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一沉下臉,趙全立刻住了嘴。
落雁卻絲毫不以爲意,隨口笑道:“殿下的安危要緊,還是讓趙統領護送殿下進宮吧!”
秦王心裡一動。
她對他的安危這般上心在意嗎?
原本還懊惱不快的秦王,幾乎是瞬間就轉怒爲喜,笑着說道:“也好,反正以你的身手,也沒人奈何得了你。”
一旁的趙全:“……”
都說少女心海底針,秦王殿下的心思,比起少女來也是不遑多讓啊!
落雁抿了抿脣角。
相比起喜怒形於色的秦王,落雁的反應就漠然多了。向秦王辭別後,很快便和洛鳴相攜離開。
待落雁洛鳴離開後,秦王便進了宮。
……
謝皇后是六宮之後,住在仁明殿裡。仁明殿是鳳宮,自然是後宮中最巍峨最奢華的一處宮殿。
每日清晨,後宮裡所有的嬪妃都要到仁明殿來給謝皇后請安。這是身爲皇后的排場和威嚴,李德妃再得聖上寵愛,也不敢逾矩,每天早上都得老老實實地到仁明殿來。
謝皇后早已年過四旬,雖然一直精心保養,眼角額頭到底還是有了皺紋。脂粉塗得再厚再多,也無法挽回逝去的青春歲月。
在滿殿年輕嬌媚的嬪妃們的映襯下,更顯出了滄桑老態。
相較之下,坐在謝皇后下首的李德妃就美豔妖嬈多了。
論年齡,李德妃只比謝皇后小了三歲而已,也是四十歲的婦人了。不過,李德妃似乎天生就得老天眷顧,一張臉孔依然白嫩迷人,一雙鳳眼眼波流動,風情無限。一直頗得昭文帝的寵愛。
坐在謝皇后另一側的,是何賢妃。
何賢妃是魯王生母,今年只有三十歲。她生的面容嬌俏,身段玲瓏,小巧的瓜子臉上有兩個酒窩,一笑起來十分動人。
後宮中從來都不缺年輕美貌的嬪妃,何賢妃能在其中脫穎而出還生育了皇子,除了過人的美貌之外,伶俐圓滑從不開罪任何人的性子也佔了極
大的功勞。
謝皇后和李德妃是多年的老對手,素來面和心不和。何賢妃夾在其中裝聾作啞,誰也不肯得罪。
“李德妃今日戴的這對玉鐲,成色真是極好。”謝皇后笑着讚道:“本宮記得,這對玉鐲應該是皇上賞賜給德妃的吧!”
李德妃貌似恭敬地應道:“皇后娘娘真是好記性。這對玉鐲,是臣妾生辰的那一日,皇上特意賞賜給臣妾的。娘娘平日要打理宮務,十分繁忙,竟還記得這些許小事,實在令臣妾受寵若驚。”
謝皇后眸光一閃,似笑非笑地說道:“別人的事,本宮記不得,也懶得記。德妃是皇上心尖上的人,本宮自然是高看一眼,凡事自然都要記上一記的。”
李德妃忙露出愧色:“娘娘這麼說,臣妾實在愧不敢當。臣妾今年已經四旬,也是見了孫子的人了。就像昨日黃花,姿容凋零,哪裡比得上年輕嬪妃,更無顏在皇上面前獻媚。”
“你比本宮還小了三歲。你若是昨日黃花,本宮豈不是就是那凋落在地上的殘枝敗葉?”謝皇后笑吟吟地自我解嘲。
李德妃立刻說了一通阿諛諂媚之詞。
其餘的嬪妃也不敢再坐着了,一個個起身,將謝皇后誇讚的天上有地上無。
這樣的戲碼,每隔兩三日就要演上一回。
謝皇后藉着這樣的舉動來試探敲打諸嬪妃。嬪妃們陰奉陽違口不對心。這樣的場面,實在是虛僞之極。
偏偏謝皇后樂此不疲,衆人也只得舍了這張臉奉陪。
……
就在此時,一個宮女笑盈盈地來稟報:“啓稟皇后娘娘,魏王殿下和秦王殿下一起來給娘娘請安了。”
秦王是謝皇后的嫡子,母子感情深厚,自然不用說。魏王自小就養在謝皇后膝下,也格外地親近。秦王和魏王感情十分親厚。
謝皇后一聽說是秦王魏王來了,眼睛頓時亮了一亮:“快些讓他們進來。”
宮女應了一聲,便退下了。
何賢妃有意笑着奉承:“秦王殿
下每隔幾日就進宮給皇后娘娘請安,這份孝心,在諸皇子中,真是獨一無二。”
謝皇后目中閃過快慰的笑意。
李德妃笑着附和:“賢妃妹妹說的是。趙王蜀王若有秦王這般孝心,臣妾就是做夢也能笑醒了。”
“趙王領着戶部的差事,平日忙碌得很,沒時間來探望德妃姐姐,也在情理之中。”何賢妃笑着說道。
太子病故後,還有五個皇子。
趙王領着戶部,魏王領着禮部,蜀王領着工部,秦王則領着兵部。年齡最小的魯王,暫時還沒領什麼差事,每逢朝會的時候,在一邊旁聽學習朝事。
六部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吏部。原本吏部是由太子統領,太子逝世後,吏部也沒了皇子坐鎮。
其餘五部裡,最重要的莫過於戶部兵部了。
戶部掌全國錢糧賦稅,兵部掌大齊所有兵將武事。趙王和秦王,一個管着戶部,一個管着兵部,也可見昭文帝對庶長子和嫡子的器重。
當然了,這其中也不無考較兩位皇子的意思。
趙王畢竟年長,在戶部又當值多年,將戶部打理得井井有條,頗得昭文帝讚許。至於秦王,從去年纔開始領下兵部,又是年輕氣盛的脾氣,做事不如趙王圓滑老練。一時間,倒是被趙王比了下去。
何賢妃果然會說話,一張口,便說中了李德妃最得意之處。
李德妃故作謙遜地應道:“趙王虛長几歲,雖然不算聰明,勝在做事勤勉。也算對得住皇上的一片厚愛了。”
恬不知恥!
謝皇后心中冷笑一聲,口中卻笑道:“皇上前些日子還誇讚過趙王聰穎。德妃口口聲聲說趙王不算聰明,未免太過自謙了。”
李德妃忙笑道:“皇后娘娘謬讚了。若論天資,誰能比得上秦王?不說別的,單隻騎射武藝,秦王可是皇子中最最出衆的。趙王比秦王可就差遠了。”
謝皇后的臉色頓時好看多了。
正說着話,秦王和魏王已經聯袂進了仁明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