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一章 因爲有個好皇帝

約莫在黃昏之前夕,朱由校等人才到達了“層林盡染”的楊家埡口,埡口乃是一地理名詞,指兩山的狹窄地帶且較平坦的一處地方。

而朱由校現在到達的就是這樣的地方,地形形如馬鞍,一個小小的村落就恰巧在馬鞍中央,不時還能傳來一頭牛的哞叫聲,回頭一看,卻見一牧童倒騎着水牛在往村口走着。

令朱由校好奇的不是這種寧靜生動的鄉村特有的牧童騎牛畫面,而是那牧童竟然穿着的是光滑發亮的上等緞面料子做的衣服。

按道理,在廣西這種偏西的地區,士紳集團並不強大,即便是在明朝已有兩百多年的現在,存在的大多數農民的組成成分也還是以自耕農爲主,也就是說,很少有那種土財主土鄉紳之類的,但爲何今日一個騎水牛的牧童衣着都能如此華貴?

再一看看周圍這些籬笆圍成的農舍民居皆是青磚黛瓦,屋前屋後的路面俱是青石板,村落裡的老樹都還長着綠葉,因是黃昏,天色較暗,朱由校也沒能觀察得出這些都是被噴灑染液染過一片的樹林,只是覺得來到此處的確感受不出半點秋意蕭索之感。

但朱由校還是拾掇起了一片葉子,用手拈了拈葉面,就不由得笑將起來,也沒直接拆穿,而是走到廣西巡撫方震孺面前來:“你要在朕面前好好表現,朕理解,但也沒必要非得讓秋天變成春天,另外,讓這全村男女老少無論是衣着還是所住屋舍的裝點都不似普通百姓而像是土財主或富農,大明王朝還沒昌盛到這個地步吧,連個放牛的小娃也穿的比地主家的少爺還好。

方震孺不由得紅了臉,尷尬的看向了左布政使楊紅貴與右江分巡道柴增用二人,因爲這次因爲寧嬪籮箬省親還鄉而對楊家埡口的修葺與重新裝點是由這兩官員負責的。

而此時,楊紅貴也是滿頭汗水,他是根據巡撫方震孺提供的指示說陛下乃一有志向的帝王,最是愛民,雖不求奢望但不能讓百姓以一種貧困的姿態表現在陛下面前才刻意把原先預備給陛下享受奢華待遇的資金花在了對這些村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上面,但他沒想到還是被陛下瞧了出來,但他也只得看向右江道分巡道柴增用,希望柴增用站出來給陛下解釋。

柴增用只得站了出來,還沒開口,朱由校就擺手道:“不必再說了,朕知道你們要說什麼,爲人臣者要把心思多放在造惠於民,立功於國的正事上面,若再像這次一樣搞些虛頭巴腦的東西,休怪朕不再客氣。”

朱由校說着就讓柴增用等官員領着進入村裡去見寧嬪籮箬之父楊老幺。

而寧嬪籮箬這時候已然是眼淚水在眼眸裡一直打轉的狀態,等到她進入村口時,就趕忙着向朱由校行了禮,然後急急忙忙地朝自家屋門快速走去。

不過,這時候,她家早已被陸軍第五軍的戰士佔領,連帶她家房頂上和旁邊的一顆歪脖子樟樹上都趴好了幾個手持來複槍的神射手。

而她的父親楊老幺以及其弱弟楊易兒都已着了一身錦衣華服站在屋外等候。

等到這楊老幺和其兒子看見寧嬪籮箬時,楊老幺也已經是老淚縱橫,手掌擺動個不停,很想伸出手跑過去好好看看自己的女兒,但忽然意識到如今身份不一樣後,便忙跪了下來:“見過娘娘。”

“姐姐”,這楊易兒剛喊一句且要跑過去時卻被楊老幺直接拉了回來,且忙按着這楊易兒的腦袋使勁讓他跪了下來。

寧嬪籮箬不由得感到一陣心酸,淚雨嘩的一下就流了出來,但因想及自己身後跟着的就是當今陛下還有內閣大學士和司禮監掌印等大佬人物,便故作鎮定地收住了淚水,且忙將這楊老幺和楊易兒扶了起來,並向楊老幺行了一禮。

儘管是父女相見,但因爲地位懸殊,此時的楊老幺已然不敢再親暱地喊一聲女兒,而寧嬪籮箬也沒有喊一聲“父親”,其弟更是也似乎是意識到現在已經不同昔日,便沒再頑皮地要去自己姐姐親近,而是一直跟在楊老幺身後,即便是進了屋,楊老幺也是顫顫巍巍地親自沏了一杯粗茶給寧嬪籮箬,寧嬪籮箬自然不敢接,忙不迭地親自扶着楊老幺在身旁坐下。

朱由校沒有過去,因爲他覺得自己若是過去,只怕會給這對父女增加的壓力更大。

朱由校隨意地走去找一農夫攀談,因他在進山之時就已換了身便服,因而這些農夫也猜不出他是做什麼的,只是見其身後跟着都是這些日子常常來村裡的官老爺們,因而也就以爲朱由校或許只是一個微服私訪的大官,便也就沒有很拘束。

明朝的皇帝多有喜歡體察民情且與百姓近距離接觸的,或許這是從高皇帝就遺傳下來的好習慣,如後來的朱厚照也是如此,因而朱由校現在也習慣去最底層的人瞭解整個社會的情況,去體察他們的感觀。

事實上,廣西巡撫方震孺等官員還是擔心陛下會從這些底層百姓口中套出什麼話來,儘管他們在此之前已經讓這些村民統一過口徑。

“家裡有多少田地,一年交多少稅,衙門可曾攤派過徭役,欠的工錢有沒有發等等。”

因朱由校周圍數百步以內除了護衛朱由校的人員外其餘不準靠近,所以朱由校這麼一問時,倒也不用擔心遠遠地站在一旁的廣西地方官們會聽到他們在說什麼。

而這農夫倒也實誠,很是具體地將家裡的情況都告訴給了朱由校:

“田地多着呢,好些人都不願意種地了,都跑去城裡給什麼老爺什麼作坊掙工錢去了,我現在種的是三戶人家的田地呢,一個是我弟弟家的,一個是我表兄家的,他們都是送給我種的,也就不用擔心收成不夠而導致我們從未說沒有吃不飽飯的境地,稅也比前幾年低多了,沒這個響那個響,自然日子要好過得多,衙門裡這些日子都是讓讓我們幹了不少活,但工錢也掙了不少,稅也可以先欠着,如今這朝廷是越來越好了,比我小時候還要好。”

這農夫不由得嘆了一口氣:“這都是因爲我大明又出了個好皇帝啊!”

第四百五十七章 突然變得很賤的多爾袞第十四章 都來彈劾我吧第三百一十六章 暴怒的皇太極第四百三十二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一百五十七章 銀行開張第一百九十六章 跟衍聖公關係甚大第四百七十七章 京城突發事件第三百七十三章 兵鋒直指澳門第一百五十四章 原來是這位大能第四百二十二章 是否允許官員經商(第一更)第三百三十二章 朱由校無視林丹汗第兩百零七章 面對祖墳被挖的孔聞詩第三百九十六章 兩廣總督見伽利略第五百一十三章 巡視貴州與陳眉公第四百二十七章 進軍爪哇國(第六更)第四百七十三章 困住多爾袞第一百九十六章 跟衍聖公關係甚大第一百四十章 朝會(二)第七十四章 嚴格要求第兩百四十九章 衝突第六百零一章 不知道巴結朕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悔的儲戶們第三百五十九章 別忘了薩爾滸第四百七十八章 霍亂引發的經濟波動第三百三十二章 朱由校無視林丹汗第四百二十一章 贖罪銀第五百八十八章 兵抵威尼斯第五十九章 除夕第四百七十三章 困住多爾袞第五百六十六章 “賣國賊” 愛德華親王第四百一十二章 會表演的李閣老第四十三章 啓蒙第一百零九章 有人要你的命第三百一十七章 科爾沁部與察哈爾部第兩百七十九章 直接拒絕第二十四章 血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阿敏不可饒恕第五百一十九章 改造的如何第五十七章 朕的好兒郎第兩百一十五章 大清洗第兩百一十八章 文廟前行刑第五百六十章 利物浦銷煙第五百零四章 大開殺戒第五百七十章 鐵路建設與公路建設第四百六十章 獲得生員與舉人功名難度下降第一百七十五章 主子與奴才第二十八章 抄家(一)第兩百二十七章 沙龍幫第兩百三十九章 威脅與訛詐第五十一章 舉案齊眉第三百五十一章 鄭芝虎被擒第一百八十章 這是好事呀第五百三十六章 紅葉塢見顧橫波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太極的最後一擊第兩百六十章 招工與土地承包第三百六十五章 朱由校沒耐心了第一百九十七章 從孔氏嫡庶上否定孔胤植第兩百二十一章 張岱是主筆第五十八章 朕的盼頭第五百六十九章 斬殺克倫威爾第三百九十七章 伽利略眼中的大明第六十五章 執拗的朱由檢第兩百八十四章 楚王朱華奎的戰略第三百五十六章 顧三麻子的住院生活第五百六十七章 倫敦條約簽訂第四十章 王承恩與孫承宗鬥嘴第三百五十五章 在大明建立公共衛生和醫療體系第五百六十一章 兵抵利物浦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芝龍歸附的條件第三十九章 陛下是好皇帝第四百四十八章 建奴主力被全殲與妄圖稱帝第五百六十四章 第一次鴉片戰爭談判開始第五百三十一章 爪哇島的皇家度假區第一百一十八章 炮兵營初試牛刀第六百零一章 不知道巴結朕第八十九章 野外拉練與飲食第五百零二章 對西伯利亞的強制性文化灌輸第三十二章 戲弄第四百零一章 對峙第三十一章 錢謙益第一百六十三章 貨幣改革第兩百零二章 作死與構陷第一百五十七章 銀行開張第兩百四十二章 董其昌和張溥求情第一百九十八章 熱鍋上的螞蟻第四百四十六章 皇太極中毒氣彈第兩百五十六章 鴉片貿易帶來的天啓盛世第六百零二章 開發美洲(上)第兩百九十四章 楚王朱華奎意外死亡第一百五十六章 閣老身敗名裂與大明致富故事第四百六十六章 夜訪景仁宮第兩百七十九章 直接拒絕第八十三章 修什麼陵墓第五百八十六章 先打意大利亞第五百三十章 全殲西洋聯合艦隊第三十八章 巡城御史第兩百四十八章 朕想要的不止一個第三百四十七章 鄭家海盜要來了第三百零五章 罷免兩位內閣閣臣第一百五十八章 徐佛鋤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