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章 收、養、鬥(二)
說起養,應該是老北*京文化裡一個最有特色的部分,只要是四合院裡,必須得養點活物,用現在的流行話說是養寵物。在這個養裡,大概也可以分成4大類,養鳥的、養魚的、養獸的、養蟲的。
畫眉、百靈、黃雀、玉鳥、鸚鵡、八哥、相思鳥、文鳥、鴿子等等,都是老北京人喜歡養的鳥兒,每天清晨人還沒醒呢,掛在房檐下面的鳥就先醒了,一聲聲清脆的叫聲,馬上就能讓四合院裡充滿了生機。然後主人會起個大早,提着鳥籠子去公園河邊上遛個彎,不僅是把鳥給遛一遛,還順便把人也遛了,算是活動筋骨吧。
夏日裡以“天棚、魚缸、石榴樹”爲四合院裡最和諧的景緻。從王公貴族、朝中大小官員直到平民百姓都喜歡在自家庭院中擺上魚盆,居室內擺上魚缸,飼養的金魚少則幾條,多則幾十條,以至數百條。用北*京人的話說:養魚練的是慢功,要的就是磨性子的過程,以此養心逸緻。而且“魚”與“餘”諧音,有“年年有餘”之意,所以被視爲吉利之物。
老北*京養貓講究品種,大多以毛長者爲貴。一般認爲白者、黃者爲上品,黑者、雜色者次之。此外,貓眼必以兩色者爲貴,名曰“雌雄眼”,俗說“爹一隻,媽一隻”,此爲“波斯種”。但老北*京人不喜歡養白尾貓,以爲不祥。北*京人認爲養貓乃高尚之情趣,其來源多系親朋間互相贈送,以爲禮品。
老北*京人也養狗,但狗的數量要遠遠少於貓的數量,有錢人一般會在護國寺廟會的狗市上買觀賞狗:袖狗、叭狗。袖狗僅一掌大小,然生性好鬥,又叫“鬥狗兒”,可藏於袖間,因此得名。這些人將狗置於桌案上觀其爭鬥、撕咬,以博得一樂。
那時的老北*京人不賣貓、不賣狗,還把賣貓、賣狗視爲家庭破產的象徵,會被人看不起。當然了,隨着時代的進步,這些講究都沒了,姑且就算是進步吧。
最後就是養蟲的了,蟈蟈兒、蛐蛐兒、金鐘、咂嘴、油葫蘆基本上也就是這幾種,其中以蟈蟈和蛐蛐玩的人最多。每年麥收之後,衚衕就會出出現挑着一大堆蟈蟈籠子賣蟈蟈的人,老北*京人一般都會買回去幾隻,掛在石榴樹捉着葡萄架下,聽它們在那裡歌唱,不光不會覺得吵,還覺得很喜興。
買蟈蟈有個講究,不能買一隻回去,要成雙成對的買,一是爲了討個吉利,二是蟈蟈之間叫起來會比賽着叫,一隻叫了,另一隻也會跟着叫。這就像咱們聽樂器一樣,聽的就是一個交響樂團合奏,當然您要是非聽獨奏也沒人攔着您。
至於玩蟈蟈的講究,一點不比玩蛐蛐少,不過老頭沒講,只講了蛐蛐。
養蛐蛐首先得有一個器具,那就是蛐蛐罐,這種罐子就像一個半截的筆筒,上面帶着一個蓋子,蓋子上有氣眼通氣。罐子的大小分爲了五個號,和我們用的電池一樣,從一號開始越來越小,一直到五號,這五個罐子可以一個套一個的裝在一起,具體尺寸並沒有嚴格的規定,這是相對而言。
蛐蛐罐的材質種類很多,最常見就是瓷質、陶製兩種,另外還有象牙的、玉之類的,那就是個人喜好問題。除了從材質上分之外,玩蟲兒的人還把蛐蛐罐從產地上分了一下,就是南罐兒和北罐兒。那老頭一輩子沒離開過北*京,所以他和洪濤講的都是北罐,至於南罐和北罐的區別,也大概提了一下,由於氣候的不同,南罐的壁比較薄,北罐的壁比較厚。
其實這個蛐蛐罐的製作就和茶壺差不多,也是用澄漿泥、紫砂之類的粘土經過過濾之後燒製出來的。明火燒製出來的罐體比較亮,有光澤,但是罐體和罐蓋很難是一個顏色,因爲不是一爐燒的。套盆燒製出來的罐體和罐蓋顏色一樣,但是罐體光澤度不夠,手感也沒那麼細膩,至於哪種好,這要看個人的喜好了。
按照玩蛐蛐的老規矩,24只蛐蛐罐爲一桌,每桌還要配一隻王爺罐和一隻咬罐。王爺罐個體最大,裡面住着這一桌裡最厲害的蛐蛐,而咬罐就是蛐蛐打架的戰場,也叫鬥盆,就是在委託商店裡那老頭和洪濤講的那個罐子。這一桌就算是玩蛐蛐的一個單位,行家問你的時候,都會問:爺們玩了幾桌啊?所以說玩蛐蛐沒有玩一隻兩隻的,那都是外行,要玩最少就是一桌起!
光有一個蛐蛐罐還不成,這等於是光給蛐蛐弄了一個院子,還沒房子住呢。蛐蛐的房子叫過籠,也叫鈴房,它什麼模樣的都有,什麼材質的都有,總體上說就是一個兩邊帶洞,上面帶蓋的小盒子。過籠一般都是放在蛐蛐罐子裡,這就是蛐蛐的臥室了。
爲什麼叫過籠呢?這是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詞。因爲不管你是鬥蛐蛐,還是平時給蛐蛐打掃院子,都需要把蛐蛐從罐子裡拿出來。一般的小孩兒就直接下手去抓了,玩蟲的講究人當然不能這樣簡單粗暴,一隻蛐蛐除了叫聲好聽、好勇鬥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品相。
我們常說全須全尾(讀做“引”的音),指的就是蛐蛐的品相,須自然就是蛐蛐那兩根觸鬚了,尾指的就是蛐蛐那兩根尾巴。一隻好蛐蛐的觸鬚和尾巴必須是完整的,下手抓的話,觸鬚和尾巴很容易被折斷,於是過籠就出現了。當你想把蛐蛐挪到其它罐子裡時,你就把蛐蛐趕進過籠裡,然後直接把過籠拿起來,蛐蛐自然也就跟着一起挪動了,這樣不會傷到蛐蛐。
有了蛐蛐罐和過籠就成爲一個合格的蛐蛐玩家了嗎?回答是否定的。不管玩什麼,都的有一套傢伙事,玩攝影你光有相機還不成,得配幾個頭吧,還得有架子吧,還得有攝影包、攝影背心吧,還得來幾個燈什麼的吧?釣魚光有竿子和鉤也不成吧,還得有釣箱、餌料盒、漂盒、架杆、子線板、主線軸一類的附件吧?
玩蛐蛐也一樣,除了罐子和過籠之外,還得有給蛐蛐稱重的戥(等)子、喂蛐蛐喝水的水槽、吃飯的飯板、夾取罐子中各種器具的竹夾子、往水槽裡滴水的滴水器、把罐子蓋架起來通風用的碼子、裝芡草用的芡筒、防止蛐蛐從鬥盆裡跳出來的罩子等等一大堆玩意。
剛開始洪濤還以爲把這些東西都湊齊了,就算入了門了呢,反正只要市面上有賣的,咱就去買唄,蛐蛐罐都買了,還在乎這些小玩意嗎?可是那老頭一句話就把他給說暈了,原來這些只是養蛐蛐的前期準備工作,有了這些東西之後,並不意味着你能養好蛐蛐,只能說明你可以開始養蛐蛐了,那養蛐蛐還有什麼可難的呢?
首先就是給蛐蛐罐子砸底!千萬別看字面上的意思,不是要把罐子底給砸掉,而是要在原本瓷質或者陶製的罐子底部砸上一層三合土,因爲蛐蛐是生活在土地上的昆蟲,這也算給它弄一個舒適的家吧。
砸底怎麼砸呢?第一步就是煮罐。凡是燒製出來的蛐蛐罐,都有鹽鹼,對蛐蛐有害處,於是玩蟲兒的人們就想出一個辦法,把罐子裡的鹽鹼給去掉,這就需要用雨水來浸泡,少則半年,多則好幾年。但是後世裡的人沒那麼多時間,於是大家又想出一個辦法來,就是用茶葉水來煮這個罐子,通過高溫和茶葉裡的某些物質,來讓罐子裡面的鹽鹼析出並中和,俗語叫去火氣。洪濤這幾個罐子是不用煮了,按照那老頭的說法,這幾個罐子都是舊罐子,是被人玩過的,火氣早就沒有了。
去完了火氣的罐子,就可以開始砸底,砸底要用一種三合土,就是把老磚粉、細沙、黃土按照3:4:2的比例混合,再加上一份兒蚯蚓屎,弄成細末,越細越好。然後放入少許水混合,千萬不能和成泥。把和好的三合土放入蛐蛐罐裡,用一個底部比較平的硬物慢慢捶打,逐漸壓實,厚度最小也要一釐米。壓好之後,你把罐子翻過來,一個土渣都不會掉,又平又結實。
這只是砸底的第一步,現在就要進行第二步,找一塊粗砂紙,剪成一個比罐子底略小的圓片,然後砂質粗的一面向下,放入罐子底,繼續砸一會兒,在把砂質拿出來。這時底部的三合土上會出現很多麻點,這就對了,這是爲了讓蛐蛐的腳能抓地用的,三合土太平滑了會讓蛐蛐站上去打滑。
在這之後,就是第三步,也就是砸底的最後一步,養底。這些三合土也有有火氣的,所以還得用毛筆蘸着茶水,沒事就往上刷一層,幹了再刷,大概刷個十天半個月的,就可以把蛐蛐放進去了。
其實這個砸底就和我們人類裝修房子一樣,買了新房子了,還是毛坯房,先得鋪個地板啥的吧,鋪完了之後,屋子裡有味道啊,還得晾幾天才能住進去,同樣的道理,蛐蛐在某種程度上講,還沒人的抵抗力強呢,所以必須精心伺候着,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這是找樂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