進退兩難(三)第8節 變數第40節 血戰(七)第12節 出口僱傭兵到美國第10節 懷大志千金買神鼎第2節 京師風雲第38節 碧血祭忠魂第38節 血戰(五)第45節 特戰雄兵(十二)第41章 趙括第7節 千騎卷平岡第106章 氫彈第47章 震懾第9節 斷糧(中)第14節 美國陸軍-無能的代名詞下第30節 協約國與同盟國第61章 熱錢變死第5節 閒庭信步探鐵路(上)第18節 破交(上)第14節 日本vs東北 紡織品之戰第36節 水庫三日談第33節 拼力一擲定乾坤第2節 京城之夜第6章 德國統治下的歐洲(一)第19節 熱血貫長虹第38節 水庫三日談(二)第22節 我給美國一悶棍第40節 奇襲?(上)第24節 戰爭中的男女第18章 德美戰爭第70節 燒烤論英美(中)第32節 拼將熱血灑山河第29節 白人間的信任(中)第34節 光復故土第30節 協約國與同盟國第1節 西北偏北第63節 關貿組織第20節 坦克-戰神第37節 抽身第3節 立國第一戰(下)第61章 熱錢變死第15節 空襲(中)第3節 運籌千里(三)第28節 北疆鏖戰(九)第26節 臺灣風雲起第102章 原子彈(上)第29節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第24節 鷸蚌聯合 血拼漁翁第41節 血戰(八)第104章 原子彈(下)第9節 夜襲第11節 坐山觀虎鬥第10節 僵局第14節 霸王別姬(中)第28節 對日的最後一戰第89節 報國無門的印度將軍(十)第83節 報國無門的印度將軍(四)第5節 清鹿誰得(上)第7節 劉錦棠千里下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