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能剪的部分實在太多了,電影裡精彩的部分隨便她挑揀,一點也不擔心會暴露電影的精彩之處,又絕對可以吸引人對電影的情節去探索。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預告片第一時間就被她放到了哈利波特的官網和自己的fb上。
沒過多久,大量的留言就涌了過來。
“這一定是我見過最神奇的學校!”
“我好想要會飛的掃帚。”
“天啊,我明明已經不是小孩子了,爲什麼還會覺得這部電影會很好看?”
“誰說這是給小孩子看的電影?誰說這是爛片?到時候我一定會去看!”
“萊拉,就算你真拍出了爛片我也會去看一次,但這次顯然不是,我會帶着朋友一起去看很多次!永遠支持你!”
各種各樣的留言讓萊拉看得很開心,她很慶幸可以得到這麼多人的喜愛。她甚至在fb下看到了熟悉的方塊字,那是來自東方的影迷留下的支持。
有了這些人,她相信就算約瑟夫拍出了一部經典超級英雄電影,她也會用《哈利波特》讓他知道花兒爲什麼那麼紅!
隨着暑期檔的時間越來越近,各大電影公司的宣傳戰也打了起來。只是和那些只能靠廣告和訪談節目打知名度的電影不同,萊拉從來不需要花那麼大的手筆,因爲每次都有無數媒體和粉絲自動自發的幫她做宣傳。
託萊拉的福,約瑟夫和他的《貓女》也跟着蹭了不少熱度。在人們提起萊拉和她的電影時,就會順便說起約瑟夫和她之間的恩怨。不少人都在說,如果萊拉真的用他口中的爛片將他信誓旦旦會拍好的電影打得找不到北,一定會是很有趣的事。
原先這只是在一些論壇裡的言論,可不知道爲什麼這股風竟越刮越烈,最後還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同。不只是電影圈的人看不管約瑟夫的行徑,很多影迷也對他很瞧不上。
不管給他拍的是不是爛片,一個願意把上億資金的電影給他拍明顯就是看中他的能力,結果他一聲不響地拋下爛攤子跑了,還反口咬回來一口,誰遇到這樣的人不得氣得難受呀?
約瑟夫以爲他從費薩爾那裡得到了一個可以拍攝更多預算電影的機會,卻不知道他的名字早在他做出嗎樣的事後就從各家大電影製作公司的合作名單上被劃掉了。沒人願意和這樣的人合作,畢竟誰也不想自己成爲被拋棄還被反咬的倒黴蛋。
也就是萊拉可以自己上陣去拍被嫌棄的那部電影,換成其他公司只怕要找接手的導演都不容易。有能力拍大片的導演,誰樂意接手一個被二流小導演都嫌棄說是爛片的電影?
萊拉也不是完全不投錢做宣傳的人,只不過她有錢也更多的是投給《娛樂家報》等一些列莫蘭家族所屬的媒體中去了。肥水不流外人田,有錢當然自己人賺更好些。
不只是在報刊上宣傳,萊拉還讓小盆友們去電臺錄製了幾期節目。小觀衆們對於他們這些被選出來的演員很感興趣,大人們也特別喜歡這些小傢伙,感覺比看那些已經看太多的老臉更讓他們感到新奇和有趣。
這一次她對電影的票房特別注意,制定的宣傳方式也就比以前更豐富些。比如在遊樂園中售賣出現在預告片裡的一些小道具小周邊,像是掃帚,魔法棒等等,不只孩子們對那些感興趣,連許多大人都被勾起了他們的童心。
和其他媒體的合作就全交給了露易絲去處理,良好的合作關係是需要維持的,平時多給點好處,關鍵時候也能幫上一點忙。雖然那些媒體從來不知道節操爲何物,但只要在發生某些事的時候說話稍微溫和些,對萊拉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助力。
不要小看文字,雖然不如東方的語言和詞彙博大精深,同樣的情形用不同的詞語表達依然可能造成截然不同的效果。
於是隨着六月的到來,街頭很多地方都出現了不少哈利波特的宣傳海報。萊拉還買下了一些街頭的大屏幕,選了一些最熱鬧的時間循環播出電影的幾版預告片。
《貓女》那邊自然也不甘示弱,身後站了個不差錢的費薩爾,他們的資金也非常充足,足夠負擔得起他們更多的宣傳。而約瑟夫又跟萊拉槓上了,萊拉這邊在《娛樂家報》上做廣告,他就跑到《紐約郵報》去。
萊拉在時代廣場買下廣告位,他也在附近買下其他位置,總之看得見哈利波特的地方就一定會有一幅性感貓女的形象。
這邊廣告戰打得火熱,媒體和大衆看熱鬧也看得開心。似乎好久都沒有見到這麼火熱的宣傳了,比較下來,能進入大衆眼裡的似乎只有《哈利波特》和《貓女》兩部電影。至於暑期檔其他還有什麼電影要上映,很多人竟表示“沒注意”。
沒錯,這就是今年暑期檔的特別之處,完全就成了萊拉和約瑟夫的單場,其他電影全可憐兮兮地被遺忘掉了。
有電影要上映的電影公司被氣得夠嗆又無可奈何。自己公司的電影不受關注又能怎麼辦?錢也花了,廣告也做了,電視節目也參與了,民衆就記不住他們怎麼辦?似乎每一個談起電影的人都會說出哈利波特和貓女,似乎除了這兩部以外談什麼都是跟不上潮流的表現。
有記者去採訪了約瑟夫,詢問他對現在大衆都在關注他的電影有什麼看法。
約瑟夫很傲然地當着攝像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大家會喜歡我們的電影這不意外,等上映後,他們就會知道我們的電影其實更精彩。”
看出他的驕傲,精明的記者不失時機地又問了一個問題:“有人說《貓女》之所以會被關注,主要是因爲萊拉和她的《哈利波特》。你覺得是這樣嗎?”
約瑟夫果然沒讓他們失望,說出了讓一些人叫好,也讓一些人氣憤的話:“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推測,遺憾的是事情正好相反,那位導演和她哄孩子的電影正是因爲和我們對比才會受到其他人的關注。否則誰會對那種兒童電影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