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藥師看着手中的報告緊皺眉頭,這是他剛剛收到的報告,大批漢軍正在向濟南府集結。
“看來他要有大動作了!”站了起來,在大廳中踱了片刻步,招來部將,這位部將便是當初離開陳濤投奔金人的原義軍將領楊凱。
“大人,有何吩咐?”楊凱一臉卑微地問道。
郭藥師看了他一眼,“四門守備情況如何?”
“已經按照大人的吩咐增加了兩倍兵力!”
郭藥師點了點頭,流露出思忖之色。
楊凱問道;“大人可是在爲漢軍擔憂?”
郭藥師皺眉道:“漢軍各軍正在集結,顯然有所圖謀!而我們這裡首當其衝!我不能不擔心啊!現在元帥又不在!一旦對方動手難保不出現問題!”
楊凱信誓旦旦地道:“大人多慮了!整個中原還有十萬大軍和大量的籤軍可以簽發,陳濤能幹什麼?”
郭藥師搖頭道:“人數多有什麼用?籤軍在惡戰中不會起到多少作用!對了,籤軍的情況怎麼樣?”
楊凱回稟道:“守城完全沒有問題!”目前在東平府的籤軍總數爲六萬之衆,加上三萬戍軍,總兵力有九萬之衆。單就人數而言已經相當可觀了。
一支軍隊緩緩靠近東平府,此時的東平府城顯得格外寧靜。
軍隊在城外的樹林中停下,驚起了一些飛鳥。
城門樓上站崗的籤軍士兵注意到遠處樹林上空的飛鳥,搖了搖頭,一副毫不在意的模樣。抱着長槍繼續打盹。
過了大約半個時辰,城門突然打開了,隨即城門樓上點起了幾堆篝火。原來陳濤方面早就策反了東平府內的幾名籤軍將領。
三萬大軍當即從樹林中奔出,徑直朝城門涌去。
郭藥師被一陣喊殺聲驚醒,霍然而起,奔出臥房。只見部將楊凱跌跌撞撞地奔了過來,“不,不好了!他們都造反了!”
“什麼?你說的是誰?”
“籤軍,還有,還有楊石凱!”楊凱斷斷續續地道。
郭藥師眉頭一皺,朝火光升起的地方望去,連忙朝府外奔去。
當郭藥師率領衛隊從府衙出來的時候,不遠處已經出現了激烈戰鬥的景象。郭藥師大驚,要知道他府衙在城市的中心位置,這附近出現戰鬥就說明城池大部分已經失守了。
“走!去軍營!”郭藥師打馬朝戍軍軍營奔去。
半路上赫然看見軍營方向火光熊熊,殺聲、慘叫聲響成一片。身爲宿將的郭藥師面色一白,當即率領衛隊朝西城門奔去。此時,許多潰敗下來的軍隊也都朝西城門奔來,這些被打懵了的戍軍已經毫無鬥志了。
陳濤親帥主力與一部反水的籤軍一道猛攻戍軍營地,戍軍被突如其來的猛烈攻擊打得潰不成軍,許多人光着屁股從帳幕中跑出來,狼狽不堪,有勇敢的發瘋般朝漢軍衝來,紛紛被射成了刺蝟。現場的情形不像是戰鬥,倒像是屠殺。
另一部漢軍與其他反水的籤軍則分別攻擊各處要點,包括治所、府庫等。
毫無懸念的戰鬥在凌晨時分結束。僅有數千金軍僥倖逃脫,其餘的不是被俘就是被殺,剩下的則是反水的。在這一戰中反水的籤軍有三萬餘人,要知道防守東平府的籤軍也不過五萬人馬。陳濤方面損失可謂微乎其微,畢竟是有心算無心,金軍方面毫無防備。
“小人拜見侯爺!”楊石凱與一衆籤軍將領前來拜見道。楊石凱心情非常複雜,有期待也有擔憂,畢竟他曾經是陳濤的敵人。
漢軍將領立在左右看着這些即將成爲同僚的人,眼神中有不屑之色。
陳濤微笑道:“不必多禮!起來吧!”
“謝侯爺!”衆人站了起來,垂手恭立。
陳濤看向楊石凱,笑道:“楊石凱,咱們好久不見啊!”
楊石凱沒來由地心頭一驚,慌忙跪下道:“小人當日有眼無珠!~~~~”
陳濤擺了擺手,“好了好了!過去的事我早就忘記了!再則,當時你也是迫不得已!”
楊石凱抹了抹額頭上的冷汗,抱拳道:“多謝侯爺不罪之恩!”
陳濤道:“你不用把當日的事情放在心上!不過從今往後你必須服從我的命令,遵守漢軍軍規,如果違反絕不容情!當然,如果立功你們也會得到與他人一樣的獎賞,包括你們的家人!因爲你們也是我漢軍的一員了!”
衆人不禁感動。
陳濤道:“此戰能順利攻下東平府,你等當居首功!”
衆人連忙拜謝。
陳濤問楊石凱道:“起義的籤軍有多少人?”
楊石凱回稟道:“三萬兩千餘人!”
陳濤點了點頭,“都是青壯年嗎?”
楊石凱點頭道:“均是壯年!其中很多都是鄉里小有名氣的勇士!”不要奇怪這樣成分的軍隊爲什麼戰力很弱,道理也很簡單!想想抗日時期的僞軍就知道了。
“府庫的情況如何?”
楊石凱回稟道:“有一百萬兩白銀,錢三百萬!還有五十萬擔糧草及足夠十萬軍隊使用的軍械,其中有一萬套步人甲!另外還有三萬匹戰馬!”這些是府庫中的,不包括從金軍戍軍身上扒下來的。
陳濤笑了笑,對楊石凱等籤軍將領道:“我將你們編成忠武軍,撥兩千步人甲、五千戰馬給你們!~~”衆人大喜,連忙叩謝。要知道這些籤軍的裝備是非常差的,只有輕裝,而且沒有馬軍。
“牛皋!”
“侯爺!”
“你爲忠武軍統制,其餘人等均爲副統制!”
“是!”衆人抱拳應諾。
攻下東平府後,陳濤並沒有急於向縱深進攻,目前主力還未到位,貿然進擊恐會不利。
數日之後,十一萬主力開到。
而此時,開封及南方四州的金軍均已收到東平府失陷的消息。
十一萬主力開到東平府後,陳濤手中的總兵力達到了十七萬之衆。陳濤留下右軍一萬將士防守東平府,自己帥十六萬大軍徑直朝西南面的開封府殺去。此時開封府內只有一萬戍軍及三萬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