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許多業內人士羨慕得覺都睡不着了。
《歌手》火爆的那會兒,很多綜藝節目製作公司就已經知道那節目的設計理念是曹吾提出來的了。
但那會兒他們只是感到驚奇而已,實際想一想,也能夠理解。
曹吾是頂尖的搖滾歌手,想要和其他頂尖的歌手過過招也是正常的。找自己公司投資,花錢也不心疼,畢竟那會兒黑洞還是星海文化的頂樑柱,他的要求星海也不敢不答應。
《歌手》的成功,在那會兒看來,更像是用錢砸出來的成功,再加上一點點運氣。
但《華國好聲音》的成功,就讓很多業內人士無法再欺騙自己了,他們不得不承認,這兩檔星海文化出品的綜藝節目,成功的最大因素,是理念的創新,對市場的敏感把控,以及對觀衆心理的精準拿捏。
《歌手》將青歌賽和春晚的模式進行了變革,變成了由知名歌手進行同臺競技的節目,用歌手知名度吸引觀衆,引爆輿論。
在那之前,知名歌手都是很自重身份的,很多歌手就連音樂節都感覺掉價,不願意去,更不用說冒着被淘汰的風險,去進行一場比賽了。
但《歌手》卻偏偏把一羣職業歌手都聚集了起來,而且都是一等一的大咖。
這麼一羣大咖被放到舞臺上捉對廝殺,讓觀衆評頭論足,這樣的熱鬧怎麼會有人不喜歡看?
很多綜藝節目製作單位的負責人在看到《華國好聲音》第一期節目後,都像是被當頭棒喝一般。
原來,音樂選秀類節目還能這麼拍?
這種感覺比當初看到《歌手》時還要震撼!
震驚之餘,他們心中也不由自主的開始冒酸水,星海文化的那個牛莉運氣也太好了吧?
居然能撿到曹吾這樣的寶貝!
音樂方面就已經夠驚才絕豔了,在綜藝節目這塊也這麼有靈性?
這還讓不讓人活了?
曹吾簡直就是傳說中能下金蛋的鵝啊!
酸來酸去,也解決不了問題,大家便埋起頭研究了起來。
眼饞人家節目怎麼辦?學唄!
《歌手》就是先例,把節目框架變一下,換湯不換藥,找一批新的歌手來比賽,核心還是成名歌手同臺競技,照樣有人看。
但是研究了半天,他們傻眼了。
這節目沒法學啊!
爲什麼?
這節目是學咱們的啊!
《華國好聲音》是什麼節目?
音樂選秀類節目。
國內所有綜藝節目製作單位,有哪個沒做過音樂選秀類節目嗎?
顯然沒有嘛!
如果論經驗,他們每個單位都能吊打星海,這也是他們當初嘲笑星海文化做音樂選秀類節目是自尋死路的底氣所在。
但星海文化偏偏就做出了一檔比以往所有音樂選秀類節目都要好的節目來。
《華國好聲音》的核心是什麼?
選拔素人歌手同臺競技。
這是所有音樂選秀類節目的核心內容好不好?
學節目也是有技巧的,講究的是在細節處進行改變,甚至流程和模式都能改變,但賣點也就是節目核心內容是不會變的。
但《華國好聲音》的核心內容和所有音樂選秀類節目都是一樣的。
說直白點,《華國好聲音》也是一檔學習以往音樂選秀節目的節目,只不過它學得比所有人都要好,而且把細節都玩出花了。
如果用網文舉例子的話,《歌手》的出現就相當於《鬼吹燈》,雖然模式脫胎自衛斯理、奪寶奇兵等探險類故事,但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思想和文化底蘊後,已經足以開宗立派。
而《華國好聲音》則像是《鬥破蒼穹》,它融合了前人所長,將類型文發展到了極致。
也就是說,《華國好聲音》是用設計理念和製作方式把音樂選秀類節目的整體水平給拉高了一個檔次。
這已經不能算是學了,而是真正的創新!
搞清楚這一點後,很多製作單位都鬱悶了。
這難道就叫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
當初他們學了《歌手》,搞了一堆節目出來,賺了個盆滿鉢滿,還連帶着把《歌手》這種知名歌手同臺競技的節目核心內容價值給透支了一部分。
這下好了,星海文化直接搞了個頂尖的音樂選秀節目出來。
這就相當於大家眼饞星海文化鍋裡的肉,一窩蜂跑去搶,結果星海文化直接把他們的飯碗都給收走了。
要不要這麼狠?
《華國好聲音》的第一期節目直接霸佔了所有社交媒體的頭版頭條,這讓所有媒體人都想起了去年被《歌手》統治的那段時間。
國內觀衆對音樂選秀類節目早已審美疲勞了,很多人都是衝着四位導師去的。
事實也是如此,四位導師的插科打諢,相互間的小玩笑也讓節目充滿了可看性,很多觀衆都看得很開心。
但更多的人也發現,這檔節目貌似和以往那些走歪了路,往胡鬧審醜方向越走越遠的音樂選秀節目不太一樣。
就像是第一次看《歌手》的感覺,這節目雖然有導師的看點,但登上舞臺的選手就像節目所說的那樣,都是百裡挑一的好手。
當然也有些身材比較胖,造型比較誇張的選手,但所有選手一開口唱歌,就把觀衆的注意力重新拉回了音樂本身。
這不禁讓大家感動不已。
已經好久沒有看到正兒八經唱歌的音樂選秀節目了。
今天,終於又看到了一檔尊重音樂的節目。
果然,星海出品,必屬精品。
節目播出後,貼吧、論壇、逼乎等平臺上,相關話題便已經置頂,樓層也越蓋越高。
大家討論的點包括了導師,選手,觀衆,音響設備,伴奏樂團,舞臺燈光等等方面。
節目中登場的素人選手們,幾乎每個露面的選手都漲了一大波粉。
尤其是第一個出場,獲得四位導師轉身的哈尼更是直接一舉斬獲了上百萬粉絲。
音樂選秀類節目的持續火爆是有原因的。
它的造星能力實在是太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