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資料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省信陽市溮河區三裡店)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爲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爲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爲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期間魏延多次請諸葛亮給他統領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因而認爲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爲馬岱所追斬,並被楊儀夷滅三族。

嶄露頭角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川幫助劉璋抵禦張魯,魏延以部曲隨劉備入蜀作戰,劉備軍北上抵抗張魯,駐駐葭萌。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劉備與劉璋決裂,起兵攻打劉璋,派遣與卓膺、黃忠一起佔據涪城,當時劉備軍兵不滿萬,孤軍無糧,而劉璋拒絕堅壁清野的戰術,派遣劉璝、張任、泠苞、鄧賢、吳懿等將領率領精銳前去阻擊劉備軍,劉備軍大破劉璋軍,後來派遣黃忠、魏延等分統軍隊平定廣漢郡,數有戰功,遷升爲牙門將軍,深受劉備信任。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魏延隨劉備又攻克重鎮雒城,並於雁橋之戰中擊敗生擒劉璋麾下名將張任,並與諸葛亮、張飛等人一起包圍成都。

鎮守漢中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於沔陽自稱漢中王,並定治所於成都,於是當留大將以鎮漢中,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爲張飛應當擔任漢中太守,而張飛內心中也渴望獲得此職,但是劉備卻意外的提拔魏延爲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爲鎮遠將軍。全軍上下聽聞此事一片震驚。一日,劉備大會羣臣,問魏延道:“今天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麼嗎?”魏延朗聲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爲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爲大王吞併了他。”劉備聽後感到十分滿意,羣臣也爲魏延這番話而稱讚其雄豪。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劉備稱帝,魏延進封爲鎮北將軍。

公元223年(建興元年),四月劉備去世,五月,劉禪登基,魏延被封爲都亭侯。

功勳卓著

公元227年(建興五年),諸葛亮爲預備北伐,進駐漢中,升魏延爲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公元230年(建興八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蜀漢漢中地區,其中兩路因大雨退還,此時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魏延率領軍隊行至陽溪一帶,遇到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兩軍會戰,魏延大破費瑤和郭淮。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爲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還假節,進封爲南鄭侯。

公元231年(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對峙。據《漢晉春秋》記載,司馬懿使張郃攻王平於南圍,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獲甲首三千級,司馬懿還保營。

公元232年(建興十年),魏延與劉琰不和,言語虛誕,諸葛亮責備劉琰,劉琰其後作箋道歉。

進獻奇計

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纔不能盡用。[1]依《三國志》補註《魏略》的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認爲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爲此計懸危而不用。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唯獨楊儀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甚至有數次魏延拿刀作勢要殺楊儀的舉動;諸葛亮愛惜二人,費禕也常爲二人調解。

慘遭殺害

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爲前鋒,夢到自己頭上生角,問占夢人趙直,趙直說:“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後卻對人說:“角之爲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就隨他的便。諸葛亮歿,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

大軍都隨楊儀徐徐退卻,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魏延先佔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麼敢如此!”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與其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於是誅滅魏延三族。

《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元代的郝經認爲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

以上爲《三國志》作者陳壽本傳的記載,不過據裴注引《魏略》所記,受諸葛亮託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裴松之認爲此說法是在曹魏的傳言,蜀漢陳壽的《三國志》比較可信。

歷史評價

陳壽:“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孫權:“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爲禍亂矣”。

楊戲:“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張耽:“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於將相也。然議者舉將多推宿舊,未必妙盡精才也。且韓信之舉,非舊名也;穰苴之信,非舊將也;呂蒙之進,非舊勳也;魏延之用,非舊德也。蓋明王之舉,舉無常人,才之所能,則授以大事。”

裴松之:“由今觀之,皆以亮不用延計爲怯。凡兵之動,佑敵之主,知敵之將。邈之不用延計者,佑魏主之明略,而司馬懿輩不可輕也。亮欲平取隴右,且不獲如志,況欲乘僥倖,盡定咸陽以西邪!”

李苗:“每讀《蜀書》,見魏延請出長安,諸葛不許,嘆息謂亮無奇計。”

魏元忠:“夫才夫才生於世,世實須才。何世而不生才?何才而不資世?故物有不求,未有無物之歲;士有不用,未有無士之時也。志士在富貴與賤貧,皆思立功名以傳於後,然知己難而所遇罕。士之懷琬琰就煨塵、抱棟幹困溝壑者,悠悠之人直睹此士之貧賤,安知其方略哉!故漢拜韓信,舉軍驚笑;蜀用魏延,羣臣觖望。此富貴者易爲善,貧賤者難爲功也。”

何去非:“蜀師每出,魏延常請萬兵趨他道以爲奇。亮每拒之,而延深以憤惋。孔明之出者六,蓋嘗一用其奇矣。聲言由斜谷而遂攻祁山,以出魏人之不意。一旦而降其三郡,關輔大震。卒以失律自喪其師,奇之不可廢於兵也如此!而孔明之不務此也,此銳於動衆而尤其智以用之也,嗚呼!非湯武之師,而惡夫出奇卒以喪敗其衆者,可屢爲哉?

洪邁:“魏延隨公出,輒欲請兵萬人,與公異道會於潼關,公制而不許,又欲請兵五千,循秦嶺而東,直取長安,以爲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史臣謂公以爲危計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謂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方以數十萬之衆,據正道而臨有罪,建旗鳴鼓,直指魏都,固將飛書告之,擇日合戰,豈復翳行竊步,事一旦之譎以規咸陽哉!”

王夫之:“魏延請從子年穀直搗長安,正兵也;諸葛繞山而西出祁山,趨秦、隴,奇兵也。高帝舍棧道而出陳倉,以奇取三秦,三秦之勢散,拊其背而震驚之,而魏異是。”

蔡文姬,生卒年不詳,名琰(yan),著名東漢末年的著名女詩人,是文學家和書法家蔡邕之女,其父蔡邕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摯友和老師。生在書香門第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蔡文姬從小以班昭爲偶像,也因此從小留心典籍、博覽經史。並有志與父親一起續修漢書,留名青史。可惜東漢末年,社會動盪,她初嫁於衛仲道,後因無子,丈夫死去而回到母家,又因匈奴入侵,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生育2個兒子。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文姬歸漢後,嫁給了董祀,並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悲憤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迴歸故土”與“母子團聚”都是美好的,人人應該享有,而她卻不能兩全。

蔡文姬非常有才華,是歷史上少有的才名蓋過美貌的女子。在一次閒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爲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爲美談。

在1987年國際天文組織正式公佈的第一批水星環形山名字中,有15個環形山用了中國人的名字,其中有一個命名爲“蔡琰(蔡文姬)環形山”。

父親事蹟

蔡文姬是東漢末年陳留(今河南開封杞縣)人,她的父親是當時的名人蔡邕。蔡邕是大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梁武帝稱他:“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說蔡文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可惜時局的變化,打斷了這種幸福。東漢政府的腐敗,終於釀成了黃巾起義,使豪強地主爲代表的地方勢力擴大。大將軍何進被宦官十常侍殺後,袁紹曹操等何進部將在洛陽盡誅十常侍,董卓進京後,爲鞏固自己的統治,刻意籠絡名滿京華的蔡邕,將他一日連升三級,三日周曆三臺,拜中郎將,後來甚至還封他是高陽侯。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勢力的聯合反對,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董卓被呂布所殺。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請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漢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馬日碑更說:“伯喈曠世逸才,誅之乃失人望乎?”但終免不了一死,徒然的給人留下許多議論的話題,說他“文同三閭,孝齊參騫。”在文學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參和閡子騖,當然講壞話的也不少。

遠嫁

蔡文姬第一次出嫁,遠嫁河東衛家,她的丈夫衛仲道是大學出色的士子,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兩人無子女,蔡文姬遭到衛家嫌棄,認爲她"剋死丈夫",當時正年少氣盛、心高氣傲的蔡文姬,哪裡能受得了這種白眼,她不顧父親的反對,憤而回家。

董卓死後,他的部將李傕等人又攻佔長安,軍閥混戰

的局面終於形成。羌胡番兵乘機掠擄中原一帶,在“中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縱獵圍城邑,所向悉破亡。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入朔漠,迴路險且阻。”的狀況下,蔡文姬與許多被擄來的婦女,一齊被帶到南匈奴。

這心境是可以想象得到的,當初細君與解憂嫁給烏孫國王,王昭君嫁給呼韓邪,總算是風風光光的佔盡了身份,但由於是遠適異域,產生出無限的淒涼,何況蔡文姬還是被擄掠呢!飽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來,這年她二十三歲,這一去就是十二年。

在這十二年中,她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當然她也爲左賢王生下兩個兒子。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學會了一些異族的語言。

在這十二年中,漢獻帝經由安邑回到洛陽,又被曹操迎到許都。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已經基本掃平北方羣雄,當上丞相。當他得知名士蔡邕的女兒被掠到了南匈奴時,他立即派週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要把她贖回來。

蔡文姬多年被擄掠是痛苦的,一旦要結束十二年的羶肉酪漿生活,離開對自己恩愛有加的左賢王,和天真無邪的兩個兒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覺得柔腸寸斷,淚如雨下,在漢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車而去,在車輪轔轔的轉動中,十二年的生活,點點滴滴注入心頭,從而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後,每於月明之夜卷蘆葉而吹笳,發出哀怨的聲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爲當地經久不衰的曲調。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箏來彈奏《胡笳十八拍》非常盛行,據傳中原的這種風尚還是從她最後一個丈夫董祀開始的。

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

唐朝人李頎發出這樣的感慨。

蔡文姬在週近的衛護下回到故鄉陳留郡,但斷壁殘垣,已無棲身之所,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屯田校尉董祀,這年她三十五歲,公元208年,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董祀求情

【原文】“陳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適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寧於家。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爲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於祀。祀爲屯田都尉,犯法當死,文姬詣曹操請之。時公卿名士及遠方使驛坐者滿堂,操謂賓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爲諸君見之。’及文姬進,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詞清辯,旨甚酸哀,衆皆爲改容。操曰:‘誠實相矜,然文狀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時且寒,賜以頭巾履襪。操因問曰:‘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賜書四千許卷,流離塗炭,罔有存者,今所誦憶,裁四百餘篇耳。’操曰:‘今當使十吏就夫人寫之。’文姬曰:‘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唯命。’於是繕書送之,文無遺誤。後感傷亂離,追懷悲憤,作詩二章。”

坎坷的命運似乎緊跟着這個可憐的孤女,毫不放鬆。就在她婚後的第二年,她的依靠,她的丈夫又犯罪當死,她顧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當時大臣、名士以及從遠方外國來的使者滿滿的坐在殿裡。曹操對他的客人們說:“蔡伯喈的女兒就在門外,今天我請諸位見一見。”蔡文姬進來的時候,頭髮凌亂,光腳走路,向曹操磕頭請罪,說話條理清晰,話音非常酸楚哀痛,衆人都被她感動了。曹操說:“就算真的像你說得那麼可憐,但是降罪的文書已經發下去了,怎麼辦呢?”蔡文姬說:“明公您馬廄裡的好馬成千上萬,勇猛的士卒不可勝數,還吝惜一匹快馬來拯救一條垂死的生命嗎?”曹操被她的話感動,於是派人追回文書赦免了董祀的罪。

蔡文姬自朔漠歸來以後嫁給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並不十分和諧。就蔡文姬而言,飽經離亂憂傷,已經是殘花敗柳之身了,再加上思念胡地的兩個兒子,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是一位自視甚高的人物,對於蔡文姬自然有一些無可奈何的不足之感,然而迫於丞相的授意,只好免爲其難地接納了她,董祀犯罪當死,何嘗不是在不如意的婚姻中,所產生的叛逆行爲所得到的結果呢?蔡文姬當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因而卯足了勁,要爲丈夫開脫,終於以父親的關係,激起曹操的憐憫之心,從而救了董祀一命。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在感情上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開始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裡,還曾經前去探視。

相傳,當蔡文姬爲董祀求情時,曹操看到蔡文姬在嚴冬季節蓬首跣足,心中大爲不忍,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爲她換上,讓她在董祀未歸來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曹操的文學也是震古爍今的,這樣的人就特別的愛書,尤其是難得一見的書,在一次閒談中,曹操表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當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立即說:“既然如此,可命十名書吏到尊府抄錄如何?”蔡文姬惶恐答道:“妾聞男女有別,禮不授親,乞給草筆,真草唯命。”這樣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滿足了曹操的好奇心,也由此可見蔡文姬的才情。

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賦》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稟神惠之自然;

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矅[yào]鮮。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語言;

參過庭之明訓,才朗悟而通雲。

當三春之嘉月,時將歸於所天;

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鈿。

羨榮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於餘年。

博學多才

文姬博學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着牆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餘,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長大後她更是琴藝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後參考胡人聲調,結合自己的悲慘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後,感傷亂離,作《悲憤詩》,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

文姬歸漢

曹操自從赤壁失敗以來,經過幾年整頓,重振軍威,自封爲魏公。公元216年,又晉爵爲魏王(都城在鄴城)。在北方他的威望很高,連南匈奴的呼廚泉單于也特地到鄴城來拜賀。曹操把呼廚泉單于留在鄴城,像貴賓一樣招待他,讓匈奴的右賢王回去替單于監理國家。

南匈奴跟漢朝的關係和好了。曹操就想起了他一位已經死去的朋友蔡邕(音yong)有一個女兒還留在南匈奴,想把她接回來。

蔡邕是東漢末年的一個名士,早年因爲得罪了宦官,被放逐到朔方(在今內蒙古杭錦旗北)去。董卓掌權的時候,蔡邕已回到洛陽。那時候,董卓正想籠絡人心。他聽到蔡邕名氣大,就把他請來,封他做官,對他十分敬重,三天裡連升三級。蔡邕覺得在董卓手下,比在漢靈帝手下的時候強多了。

到了董卓被殺,蔡邕想起董卓待他不錯,嘆了一口氣。這樣一來惹惱了司徒王允,認爲他是董卓一黨的人,把他抓了起來。儘管朝廷裡有許多大臣都替他說情,王允還是不同意,結果蔡邕死在了監獄裡。

蔡文姬跟她父親一樣,是個博學多才的人。她父親死後,關中地區又發生李傕、郭汜的混戰,長安一帶百姓到處逃難。蔡文姬也跟着難民到處流亡。那時候,匈奴兵趁火打劫,擄掠百姓。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們搶走。匈奴兵見她年輕美貌,就把她獻給了匈奴的左賢王。

打這以後,她就成了左賢王的夫人,左賢王很愛她。她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雖然過慣了匈奴的生活,還是十分想念故國。

這一回,曹操想起了蔡文姬,就派使者帶着禮物到南匈奴,把她接回來。

左賢王當然捨不得把蔡文姬放走,但是不敢違抗曹操的意志,只好讓蔡文姬回去。蔡文姬能回到日夜想念的故國,當然十分願意;但是要她離開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覺得悲傷。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下,她寫下了著名詩歌《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到了鄴城,曹操看她一個人孤苦伶仃,又把她再嫁給一個屯田都尉(官名)董祀。哪兒知道時隔不久,董祀犯了法,被曹操的手下人抓了去,判了死罪,眼看快要執行了。蔡文姬急得不得了,連忙跑到魏王府裡去求情。正好曹操在舉行宴會。朝廷裡的一些公卿大臣、名流學士,都聚集在魏王府裡。侍從把蔡文姬求見的情況報告曹操。曹操知道在座的大臣名士中不少人都跟蔡邕相識,就對大家說:“蔡邕的女兒在外流落了多年,這次回來了。今天讓她來跟大家見見面,怎麼樣?”大夥兒當然都表示願意相見。曹操就命令侍從把蔡文姬帶進來。蔡文姬披散頭髮,赤着雙腳,一進來就跪在曹操面前,替她丈夫請罪。她的嗓音清脆,話又說得十分傷心。座上有好些人原來是蔡邕的朋友,看到蔡文姬的傷心勁兒,不禁想起蔡邕,感動得連鼻子也酸了。曹操聽完了她的申訴,說:“你說的情形的確值得同情,但是判罪的文書已經發出去了,有什麼辦法呢?”蔡文姬苦苦央告說:“大王馬房裡的馬成千上萬,手下的武士多得像樹林,只要您派出一個武士,一匹快馬,把文書追回,董祀就有救了。”曹操就親自批了赦免令,派了一名騎兵追上去,宣佈免了董祀的死罪。那時候,正是數九寒天。曹操見她穿得單薄,就送給她一頂頭巾和一雙鞋襪,叫她穿戴起來。曹操問她:“聽說夫人家有不少書籍文稿,現在還保存着嗎?”蔡文姬感慨地說:“我父親生前給我四千多卷書,但是經過大亂,散失得一卷都沒留下來。不過我還能背出四百多篇。”曹操聽她還能背出那麼多,就說:“我想派十個人到夫人家,讓他們把你背出來的文章記下,你看怎樣?”蔡文姬說:“用不着。只要大王賞我一些紙筆,我回家就把它寫下來。”後來,蔡文姬果然把她記住的幾百篇文章都默寫下來,送給曹操。曹操看了,十分滿意。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在爲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爲美談。

所謂“蔡文姬受辱虜庭,誕育鬍子,文辭有餘,節烈不足,又另當別論。”者純屬一派胡言耳!彼時兩漢魏晉時期人心向古,婚姻不需朱熹匹夫三從四德之約束,更不能以節烈之名羈絆古人名節。所謂節烈之辭蓋自宋明理學之興始熾,束國人於一死巷,日趨裹足難有進展耳!此舉於國於家,安有用乎?朱熹老兒僅於一家之言累國人千年名分,罪何其大矣;然至今尚有津津於其言而不自知者,行何其悲矣。

有感於節烈之論,發此觸動,不知所云。

生年考證

在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寫的《中國文學史》(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79年重印)把蔡文姬的生年確定爲公元177年。而在近代,最早明確提出這一概念的是大文豪郭沫若先生。在其戲劇《蔡文姬》中就曾有這樣的說法: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由曹操遣使贖回,初歸漢時估計年三十一歲。

但根據《後漢書·列女傳》中記載:陳留董祀妻者,同郡察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適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寧於家。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爲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於祀。

而這就產生了很多的矛盾,在學術界,這個問題也是一直爭論不休。因爲蔡文姬的父親蔡邕在公元189年之前的12年一直都在逃難,直到189年董卓徵召,才能公開身份,回朝中任職,並在192年被王允所殺(這個後漢書蔡邕傳有載)。如果蔡文姬是公元177年生,也就是說蔡邕死這一年她才15歲,漢朝時期古風仍在,女子15歲才成年。在那個時代,作爲一個文人世家,有可能13,4歲就嫁人,絲毫不注重這些禮儀嗎?十三,四歲嫁人只有在明清時期才很常見。

而且她在興平中(196年爲建安元年,194年則是興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5年被胡騎所擄,那就是說嫁給衛仲道肯定在這之前。而在那個年代,父母死後是要守孝三年的!蔡文姬是一個知書識禮的才女,怎會不顧及這些?(“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出處:《論語·陽貨》)。如此一來,她又怎麼嫁給衛仲道呢?

所以說,蔡文姬177年出生的話,其實有很多矛盾。而這個說法的出現,應該是源於《後漢書·蔡邕傳》中蔡邕曾在公元177年上書: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得託名忠臣,死有餘榮。

也是就此而推斷蔡文姬出生應在這之後。但很多學者也不予認同,因爲古時候上奏,不會把家中女眷算到其中,蔡邕沒有兒子,所以說自己孤身一人!

所以事實上,在沒有更明確的證據出現以前,根本無法判斷蔡文姬的生年,根據各種史料推論,只能得出她的生年應該是174年~177年之間。

結論:蔡文姬生年174年最爲合理,可卻也最沒有歷史證據。177年則有很多模凌兩可的歷史證據,但卻很不合理!

貂蟬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位無史料記載僅存在於小說戲劇中的的美女,曾登場於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民間傳說其爲山西忻州人,與名將關羽爲同鄉。與西施、楊玉環、王昭君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在民間傳說中她原名任紅昌,是山西一村姑,也有人認爲呂布部將秦宜祿前妻杜氏(杜秀娘)即是貂蟬。她爲了報答義父王允的養育之恩而甘願獻身完成連環計的故事在民間廣爲流傳。當代著名作家朱千華先生在其人文地理著作《中國美女地理》中,對貂蟬的原型、身世等,有詳細的考證。

關於貂蟬的出身,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其人本姓霍,無名,山西忻州人,與名將關羽爲同鄉。自幼人才出衆,聰敏過人,因而被選入漢宮,任管理宮中頭飾、冠冕的女官,故稱‘貂蟬’(官名)。京劇《鳳儀亭》說東漢末年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午夜拜月,月裡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因遭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爲司徒王允收留爲歌女。

中國古典“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形象,始見於《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等小說演義。登場於《三國演義》第8、9、19回。因陝北諺謠曰: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所以很多人認同貂蟬是陝西米脂人這一說法。

貂蟬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在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爲主人擔憂。恰巧爲王允瞧見。於是,王允便將貂蟬收爲義女,定下連環美人計,離間董卓與養子呂布的關係。

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配給呂布爲妻,再明着把貂蟬獻給董卓做妾。貂蟬嫁給董卓之後對呂布曖昧送情,周旋於父子二人之間。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爲妾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望貂蟬,貂蟬和呂布相約來到鳳儀亭相會。貂蟬假意對呂布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正巧被董卓回府撞見,發怒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剷除了董卓。從而留下一個“呂布戲貂蟬”的千古傳說。

在《三國演義》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中,呂布將要敗亡之前,貂蟬有過短暫的出場,勸誡呂布“將軍與妾作主,勿輕身自出”。呂布放棄了陳宮的妙計,被擒身亡。呂布死後,羅貫中沒有再向讀者介紹貂蟬此後何去何從。

貂蟬是《三國演義》[9]中的一位女性形象,其善歌舞,色伎俱佳,憑藉自己的美貌智慧在諸侯爭霸的戰亂年代,輾轉於各諸侯之間。《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分別用兩首詩歌來讚歎貂蟬的歌舞雙絕,有詞贊之曰:“原是昭陽宮裡人,驚鴻宛轉掌中身,只疑飛過洞庭春。按徹梁州蓮步穩,好花風嫋一枝新,畫堂香暖不勝春。”又詩曰:“紅牙摧拍燕飛忙,一片行雲到畫堂。眉黛促成遊子恨,臉容初斷故人腸。榆錢不買千金笑,柳帶何須百寶妝。舞罷隔簾偷目送,不知誰是楚襄王。”名列四大美女的她素有“閉月”之稱,意爲月亮的光芒也不及她的美麗。

蔡東藩在《後漢演義》[11]裡評價貂蟬:“司徒王允累謀無成,乃遣一無拳無勇之貂蟬,以聲色爲戈矛,反能致元兇之死命,粉紅英雄真可畏哉。”並說:“庸詎知爲一身計,則道在守貞,爲一國計,則道在通變,普天下之忠臣義士,猛將勇夫不能除一董卓,而貂蟬獨能除之,此豈尚得以迂拘之見,蔑視彼姝乎,貂蟬,貂蟬,吾愛之重之!”

出身之謎

貂蟬生於何方?一說臨洮,一說米脂,一說忻州。臨洮之說源於《三國志平話》,貂蟬向王允自我介紹:賤妾本姓任,家長是呂布,自臨洮關相失……;米脂故里說則因陝北諺謠曰: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在元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中,貂蟬對王允說“您孩兒又是這裡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紅昌。

四種身份

在古代四大美人中,關於貂蟬的身世,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爲她是王允的歌妓。王允,東漢太原祁縣(今屬山西)人,字子師。初爲郡吏,靈帝時,任豫州刺史,獻帝登基後任司徒。王允爲了剷除董卓,想用美人計來達到目的。於是他想到了貂蟬,王允對她說明了其中情由及利害關係,並要求她助一臂之力。貂蟬按王允的要求,以她的美色挑起了呂布和董卓之間的矛盾,最後,利用呂布殺了董卓,爲王允排除異己立下了汗馬功勞。事成後,貂蟬在花園裡爲王允祈禱拜月,正巧此時有一片彩雲遮月。王允見之曰:“貂蟬美色使月亮躲到雲後面去了。”據此,後人都傳說貂蟬有“閉月”之容。

第二種觀點認爲她是董卓的婢女。董卓,東漢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字仲穎。本爲涼州豪強,靈帝時,任幷州牧。昭寧元年(公元198年)率兵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專斷朝政。曹操與袁紹等起兵反對,他挾獻帝西遷長安,自爲太師,後來爲呂布所殺。據《後漢書·呂布傳》載:“卓以布爲騎都尉,誓爲父子,甚愛信之。常小失意,卓拔戟擲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陰怨於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侍婢情通,益不自安。”這段記載的就是鳳儀亭擲戟之事。由此可知,貂蟬是與呂布情通的董卓婢女。

第三種觀點認爲她是呂布之妻。據《三國志·呂布傳》注引《英雄記》載:“建安(漢獻帝年號)元年六月,夜半時,布將河內郝萌反,將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詣廳事閣外,同聲大呼,布不知反將爲誰,直牽婦,科頭袒衣,相將從溷上排壁出,詣都督高順營。”又載:“布欲令陳宮、高順守城,自將騎斷太祖(曹操)糧道,布妻謂曰:‘宮、順素不和,將軍一出,宮、順必不同心共守城也,如在蹉跌,將軍當於何自立乎?妾昔在長安,已爲將軍所棄,賴得龐舒私藏妾身耳,今不須顧妾也。’布得妻言,愁悶不能自決。”這裡描述的這位科頭袒衣的婦人,就是呂布之妻貂蟬。

還有一種觀點認爲她是呂布部將秦宜祿之妻。據《三國志·關雲長傳》注引《蜀記》曰:“曹公與劉備圍佈於下邳,雲長啓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啓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雲長心不自安。”從這段記載中可知秦宜祿的妻子是很有姿色的。另外,因爲關雲長先想娶其爲妻,可是由於曹操“自留之”,所以引起關雲長的妒忌。他妒火中燒,一刀便把秦宜祿的妻子給殺了。元人雜劇《關公月下斬貂蟬》就是以此事創作而成。因此,秦宜祿之妻也成了傳說中的貂蟬。[2]

死因之謎

曾經耗費大量筆墨渲染貂蟬義舉的羅貫中,對貂蟬“長安兵變”後的描述,始終着墨不多,三國演義上最後一次提到貂蟬的時候還是跟呂布一起在白門樓被曹操圍困時,後來呂布兵敗身死就沒有說明了。在歷史價值被榨乾之後,她遭到了主流文人的拋棄。但仍有一些作者在孜孜不倦地追問她的下落,繼而任意虛構故事,以致其結局形成了“慘死”和“善終”兩大系列。

“慘死系列”至少包含了四種不同的版本:

第一種版本是崑劇《斬貂》細述呂布在白門樓被曹操斬首,其妻貂蟬被張飛轉送給了關羽,但關羽拒絕受納這位污點美女,怕其水性楊花,朝三暮四,難免爲他人所玷污,只有一死才能保全其名節,於是乘夜傳喚貂蟬入帳,拔劍痛斬美人於燈下。

第二種版本是另一出雜劇《關公月下斬貂蟬》,是說曹操欲以美色迷惑關羽,使其爲自己效力,遣貂蟬前去引誘。貂蟬使出渾身解數,上下挑逗,關羽心如磐石,爲了自己不受魅惑,殺死了貂蟬。

基於儒家文人的悉心改造,明代以來,貂蟬和關羽的形象,日益貼近士紳階層的倫理標準。

第三種版本出自明劇《關公與貂蟬》,劇中的貂蟬向關羽痛說內心冤屈,詳述其施展美人計爲漢室除害的經歷,贏得關羽的愛慕,但關羽決計爲復興漢室獻身,貂蟬只好懷着滿腔柔情自刎,以死來驗證自身的政治貞操。

第四種版本陳述貂蟬在憐香惜玉的關羽庇護下逃走,削髮爲尼,曹操派人追捕,爲使桃園三兄弟不再重蹈自相殘殺的覆轍,貂蟬毅然觸劍身亡,一縷幽怨的香魂,追隨國家大義而去。

“善終系列”也有四個核心版本:

第一種版本則稱貂蟬本是曹操送給董卓用來迷惑君主的一名美女,後來成爲了董卓的侍婢,並挑撥呂布殺死了董卓,在“長安兵變”呂布敗走後貂蟬又落入了李傕之手,再次挑撥李傕與郭汜自相殘殺,在李傕被曹操擊敗後貂蟬最終回到了曹操身邊。這一版本相對來說比較有歷史依據。

第二種版本是貂蟬出家爲尼,以佚名方式寫下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向世人言明自己的政治貢獻,最後在尼姑庵裡壽終正寢。

第三種版本則宣稱關羽不戀女色,護送貂蟬回到其故鄉木耳村,而貂蟬則一直守節未嫁,終於熬成了一個貞烈老嫗,被鄉人建廟祭奠。爲謀生和豐富羣衆文藝生活起見,貂蟬還組織戲班演出,她所搭建的戲臺,曾是該村的一個誘人景點。

第四種版本稱貂蟬被關羽納爲小妾,並送往成都定居,本想在功成名就後慢慢享用,不料自己兵敗身死,可憐的貂蟬從此流落蜀中,成了寂寞無主的村婦。

隱居說:在央視三國中貂蟬(陳紅飾)在呂布殺死董卓後選擇了隱居,終老一生。動畫版三國演義作品中貂蟬的結局和央視三國版的完全一樣,董卓被殺死後自己的使命也就結束了,因此貂蟬選擇了隱居。

在高希希版《三國》中嫁給呂布,呂布兵敗而死,貂蟬請求曹操斂葬呂布後,用七星刀自裁。

第二百七十八章重壓突破第一百六十三章廣宗之戰(五)第一百零七章校場比武(下)(求收藏)第二十章突襲陽關(一)第二百七十八章重壓突破第六十章樂極生悲第二百零七章辭官歸鄉第一百四十章字曰文長(續)第二百三十七章秘往洛陽第一百五十章三面攻城東漢的官職表第二百五十二章荀攸來訪第二百七十七章命懸一線第二百二十五章初爲縣令第五十九章連環計謀第二百一十一章太公兵法黃忠、典韋、甘寧、張遼資料第二百六十四章陣斬華雄第二百六十六章溫酒下關第二百四十八章專擅朝政第二百四十六章呂布弒父(續)第二百八十五章袁紹鬧劇第一百八十一章一戰定之(十二)第二百四十一章偷樑換柱(續)第一百五十八章張角病逝第七十八章羣雄漸起(下)第二百七十五章成功奪營第七章陽翟偶遇第二百九十二章魏延出兵第二百二十章班師回朝第六十八章閒練形意第二十章突襲陽關(一)第九十三章徑山偶遇(上)(求收藏)第二百九十八章各佔地盤第二百四十一章偷樑換柱(續)第八十一章齊聚陽關(下)第二百七十五章成功奪營第三十二章陽翟攻陷(四)第二百四十六章呂布弒父(續)第二百二十九章攘外安內(四)第十五章水鏡先生第二百二十一章校尉之爭第九十八章雙箭分敵(求收藏)第二十五章突襲陽關(完)第二百五十四章巴郡甘寧第三十三章陽翟攻陷(完)第三十章陽翟攻陷(二)第二百零三章滅蝗之後第一百四十二章戰前準備第二百二十二章校尉之爭(續)第二百四十五章呂布弒父第一百二十八章波才之死(下)第五十七章攻城開始第八十一章齊聚陽關(下)第一百零二章魏延名望(求收藏)第五十六章兄弟異心第二百章走馬上林苑第二百八十一章曲終人散第三百零五章示威江夏(下)第二百七十七章命懸一線第十一章上山打獵第四十七章策劃襲營第二百一十章衆人來訪第六十二章離心離德第二百五十二章荀攸來訪第二百五十八章袁術入宛第二百五十二章荀攸來訪第六十六章忠烈義僕第二百六十二章劉表入荊第四十七章策劃襲營第四十一章魏祥醒來第一百一十七章大勝而歸第一百一十八章回到長社第二百四十七章呂布投董第十三章太平道人第一百八十章一戰定之(十一)第一百二十三章攻城在即(求收藏)第九十一章陳留典韋(求收藏)第一百八十九章前往洛陽第四十二章張角拒封第一百二十九章陽翟慶功第二百六十五章陣斬華雄(續)第三百一十二章說客入襄第一百六十二章廣宗之戰(四)第二百五十八章袁術入宛第二百九十六章荊州停戰第九章穎川學子第九十八章雙箭分敵(求收藏)第一百七十九章一戰定之(十)(求收藏)東漢的官職表第二百五十章少帝危機(續)第十七章潁川荀氏第二百九十四章活捉黃祖(續)第二百七十六章嚴肅軍紀第二百零五章話議涼州第十三章太平道人第一百三十一章請辭歸鄉第二百五十六章佔領比陽第一百七十五章一戰定之(六)(求收藏)第十五章水鏡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