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中華帝國

李雲聰所說的建議對於項玉來說也有些確實是很有迫切性的,比如逐漸擺脫掉身上的明朝殘餘的身份,將明朝的烙印去掉才能擺脫掉一些制約,但是這件事情項玉還得多方徵求和了解其他人的意見,之前他曾與陳永華有過這樣的探討,陳永華的態度是支持的,畢竟他也曾勸過鄭成功自立爲王,因此什麼正統不正統的他倒不是十分在乎。

這個時候軍中的主要的將領都是項玉自己原來的身邊的衛兵,除了張聰以外無論是張三亮、鄧明、李權、劉陽等人都是大頭兵出身的,他們對於明軍的身份的認同度也不是多高,可以說肯定是支持項玉的,即使是張聰,他一直對項玉是忠心耿耿的,因此軍隊裡面的問題並不是很大,加上項玉之前在基隆所施行的政策和明朝的舊制有很大的不同,幾乎是沒有一處是照搬的,不僅名稱改變了,而且細分之後各級制度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制度,目前在基隆運轉良好,民衆們並沒有什麼不適應的。

加上基隆或者說整個臺灣都沒有強大的家族勢力,這種家族勢力說的不是商人世家,而是歷史上的一些權貴和文人階層,他們或許會力保明朝的舊制,但是目前的臺灣上這些人實在是太少,少到他們的力量微不足道。

既然如此本着晚改不如早改的原則,那麼如今確實是徹底去掉明朝留下的烙印的大好機會,項玉這一次終於下定論決心了。

只是這種事情不是說說的那麼簡單的,項玉自己目前並沒有登基稱帝的想法,不是他不想,而是目前臺灣的實力達不到那種程度,等到臺灣的實力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後,這種事情才顯得水到渠成。

十一月中旬,軍方由李雲聰、張聰等人牽頭,湊請項玉改制的事情傳遍了整個軍中,而這時,基隆的陳永華、秦文等人也聯合大小上百名官員上書要求改制,祛除掉已經滅亡的明朝舊制,去掉明朝遺臣的身份,另立新政,這件事情鬧得滿城風雨,項玉卻只是不準,說一日食君俸祿,終身爲明朝臣子,不肯改制。

但是軍方和政府的代表們再一次強烈要求,項玉又一次拒絕,如此三次終於才肯接受,其實這時古時候的一個既定的套路,不是說必須要如此,但是這樣一套下來纔會讓人覺得你是順因民意,而不是自己想坐上這一個位置。

改制之後的基隆軍隊該國號爲中華帝國,子民是全天下的炎黃子孫,哪裡有漢人,哪裡就應該是中華帝國的版圖,這一條規定後來直接引發了中華帝國對外的好幾場戰爭,但是制定之初項玉並沒有考慮到這個方面,他的主要目標還是回覆漢人數千年來的固有領土,那就是神州大地。

如此一來原來明軍的稱呼也要改爲中華帝國軍了,只不過這樣的稱呼實在是太長了,因此項玉將國名簡稱爲中國,而軍隊也稱爲中國軍隊了,項玉自己因爲不願意稱帝的關係,所以自稱爲總督,實際上還是明軍和政府的最高領導者,那個時候沒有獨裁者的這種說法,在普通人的嚴重,大權獨攬是理所當然的,這也給項玉省去了許多麻煩。

改制了之後恰逢軍隊要大規模擴招,所以項玉在原來的軍隊制度之上進一步優化,在原來的基礎之上將後世的軍隊編制包括軍銜制度全部都引入進來,之前項玉不這麼做的原因大多考慮到並不適用,因爲戰爭大多是集團化和大規模的戰爭,而這個時候明軍即將開赴東南亞的熱帶叢林之中進行征戰,這些地區的條件決定了大規模的決戰可能不會太常見,而小規模的叢林戰則勢必會經常出現。

項玉引入後世的一些列的軍隊編制,這個時候帝國軍隊的規模只有不到一萬人,因此只設立一個師的編制,師長自然是他自己,副師長張聰,全師編爲三個團,一團長張聰,中校軍銜,編制爲兩千七百人,下屬四個步兵營和一個炮兵營一個團直屬連。二團團長張三亮,少校軍銜,編制爲兩千五百人,下屬五個營,一個獨立混成大隊。三團團長李雲聰,少校軍銜,下屬三個營一千六百人的規模。

這個三個團是陸軍的編制,一共有七千八百人,每一個團都便有一支炮兵營,軍中還有一個獨立的炮兵團,團長是鄧明,少校軍銜,下轄四個炮兵營兩千二百人的規模。

海軍方面編制爲一支基隆海軍艦隊,海軍司令李權,少校軍銜,下轄三千六百人規模的海軍艦隊,一共有一百一十餘艘作戰船隻,海軍中間還有一個海軍陸戰隊,編制爲一個營,營長劉陽,上尉軍銜,下轄七百名士兵。

普通的士兵這個時候也按照軍銜來劃分,根據兵齡和戰功來分,從低到高依次爲列兵、士官、尉官、校官、將官、元帥。

其中列兵細分爲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按照帝國軍隊的新規定,軍中的士兵按照入役年齡第一年爲二等兵,第二年則晉升爲一等兵。

士兵們這個時候再帝國軍中服役的時間都不是很長,因此大多數都是列兵,因此按照軍隊的規定,士兵們可以通過戰功來晉升,達到一定的要求就可以由列兵晉升爲士官,士官一般擔任排長班長之類的低級軍官。士官們也可以由軍功和年資晉升爲尉官,尉官一般擔任連長和營長的職位。尉官向上又是校官,達到這個層級的目前只有五人,其中一名中校和四名少校,這個軍銜在後世不是很高的,但是因爲帝國之後對外的戰爭勢必是非常的頻繁,而且他們五人又都是明軍目前的高級將領,因此他們的軍銜勢必會隨着年限和軍功向上提升。

項玉將這些軍隊改革後的編制寫下來之後,又召集來幾位重要的將領,將方案給他們參考,畢竟軍隊的改革也關乎他們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項玉還是要徵詢他們的意見和看法的,軍中的將領對這些奇怪的稱呼雖然不太瞭解,但是這一種軍銜制的編制要比明軍之前的軍制更加詳細和有據可依,而且雖然是變了稱謂,但是涉及到自己的身上的時候自己的權力和利益並沒有發生什麼改變,因此他們也都贊同項玉的這份方案,這也使得項玉心裡鬆了一口氣,他的這個方案在這個時候可謂是十分的前衛,如果他不是穿越人士,只怕他自己看到這種東西也不是怎麼能夠接受的。

軍隊的改制也是隨着武器的不斷的發展而進行的,這個時候的帝國軍中已經開始列裝一種新式火槍了,軍中之前的燧發槍雖然要比明朝時期的火繩槍要好上一些,受到的環境和天氣制約的因素要小一些,不至於像之前的火繩槍大風一吹就熄了火,但是燧發槍他也有自己的問題,火石的激發容易受到潮溼和陰雨天氣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之下士兵們依然使用不了手中的武器,這該怎麼辦呢?

基隆的科技研究院這個時候已經在研發後膛槍的科技了,這是之前項玉提供的技術支持,後膛槍的優勢在於它受制於天氣的因素的影響比較小,而且射擊的精度相比於前膛槍來說要提高不少,後膛槍的出現主要是因爲**製造的火帽,扣動擊錘打擊就可以點火。

而後膛槍之所以稱之爲後膛槍,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爲它的子彈是從槍械的尾部裝填的,以前的火槍無論是較早的火繩槍或者現在軍中裝備的燧發槍,他們都是通過前面的槍口進行裝填,這個過程十分的繁瑣,不僅要裝彈,而且還有在裝彈之前放上底火,就是一定數量的火藥放在槍管的尾部,通過點燃這些火藥來產生巨大的空氣壓力,來將子彈推送出去,但是這些火藥在子彈發射出去之後會剩下一些殘留物,這就需要士兵們使用一根細長的槍栓來進行清膛,清理完槍膛之後才能重新裝填和裝彈,因爲火槍的長度的關係,士兵們在戰場上不可能在臥倒的情況之下來進行這一過程,所以這個時候纔有站着死拼到底的線陣列兵。

但是在後膛槍出現之後戰爭的形勢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士兵們裝填和射擊不像之前那麼繁瑣,因此可以在臥倒的姿勢下發射和裝填,這對於士兵的保護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而且隨着後膛槍而來的是線膛的出現,在槍管上面刻上膛線並不是只有後膛槍的時候的特例,前膛槍時代也有這樣的嘗試,只是因爲後膛槍子彈的原因,膛線技術在後膛槍時代的威力顯然要比前膛槍時期好得多。

中華帝國的研究人員們在之前已經分別研製出了火帽和底火子彈,他們製作的這種子彈是在軍中目前使用的子彈的基礎上套上一個銅質彈殼,爲什麼是銅質的彈殼呢?這主要是因爲軍中這個時候使用的槍管大多數是鐵製的,鐵的硬度比銅要大,未來槍管還要換成鋼製的,但是槍膛裡面因爲劃了膛線的關係,使用的彈殼自然不能是跟槍管一樣的材質,不然的話膛線很容易就會被磨平,而且槍膛也會以爲同樣硬度的物體的摩擦而發生損壞。銅因爲硬度比較低,而且導熱性和延展性都比鐵和鋼要好,而且它不會像鋼鐵那樣易生鏽腐蝕,所以也比較好保存,因此成爲了彈殼的首選。

第366章 莫臥兒人買炮!第138章 去明朝化?第227章 攻城戰第226章 臺中告急第300章 舟山羣島的建設第37章 送上門來的機會第95章 百年海軍第339章 海澄攻防戰(二)第157章 炎黃村暴露了第331章 江戶大火第195章 西班牙人的反應(二)第338章 海澄攻防戰(一)第372章 難民潮第421章 西伯利亞對峙第208章 滔天火海第三百一是一章 火炮的演練第372章 難民潮第171章 出兵馬尼拉第269章 呂宋軍第427章 決戰沙俄(三)第209章 全殲第99章 項玉成親第119章 糧價風雲第250章 人才問題第124章 日軍逃走第9章 糧食危機第240章 兵臨城下第299章 到嘴的肥肉不吃?第150章 炸懵了第90章 發現行蹤第346章 海澄攻防戰(九)第364章 小皇帝怒了第156章 推選總指揮第116章 劉陽奪魁第168章 女海盜第333章 焦灼第137章 南下方針第312章 抵達臺南第365章 丈量土地第246章 戰後的巨大影響第376章 救是不救?第364章 小皇帝怒了第96章 項玉回府第82章 戰爭威脅第245章 秘密武器第81章 挑撥離間第41章 鄭成功的心思第399章 雅克薩之戰第163章 馬尼拉的情報第388章 劃江而治第321章 對清計劃第215章 清軍的困擾第53章 拜訪漁村第115章 大演武第171章 出兵馬尼拉第331章 江戶大火第68章 意外來兵第139章 中華帝國第86章 籌備貨幣第418章 滅清第27章 新的危機第145章 島津久光的猶豫第133章 三面夾擊第287章 再殲援軍第228章 攻城戰(下)第394章 退守遼東第400章 進軍朝鮮第107章 慘烈廝殺第32章 出兵臺灣第206章 逼上絕路第346章 海澄攻防戰(九)第359章 濃霧偷襲(二)第11章 整頓亂軍(一)第60章 激戰荷蘭人第54章 金門敗軍第203章 追剿海盜第58章 風雲突變第300章 舟山羣島的建設第221章 軍火第96章 項玉回府第12章 整頓亂軍(二)第252章 糧食戰略(二)第307章 意外交火第24章 明軍的出路第74章 意外之人第33章 遭遇風暴第277章 攻破巴達維亞第198章 對付海盜第119章 糧價風雲第35章 擊潰荷蘭艦隊第235章 各自打算第10章 臨危受命第115章 大演武第37章 送上門來的機會第255章 清廷的封鎖(二)第112章 李雲聰的心思第140章 新槍實驗第293章 鎮海大營第319章 通商條例第41章 鄭成功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