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章 天啓二十七年的大明現狀

時間進入大明天啓二十七年。

用西曆來算,即公元一六四七年。

在原有的歷史上,大明已經滅亡了三年,南明的弘光王朝也已覆滅。

但在這個時空中,大明王朝不但沒有滅亡,反而已經跳出了被文官士紳拖累的桎梏窠臼。

軍事上,此時的大明已經沒有了衛所制度,也取消了軍籍匠籍制度,且在天啓二十一年開始,大明皇帝陛下就頒佈了義務兵制。

任何一個大明成年男子都有義務到大明軍中服役三年以上,當然因爲大明人口衆多,並不嚴格要求在和平年代每人必須服從兵役。

也就是說,從表面上來說,幾乎還是相當於募兵制,即聽從個人志願服兵役。

但與傳統募兵制不同的是,一旦入軍並非永遠是軍人,基層軍官與士兵都有服役年限,這樣可以有效保證不出現擁兵自重或者成爲軍官佃農的現象。

又因爲一旦服役後就會脫離生產全日制的進行軍事訓練,所以又能保證戰鬥力一直都有。

不斷的有新兵進入軍隊體系,又不斷的有老兵退伍,可以使得常備軍的數量一直維持在一個恆定的數值,從而不會因爲軍隊數量越來越多而導致財政出現困難而需要實行衛所制來屯田養兵,這樣只會讓士兵變成會種地的農民。

同時,雖然常備軍數量是恆定的數值,但基本上服役過的官兵在退伍後也還能保持基本的戰鬥力,至少還會操作槍械和手雷等基本軍事操作。

這樣,大明潛在的軍事力量就會變成不容小覷的力量,可以用全民皆兵來形容。

因爲一旦發生大規模戰爭,這些人完全可以經過短期訓練重新上戰場。

打個比方,也就是說,大明可以在短時間內讓一百萬的常規軍變成一千萬。

總之,在新的作戰方式和新的軍事制度下,大明的軍事力量早已不是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能比擬。

按照兵部推算得到結論,大明可以支持五十萬軍隊數量以上規模的局部戰爭三年,而在以後公路和鐵路全面鋪開後,大明可以在一個月內向關外投放一百萬以上的總兵力。

這也就是說,大明完全可以繼續擴大佔領區。

當然,爲了讓財政收入可以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如今的和平期內,自然是沒必要維持大量的常規軍存在的。

因而現在大明表明上的常備軍也才六十萬人左右,加上軍隊體系內如軍事院校、野戰醫院、宣傳部文工團等非一線戰鬥人員也纔不過七十餘萬。

這樣也就是使得大明可以將大量資金投入到軍事武器研發和軍事人員的培養上來。

不過,在和平期,不僅僅是常規軍數量處於緊縮狀態,軍械司下屬大量軍工企業也開始轉爲民用企業,開始着重把生產力轉移到民用機器或機車的生產上來。

甚至爲了追求利潤,扭虧爲盈,在沒有大的訂單之前,直接轉爲純粹的機車廠或輪船製造廠。

但一旦爆發大規模軍事戰爭,這些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各類民用機器製造廠只要朱由校一道旨意又會在轉眼間變成戰車製造廠、槍械製造廠。

甚至只要朝廷允許,工人們可以直接在民用機器製造廠製造戰車然後自己開出去禦敵。

打戰打的就是國力,而大明本就國力不弱,如今直接能將最強悍的國力全部轉爲軍事實力,也就是說,現在世界上完全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和大明叫板。

當然,大明不僅僅豐富着自己的獠牙,也伸長着自己的爪子與鋪設着自己的輸血官道(交通幹線)。

在殖民掠奪與交通控制線建設方面,除了最遠的殖民地已經到達歐羅巴洪崆島(大明已經將懷特島重新命名爲洪崆島)外,在非洲蘇伊士河流域、好望角一帶、印度半島東側、南洋呂宋爪哇、以及夏威夷等地建立了殖民地。

按照兵部新成立之殖民司統計,如今大明已經擁有非大明本土殖民地一百零三處,其中最大的約莫等於浙江布政司,最小的不到一個上海縣那麼大,而這個數字還在一直增長。

因爲大明皇帝陛下規定,海軍的功勳是以殖民地佔領數目和掠奪財富值兩個標準來考覈,而主要經營海外貿易的公司如眉生公司等也可以以殖民地佔領數目來抵押稅賦比例,甚至大明朝廷還會給予其在殖民地的產值分紅資格。

這樣一來,大大促進了海軍軍方與民間商人在海外擴充殖民地的積極性,而因爲殖民地掠奪財富值也是重要考覈指標也跟自己收入掛鉤,所以也不能隨隨便便找塊地殖民,還得考慮各種價值。

對於公路與鐵路建設不僅僅是國內如上一章提到的進展,在漠南和漠北以及西伯利亞也籌備着修建更多的貫通關內大城市的控制線,而在海外爪哇島與扶桑等殖民地也在架橋鋪路。

不過國內修建道路和架橋基本上還是聘請的大明百姓做勞工,因爲朝廷的高福利待遇與法律保護,大明的百姓自然是不能當做奴隸一樣對待的,從天啓二十四年,大明皇帝陛下頒佈公民律以後,就確定只要是大明籍貫的人就享受大明公民的一切權利和義務,無論是官是士子是商還是民,也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在政治上是何身份,其生命財產安全都得到大明皇帝陛下(不是法律)的保護。

即這些人只是因爲個人興趣與能力不同而從事了不同的職業,擁有了不同的人生,但都是大明皇帝陛下的子民,除了作爲父親的大明皇帝陛下擁有對他們生殺予奪的權利以外,沒人擁有這個權利。

因而,這些大明公民必須享受八小時工作待遇,如要加長工作時間就得按照相應法規付加倍報酬,如果因工而傷也得有補償,聘用這些人還得給其本人和家庭配套的福利待遇。

而大明政府也會給予他們很多福利補貼,再加上本國生活質量的提高,大明本國公民對工資收入各種福利待遇自然要求高,也就使得在國內的建設成本會很高。

但在殖民地地區,都聘用的是土著或者從其他地區掠奪來的各種非大明人口(販賣大明公民罪當凌遲,沒人敢這樣做),所以也就不必顧及什麼待遇不待遇,直接當畜生用。

這樣一來,殖民地的建設與資源掠奪成本比國內建設低很多也快很多,基本上在國外去的賺了錢,而在國內除了皇家資本爲了保證核心生產力控制在國內而在做虧本買賣以外,幾乎沒人願意在國內開辦生產基地。

不過,近些年來,即便是國內的各大企業也開始用殖民地的奴隸來完成最辛苦的基層工作,畢竟這樣可以使得成本很低。

這樣一來,也促進了對外國人口的販賣貿易,很多昔日只做鴉片貿易的大明企業如今也做了人口貿易。

比如楊嗣昌家族的楊氏公司依靠其家族內部人員楊嗣昌的關係在洪崆島(大明在英國的殖民地懷特島)建立了白人人口販賣基地。

而這些被賣來大明做苦力的白人會被大明人習慣性稱爲“白豬!”

很多從歐羅巴各國蒐羅來的“白豬”基本上會被集中到這裡,然後打上編號發給制服運往大明及其大明的殖民地做工。

但這些非大明公民是不能在大明享受教育支持的,所以重要崗位還得是大明的公民,也就沒有對本國公民的就業有太大的衝擊。

因爲朝廷越來越豐厚的福利待遇和財富補貼以及輕而易舉的高收入和不愁吃穿的低成本生活,很多本國百姓都選擇了提前退休,不願意去做生產者,很多直接變成了寄生蟲,坐享其成。

可以這樣來概括,現在的大明最累的是權力中樞的那一批帝國掌舵者與最底層的外來奴隸,反而是中層的人大明百姓最爲無憂無慮。

但已經成爲剝削階級的大明普通公民一邊咒罵着喝了他們納稅人的血的官員們的同時也厭惡着這些被他們喝着血的外國奴工。

很多本土大明公民開的商店都會寫上“白豬與狗不得入內”,似乎不這樣做,不顯得自己的商店高檔一般。

不過,很多來大明做生意或學習漢文化的外國人並沒有因爲自己的同類遭受到這樣的羞辱而憤怒,作爲在國內同樣是統治者的他們在大明跟大明本國公民一樣同樣厭惡這些人,他們甚至大明本國公民還要殘忍點。

畢竟本國公民是深受華夏五千年文明培育的人,沒有野蠻與殺戮的天性,最多就是厭惡與剝削,但這些表明紳士而實際還藏有許多暴戾之性的多毛人甚至會以殺戮或者**這些人爲樂。

不過,無論是白豬也好還是白人也好,各個階層的外國人都無比憧憬着大明,讚揚着大明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成爲大明的漢人,因爲在他們看來,只有成爲了大明的人才標誌自己是一個文明的人,有素質的人,高雅的人。

大明普通百姓的衣服都能成歐羅巴一些貴族間的時裝潮流,以學漢語爲榮學本國英語爲恥的現象更是在英國愈演愈烈。

甚至有很多外國尤其是歐羅巴一帶的人不惜花重金和捨棄自己本國的崇高政治身份而鑽破頭皮的要成爲大明的普通百姓。

但大明對移民卡的很嚴,除非你是伽利略這種天才可以技術移民外,普通的歐羅巴人要想移民要麼是政治身份崇高要麼是能一次性在大明投資上百萬銀元。

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爲大明百姓的積極性,在未來數十年內,很多歐羅巴的貴族小姐積極地要嫁給大明的普通男子,甚至甘願做妾,或者更多的是染黑自己的頭髮,穿上漢服,爲的就是成爲大明人,至少可以像一個大明人。

大明對英國的鴉片戰爭以後,便開始轉變對英國的態度,進而扶持起斯圖亞特王朝壓制其國內資產階級,與英國的關係的逐漸和緩,而對英國斯圖亞特王朝不滿或者迫切想要獲得更多政治發言權的中層階級們也表現出大明迫切的嚮往來,嚮往大明對商人的照顧,嚮往平民也可獲得公平的教育並可通過公平的選拔考試進入朝堂執掌朝政。

進而使得許多英國的資產階級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被壓制正是他們嚮往的大明所壓制的結果,反而越發的崇拜大明。

而大明自然也很坦然接受着這些人的友好一邊通過賣武器給斯圖亞特王朝支持其鎮壓國內叛亂,一邊又暗地裡挑唆這些英國自耕農與手工業者以及底層商人們不要甘於現狀,總之就讓英國一直處於混亂狀態最好,沒有一個人能有時間去關心政治改革。

更何況大明還時不時的派出一些文化人士宣傳大明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珍愛和平,尊崇倫理,提倡平民政治等理論更讓外國人覺得大明就是理想國一般。

不過,他們不知道的是,大明現在正拼命地利用他們的盲目崇拜賺着他們的錢,分裂着他們的國家。

在經濟方面,大明的國庫收入的確是呈現出幾何級數字增加,南宋時期靠着商貿發達就能佔據全球大部分的收入,而如今大明在十多年的全面開展海外貿易後,收入自然也不會少。

朱由校不知道自己現在有多少錢,反正大明各部門的投資計劃已經寫到了天啓五十年,甚至已經直接表明廢除農民一切賦稅,並將免費義務教育延長的九年。

而這一切都還未能消耗掉大明的財政結餘,當然大明也不能學南宋把這些財富每一年都賠一部分出去,如今也只能用於軍事擴張才行。

正巧的是,如今的內閣當政的又是盧象升和楊嗣昌兩位兵部大佬,自然也就更加希望大明繼續往外擴張疆土,這樣他們這些軍隊體系的人才能獲得更多的好處。

李明睿如今也已年過花甲也有些厭倦官場,而成基命也是如此,且隨着革新派與鷹派在海外獲利越來越大,成基命的守舊派裡的許多傳統鄉紳階級早已眼紅而迫切地加入到商品活動中。

因而這兩派也就沒有去反對新崛起的鷹派要擴張疆土的政治目的,更何況武力擴張和和平擴張都一樣對他們有好處。

於是,一份收復交趾布政司的奏疏擺在了朱由校的案牘。

第三百三十一章 漠南蒙古改土歸流第四百五十一章 豪格嘲笑皇太極第四百三十章 剿滅土著第兩百七十三章 駙馬獻寶第三百六十章 讓李永芳首級掛到盛京城樓上第兩百五十七章 經濟工作會議第三百零七章 滿桂見皇帝第一百零九章 有人要你的命第五百三十八章 要販煙先禁菸第四百五十七章 突然變得很賤的多爾袞第兩百九十二章 威逼第五百八十四章 想打歐羅巴第三百六十八章 祁彪佳與商景蘭第五百零四章 大開殺戒第四百四十九章 攻佔赫圖阿拉城第三十一章 錢謙益第一百二十章 炮營再顯神威第六章 誰是亡國之君第一百九十六章 跟衍聖公關係甚大第兩百七十一章 處置王文奎第五百三十章 全殲西洋聯合艦隊第一百九十五章 責問第四百三十五章 準備對付建奴第三百二十八章 寧遠城外築京觀第五百九十三章 進擊瑞士第兩百四十六章 微臣只做陛下走狗第十一章 朱由校不好對付第五百三十五章 大明最大的風塵地第五百八十六章 先打意大利亞第四百零六章 數百顆哥薩克人頭與西征軍第七十二章 怪物第五百二十九章 輕視與重視的不同後果第五百三十七章 要把鴉片賣到西洋去第兩百九十一章 火燒左良玉第一百零四章 酷吏錢謙益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局已穩第一百五十八章 徐佛鋤奸第五百二十六章 體驗澳門城市生活第兩百七十三章 駙馬獻寶第五百七十六章 內閣又添新人第兩百二十八章 一言不合就開殺第五十章 非一百白甲兵不能全殲第三百三十章 兵圍盛京以脅皇太極第五百零六章 德川幕府見天皇第五百四十一章 威風八面的南京禮部尚書第五百三十九章 成立內廠第五百二十三章 直接槍殺西洋番第三百四十七章 鄭家海盜要來了第四百一十七章 不識擡舉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芝龍歸附的條件第五十五章 軍官生第五百二十章 帝王吃農家飯第五十五章 軍官生第兩百四十六章 微臣只做陛下走狗第四百一十章 朱由檢押解進京第三百九十九章 伽利略想當外籍院士第一百三十二章 不懷好意與嚴懲不貸第五百零六章 德川幕府見天皇第一百五十一章 速速回宮 (第六更!)第五百七十二章 平定安南第五百八十章 大明進入極盛時代第五百三十四章 船舶運輸業的興起與懷念第五百二十二章 爲何李明睿做不了首輔第七十八章 世叔第五百零三章 驅趕紅毛鬼第五百零四章 大開殺戒第四百五十七章 天啓二十年代初期的盛世縮影第四百五十二章 皇太極被押解進京第兩百五十四章 讓閻應元來做巡撫第五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五百三十二章 帝王要開宴會第兩百八十三章 陛下要去湖廣第七十八章 世叔第六十章 天啓八年就此開始第三百五十八章 殉節第三百三十四章 爲難的皇太極第三百一十章 檢閱禁衛軍第五百六十三章 查理一世宣佈投降第五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六十九章 要有上國之臣的威風第四百四十四章 分割包圍第兩百六十一章 詔令各地藩王進京參祭第兩百六十一章 詔令各地藩王進京參祭第三百二十三章 張家口堡會見林丹汗第兩百五十六章 鴉片貿易帶來的天啓盛世第二十七章 敢要挾朕,那朕就抄了你的家第一百零七章 大風起,胡亂始第三十三章 拆東林書院第三百四十八章 程行人壯膽吶喊第九十五章 真實目的不是這個第兩百八十二章 胡編亂造第六十六章 軟禁與威逼第三百五十五章 在大明建立公共衛生和醫療體系第一百六十章 招兵要求與成立軍事學堂第兩百一十六章 自裁第三百五十章 鄭芝虎敗象已現第兩百二十章 會見南京官僚第一百九十六章 跟衍聖公關係甚大第四百四十七章 活捉皇太極第五百三十二章 帝王要開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