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嫡庶分明,妾室的地位甚至還不如庶出子女,讓葉淵泓向喬姨娘低頭,那怎麼可能?
葉淵泓死不認錯,被二老爺打了個半死,關了禁閉。事情太不像話,鬧到老夫人那裡,老夫人出面這才消停了些。而原本病情稍好的二夫人,聽聞後再次病倒在牀。
葉玉凝得知此事時,正在溫氏屋內。溫氏讓劉嬤嬤挑了些名貴藥材,準備前去二房探望二夫人。
葉玉凝很是不解,勸溫氏不要管二房之事,以免惹得自己一身腥。
溫氏嘆息道:“你二伯母性子敦厚,當初娘與你爹定親後卻逢你祖父去世,守孝三年才嫁,比你二伯母晚了兩年。娘剛入府時,老夫人冷淡,唯有你二伯母對孃親近。如今她這般可憐,娘又怎能不去探望?”
葉玉凝不知二夫人和孃親當初竟關係不錯,可她又擔心二夫人如柳姨娘那些人一般表裡不一。
想了想,葉玉凝道:“那玉凝陪娘一塊兒去。”
溫氏聞言,面上微訝,隨即欣慰的拍了拍她,點頭同意。
說起來,葉玉凝自從回到葉府後,見過二夫人的次數屈指可數,印象中,二夫人是個面色灰敗、骨瘦如柴的中年女子。二夫人年紀比溫氏小一歲,但看起來卻比溫氏大了五六歲不止。
母女二人帶着一衆丫鬟進了荷香園,就見幾個八九歲的丫頭受驚似得跑開了。溫氏忍不住暗自搖頭。
進了正屋,一掀珠簾,便是一股濃重藥味。房內暗沉沉的,彷彿許久不見天日,壓抑沉悶。葉玉凝不由暗道:難怪二伯父不願進二夫人屋裡,這般壓抑,誰能高興起來?
心想着,她已隨溫氏來到內室。黃梨木雕花大牀上掛着翡色青紗帳,大紅錦被襯托得二夫人臉色愈加蒼白。
見溫氏到來,二夫人慾起身相迎,忙被溫氏按住,“二弟妹,不必這般虛禮,你的身子要緊。”
將劉嬤嬤手捧的藥材遞給一旁伺候的嬤嬤
,溫氏坐到牀邊,細細詢問起她這幾日病情。葉玉凝心不在焉,悄然打量屋內。
屋內陳設十分簡單,但樣樣名貴,只不過以葉玉凝的眼光,很快發現,這些東西都是幾年前的舊物。
“也不知是二夫人不擅整理,還是東西都被二老爺送給喬姨娘了?”正當葉玉凝思索之際,耳邊卻傳來二夫人低低的啜泣聲。
轉頭看去,那二夫人半靠在牀棱上以帕掩面,溫氏則柔聲勸慰着。葉玉凝不用聽也知道娘會說些甚,無非是讓她堅強,早日好起來之類。
葉玉凝暗自撇撇嘴,以二老爺和喬姨娘那樣的性情,二夫人若再柔順敦厚下去,只有被害死的份,如同前世的溫氏一樣。
思及此,葉玉凝神情一黯。
她想起前世,二夫人有老夫人護着,依然活了不到四十就去了。
那時她嫁入傅府第三年,得知二夫人死訊並不放在心上,現在想來,她的死恐怕和喬姨娘脫不了關係。
從某種意義上說,二夫人和溫氏頗有些同病相憐之處。葉玉凝深吸口氣,濃郁的藥味使她心情格外不爽。
幾步上前來到溫氏身後,葉玉凝突然開口道:“二伯母這般自怨自艾,難道就不爲二哥想想?”
葉家子嗣到了葉玉凝這輩陰盛陽衰,男子只有三個,長房蘇姨娘生了葉淵鈞,二房二夫人生了葉淵泓,還有就是四房庶出的葉淵良。
葉淵鈞十歲,而葉淵良才一歲多。嫡出的只有二夫人的兒子,葉淵泓一個。
葉淵泓排行第二,性子與父母迥異,脾氣火爆但本性不壞。前世葉玉凝出嫁後,他還曾使妻子前來探望。葉玉凝正是從葉淵泓妻子口中得知了喬隱坤的那些惡事,以及葉玉嬌暗害秦杜兒一事。
她知道,葉淵泓恨極了喬姨娘。
二夫人一怔,溫氏見狀忙扯着葉玉凝:“玉凝別亂說話!”
“娘,我說的是實話!”葉玉凝昂首直視二夫人:“我想,二伯父就算再不好,也不至
於動手打二哥。這定是喬姨娘攛掇的,二伯母,難道您就打算眼睜睜看着二哥被喬姨娘害的失了二伯父歡心麼?”
二夫人渾身一震,眼眶再次一紅,淚水不斷打轉,可這一次,她卻硬生生忍住。
是啊!丈夫靠不住,她還有兒子,她只有這麼一個兒子!
自從生了葉淵泓後,二夫人身子受損好不利索,老夫人這才同意喬姨娘進門。可誰料,喬姨娘進門卻弄得二房烏煙瘴氣。
葉玉凝見二夫人已動了心思,遂不再多說,退到溫氏身後。有些話說得太多不見得好,希望二夫人能看清,從此以後振作起來。
說起來,二房姨娘五個,喬姨娘並非一直受寵,只不過她會耍手段罷了。若是有着老夫人撐腰,二夫人還鬥不過喬姨娘,那葉玉凝也只好親自動手。
溫氏和二夫人說了片刻,隨即帶葉玉凝離開。一走出荷香園,溫氏便道:“玉凝,你方纔不該那般說。”
“我實在忍不住,也看不慣喬姨娘那麼囂張。”葉玉凝撇撇嘴,露出嫌惡之色。
她在母親面前從不掩飾自己的情緒,一向是心中有什麼所想,就按照心意去做,也正是因爲這份直爽的性子,讓溫氏的心中更加擔憂,唯恐日後葉玉凝會受到周圍人的排擠。
溫氏嘆息着搖搖頭:“二弟妹若真能振作也罷,倘若不成,至少還有老夫人看着,不至太落魄。”
葉玉凝不置可否,有些事,怕是老夫人也不清楚。溫氏心善,見不得人鬥來鬥去,長房雖有三個姨娘,但她待她們向來一視同仁,就算有所爭執,也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回去後不久,翡青打聽消息歸來,看翡青的樣子,葉玉凝便知道,似乎這次自己的話,起到了一些作用。
“小姐走後,二夫人竟起身下了牀,跑到二老爺跟前一番理論,把二老爺說的啞口無言。不但放了二少爺,還罰了喬姨娘一個月例銀。”
罰例銀不算甚,關鍵在二老爺的態度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