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1章 如何相制

此時的趙昺與兩人談話,總覺的有股如鯁在喉的感覺,讓他不由的懷念起老師鄧光薦,那是個直脾氣,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從來不知道委婉爲何物。而當時自己卻因此與其發生了不少誤解和爭執,還多虧應節嚴在其中周旋,否則以他年幼時的‘暴脾氣’,只怕當初早就將其逐出帥府了。

不過這麼多年過來了,趙昺也逐漸懂得這些臣僚們說話的方式。首先要仔細斟酌,話語中不能出現違禁或是僭越的詞彙,否則不管你說的對錯,都要遭到彈劾,甚至丟了小命;其次要學會察言觀色,別給自己找不痛快;三是說話要拿捏好分寸,有事不能直言,要懂得‘委婉’,說的直白點就是藏半截、說半截,試探着來,以免失去了轉圜的餘地。

趙昺對這種攥着拳頭大家玩兒猜謎的遊戲,十分無奈,耗時耗神倍覺辛苦。你要從一堆廢話中抓住關鍵詞,找到要點,才知道其要說什麼事情。而後還要仔細分析,其如此說是想達到什麼目的。如此談話就成了一場鬥智鬥勇的遊戲,雙方明槍暗箭,你來我往,從中尋求解決之道,冗長的談話往往要持續多個回合纔能有結果。

當然這種方式也非沒有好處,起碼大家都有充足的時間考慮,不會一下子弄僵了,導致難以繼續商議。而趙昺也從其中受到‘磨礪’,學會談判的技巧和說話的藝術,能用隱晦的言語表達自己的意思,從而讓臣僚們能體會聖心,知曉聖意,從而做出正確的決定。

臣子們也要表現出足夠的睿智,若是你沒有從看似無意的話語間猜到皇帝的意思,或者會錯了意,那就別怪皇帝沒有給你機會,丟官不一定,一條冷板凳卻是坐定了。趙昺認爲這其實就是上位者的甩鍋大法,事兒辦錯了,那是你當臣子的做錯了,而我從未說過這樣的話,鍋當然扣不到自己的腦袋上。

當然能夠上殿議事的官員也皆非易於之輩,哪個不是混成了老油條,讓他們輕易背鍋也非容易的事情。自會想方設法的避免自己成了背鍋俠。當然也有人願意做,勇於替皇帝背鍋,而這種人趙昺卻也不敢用,如秦檜替高宗背鍋、王黼爲徽宗扛事,都是有極強的權力慾和目的性,他替你背了鍋,結果你可能就送了命。

剛剛雙方的談話其實也是暗藏機鋒,重新恢復三省,看似是自己佔了便宜,其實趙昺卻點出那可不一定。因爲粗看像是在分相權,但實際上對皇權與相權都有所分割,因爲他明白世界上沒有完美,任何一項制度到了精明的帝王與權臣手中還是會找出無限的紕漏。

皇帝可以用使臣、內官來代越,權臣則通過儒學門第這一工具輕輕鬆鬆跨越,從而一掌權利。徽宗還搞出一個‘御筆’制度,是自己可以繞過一系列制度,來直接下旨到事務部門,讓當時即便權傾朝野的蔡京也無可奈何。

而有人會說三省制度可以稱得上是現代制度的雛形,是十分先進的行政管理制度,你一個穿越者應當十分明白,爲何還會猶猶豫豫,不是傻,就是傻啊!可身處其中的趙昺卻明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與現代的三權分立真不是一個概念。

三省六部是一個行政整體,而三權分立中三權是平等的,與三省六部是有明確的不同。三省中,中書省起的是議政、草詔的工作,實際上可以看作是取代了帝王朝議的權利;門下省則是對相關草詔進行復審,實際上是取代了相權中的部分權利;尚書省則是實際的執行機關,六部則是尚書省中中的執行部門。從中不難看出中書、門下似有議會、監察機關的功能,但實際上還是有着區別。

首先立法權實際上依然保留在帝王手中,門下的監察功能更像是相權用以對抗皇權的工具。而尚書省作爲實際執行機關,似乎被排除出了帝權與相權的角逐。但實際上尚書省與六部之間的關係也存在着相權與帝權的微妙平衡,尚書主官是對帝王負責,而六部則是對相權的唯命。

所以趙昺私以爲三省六部是同時對皇權與相權的重新整理與分配,並不與三權分立扯上啥關係。且從現代的角度看,三省制似是很科學,但問題是行政效率低下,更重要的是皇帝的權力得不到體現。而尚書省的權力過大,畢竟統率六部的是尚書省,有架空皇帝的危險……

“伯厚,所言吾也是深有所感,陛下辛勞,則乃是臣子之過啊!”謝枋得嘆道。

“朕疲憊之時也曾想過,君放手以吏治民確可讓朕輕鬆一二,但常有官吏行爲不端,以致傷民,而怨朕昏聵,如此也難心安。”趙昺也輕嘆道。剛剛他已經放出風聲了,自己太累想要將權力下放,可又擔心官吏不法而害民。

“《外儲說右下》說:人主者,守法責成以立功者也。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不聞有亂民而有獨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說在搖木之本,與引綱之網。故失火之嗇夫,不可不論也。救火者,吏操壺走火,則一人之用也,操鞭使人,則役萬夫。”王應麟言道。

趙昺對於這些愛弔書袋子的士人們有時真的很無語,常常引用些艱澀難懂的聖人言,若是前些年他聽了肯定傻眼,不知其所云何意。好在這些年經過刻苦學習,也能知曉一二。這裡人主是指君王,君王的職責是治吏,也就是治官,不是治民。

這一段話的主旨是講,君王的職責是管理官吏,官吏的職責是管理百姓,官吏有問題,不能責難百姓,要向官吏問責。百姓那兒有什麼事,諸如失火這一類意外,是官吏的失職行爲,要問責,而意外失火時官吏的職責是充分利用自己的組織資源去撲滅火災,那樣的話國家的管理便能綱舉而目張。故明主的職責是治吏而不是治民,把官治好了,社會方方面面的秩序自然也就理順了。

“《商君書·禁使》雲:上與吏也,事合而利異者也。今夫騶虞以相監不可事。若使馬,馬能焉,則騶虞無所逃其惡矣,利異也。利合而惡同者,父不能以問子,君不能以問臣,吏之與吏,利合而惡同也。夫事合而利異者,先王所以爲端也。陛下所憂,亦正是先賢所憂也!”王應麟輕笑着也跩了段文道。

趙昺明白他這段話講的道理,其實說的兩件事兒:一是講在國家管理上,君臣二者誰也離不開誰,這是指“事合”,然而從利益關係上不是相合的,吏謀私利,勢必侵害國家公共利益。

而騶與虞是指養馬與趕馬的馬伕,說的是如果馬也能視、能言,那麼騶虞的一切劣行惡跡便不能有任何隱瞞,故兩者之間的利害關係有相反的一面,這就是所謂“合而利異者”。商鞅是以這個來比喻官民的關係。官員是統治和管理民衆的,官民這二者是國家行政機構必備的要素,這是講合。

然而在利益關係上,如果官員謀取個人的私利,那必然與民衆的利益相對立,如果民衆能視能言那麼官員的任何私惡皆會被揭發出來,官員便無所逃其惡。馬是看得見,不會說話的,而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當然看得清,百姓的嘴也能把看到的惡事說清楚,如果放開百姓的言論,那麼官吏便無所逃其惡了。

反之,如果雙方的關係是“利合而惡同”,如果事情的雙方利害關係完全一致的話,即使是父親問兒子,君主問臣下,也不會道明利害關係的真相。這也是商鞅擔心的,放開讓百姓說話,揭露官員的劣跡,那官會怎麼辦呢?

他們就會利用在官的職能以治民,從而保全自己。以白話來說就是在一個地區或者單位,官吏與官吏之間,利益關係是相通的,好惡也是相同的,故要出問題時,誰也不會出頭告發這件事,往往形成串案、窩案。

因此,在地方上掌握一定權力的一些部門事業單位,如果一把手作案,往往帶出來班子內一批人都參與其事並利益共享,這就是串案窩案連綿不絕的原因。因此在官僚機構系統內,要建立監察機構,必須使兩者之間的利益和管轄上的隸屬關係相異而不是相合,也就是相互制約之意。

“嗯,我朝御史臺是隸屬於中書門下,若是丞相違法又有誰來監察呢?”趙昺點點頭,同意他們的說法,可又生出一個新的問題,三高官官若是違法違紀,那怎麼辦?

而以他所知,宋朝的臺諫雖然有監察百官之權,但是權力十分有限,更像是一個擺設和打擊異己的工具。自己上臺後委任鄧光薦爲御史中丞,其實更多的也是依例擡高他的地位罷了……

第892章 朕心疼啊第316章 小心爲上第481章 技術領先第848章 ‘解放’第1469章 我也有田第1389章 經營有道第733章 逼其就範第1038章 一定要快第100章 入城第463章 泉州城第1225章 輕重緩急第1038章 局面第965章 得道多助第1376章 分權相制第086章 人心難測第313章 敲邊鼓第248章 初勝第158章 過關第683章 恩科第539章 扛雷第686章 正視第1311章 危機突現第616章 蠍子炮第669章 辯第216章 另類第527章 各有感念第1360章 給他機會第028章 狀況迭出第281章 訣別第470章 感同身受第563章 人選第132章 戰船(二)第881章 明爭暗鬥第1466章 拉爾達姆第293章 作秀有風險(一)第939章 差錯第673章 風暴第1461章 真真假假第356章 ‘高論’第1093章 臨危受命第231章 以人度己第189章 按捺不住第955章 飯票而已第798章 黑死他第072章 老師第266章 不退第1288章 一支奇兵第480章 平地生雷第338章 生死天命第133章 預警第335章 決戰島外第1181章 難以調和第918章 各有不同第766章 西進第902章 都是屁話第1092章 虛驚一場第1236章 徐州失陷第1088章 事關國本第865章 謹慎些好第1411章 奇恥大辱第526章 血祭第1228章 搶奪先機第541章 化繁爲簡第1040章 能否可用第1039章 似是死局第380章 服了第132章 戰船(二)第537章 都是這麼幹第596章 算計又算計第554章 心照不宣第523章 生不如死第854章 在己領悟第923章 不得不第1445章 非其真意第1262章 沒大關係第1046章 沉住氣第001章 逃亡第1172章 必爭之地第926章 還治其身第974章 餘波第911章 火上澆油第1115章 多心第913章 順其自然第546章 情非所願第1464章 神秘貢品第1196章 局部優勢第818章 生財有道第232章 舉棋不定第1313章 大大不智第1072章 如約而至第716章 動盪第1443章 迴歸本質第547章 垂拱而治第870章 舊事重提第1388章 九華進香第1462章 欺人之說第1454章 驚天之秘第1034章 困獸猶鬥第044章 濫好人第121章 投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