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堂議

“朝參”由皇帝親自主持,是小範圍的。原本是百官進入皇帝的辦公大廳參拜皇帝的一種形式,古裝影視劇中常出現的“朝參”實是一種御前會議或內閣會議,有點類似於今常委會議,時間不長,但相對頻繁。到了唐代,“朝參”變成了“常參”,每日或隔日舉行,成了制度化,以後演變成了早朝。

“集議”則由“三公”們或地位相當於“三公”的大臣主持,皇帝一般不參加。集議實際上是應皇帝的要求或同意纔開的,其規模可大可小,參會者的範圍比朝參複雜。集議通過的議案都是要認真執行的,與今代表大會的功能有點接近。唐代政事堂號令四方,其發出的帖子被稱爲堂帖,直到宋朝初年,當時堂帖還被認爲勢力比敕命還重。

到了宋代皇權日重。政令的出臺,一般是宰相先就政務提出一種設想和建議,寫一條陳。呈送給皇帝,由皇帝決定。這被稱爲“面取進止”。但後來皇帝下詔,中書政事堂不得出堂帖。再往後又決定一切政令都得要依照敕令行事,中書政事堂按照皇帝的意見擬定詔書,從此宋代的政令詔書的決定權不再屬於宰相而是完全歸於皇帝了。

當前兩位丞相受命召開堂議,議定組成審判班子明審威勝軍都統秦林鋒貪贓枉法一案,但幾次集議都未能形成決議。久拖不決之下,主持朝政的陸秀夫也十分上火,可今天文天祥一番話讓他明白了,原來有人明着是爲難自己,實則是與小皇帝較勁兒,把自己夾在了中間。可他也明白既然文天祥明挑了,那麼自己就必須做出決定。

陸秀夫有些想不明白像陳宜中這樣的官場老手爲何看不清形勢,如今早已不是十年前,其可以一手遮天,將皇帝和滿朝文武都不放在眼中的時候了。而其也不想想早在多年前小皇帝尚未登基,勢力羸弱之事,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都不敢踏上瓊州島一步。

十年後的小皇帝早已‘監國’多年,麾下良臣、謀士如雲,將兵數十萬,其威望無人能出左右。別說其是在又太后懿旨,衆臣擁戴之下繼位的,當下就是像唐太宗那樣得位不正,弒兄殺弟得來的皇位誰又能撼動。而其在軍中的地位更爲穩固,馬鞭所指衆軍無不向前,就說駐守臨安的倪亮若是知曉得有人不利於皇帝,只怕連陛下的眼色都不用,就能親手將他們都剁了。

再說陳宜中當政之時,爲了能獨攬大權驅逐忠良,任用私人搞得行朝上下上下離心,屢戰屢敗,連連失地,最後只能行朝海上。可到了最爲緊要的關頭,其卻棄國棄君一走了之,所爲令上下不齒。兩廂對比,陸秀夫心中已有計較,無論於公於私都要站在皇帝這一邊。

宋朝政府雖然施行三省六部制度,但是幾經改革部門逐漸被精簡,在孝宗乾道八年,改左、右僕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爲左、右丞相,參知政事照舊。除去中書令、侍中、尚書令的虛稱。門下併入中書,稱中書門下。左右宰相主中書事,兼尚書省之長,六部直屬於宰相,尚書省之制已廢於無形,實際上這也是三省合一。從此左右宰相成爲全國最高的行政長官,尚書省只掌握六部,奉命執行政務。

趙昺當政依舊照此實施,仍以左、右相、知樞密院使,御史中丞和六部主官爲宰執,集議也就是這些人蔘加。而說話間,各路大神都陸續到達,濟濟一堂按序落座。但人們今日卻發現了有些不同,在政事堂值守的居然是御前護軍都統倪亮,其全副武裝肅立在門前,有明眼人看出他腰裡挎的正是繳自張弘範的那口刀。

“諸位同僚,本相與右相已經議過,三堂會審定於五日之後,臺諫鄧中丞、刑部鄧尚書及大理寺壟寺監主審此案。”陸秀夫沒有像此前那樣問衆人的意見,而是直言了當地道。

“左相,吾認爲不妥。”工部尚書魏天中言道。

“魏尚書以爲何處不妥?”文天祥沉聲問道。

“右相,秦林鋒在閩廣……”

“是罪將秦林鋒,魏尚書要注意言辭!”不等魏天中說出來,便被文天祥將話打斷。

“右相說的是,但秦林鋒尚未進行三堂會審,更未定罪,如何稱罪將呢?”魏天中起身施禮稱是,轉而卻分辨道。

“罪將秦林鋒侵吞軍餉、枉法貪污查有實據,已經陛下欽定。魏尚書如此說,是要違抗聖意嗎?”文天祥板起臉來斥責道。

“既然已經陛下欽定,又何必經三堂會審,豈不是欲蓋彌彰!”魏天中卻不買賬,厲聲反斥道。

“本相只言證據確鑿,並未言其該如何定罪,三堂會審乃是審定論罪,何來欺瞞?”文天祥慍怒道。

“哼,據下官所知此案乃是右相主持審斷,當然會有此言,審與不審又有何區別!”魏天中冷哼一聲道。

“你在影射本相枉法妄判不成!”文天祥豈是眼裡揉沙子的人,如何聽不出其言語中的譏諷之意,大怒道。

“言者自明,又何必惺惺作態!”魏天中也是豁出去了,怒視其道。

“呵呵,魏尚書既然懷疑本相有私,又爲何反對三堂會審,難道鄧中丞、鄧尚書和龔寺監皆與本相有私!”文天祥坐下喝了口茶笑着反問道。

“這……吾並無此意!”魏天中原本想激怒文天祥,進而再找茬干擾會審之事,卻沒想到被其帶坑裡去了,本想在強辯幾句,可猛然感到脖頸子發涼,偷眼看看門口的倪亮,其手握刀柄正向這邊張望,吭哧了兩聲改口道。

“魏尚書既然不反對會審之事,諸位同僚可還有異議?”陸秀夫本來對兩人爭論還很擔心,恐他們又將堂議給攪了,沒想到文天祥也有演戲的天分,三言兩語把魏天中給唬了,迫使其同意會審之事。

“陸相,下官要彈劾魏尚書,其目無上官,藐視聖上,應送有司論罪!”沒想到江璆站起身來向上施禮道。

“吾願與江尚書聯署上奏!”禮部尚書徐宗仁也站起身衝江璆拱拱手道。

“吾亦願意與江尚書聯署上奏!”吏部尚書陳仲微也顫顫巍巍的站起身乾咳兩聲道。

“諸位同僚何至於此,魏尚書並無此意,只是一時心急口誤而已,又何必驚擾陛下。”眼見事情不妙,戶部尚書姚良臣急忙起身向幾人拱手笑道笑道。

“是啊,是啊,是吾一時情急失言了,絕無對陛下、右相不敬之意,還望勿怪。再者陛下有佯,又何必讓陛下爲此等小事煩心!”魏天中此時正尷尬異常,進退不得,見有人打圓場趕緊就坡下驢向衆人施禮賠笑道。

“魏尚書以後還要謹言慎行,否則絕不會如今日這般輕巧。”江璆擡手回禮冷冷地說道。

“江尚書教訓的是,吾定會以此爲戒!”魏天中老臉通紅,擠出點兒笑容施禮道。

“既然無人反對。陸相,那麼三日後便三堂會審威勝軍案吧!”這時一直沒有說話的張世傑轉向陸秀夫道。

“好,三日後在刑部大堂開審,諸位同僚都可前往觀審!”陸秀夫衝張世傑微微點點,扭臉言道

“下官等遵命!”鄧光薦、龔行卿和鄧文原起身齊齊施禮道。

“今日吾有一事與諸位相商,不知可否?”這時姚良臣起身言道。

“姚尚書有事儘管暢言!”陸秀夫看向文天祥,其會意的微不可查地點點頭,他笑笑說道。

“陸相,下官以爲陛下抱病多時,久不歸京,而當下江南剛復事務繁雜,使得許多政務難以及時處置。因而下官以爲應儘早迎回太后主持政事,以免有所貽誤。”姚良臣看看衆人,向上施禮道。

“陛下有旨將政務託於兩位宰相,軍務託於張樞帥,急務送於御前,而太后遠在瓊州萬里迢迢,豈是能說來便來的!”鄧光薦擺擺手道。

“鄧中丞,吾以爲姚尚書言之有理,陛下有佯已經月餘,太醫院多次遣名醫探病至今無法痊癒。若有不測,陛下又未大婚,沒有後嗣,豈不國中無主,還是早請太后到京中主持大局,以防不測。”魏天中反駁道。

“吾也正是憂心此事,若陛下仍然不能痊癒,怕也難以再主持國事,立嗣之事便不能不議!”姚良臣慷慨激昂地道。

“吾自陛下有佯,心中便存有疑惑,今日是不吐不快!”魏天中也再次起身高聲道。

“魏尚書有何疑惑?”文天祥皺皺眉沉聲道。

“鄧中丞,陛下自從稱病駐蹕蕪湖,誰又曾面見請安?吾擔心的是陛下已無力處理政務,有人矯詔代行國事,還請清查此事!”魏天中沒有理會文天祥,而是轉向鄧光薦道。

衆人的眼睛一下都集中到鄧光薦身上。宋朝可以說是歷代最重臺諫的一個王朝,甚至“以立國之紀綱”寄於臺諫,君主與宰相頒行的詔書、法令,臺諫有權追繳回來。與其他王朝的監察系統相比,宋代臺諫的權力更大,可以“風聞言事”,即使彈劾出錯,也不用負責任。

其次是政府與臺諫的分立。宋人經常將“執政”與“臺諫”對舉,可以看出他們有着非常明確的分權意識:“天下之事,一切委之執政”;“一旦諫官列其罪,御史數其失,雖元老名儒上所眷禮者,亦稱病而賜罷”;君主則居於超然地位。

同時宋代臺諫的獨立性也更強,漢唐時,臺諫只是宰相的屬官,而宋代的臺諫系統與政府系統則是平行結構,不歸宰相統率。因此臺諫對宰相領導的政府構成了強有力的制衡。蘇軾曾言:臺諫許以風聞,而無官長。風采所繫,不問尊卑。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

因此按照慣例,宰相一旦受到臺諫彈劾,即應暫停職權,“待罪”家中,等候裁決。而裁決的結果,很可能是宰相辭職。如今皇帝和天后都不在,能夠制約兩位宰相的只有鄧光薦了,其一句話就可以讓他們停職、待罪,也可以讓事情出現轉機。

“吾以爲談論立嗣之事尚早,但是可以先請太后歸京。陸相、文相以爲如何?”鄧光薦沉吟片刻道。

“鄧中丞言之有理,待太后歸京後再議立儲之事!”陸秀夫聽了似乎屈服啦,想想言道。

“迎太后歸京乃是大事,吾以爲應遣使告知陛下御準,方可實施。”文天祥插言道。

“嗯,正是。”鄧光薦言道,“既然魏尚書一直擔憂陛下病情,就煩勞去一趟吧!”

“這……如今江南初復,各處都需整修,只新築城池就有百座之多,下官實在是脫不開身!”魏天中聽了卻是一怔,又趕緊解釋推脫道。

“那……”

“戶部事情更多,當下丈量田畝,促農播種,整修水利,還要籌措糧餉,吾忙得是難以脫身!”看到鄧光薦瞄向自己,姚良臣不等其問,便搶先推辭道。

“姚尚書以爲誰去比較妥當呢?”鄧光薦心中好笑,他作爲小皇帝師傅自然是心腹,兩人間信箋往來不斷,早已洞悉一切。而他們兩人接連推脫,正表明其心虛,擔心一去便被扣下,也可加他們對小皇帝是多麼的忌憚。

“這……下官以爲倪都統前去蕪湖面聖。”姚良臣看看堂上的衆人,除了魏天中竟然再找不出與自己同心之人,當看到站在堂下值守的倪亮時眼睛一亮道。他打算的很好,倪亮統領御前護軍鎮守京畿可以說是他們行事最大的障礙之一,且其對小皇帝忠心耿耿,想要收買絕無可能。不若將其調離,而其一向憨直,有什麼都掛在臉上,小皇帝是否有事,從其臉上就能看得出來。

“倪都統前去面聖,意下如何?”鄧光薦將倪亮召到堂上問道。

“先生,陛下臨行前令我替他看家,誰若是有不軌之事,便可先宰了他再奏!”倪亮搖搖頭道。其言雖很平和,可有人卻感到冷風嗖嗖……

第258章 海神第713章 着急啊第1189章 達成共識第205章 心思難測第468章 不情之請第1377章 審慎而行第147章 共識第152章 惱怒第1065章 戰略調整第1260章 危險信息第876章 意外之財第471章 曲線相助第1440章 隨即而至第141章 後院之憂第1361章 京中有事第1415章 太學有亂第142章 安瓊策(一)第798章 黑死他第1452章 朝廷也難第143章 安瓊策(二)第534章 經濟賬第542章 即喜又憂第126章 發現第1407章 近鄉情怯第1269章 不能偏勃第880章 美人心計第412章 對決(四)第391章 消耗戰第328章 崖山第1287章 追憶往昔第376章 立場第1314章 危機所在第441章 移駕瓊州第741章 抄後路第589章 好日子第1237章 醉翁之意第550章 現象與本質第581章 無形之手第686章 正視第961章 不甘示弱第1236章 徐州失陷第192章 寅吃卯糧第953章 困獸猶鬥第1458章 理由強大第088章 爭執第588章 堡壘行宮第428章 顧慮第825章 不是好乾的第1148章 基本無解第008章 造勢第586章 力有不逮第936章 親掌樞密第647章 大改第069章 吹風會第927章 反思第1265章 意有所指第1341章 深入敵後第397章 也許第414章 對決(六)第118章 捐納第046章 百感交集第1429章 是何套路第1279章 皇帝苦啊第453章 當然算了第1420章 達成共識第907章 奇想第318章 防患未然第1274章 心有觸動第155章 調整第1050章 看似廢話第712章 防禦新體系第1058章 危在旦夕第549章 震撼第1199章 憂慮難消第194章 漏洞第861章 沒奈何第1076章 勇者不得獨進第629章 點將第918章 各有不同第587章 負氣第583章 恕朕無禮第721章 激戰第1306章 一錯再錯第150章 順勢而爲第1054章 失望第374章 汲水路第175章 變通第722章 開火第063章 弄假成真第985章 得力之人第1036章 漸入尾聲第906章 攻守之議第884章 掰扯掰扯第616章 蠍子炮第906章 攻守之議第630章 希望第1050章 禍從天降第965章 得道多助第669章 辯第373章 難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