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要做啥?怎麼弄來這麼多山楂啊?”
孟悠悠一回到家,就看到吳青松從自行車上拿下來的袋子裡裝了半袋新鮮的山楂,問道。
吳青柏看着他們忙活,笑眯眯的答道,“你媽不是和你大舅媽一塊兒學南邊的吃食麼?喏,這就是了。”
這是他特地在南邊找了師傅教的,又把製作的方子給買了下來,拿回來讓她們兩個學的。
加上這道山楂糕,前前後後已經學了十來樣吃食了,有炸醬麪類的小吃,也有山楂糕類的糕點,還有一些其他的。
吃食上的生意還沒做過,但他們自己家這段時間以來卻是吃了不少,都是些簡單的常見的食材,只不過種類多點,小料多點,做出來卻美味多了。
“看來又有好吃的了,”孟悠悠隨手拿了個山楂,擦了擦就塞進嘴裡咬了一口,咧着嘴說道。
真酸啊!
“看你貪吃的,”吳青柏被她呲牙咧嘴的樣子給逗笑了,本來也想嚐嚐的心思也歇了,只笑道。
吳青梅和吳青松兩個人把山楂都倒在大桶裡,裝水洗了一遍又一遍,確定乾淨了就開始去果核。
這個簡單,幾個人一塊兒做,一會兒就把果肉給分離出來了,裝在搪瓷盆裡備用。
“悠悠,你去把家裡的白糖罐拿來,”吳青梅喊道。
孟悠悠應了聲,等她出來的時候,就見鍋裡的山楂已經熬成軟膏狀,待會只要將山楂醬裡面的水分徹底燒乾,就可以出鍋了。
“現在的關鍵是攪拌,一定要不停的攪拌,要不然會糊鍋,”吳青柏想起來老師傅的叮囑,連忙道。
等了一會兒,吳青梅看着差不多了,便拿勺子往裡面放白糖,足足舀了五勺子,要是放在以前,她肯定是捨不得的。
孟珍珍一直在拿鍋鏟攪拌,幾分鐘過後,白糖和山楂膏體融合,變得越來越粘稠,看着像是透明的一樣,掛在鏟子上,滴落得很慢。
這種程度已經夠了。
吳青梅將搪瓷盆洗乾淨,擦乾水,在盆裡刷了一層油防止粘粘,便趁熱把山楂醬盛進去,用鍋鏟弄平整。
“媽,啥時候能吃啊?”孟悠悠迫不及待的問道。
空氣裡都是山楂的香味,她聞着都要流口水了,從剛纔到現在,忍得辛苦。
“你看你,像個小孩子一樣,”吳青梅笑着說道,她和劉美秋一塊做過一次,所以知道大概的時間,只道,“最起碼得明天,好好等着吧。”
孟悠悠一聽,只能歇了心思,轉而道,“趁着收上來的山楂有不少,要不我們多做點,把它好好包裝一下,拿出去賣怎麼樣?”
大冬天的做這樣的糕點,酸甜可口,恰逢過年,不論是自己家吃還是送人,都挺不錯的,只不過需要好好包裝一番。
“別亂說話,這是投機倒把,”吳青梅聽了心裡一驚,連忙小聲道,說着還往外面看了眼。
孟悠悠抿了抿脣,沒敢再說話,她剛一時沒注意竟然在吳青梅面前說這樣的話了,真是不應該。
吳青柏倒覺得沒啥,笑道,“姐,在南邊這樣的事很常見了,我們做了拿到那邊去就好。”
山楂這個季節本來已經沒有了,他還是跑貨的時候恰巧收了一批,當時看着稀罕,但是拿回來之後才發現這玩意太酸了,一般人都不願意吃,只能想法子做成山楂糕。
如果像孟悠悠說的給它包裝一下,或許真的能從中小賺一筆,畢竟在供銷社裡賣的那種散的雞蛋糕都要一塊來錢一斤,拿去送人有禮盒裝的更貴。
吳青梅半信半疑,她早就懷疑吳青柏在倒貨了,要不然家裡怎麼總是有那麼多稀奇古怪的東西,只是她一直都不好開口問。
這下也忍不住了,只道,“你們是不是早就在幹這事了?”
這話問的是吳青柏和孟悠悠,但吳青松卻先開了口,“青梅,這事靠譜,你就聽他們的。”
“大哥,你也知道?”
吳青梅更不敢相信了,在她的印象中,吳青松可是再老實不過的人了。
孟珍珍站在旁邊,看看這個,又看看那個,拉了拉吳青梅,道,“媽,這事咱別管了,問多了也不好,就當不知道吧。”
吳青梅哪能不管,可是看着他們三個人明顯不想多說的表情,只能暫時歇了話頭。
也是,劉美秋總是突然學會那麼多的吃食,好幾種她聽都沒聽過,想必也是早就知道了,她早就該猜到了。
都怪她自己蠢笨。
孟悠悠見吳青梅一臉落寞的樣子,又有些不忍心了,她以爲她媽肯定早就猜到了,就像猜到她和姜川的關係一樣,所以剛纔說話纔沒有注意那麼多。
上前幾步挽着她的手臂,道,“媽,我們不是不想讓你管這事,只是這事到底不好拿出來說,你知道大概是咋回事就行。”
“不過你放心,我們肯定安全第一,不會讓人發現的,所以你就放心吧。”
吳青柏連忙跟着保證道,“對對對,不會有啥事的。”
吳青梅無奈的嘆了口氣,“爸媽在家,大嫂肯定不好做這些事,你們回頭把山楂都拿到這兒來吧,我給你們做。”
罷了,她也管不了那麼多,他們幾個不管是誰,都比自己中用,想來劉美秋都覺得沒事,那就應該是真的沒事吧。
“成,我明早就給送來,”吳青柏立馬道,“我待會回去就去找禮盒過來,明天一塊拿來。”
“好,”孟悠悠應聲道。
邊說邊跟着他往外走,等到出了廚房的門,瞧着他們都聽不見了,這才壓低聲音道,“二舅,你這趟出去,幫我多帶點筆記本啥的。”
“那些還不夠?”吳青柏反問道。
孟悠悠揚了揚嘴角,“受山楂糕的啓發,我決定也把那些筆記本和鋼筆,另帶着一些小的學習用品一塊兒給包裝包裝。”
剛剛高考成績出來,全國一下子多了那麼多的大學生,周圍的人看着肯定眼熱,巴不得也想把自己家的孩子給培養成大學生,那麼在孩子的教育上舍得花錢的人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