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9章 是何套路

楊連山當衆高聲宣讀奏疏,其音調悠揚頓挫,很是帶感,且內容也頗具感染力。但在趙昺看來確是空洞無物,目光短淺,而讓他唯一佩服就是這小子還有些膽量。現在的他已經非是當初剛剛登上帝位,那個畏畏縮縮的小胖子。

久居高位,趙昺已經不由自主的養成了上位者的威嚴,且他多年領兵征戰,手刃敵將,身上也凝聚了鐵血氣息。因而已然形成了不怒自威的氣質,別說普通百姓,就是一般的官員見了他,也會戰戰兢兢。可這小子卻毫無懼色,小嘴巴巴的一點兒也不打磕巴。

所以趙昺覺得眼前這小子不是傻,就是賊大膽。不過傻的可能性極小,能進太學甲齋的皆是各府學舉薦的優秀士子,若是混進來個傻子,笑話就大了。不過在他看來其還是個傻大膽,根本沒有一個準官員應當具備的政治頭腦,缺乏洞悉局勢的眼力和沉穩的性格。

再聽凝聚了衆太學生們無數心血的奏疏,趙昺也只是搖頭苦笑,儘管文章辭藻華麗,引經據典,堪稱範文,但內容依然沒有跳出‘清談’的範疇。在他看來清談涵蓋的意思比較廣,在漫漫的歷史長長河中,也因時因地而常有變化。

但是有兩個特徵是不變的,一是清談對應於俗談,它談的一定是高尚話題;二是清談的人,必須是文化人。如我們平時愛討論的哪裡開了個新館子啦,王老五又泡了哪個馬子啦,這種庸俗的東西是要排除在清談之外的。再如工農兵關心的都是四時農桑啦,國土防禦啦,這些也都是俗務,不能參與清談的。

清談在早期應該算是學者們進行學說交流的工具,因爲中國古代學術沒有自然科學,也不講實驗,那麼學術的增進主要是靠談來交流,大學者們的很多學術思想就是在談的過程中被記錄下來的,談論的內容主要還是學術問題。

這種情況到兩晉時期發生了變化。因爲那時候門閥壟斷了進身之階,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第一不不需要看工作成績,第二那時候不用考科舉。只要是士家大族子弟,天生就有了當大官的本錢。如此也自然沒有必要關心實際的東西,再加上門閥子弟天生就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所以更不願意談論世俗的話題。

有關國計民生,自然物理,軍事政治等等一概視爲降低身份的東西。反正是誰要是能侃,又能把人侃暈,誰就被視爲水平高。知識分子愛琢磨,一旦脫離實際,琢磨什麼呢?拿什麼一比高低呢?不可避免地要往玄虛的方向發展。

爲什麼選玄學呢?因爲一部分人談政治怕掉腦袋,而神仙鬼怪不犯忌諱;另一撥人則覺得參透玄虛可能成仙。結果大家都談玄學,當權者也參與其中,神仙沒修成,卻爲佛教東漸打開了大門。因而當時在朝也談,在野也談,誰也不管正經事。甚至有州縣官一到任就關起門來喝酒清談,在任數年都不知道本地人口多少,賦稅幾何的。

知識分子和官員皆好玄學,放在現代這些人就是不務正業,可在當時卻被視爲“清高脫俗”,把玄學作爲一門獨立的學問,清談是一種高雅的行爲方式。於是人人以此爲榮,大家是爭相仿效的,此也就是後人所說“清談誤國”的由來。

清談還有一位形影不離的兄弟——清議。南北朝時期外族對中原的掃蕩和軍閥混戰,摧毀了門閥士族的社會基礎,隋唐始創科舉,又打破了士家大族對人事的壟斷。寒門出身的知識份子可以參政,官員定期要考覈,清談也只好壽終正寢,取而代之的是清議。

與清談不同,清議在於論政,針對當時的政治和人物。古代知識分子的命運,總是與政治息息相關,所以談着談着,自然就免不了瞻否時事,品評人物。尤其是在漢末,閹宦當道,官場成了買賣場,在野文士無由仕進,又痛恨政局腐敗,所以就“匹夫激揚,處士橫議”。

由是可知,清議一開始是在野人士的專利。因爲既關心又插不上手,所以就只有“議”。清議當然也不是誰都能議,這些“議員“都是所謂的清流,也就是純正的文化人。富商大賈再有錢也是沒有資格議的,後來甚至不靠科舉而登入仕途,或在戰場上一刀一槍爬上來的武官,都算不得清流。

“文人風尚,歷來影響仕宦階層”,它的背後是整個封建官僚的土壤——士大夫階層。如果晉代時還有不同的學派和學說,那麼自唐宋以後士人們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已經高度統一。他們的清議,往往衆口同聲,其利斷金。

清議比起清談它所本的是入世哲學,漸漸清議已然是一種政治輿論。且由於清流士風使然,他們不畏權貴,倡導廉潔正義,揭露貪官污吏。清流也就成了不可忽視的力量,在以名節爲重的當時社會,文士階層出身的官僚不論在朝在野,都爲其所左右。

當然造成這種局面與統治者也脫不了干係,入宋後太祖實施右文政策,同時也爲了控制官僚,對言官、御史頗爲倚重,甚至定下了‘不得殺上書言事者’的家法。從而讓清流們變得有恃無恐,於是清議也成了影響國策的主要渠道,成爲不可忽視的力量。

但是趙昺十分清楚,清議比之清談進了一大步,而一旦有人發現其價值,就會將清議視作政治工具。而工具必然是受到人爲操縱的,那麼其中還有多少積極意義在其中就很說了。統治者也發現其中的弊端,可卡住他們的官路,在野的人反而嗓門更大,就連皇帝也奈何他們不得。

象明朝的萬曆帝,碰上那些敢於以‘擡棺死諫’的極端形式上諫的也只能退避三舍。他在婚姻家庭問題遭到士大夫們的堅決抵制,竟毫無辦法。只好耍賴躲起來,幾十年不理朝政,頗像“竹林七賢”出世的作風,只是這次雙方的角色卻完全顛倒了過來。

奏疏很長,與趙昺此前看過的抄本大體相似,只是在次序和着重點重新進行了調整、編排,內容也依然保留了前輩文人士子清議之魂——清。他們很自覺的和農工商割裂開來,他們對經濟,國防,民生之類的實際話題,仍然用於探討,而不屑於實踐的;對待政事和人物,還是從道德角度出發……

“啓奏陛下,奏疏學生已經誦讀完畢,請陛下衷心納諫,祛濁澄清,清除積弊!”差不多有兩刻鐘,楊連山才宣讀完畢,然後將奏疏躬身呈上。

“汝等所言,朕多有不解,還要向諸位請教一二!”趙昺接過轉呈的奏疏,有小黃門搬來一張書案,擺上了筆墨紙硯,他在案上展開,裝模作樣的看了幾眼,笑着道。

“學生等不敢!”衆太學生躬身還禮,但對小皇帝下問的姿態感觀大好。

“汝等勸諫朕要實施仁政,朕便想問何爲仁政?”趙昺略一沉吟問道。

“孟子曰:“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也就是說施仁政要以民爲本!”張瑞豐搶先回答道。

“以民爲本又當何解?”趙昺再問道。

“君愛民,施政者不與民爭利,使百姓安樂!”李耘答道,心中卻是疑惑,小皇帝爲何要問如此簡單的問題。

“朕再問,何爲安樂?”

“當然是無外患侵擾,政治清明無內憂,百姓豐衣足食,老有所養,幼有所教!”鄭友梅終於搶到了一次先手,頗爲得意地道。

“我朝可有外患?”

“中原未復,故都仍陷敵手,韃子虎視江南;西南滇地動盪,威脅湖廣;川蜀之地大半尚在敵手,依然可沿江南下,威脅我朝腹地;東南沿海,高麗盜橫行,侵擾州縣,劫掠商船。當然是外患深重,危機四伏!”楊連山回答道。

“我朝可有內憂?”

“當下朝中奸佞當道,結黨營私,崇武廢文,士人報國無門,百姓苦於征伐,自然是內憂深重!”楊連山再答道。

“如此朕就糊塗了!”趙昺疑惑地道,“既然汝等皆認同我朝外患深重,爲何要在朕發動北伐,驅逐蒙元之際,連番上疏要朕休兵還朝,又言朕窮兵黷武,重用武人?”

“爾等又以爲內憂不斷,可自朕北還江南以來,兩次遭到刺殺,卻皆是江南士人所爲。現下汝等又多次聯名上疏,干擾國策,擾亂朝政,又意欲何爲?以爲國家尚不夠亂嗎!”

“朕再問爾等,你們聲稱爲萬民請命,勸朕當以民爲本,可你們的奏疏中可有一項提及如何改善民生之策?反之,確皆是爲自己叫屈,鳴不平,以爲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煩請諸君爲朕解釋一二!”

趙昺的連連發問,讓一衆太學生有些懵了,小皇帝這完全不按套路出牌,本該是他解釋、勸慰自己,然後滿足他們的條件,這怎麼反過來了……

第576章 ‘妙計’第061章 攤牌第558章 跟上最好第780章 破騎第1250章 不免失望第375章 斷水之危第747章 攻略第551章 往深裡看第1011章 獨到之言第849章 好爲人師第1231章 攻守相攜第927章 反思第681章 虛驚一場第552章 難解之題第237章 爭執第1385章 有些意思第979章 能咋地第722章 開火第1062章 心癢難耐第540章 有種還來第1045章 諸事不順第1313章 大大不智第295章 國失棟樑第116章 心傷第669章 辯第052章 此行只爲棋第987章 求證第1063章 猜測第170章 點撥第617章 前奏第406章 瞬息萬變第623章 勝利在望第195章 假鈔第1428章 階前聽諫第007章 斷陰晴第506章 不地道第650章 鋪開第040章 挖牆腳第417章 給他面子第723章 崩潰第838章 力求公平第1058章 危在旦夕第213章 疍族歸心第1378章 言下之意第727章 急行軍第191章 印信第007章 斷陰晴第1424章 以二換一第750章 煩心事兒第519章 謀於內室第1363章 再幹幾年第658章 二遍苦第834章 情況不明第1023章 馬說第191章 印信第1344章 不太樂觀第472章 罰當其罪第373章 難捉摸第903章 演射第518章 忙不完第655章 難以推脫第573章 看不透第091章 整編(三)第1267章 我好難啊第734章 重中之重第424章 感慨第665章 各有所求第123章 順者生第1331章 整軍再戰第233章 心意第742章 拼一回第513章 會會他第738章 只差他跳了第600章 慎言第933章 不好乾第588章 堡壘行宮第954章 約法三章第1171章 死的窩囊第353章 大捷第314章 憤然第047章 分歧第1320章 敲打敲打第1451章 亂象已生第677章 出手第689章 局勢第1044章 政治角度第289章 歡聚一堂第1012章 變通之法第661章 辦報第991章 並非不可第085章 事成第608章 連環計第298章 規矩第271章 怕第410章 對決(二)第810章 回京第649章 編制第1428章 階前聽諫第003章 隔離船第416章 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