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八章 基礎工業不需要銷售部門

計劃經濟時代,一個企業是不會考慮市場的,因爲他們的產品都上交國家,再由國家統一分配。

但是改革開放以後就執行了市場經濟,主要就是依靠市場來調節商品,尤其是當下,別說是私人企業了,就是很多國有企業也成立了銷售部門,他們的工作就是坐車到全國各地尋找客戶,不這麼做不行呀!那些私人企業的產品不比他們差,價格還要低些,你再不主動出擊,訂單都被私人企業給上搶走了。

所以現在企業最吃香的部門就是銷售,沒有銷售人員跑市場,你的產品真是賣不出去呀!

現在好了,劉琅竟然提出企業不要銷售部門,這是什麼意思?

“劉琅,說說你的見解!”

白爲任直接問道,劉琅可是一個經濟學術能力非常高的人,他這麼說,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大家一定很納悶,市場經濟主要就是市場銷售,爲什麼我要把企業的銷售部門拿掉?其實各位理解錯了,我所說的只是把銷售和生產分開,大家各幹各的,這有什麼好處呢?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現在南方的私人企業最多,一家工廠要分幾個部門,有生產部門、銷售部門和管理部門,至於說研發部門,其實很少企業有,不是哪個企業都像“格美空調廠”那樣每年拿出百萬元用於研發的………當然,我就算他們有研發部門,那麼這些部門中,最有油水的是哪個部門?我告訴大家,就是銷售部門,因爲他們可以訂來合同,有合同就意味着有收入,廠子裡所有人都靠他們吃飯,所以一般說來,銷售人員的工資最高,他們出去一趟,一邊大魚大肉請訂貨方吃飯,一邊得最高的工資,當時市場需求量大,他們還會受到訂貨放的追捧,很可能得點外快,生活別提多滋潤了。

這就造成了一個後果,那些累得要死,一天從早上忙到黑的人卻得到的很少

大家有沒有想過,這種模式是對的嗎?一家工廠,尤其是製造業工廠,最重要的怎麼是銷售人員?不應該是科研和生產人員嗎?

“劉琅說得………倒是真有些道理!”

在坐的人都是微微點頭,沒錯,一家公司要想生存下去,產品纔是最重要的,沒有銷售人員大不了賣的少一些,但是產品要是不行,那就有被市場淘汰的危險。

“劉琅的意思我有些明白了,現在企業都重視營銷,但卻忽略了研發,研發人員的工資比不過營銷人員,長此以往就會打擊研發人員的積極性,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那就要給研發人員多開工資,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是不是這樣?”

一位部長以爲明白了劉琅的意思。

“不僅僅是這樣…………因爲這還不夠!現在製造業的強國是美國和德國,因爲他們有着完整工業化體系,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所有制造流程非常完整,品類也是極爲完善,最最重要的是,他們對製造業的細緻程度已經深入骨髓,每一絲每一點都是精工細作,這是一種傳承,需要用時間來積澱。

不過到了現代,島國在製造業方面也開始崛起了,而且他們對工業的態度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島國在這個世紀初就開始注重工業發展,爲了戰爭積蓄力量,不過二戰時期被打敗,大多數的工廠都被打爛,二戰結束時,島國一片廢墟,簡直比我們國家當時還要糟糕,但是他們在短短二十年內就飛快崛起,速度之快無法想象,爲什麼?”

首先,他們的工業人才沒有損失,即便輸了戰爭,但這些人還是有水平的,這跟西德相仿,只有有人才,早晚都能崛起。

但島國的製造企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剛纔我提到的,統一銷售方式,正是這種統一銷售的方式讓他們在很短時間內就讓工業製造重振雄風。

在島國,所有的工廠沒有任何銷售部門,甚至他們都不可以和購貨方接觸,一旦被發現製造工廠有偷偷銷售的行爲,不管你是多有名的工廠,也會受到嚴懲,嚴重的都會因此倒閉破產。

至於說銷售怎麼辦?其實就是由行會出面,組成一家株式會社,比如說管道產品株式會社、螺絲產品株式會社等等,這些株式會社統一負責旗下工廠產品的銷售。

這種方式看似非常笨拙,但杜絕了製造工廠爲了關心銷售問題而無暇關注生產的問題,這些工廠中只有科研單位和生產工程師,他們都是技術人員,對銷售也不懂,可以做到心無旁騖,至於說市場需求什麼產品,株式會社會向他們提供信息,只要按照這些信息製造出相應的產品就可以了,正是靠着這種方式,島國的製造業纔會在戰後極速的恢復過來,短短二十年時間就培養出大量的工程師和研究人員,而且這些人不會流失,只會越來越多,所以說,這種方式是一種可以留住人才的方式,我的工業集團也將採取這種方式。

wωω▲TTKΛN▲C ○

“原來是這樣………!”

劉琅這麼一解釋,大家才終於明白,紛紛不住的點頭。

“我想起來了,三年前我到島國考察,去了很多製造廠,那些工廠製造出的零部件非常精巧,甚至讓人歎爲觀止,我當時讓人問過他們這些零件的價格,可是沒有一個人回答我,他們讓我們去找什麼株式會社,這麼看來,就是像劉琅所說的那樣,工廠根本就不敢考慮銷售的問題!”

江波濤插話道。

衆人都是煥然大悟,原來島國的製造業還有這麼多的“門道”,劉琅要是不說,他們根本就不明白。

劉琅爲什麼知道這麼詳細?其實這是島國製造業的一個秘密,國外的人很少能想明白其中的道理,他還是在前世通過網絡看到的這些內幕,那時國家也逐漸開始重視起自身的工業發展,想了很多措施,不少專家也是絞盡腦汁,有一位在島國工作的華人將他在島國工作的見聞寫成了一篇文章,其中就有關於島國人如何爲了培養人才的描述。

當時這篇文章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國人這才發現,島國人爲了讓那些工程技術人員安心幹活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想出了讓他們“不問世事”的招數,“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與你無關,你面對的只是冰冷的鋼鐵和機械!”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看看島國製造公司,很多都是小型的作坊式企業,員工不過百,有的只有十幾名甚至幾名員工。

就是這樣“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卻是很多行業裡的“隱形冠軍”,擁有着世界上領先的技術。

也正是它們,在默默無聞中撐起了島國製造的發展。

第五百五十六章 對答如流第四百五十章 員工培訓第三百五十七章 小安德魯的大機遇第十三章 “臭老九”第四百五十六章 給我十套商鋪就夠了第二百一十七章 奧運代表團第二百八十六章 三廠的未來第五百一十章 奈特的家人第八百八十八章 聖人第二百八十五章 法律的重要性第六百三十二章 純熟巧合第二百七十六章 歡迎會第三百一十七章 兩手都要硬第一百六十七章 別人和你差距太大第四百三十九章 黃坤第二百一十五章 外匯留存第八百三十三章 混亂的國內電器市場第五十二章 招待所第四百四十章 我有一些人選第三百七十八章 劉琅的“超能力”第三百五十八章 接受採訪第五百九十六章 如何製造一臺數控機牀第一百一十七章 餓暈了第五百六十八章 猶太人鮑勃第七百六十三章 年輕人的籃球夢第四百一十二章 送你去留學第一百六十五章 讓年輕人幹吧第二百七十三章 劉琅的演講第三百六十一章 三項冠軍第五百四十七章 黑色星期一第六百一十五章 八千里路雲和月第七百三十八章 邀請邁克爾傑克遜第五百七十八章 克萊爾教授的“私貨”第九十六章 大學生活開始了第二百八十九章 百分之十的股權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 靈魂本質第六百三十九章 Something Just Like This第三百五十四章 威爾遜眼中的劉琅第五百九十二章 克萊爾教授,我都學會了七百三十一章 豁出去了第一百三十五章 藝術品第一百六十三章 問題多多的三廠第一百四十二章 戒備森嚴第八百零二章 四年間的變化第五百六十五章 激將法第七百二十六章 選歌手第四百三十六章 劉琅的手下都致富了第一百四十三章 都是大人物第四百一十四章 電子產業的差距並不大第二十四章 教育局的領導第八百六十六章 這兩年我的經歷第八百三十五章 見方中達第五百八十八章 劉琅的“預言”第二百零九章 讓可口可樂公司代工第八百九十九章 這只是政績而已第八百二十章 國內盜版太多了第三百零三章 都在變化第三百零六章 五老現身第一百一十七章 餓暈了第一百零六章 震驚的吳荷第七百七十三章 未來是個電腦統治的時代第二十八章 軍人第一百六十三章 問題多多的三廠第六百六十八章 恐怖的銷量第四百三十六章 劉琅的手下都致富了第七百九十九章 上市前的路演第三百一十五章 當頭一棒第四百零六章 一種全新的計算機語言第三百五十七章 據理力爭第一百三十章 木家豪宅第四百八十四章 武學高手?第八百三十章 就等您這句話呢第六百七十六章 兇戾之氣第五百四十三章 詹姆斯?第一百零四章 挖牆腳第二十七章 看門人第四百七十七 又到火家第一百七十九章 鬥法?第六十九章 國家教委到了第六百一十三章 溫飽水平第三百六十六章 底子不錯問題不少第一百九十六章 無需有後顧之憂第三百九十八章 劉琅的“胡思亂想”第七百四十七章 用戶體驗很重要第五百一十三章 錄取的條件第四百五十一章 步入正軌第六百四十七章 盧卡斯的質疑第六百四十二章 一場秀第三百八十章 華夏工業科技的定位第五百二十二章 股災中如何賺錢第五百七十四章 哥不在江湖,江湖卻處處有哥的傳說第六百九十章 全都抓走第五百八十七章 劉琅的辦法第五百七十七章 克萊爾教授的實驗室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 靈魂方程式第一百八十三章 劉琅的新想法第一百零五章 橫空出世—《小島經濟學》第四百七十六章 你想成爲美國公民嗎?第二百零四章 代言人第六百四十二章 一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