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風吹草低見牛羊

2013年9月11日 15:30 雲南 石寨山

兩千多年前,在滇池沿岸、有過一個古老的王國,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之爲“滇”。然而,就在司馬遷將它載入典籍後不久,滇國就銷聲匿跡了,再沒有蹤影,也沒有傳說,沒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哪裡去了,像是一個亙古的謎,再也沒有人提起雲南古史上的這段輝煌。

然而,它曾經達到鼎盛一時的藝術成就,特別是青銅文明,即使是兩千多年以後,再也沒有能夠走向復興。

21世紀,考古學者、在今雲南偏遠地區某些少數民族,發現了同古滇王國人民、生活文化習俗相似的人羣。

特別是在印尼的蘇‘門’答臘,發現了一個名叫巴達人的部落,該部落所住的房子及生活文化和習俗,都與曾經的古滇王國極爲相似。

在漢朝以前,滇池、撫仙湖一帶建立了古滇王國。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兵臨滇國,滇王舉國投降,並請置吏入朝,於是漢武帝賜給了滇王王印,令滇王復長其民。

此後,漢武帝在雲南設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權利被郡守取代了,從此受制於漢王朝的郡縣制度。到公元1世紀,榮耀一時的雲南青銅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鐵器文化之中了。

關於這段歷史,司馬遷、有過一個至關重要的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39年,楚國‘欲’將勢力範圍擴展到西南,派楚將莊蹻入滇。

不久之後,秦國滅了巴國和蜀國,莊蹻失去了與楚國本土的聯繫,於是,“以其衆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這是史料中、明確記載的一代滇王,在他之前是否有滇王存在,就無從考證了。但在莊蹻入滇之前的若干年裡,滇人的青銅文化,已經進入了鼎盛時期。

考古學家李昆聲教授說,拋開藝術成就的因素,這時的楚文化應比滇文化先進,至少,楚人穿鞋子,而滇人打赤腳,但滇墓裡似乎並沒有留下、莊蹻帶進雲南的楚文化蹤影,所以有學者質疑司馬遷的這段記載。

公元前1世紀左右,這個孤立的王國,終於走到了終點。一位稱雄滇池的滇王,向漢朝的使者,提過一個認真的問題。他問:漢朝與我誰更大?在他的眼裡,世界不會比滇國的地域大多少。可是,不久之後,這位可愛的滇王連同他的天堂,便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

苟戊戌接着佘巳火的話,笑着說道:“世界遠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也複雜得多。漢人的遷入讓內地文化,從此大規模地進入雲南,僅僅在短短100年過程中,滇人的文化、便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這就是我們曾經所說的,我們看到的中國歷史,到底有多少是真實的?其實司馬遷的《史記》,也有很多不真實的記載,就像是剛剛的這個小故事,也被歷史改成了耳熟能詳的夜郎自大。”

1953年,雲南考古工作隊成立不久,昆明街頭的廢品收購站,零零星星出現了、一些鏽跡斑斑的青銅器。這些神秘器物與學者們所熟知的、中原青銅時代的文明毫無相同之處,它們透‘露’出來自一個、獨立的古老世界的神秘氣息。

經過3年的努力,1956年、考古學家終於在滇池東岸,一個不高的小山崗上,揭示了雲南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一個消失千年的王國——古滇國墓葬羣。

記憶力超強的起靈,不理會佘巳火的白眼,笑着說道:“這個小山崗非常普通,東西寬200米,南北長500米,坐落在滇池岸邊,遠遠望去,猶如一頭靜臥在海邊的鯨魚。”

佘巳火無奈的接着說道:“這個小山崗叫做石寨山,這裡沒有碑石,沒有封土堆,它平淡到了沒有一點、可以引發盜墓者貪婪幻想的地方,因而得以安寧了兩千年。”

1956年秋天,正式的發掘開始了,一個嶄新的、不爲人所知的神秘文化,從此嶄‘露’頭角。

小山崗是一個巨大的墓葬羣,源源不斷出土的器物,接踵而至的驚喜,不僅讓考古學家興奮不已,更讓史學家始料未及。6號墓中出土了一枚金印——“滇王之印”,《史記》對這枚金印,有過確鑿無誤的記載,那是元封二年、漢武帝賜予滇王的。

司馬遷在《史記》裡說、雲南有個被稱爲“滇”的國家,但此後再沒有關於它的記載。除了後來的《後漢書》和《華陽國志》,又重新引述了司馬遷的記載外,沒有人再提起過。這個古滇國就此銷聲匿跡了,再沒有蹤影,沒有傳說,沒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到哪裡去了。

如果不是這次考古發現,可能永遠也沒有人知道,《史記》中這短短的記錄背後、是多麼一段輝煌燦爛的歷史時代。

隨之出土的文物,幾乎代表了古滇國時代青銅文化的‘精’品,有滇國重器貯貝器、銅編鐘、帶金銷的劍、黃金珠、瑪瑙、‘玉’、車馬飾和造型奇異的銅釦飾。

它們價值連城,代表着一個湮沒了的、雲南古史上第一個地方政權——古滇王國的真實存在。

美輪美奐的青銅文化,是這個古老王國曾經輝煌的證明。她們極爲‘精’美,工藝水平極高,其風格和造型與中原地區的文化,絕無相同之處,是一種在獨立的地域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毫不遜‘色’的文明。

這個神秘的古代文明,似乎也按奈不住寂寞,在消失了2000年之後,又悄悄地掀開了一條縫隙。

從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雲南比世界上其它古老文明、晚了1000多年。但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雲南人靠其才華與智慧,將青銅時代的文明、發揮到了極至。

至今仍然讓歷史學家們、‘迷’‘惑’不解的是,這個幾乎是突然之間、出現在雲南高原上的、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是從哪裡發源的?

學者發現,古滇國的工匠們,不但具有高超的藝術水平,他們還掌握了鑄造技術中、銅和錫的合適比例。兵器中錫的比例較大,以使其硬度提高;裝飾品中錫的比例較小,以便造型,反映出古滇人已熟知不同金屬的‘性’能。有的器物表面經過了鍍錫、錯金、鎏金的處理,鑲嵌以‘玉’石紋案,有着對稱和端整的外形,‘花’紋‘精’致繁縟。

貯貝器和一些扣飾上的人物,雖不過3公分大小,但是都眉目清晰,面部表情可見。器物上線刻的紋飾很淺,但技法卻很熟練,都是兩千年前、工匠們憑手工刻畫的。這些文物表明,滇國是一個自成體系的、獨立的青銅文化類型。

我們對古滇國的發現越多,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就越多。比如這個消失得無影無蹤的、古滇王國的都邑建在哪裡?

以滇池爲中心的區域裡,古墓連着古墓,在不深的土層下,到處散落着各式各樣的青銅器件,在滇池沿岸不深的土層下,人們修路建房、不斷地從地下挖出鏽蝕的劍矛或斧鉞,然而卻始終沒有人找到滇國的古都。

古滇國消失了,但它的故事並沒有結束。2000多年後,滇——這個創造過輝煌的青銅文明的王國、成爲了雲南的簡稱;昆明——這個遊歷在滇西高原、居無定處、與滇人征戰不已的遊牧民族,成爲一個現代化城市的名稱,這不就是那段已經消失的歷史、留下的遺產嗎?也許有一天,我們能用身邊這些、殘存的歷史碎片,再現出那段燦爛的青銅文明。

滇文化、必須要求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界定,其實這些千古之謎、與現代的聯繫線索有兩個,一個是‘花’腰傣,另一個就是銅鼓。順着這兩條線研究下去,滇文化研究就可能、會產生一些新的成果。

銅鼓是古滇國文化的一種重要證據,世界公認中國雲南是起源地。銅鼓,由實用器逐步演變成禮器、重器,最後上升爲權力和實力的象徵。

銅鼓從雲南一直流傳向廣西、東南亞一帶,考古發現當時銅鼓的影響力,已經蔓延到了南亞的巴基斯坦。

怎樣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將銅鼓的起源、鑄造、演變和傳播整個過程還原出來,再現於世人的面前,是當前最需要做的一大課題。

由此我們還可以聯繫到、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和我們很熟悉的茶馬古道,從李家山墓地發掘出的琥珀珠和貝幣來看,更證明了當時與緬甸有商道可通,這些信息反映了、古滇國的一種遠距貿易,古滇國文明還直接、滲透和影響了越南的東山文化……

李家山青銅文化和三星堆文化有類似的之處。三星堆文化現已上升到了、長江文明的起源的高度。而中國北方和中原的青銅文化、由於‘交’流頻繁,所以又有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近親繁殖的現象比較突出,體現在出土文物、風格造型的大同小異。

惟獨李家山的青銅文化、是那麼的與衆不同,幾乎和東漢以前的北方文化、無任何‘交’叉點。無論造型、紋飾,還是所表現的主題,都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可以算是中國青銅時代中,最活潑最靈動的構成,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和想象力,是雲南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徵。

面對這樣的作品,能讓人產生創作的衝動。特別是貯貝器和扣飾,工藝‘精’湛,被譽爲中國青銅器的‘精’華。還有青銅冶鑄工藝上採用的失蠟法,難度極大,鑄造‘精’致,可以說是當時工藝技術上的巔峰,這些對飛機發動機的‘精’密製造,也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據考證,古滇國是雲南古代少數民族,建立的奴隸制帝國。它勃興於滇池之濱,鼎盛於戰國至西漢時代。由於偏居西南一隅,遠離中原文化視野。古滇國曾長期湮滅於歷史塵埃之中,顯得神秘而離奇。

雲南在公元前七世紀,就已存在了一種獨具風格的青銅文化。當時的古滇國民族、很少受中原傳統禮教的束縛,無論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都顯得更加開放和富有創造‘性’。就以器物和種類而言,無論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兵器、樂器還是裝飾品,樣樣都用青銅製作,而中原地區的青銅器,多限於兵器和禮樂器。

尤其是青銅器上的裝飾圖案,多爲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圖像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情節,栩栩如生。以裝飾題材中動物圖像而言,古滇國青銅器經常出現的、就有四十餘種,大到虎豹、小至蜜蜂甲蟲,刻畫得十分‘精’致‘逼’真。

古滇青銅器與我國其他邊疆文化,有着較大的差別,不僅有兵器戈、矛、叉、劍等受中原商周青銅文明影響的青銅兵器,更多的是以反映滇王國、社會生活爲主題內容的貯貝器和銅釦飾,明顯具有滇王國、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徵。

佘巳火看了看起靈,小心翼翼的說道:“1956年,石寨山6號墓出現了、令學者們震驚的發現:一顆金質的“滇王之印”被挖了出來,《史記》中有關漢武帝、“賜滇王王印”的史實得到了印證,這充分說明、古滇王國確實存在,它的都邑就在晉寧一帶。”

第133章 夢裡不知身是客第153章 夜來幽夢忽還鄉第143章 雨殘稍覺江天暮第125章 相思相見知何日第143章 雨殘稍覺江天暮第118章 每逢佳節倍思親第117章 相見時難別亦難第31章 且放白鹿青崖間第104章 勸君更進一杯酒第14章 老夫聊發少年狂第98章 日照香爐生紫煙第86章 春江水暖鴨先知第141章 手把紅旗旗不溼第23章 大荒沈沈飛雪白第52章 天明獨去無道路第115章 不教胡馬度陰山第93章 孤帆一片日邊來第82章 千里東風一夢遙第106章 白日放歌須縱酒第112章 巴山夜雨漲秋池第116章 自將磨洗認前朝第69章 去住彼此無消息第19章 心輕萬事皆鴻毛第173章 誰道人生無再少第72章 燕歸帆盡水茫茫第77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第119章 明月千里寄相思第145章 樓頭畫角風吹醒第121章 平林漠漠煙如織第30章 古來萬事東流水第71章 天涯何處無芳草第9章 此恨綿綿無絕期第71章 天涯何處無芳草第27章 閒窺石鏡清我心第17章 斜暉脈脈水悠悠第25章 鹿門月照開煙樹第133章 夢裡不知身是客第97章 天門中斷楚江開第48章 古來材大難爲用第90章 衰草寒煙無限情第20章 有時空望孤雲高第92章 山色空濛雨亦奇第25章 鹿門月照開煙樹第146章 似曾相識燕歸來第63章 長風破浪會有時第112章 巴山夜雨漲秋池第52章 天明獨去無道路第49章 冥冥孤高多烈風第122章 咸陽古道音塵絕第89章 秦時明月漢時關第172章 暗隨流水到天涯第92章 山色空濛雨亦奇第79章 黃河遠上白雲間第132章 願隨春風寄燕然第60章 此曲有意無人傳第141章 手把紅旗旗不溼第90章 衰草寒煙無限情第169章 笑談渴飲匈奴血第73章 **一刻值千金第146章 似曾相識燕歸來第100章 暖風薰得遊人醉第157章 桃花依舊笑春風第29章 煙濤微茫信難求第119章 明月千里寄相思第25章 鹿門月照開煙樹第29章 煙濤微茫信難求第107章 水光瀲灩晴方好第23章 大荒沈沈飛雪白第119章 明月千里寄相思第67章 回眸一笑百媚生第129章 終日望君君不至第152章 長恨此身非我有第40章 古來青史誰不見第166章 會挽雕弓如滿月第144章 四面邊聲連角起第90章 衰草寒煙無限情第93章 孤帆一片日邊來第107章 水光瀲灩晴方好第42章 山迴路轉不見君第13章 情到深處淚雙流第130章 悠悠夢裡無尋處第138章 羌管悠悠霜滿地第88章 明月何時照我還第78章 春風不度玉門關第137章 山映斜陽天接水第23章 大荒沈沈飛雪白第25章 鹿門月照開煙樹第144章 四面邊聲連角起第58章 連峰去天不盈尺第17章 斜暉脈脈水悠悠第46章 途窮反遭俗眼白第18章 心有靈犀一點通第15章 何當共剪西窗燭第148章 滿目山河空念遠第97章 天門中斷楚江開第154章 物是人非事事休第123章 北斗七星橫夜半第113章 碧天如水夜雲輕第16章 小山重疊金明滅第55章 世中遙望空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