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剪報的數量,和萊拉本身有關的報道是最多的。其中一大半說的是她拿到最佳導演並刷新年齡記錄,還有一部分則是對她得到的獎盃數進行分析。在一屆奧斯卡上,一個人獨得三個獎項,放眼影史似乎也從未有過。
要知道這是奧斯卡,而不是那些音樂獎,可以最佳新人、最佳專輯、最佳單曲什麼的同時獲得一堆的獎盃獎狀。
簡單的說,就是她沒有察覺的時候又不小心創造了一個記錄,萊拉笑眯眯地發現,這樣的感覺還滿舒坦的,可以多來了幾次就好了。遺憾的是她不是那種逆天的天才,不可能再多接幾項工作來多賺幾個獎盃。
關於她自己的報道,萊拉看得很開心,因爲基本上都是一些誇讚的話,幾乎將她吹捧成百年不遇的天才導演。他們卻哪裡知道所謂的天才到底有多努力?或許在他們眼裡她只有27歲,可算上前世投入在電影上的時間也算得上是資歷深厚了。
這是不是“努力就一定有收穫”的另一種解釋呢?難怪宗教總是讓人修來世,將今生的苦難當成創造來世幸福生活的磨難。
萊拉又往下面看,就見很多都是關於《指環王》的報道。說它平了奧斯卡記錄,和《泰坦尼克號》和《賓虛》並列於影史之上。也說了它是影史上最賺錢的三部曲,就連萊拉另外幾個撈錢的系列都不是對手,包括《哈利波特》系列、《鋼鐵俠》系列和《加勒比海盜》系列等。
很多人都在剖析電影爲什麼會這麼好,到底好在什麼地方,爲什麼那麼受到觀衆的喜愛。最後的結論就是書寫的好,萊拉改編的也好,拍攝更是拍出了宏大的世界觀,創造了另一個真實的世界,這纔會讓電影成爲一部創造歷史的經典作品。
對萊拉和《指環王》的集中報道一直報道了好些天都沒降下熱度,媒體很樂意這種情況,也非常積極地挖掘了和他們相關的一切。藉着這股風,東方和新西蘭也趁勢宣傳自己國家的美麗風景。想想在電影中出現的瑰麗山川吧,那可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都是在真正的現實美景中取的景!
一時間,兩個國家的旅遊人數倍增,特別是出現在電影裡的那些場景更是多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他們的到來帶動了當地的旅遊,也創造了經濟效益,樂得很多受益的當地人都合不攏嘴。在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爲萊拉後,她一下子成爲兩國最喜歡的外國人。
萊拉當然也藉着這股風大賺了一筆,《指環王》的cd賣到了全世界,周邊也在新開的周邊專賣店裡成爲最熱賣的商品。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刊登在《紐約郵報》上的報道,像是丟在池塘裡的一塊大石頭一樣,將池底的泥沙攪了起來,讓整池水變得渾濁不堪。
報道的標題就很惹人注意——“莫蘭的成功,只是因爲選對了作品”。
文章從那個頭到尾有兩個觀點。其中之一那就是萊拉之所以可以在這次的奧斯卡上大展手腳,獲得了那麼多的獎項,是因爲她選對了故事。
電影很好看吧?那不是萊拉的功勞,而是托爾金寫的好。換一個其他導演,都很可能拍出同樣精彩的東西。她不過就是運氣好,在幾年前就把改編的版權拿在手中。不然的話,很可能獲得那些榮譽的就是其他有慧眼的導演了!
另一個觀點,就是說萊拉之所以橫掃了奧斯卡,一舉拿下十一個獎平了奧斯卡的記錄,也和她的拍攝關係不大,不過是累計了三部的能量而已。人家都是一部電影拿來參賽,你卻是三部,三打一還能算公平嗎?湊巧票房還不錯的情況下讓大家以爲這電影真的好到影史第一的地步。
文章在結尾的部分用不屑的口吻寫道:“用這種‘歪門邪道’的方式來獲得奧斯卡,真的以爲能和另外兩部電影相提並論嗎?《賓虛》暫且不提,畢竟那時的情況和現在還有些不同。但不要忘了《泰坦尼克號》可是真正正在站在影史票房排行榜的第一位,而且是一部!”
總而言之,整篇文章都在控訴萊拉的“過分”,認爲她就是一個靠“歪門邪道”偷取了其他電影榮譽,破壞奧斯卡公平性的人。
別說,這樣的觀點還真有不少人相信了。
是呀,托爾金的書本來就是西方的一部偉大著作,電影拍的好一點也很正常吧?如果拍壞了纔是糟蹋了好東西。
而且萊拉看起來是用《指環王3:王者歸來》參加的評比,可誰都知道前兩部的輝煌肯定會影響到評委對第三部的評判。最有可能的就是把對前兩部的愧疚全放在第三部上,才使得電影可以一下子拿到那麼多獎。
《紐約郵報》這篇報道的用心非常險惡。前一點否決了電影的優秀程度,將電影的成績歸功於托爾金。第二點更否決了萊拉的成功,將她得到那麼多獎的原因歸功於電影是三部曲這點上。
不能否認,這次的成功確實有這兩點因素在內,但就此否決掉萊拉做的一切努力就未免太偏頗過分了。
改編如果真是那麼容易,就不會有那麼多改編自小說的電影被拍成了爛片。三部曲要是真可以積存起能量,爲什麼之前沒有一個影片可以創造和《指環王》一樣的驚豔成績?
《紐約郵報》用偷換概念的方式將萊拉用在電影上的努力全部抹去,可怕的是還有不少人被他們的言論說服了,認爲事情可能就是那麼回事。如果真那麼想的話,萊拉似乎也沒什麼厲害的嘛!
萊拉幾乎在報道出來的第一時間就收到了通知,告訴她有這麼一篇報道被刊登出來了。默克多本來就和莫蘭家是競爭對手,別家不敢說的話,不潑出去的髒水他們只要能得到利益,就會毫不客氣地朝萊拉潑過去。
以前庫伯就是《紐約郵報》的反萊拉急先鋒,可自從他從郵報消失後就幾乎沒人再見他寫過類似的文章。可像他們這樣的報紙,最不缺的就是手底下有點本事的記者,隨便找出一個來都能把事情寫得跟真的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