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4章 蕩濁流清

時代的變遷,形勢的變化,都是考驗人性的節點。趙昺現在也明白了,蒙元入侵江南,大宋淪於敵手十年,對士人來說無疑也是一場大考。

有的士人憤而反抗,不惜自身,走上抗元復國的道路;有的人就此沉淪,離羣索居,避於世外,寄身於外物;有的懷着故國夢守着心中的信念,卻又不得不屈從於形勢,苟且於世;有的則背經叛道,投靠於敵,走上了背叛國家和民族的道路;更多的人選擇了隨波逐流,乖乖的做了蒙元的順民,前朝已成憶夢。

因而十年間大宋的士人階層已經被撕裂,這不同於學術上的爭論,也不同於朝堂上的黨同伐異,而是事關人性、道德和本心的考驗。這就如江河奔流,泥沙俱下,蕩濁流清,在不斷的奔流和激盪中,有歸於清流,有的人瀦留江湖,有的則流入糞坑。

但是不論如何,歷史的弔詭在於只要王朝更迭,總有部分江南士人會遭到‘清算’。想到這麼個結果,趙昺覺得很有些意思,說是天道循環,因果報應,有些牽強,可是歷史上都會上演這麼一出。而原因更是各異,尤其是朱老八對江南士人的打壓更具有代表性,而原因也更是奇葩。

話說歷史上的元末明初,江南的士人們也曾面臨抉擇。一邊是經過他們改造的私鹽販子張士誠政權,但其名義上依然忠於大元朝廷;另一邊則是出身乞丐的朱元璋,正爲了奪取天下而洗刷與紅巾軍的關係。人們皆以爲元代普遍存在殘酷的民族壓迫,但事實是江南鄉紳們過得頗爲愜意。

私鹽販子張士誠從江北而來,佔據了以蘇杭爲核心的江南大部,與當地士紳地主開啓了合作統治,‘開府平江,文士響臻’。由於江南士人的大量參加,張士誠的政權迅速文人化。與逐鹿天下的羣雄專用武將不同,三位江南文官王敬夫、葉德新、蔡彥文成爲張士誠政權的決策核心。

江南士紳眷戀着元朝治下的太平景象,在他們的影響下,張士誠也滿足於保境安民,未有大規模軍事行動。比如在朱元璋、陳友諒激戰時,張士誠未加以利用,反而在吳地興建了大規模水利工程白茆港。當時有歌謠表現張士誠執政的這一特點:丞相(指張士誠)做事業,專用王、蔡、葉,一朝西風(指朱元璋)起,乾癟。

不過亂世中的太平不過是倉促一瞬,朱元璋在消滅了西邊的白蓮教教友陳友諒後就向東進軍。朱元璋集團信心滿滿,以爲江南民性柔弱而張士誠身邊也盡是迂腐書生,大兵所至必然望風而降。然而,事實卻大大出乎朱元璋意料。

當朱元璋向東進攻張士誠,此時其已佔據明顯優勢,江南士紳絕大多數都對張士誠政權死心塌地,吳民多死守頑抗,戰鬥異常激烈,持續了近一年。最後張士誠被困於蘇州城內,彈盡糧絕而不忍做出人相食之事,只有開城投降。

雖然此前就有劉基、宋濂等江南士人歸附,但更多的人還是佔到了他的對立面,如今他已經佔有壓倒性的優勢,江南的士紳地主卻依舊對張士誠保有忠誠。成爲敗寇的張士誠依然被描述成一位不忍子民犧牲的仁慈統治者。

多年以後,在南京城坐穩了皇位的朱元璋,依然對自己無法得到同樣的愛戴耿耿於懷。在明初野史筆記中,到處是朱元璋和吳人相遇,而吳人感念張王的橋段:高皇嘗微行至三山街,見老嫗門有坐榻,假坐移時,問嫗爲何許人?嫗以蘇人對。又問:張士誠在蘇何如?嫗雲:大明皇帝起手時,張王自知非真命天子,全城歸附。蘇人不受兵戈之苦,至今感德。

最讓朱老八憤恨的,莫過於從蘇南遷往首都的吳人,依然稱張士誠爲王,只管他叫老頭。太祖嘗微行京城中,聞一老嫗密呼上爲老頭兒,大怒。……曰:張士誠小竊江東,吳民至今呼爲張王,吾爲天子,此邦呼爲老頭兒,何也?即命籍沒民家甚衆。

這些着實可以反映當時社會輿論。而明朝定鼎中原後,江南地主對朱明政權的反應仍舊冷漠,紛紛做起了前朝遺民。朱元璋出身淮西遊丐,早年吃夠了地主官員的苦頭,連年征戰又在江南頗受冷遇,對江南人一貫沒好眼色。現在坐穩龍椅,哪有不還以顏色的道理。

除了田賦,明代還有兩種糧食稅,分別是供給邊防軍人的漕糧,以及供給京城權貴宮廷的白糧,而這些負擔也主要落在了江南人頭上,正稅和攤派之外還少不了各種附加費,攤派往往數倍於正糧。也有人以爲,江南的糧食產量較高足以承擔這樣的賦稅。

可如果說蘇鬆重賦還有出於地區農業發展水平的考慮,人口的強制遷移則是帶有佔有明顯的懲罰色彩。朱元璋主導的人口遷移被稱爲‘洪武趕散’,驅動了幾十萬甚至百萬江南人背井離鄉。慘烈的元末大洪水席捲大半個中國,造成了大規模的人口死亡,而張士誠控制的江南人口損失不大,自然被視爲對外移民的首選。

元末戰亂後朱元璋的老家鳳陽府人口凋亡尤甚,作爲中都實在太過荒涼。爲了充實祖宗之地,在攻陷蘇州的當年朱元璋就將蘇州富民遷實濠州。洪武三年,遷四餘戶江南人填鳳陽。四年以後,遷江南民十四萬實中都。這些移民在營造中都的過程中大吃苦頭。

在明初的嚴密控制稍鬆懈後,江南就以各種方式逃回老家,其中行乞賣藝也是一條出路。鳳陽花鼓唱詞中所謂‘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出處衆說紛說,其實就是江南移民控訴朱元璋‘暴行’,欺負江南人的一種說法。

首都南京也需要充實人口,洪武年間,蘇浙地區共有四萬五千多家富戶,被朱元璋強制遷往南京,他們帶來的財富理所當然要用來繁榮都城。雲南平定後,朱元璋又不斷從內地往雲南移民,以充實邊疆,不少原本被遷移到南京的江南人又要跟着大軍去戍守邊疆。沈萬三修城牆惹怒朱元璋,最後被髮配雲南的故事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

朱元璋死後的建文新政一度給江南士人帶來了希望,衆多江南士子聚集在年輕的皇帝身邊,沒想到來自北平的燕王朱棣靖難成功,再度把他們打壓下去。朱棣不僅帶來了大量靖難功臣,佔領了大小官職,還把首都直接搬到了北平,南方士人集團再次遭到清洗。

而由明入清後,使江南士人再次受到滿清的報復,大吃其苦頭的科場、奏銷、哭廟三案及莊氏史獄,再加上波及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獄,無不宣示着皇帝的報復欲,這幾乎是當時公開的秘密。清人評價,這是朝廷有意與世家有力者爲難,以威劫江南人也……

趙昺覺得做個江南士人真是倒黴,誰上臺都會被割波韭菜。而自己當初回返江南,打着鎮反的旗號,以打擊叛國背君者的名目大殺了一批,其實也可以理解爲一種報復行爲。畢竟這些人在國難當頭背離了大宋,出賣了君王,殺起來也沒有什麼負擔,理由也說的過去,所以並沒有引發什麼大的動盪。

而後在選後的時候,趙昺是以防止外戚專權爲名動手,對江南的官宦世家進行打壓,禁止他們子弟在數年內不得參加科舉,斷絕了他們的入仕途徑。而真實的目的他自己是心知肚明,是因爲陳宜中勾結朝中的官員意欲廢立之事。因此趙昺是防止舊臣在官場上重新崛起,保持朝政,左右國策,進而威脅到新政權的根基。

此次打壓仍然手段齷齪些,但是江南世家也並非沒有從中獲得好處,幾大世家的女兒嫁入宮中,成了皇帝的后妃,成了皇親國戚,誕下龍子也可能成爲下代的皇帝,如此起碼可以保住兩代的平安富貴。而在外人看來,皇帝還是對士人十分尊重的,他從而也穩住了傳統的士大夫階層,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頭部士人的支持。

所以這次‘鬧事’的士人看似十分熱鬧,聲勢不小,但是少有傳統世家和名儒大家參與其中,在後邊鼓動的也只是自視甚重,卻不得重用的所謂清流,他們的目的無非是欲亂中取利,從中獲得名利。而作爲鬧事的主流則是鄉紳,他們爲的是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從而反對革新。

不過這次衝在前頭的是國子監的學生,各地入京待考的士子。在趙昺看來這些士子屬於被矇蔽的年輕人,空有一腔熱血,卻缺乏對事物的分辨能力。就如同當年的自己,好像真理就在手中,自己是正義的化身,行事衝動,不計後果,事後成了他人的替罪羊,後悔晚矣。

那麼此事的結局,趙昺已經看到,又一批士人倒在自己‘大義’的旗下,而朝野,乃是天下的格局也會受此波及……

第1222章 甕中捉鱉第1033章 另有所指第816章 兜兜轉轉第156章 設計第505章 狗都不如第695章 危機乍現第979章 能咋地第097章 力排爭議第1264章 兵分兩路第729章 對攻第952章 網中之魚第862章 別有深意第148章 情非得已第358章 主流第1256章 意指東洋第1327章 難以理解第1171章 死的窩囊第452章 歸來第171章 人選第1059章 闖灘(一)第237章 爭執第1124章 放開手腳第795章 皇帝慘嗎第1352章 揭幕之戰第469章 非利不動第515章 不能不死第311章 齟齬第301章 試射第214章 說陣第387章 摒棄前嫌第023章 困局第200章 塵埃落定第948章 意外之喜第954章 約法三章第1040章 能否可用第058章 資源第1303章 荒唐之極第972章 深謀遠略第1125章 勢在必得第242章 迎駕第1311章 危機突現第610章 攪渾水第1384章 江上遇刺第935章 傷腦筋第211章 意外第344章 你沒得吃第418章 死個明白第368章 分化第233章 心意第723章 棄與守第799章 勝之不武第226章 鐵礦第754章 另類‘殺手’第772章 幻想與現實第1030章 誤讀第136章 救災第401章 戰事起第619章 拼了第392章 覺察第035章 紀律第167章 要保第803章 釜底抽薪第119章 施恩第138章 肉疼第1232章 速下徐州第1163章 上元之夜第1356章 自有算計第1347章 炮震三關第588章 堡壘行宮第1288章 一支奇兵第877章 有點兒亂第341章 倆受氣包第977章 實用主義第1036章 漸入尾聲第870章 舊事重提第1043章 命不由己第1307章 兵臨城下第944章 長見識了第597章 ‘邪念’第107章 挖寶第961章 不甘示弱第1018章 另有它用第343章 捕鯨第568章 反省第1365章 所問非答第211章 意外第703章 同心第681章 虛驚一場第976章 觀感各異第747章 攻略第795章 皇帝慘嗎第102章 分歧第815章 全靠忽悠第268章 登船第1053章 尼站第781章 飛蛾投火第1021章 自有主意第321章 難做主第725章 有何奧妙第174章 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