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彙報了緬甸戰況和與英方商定的作戰計劃,即中英兩國軍隊在東籲至卑謬一線組織防禦,首先阻止日軍進攻,爾後伺機反擊奪回仰光。爲了實現這一計劃,他要求最高統帥同意尚未入緬的遠征軍立即開動,並要求將第5軍主力調往彬文那及其以南地區,支援第200師作戰。
最高統帥仍對英國人滿腹狐疑,他擔心如果遠征軍推進過遠,一旦西線英軍潰退,就會陷於危險境地。況且仰光被日軍佔領後,滇緬路實際上已經斷絕,緬甸南部對中國已失去意義。因此,他主張將遠征軍主力部署在曼德勒地區,守住緬北的中印交通線。史迪威反覆陳述了在東籲一線展開作戰的理由和意義,直說得口乾舌燥,精疲力竭。最高統帥同意予以考慮,但未置可否。
從最高統帥那裡出來,商啓予上將對史迪威說:“他這個人太自私。不僅在對外上,對內也是如此。”商上將是史迪威早相識的老朋友,現在由於工作關係使他們的友情更加密切。他贊成史迪威的作戰計劃,想爲老朋友幫個忙。他說:“我去找軍政部和軍令部商量一下,爭取讓何部長、白部長和徐次長、劉次長支持你的計劃。然後讓這兩部的部長和次長去向最高統帥報告,要求他予以批准。”
第二天,也即3月19日,史迪威在重慶度過了他59歲的生日,按照中國的傳統算法,他已進入了“花甲之年”。他的老朋友馬歇爾將軍給他發來了生日賀電,電報說:“有你在中國,對總統、對史汀生和對我來說,都是巨大的寬慰。”這些讚揚之詞當然也是對史迪威的支持和鼓勵,但他卻無法派出史迪威最需要的美國地面部隊。
史迪威驚奇地發現,商上將的工作產生了效果。軍政、軍令兩部的首腦都同意他的作戰計劃,並且爲此去拜見最高統帥,敦請他予以批准。最高統帥隨後又一次約見史迪威,似乎很大度地對他說:“既然已經把前方指揮權交給你,自然可以按你的計劃去安排。第5軍新22師可以南調,但是第96師必須放在曼德勒。”他站起來,在地圖上圍着曼德勒畫了一個圈,接着說:“這裡是緬甸防禦的關鍵。別管南方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必須在這裡保持有力的防禦力量,組織堅固的防線,不惜一切代價堅守住它。”
最高統帥並沒有滿足史迪威的全部要求,但史迪威對取得這樣的結果仍然感到十分高興。他覺得:“何部長、白部長、徐次長、劉次長一致贊同我的觀點,這可以被看作是一場重大勝利。”“考慮到最高統帥的承受力,他已經作出了相當寬宏大量的讓步。”他略略思考了一下,表示可以在最高統帥規定的戰役框架內行動,但要求保證他的獨立指揮權,特別是“一旦戰鬥打響,我必須有采取行動的自由”。最高統帥對他的要求同意了。
第二天,最高統帥向遠征軍發出手令,要求“對史參謀長之命令應絕對遵守”,並指示“凡在國外部隊,以不輕進、不輕退二言爲要訣。在前方全盤形勢有利於出擊、反攻或捕捉戰機時,應決心出之以積極行動。”但是,他的顧慮並沒有完全打消,那天晚上他又找了史迪威,再次叮囑說:“一定要注意英國人的行動。你可以告訴他們,如果他們守住卑謬,我們就一定守住東籲,中國軍隊絕不會先於英軍撤退。但是,如果他們放棄卑謬,我就把所有部隊撤回來。”
3月20日下午,史迪威在重慶舉行了來華之後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自從他一到重慶,就成了新聞記者們注意和追蹤的對象,但他一直謹慎地避開他們,因爲他對一切還心裡沒數。經過兩個星期緊張和忙碌的工作,他覺得開始有了點頭緒:中國入緬部隊的指揮權已經交給他,同英國人也已作了接洽和交涉,關於緬甸的作戰計劃已經得到批准……。他向記者們說:“我對中國軍隊充滿了信心。我要用事實向人們證明,中國軍隊不亞於任何同盟國的軍隊,而且一定能超過他們。我相信會有一天,中美兩國軍隊將共同進入東京,那將是我一生最幸福的一天。”
3月21日,史迪威乘飛機離開重慶,經昆明趕往臘戍。
當被留在緬甸的劉建業接到從國內發來的電報的時候,他就明白了最高統帥現在至少暫時被史迪威說服了。史迪威的觀點一旦被確認下來作爲遠征軍的作戰指導方針的話,那麼整個遠征軍的主力就要放棄上緬甸的山地和叢林地形,來到平原地帶,和日軍進行戰鬥。在目前遠征軍大部隊還沒有抵達緬甸境內指定地點,前線部隊無論從裝備到數量都和日軍有差距的情況下,特別是緬甸的天空已經被肆虐的日軍飛機完全控制的情況下,遠征軍這麼做,無疑是在自尋死路。
“不行,我一定要發電報,向校長闡述我的想法。”下定了決心的劉建業隨即以自己的個人名義,向陪都的最高統帥發去了一份電報。
“我國軍隊此來是參加抗日的,也是來挽救緬甸的。恕學生直言,緬甸的病根在英國。早在去年12月15日韋維爾拒絕中國派兵入緬的事件發生之時,緬戰的敗局便已註定。眼下,如果英國決心守緬,願同中國並肩作戰,那就應當趕快建立中英聯軍統帥部,策定統一的作戰計劃,實行統一的捐揮,切實改進交通通信和後勤保障工作,加強民防和空防,把緬人和華僑組織起來,切實肅清緬奸、日諜,妥善安置難民,確保後方安全,免除後顧之憂。就戰術而言,當前,如果要發動反攻的話,應迅速集中我軍主力(連同現在東瓜的二OO師至少須另調四個師於東瓜方面),整頓態勢(英軍尤須整頓,恢復士氣,俾能折留敵第三十三師團於奧坎地區),乘日軍兵力分散,增援未到之機,由東瓜轉移攻勢,先吃掉第五十五師團,再會攻第三十三師團,收復仰光,準備迎擊敵增援兵團。現在是戰機難保,稍縱即逝,關鍵在同敵軍搶時間、爭速度,誰能制機先,誰就能取勝。可是,眼下,緬甸的鐵路和公路交通都因爲當地人的消極怠工和破壞,陷入了癱瘓狀態,各部隊的轉運極爲不順,迅速集中我軍主力的意圖已經無法實現,此時倉促實行反擊,只能造成我軍各部被日軍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最終導致全局的崩潰。因此,學生建議我軍應當暫緩反攻作戰,先行集中主力部隊,在曼德勒一線展開積極防禦,以消耗日軍。等待我軍後方大部隊到來以後,再行反攻。對於英國人能否決心守緬,能否改變對中國軍隊的態度,學生仍然持懷疑態度。因爲問題的根子在新德里和倫敦。學生年輕無知,但殺敵不敢後人,說得不好,請將軍諒察。”劉建業口授完電報,在電報上籤了字,交給參謀發了出去。
陪都,德安裡官邸的一間辦公室裡。
最高統帥看着侍從室剛剛轉來的劉建業從緬甸以個人名義發來的電報,沉思良久說道:“雖然甚合吾意,無奈木已成舟。”
說完以後,最高統帥把電報交給了侍從參謀,說道:“把電報存檔吧。”
在緬甸臘戍苦苦等待迴音的劉建業卻只能落得一個徒勞無功。
就在中國,英國,美國三方面還在忙於協調的時候,已經攻佔了仰光的日軍並沒有停下他們的進軍腳步。
日軍南方軍總司令官於3月7日命令第15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中將:“除繼續實行現地任務外,並須依據下列各項擊滅瓦城(曼德勒)方面之敵:1.應主動捕捉戰機,以大膽果敢之作戰,對瓦城方面之敵,尤其對於中國軍,應強迫決戰,努力於短期內擊滅之。本作戰應於5月底以前完成之。2.爲實施前項作戰起見,一俟在仰光地方實施攻擊準備後,不必等待增援兵團之集結,應即開始行動,務須於瓦城附近或其以南地區求敵決戰,以擊滅之。3.當追擊時,應遠至中緬國境,果敢施行,且應掃蕩在緬敵軍。4.在上述作戰期間,應占領仁安羌附近之油田地帶及勃生;若情況許可,更應以一部迅速佔領阿恰布機場。”此外,爲了應對可能增加的中國入緬作戰部隊,日軍南方軍決定將剛剛攻佔“遠東第一要塞”的新加坡,以五萬之衆迫降了10萬英聯邦軍隊的第18師團和第56師團配屬第15軍指揮。
日軍第15軍於3月8日攻佔仰光,於3月15日決定了緬甸北部的作戰計劃。其方針是:“以瓦城爲中心,預定於5月底以前捕捉殲滅中英聯軍之主力;嗣即在緬甸境內肅清殘敵。”
第15軍在研究緬北作戰計劃時感到第5飛行集團僅以佔領的仰光附近的機場配合曼德勒作戰是不夠的,必須迅速攻佔東籲機場,而且東籲爲北進線上的軍事要地,因此於3月12日命令:“第55師團擊破正面的敵人以後,首先應迅速向東籲附近前進,在確保該地附近機場的同時,整修仰光至東籲的道路,並準備以後向曼德勒方向躍進。”
第55師團遵照軍的命令,於14日從代庫出發,逐步開始了以攻擊東籲爲目標的北進。
第33師團主力於3月8日攻佔仰光後即擔負了仰光地區的警備任務。在此期間,該師團後續部隊陸續到達。3月18日,第15軍司令官命令該師團:“在完成北進準備後,應立即開始前進,沿伊洛瓦底江河谷前出到仁安羌北側地區後,準備爾後的作戰。”於是,第33師團即抓緊時間休整,恢復體力,補充裝備,準備北進。
在此期間,南方軍從第3飛行集團中抽調第7飛行團、第12飛行團、第15獨立飛行隊、第27飛行隊,編入第5飛行集團,配合第15軍在緬甸作戰。
中國遠征軍第5軍第200師的先頭部隊於3月8日(仰光失守的當天)到達東籲,當即按照亞歷山大的要求逐次接替英軍防務。原在東籲地區防守的是英緬軍第1師,此時尚有一部在彪關河以南良禮彬一帶。第200師戴師長的防禦部署是:以東籲爲主陣地,前進陣地設於鄂克春,將軍騎兵團(附步兵1個連)推進至彪關河,在該河以北佔領掩護陣地,並以機踏車排前出至大橋附近擔任警戒、搜索。
3月14日從代庫出發的日軍第55師團於15日夜向良禮彬的英軍發起進攻。但英軍在發現日軍前進時即已向北退避,日軍遂轉爲追擊,跟蹤北進。18日英軍通過大橋附近警戒陣地後,日軍第55師團第143聯隊的先頭部隊亦進至大橋以南,但受到警戒分隊的突然襲擊,被迫後退。入夜,日軍以小部隊繼續攻擊,警戒分隊逐次向掩護陣地撤退。19日10時,日軍佔領彪關。
20日晨,日軍第143聯隊步、騎兵約500—600人向彪關河北騎兵團掩護陣地攻擊。守軍集中火力實施突襲,將其擊退。16時左右,日軍集中全力發起猛攻,經激戰後騎兵團因傷亡過重,被迫逐次向北轉移,僅留步兵、騎兵各1個連繼續據守陣地阻擊日軍,以掩護團主力轉移。騎兵團撤至東籲以北休整,並擔任維持後方交通。21日,日軍擊退騎兵團留置的2個連後進至鄂克春前進陣地前。
當日軍接近東籲時,最高統帥於20日上午以“手令”形式指示在臘戍的軍委會駐滇參謀團:“派1師至東定吉(一譯唐得文伊)、阿蘭廟(阿蘭謬)間地區,作爲普羅美方面英軍總預備隊,專備反攻”,“我軍在同古(東籲)、平滿納方面陣地之兵力,應以現有者爲限,我軍決戰地區必在曼德勒附近之要旨切不可忽略”,“同古必須死守,英軍在普羅美未撤退以前,我軍決不能先撤同古陣地”。
同古,這座緬甸東籲王朝時期的古都,即將迎來一場激烈的戰火——
3月21日,史迪威將軍在臘戍以緬甸地區中國遠征軍指揮官的名義下達作戰命令:
1.由仰光北進之敵第33師團,截至3月19日止,其先頭已在沙耶瓦底北側地區,與英軍一部戰鬥中;由勃固北進之敵第55師團,截至現在止,其先頭已在彪關附近,與我第5軍騎兵團戰鬥中。
第6軍方面泰國境內之敵大部分爲泰軍,其先頭部隊在泰緬國境各要道與我第6軍警戒部隊對峙中,其主力似集結於清來(清萊)迄南邦之線。另有敵軍第16師團,似集結於清邁附近。
2.英軍預定在卑謬南方地區拒止由仰光北進之敵,其在東籲及毛奇方面之部隊將陸續轉用於卑謬地區。
3.我軍決在東籲附近拒止由勃固北進之敵,並與英軍協同作戰。其兵力部署如次:
(1)第200師及第5軍直屬部隊,暨第6軍的暫編第55師主力,歸杜軍長指揮,擔任東籲方面的作戰,暫編第55師應即由現地向飄背附近輸送。
(2)第5軍的新編第22師即由曼德勒開東敦枝附近,歸軍直接指揮,準備支援卑謬方面的作戰。
(3)第6軍方面,就現在部署,準備拒止由泰國方面來攻之敵;但毛奇方面,仍應依參謀團原定計劃,派暫編第55師的一部接替緬第13旅之防務,並在該方面確實佔領要點、構築工事,拒止來犯敵人,以掩護東籲正面我軍的左側背。
(4)第96師爲總預備隊,即開曼德勒附近,歸餘直接指揮。
4.餘現在臘戍,今晚進駐眉苗。爾後一切報告均向眉苗及臘戍參謀團投送。
史迪威雖然甩着自己的參謀班子前進到眉苗,但是他卻把劉建業留在了臘戍,說是由劉建業統一協調後續部隊的抵達和開拔。
劉建業對於這個命令深感疑惑,這種差事其實應該是由軍需官負責就可以了,完全沒有必要由劉建業來親自出面,況且,對於這一類事務,劉建業根本就是門外漢。
對史迪威的命令感到不解和不滿的劉建業正想去親自找史迪威問個明白,剛走到走廊上,就遇見了已經被史迪威點名要去負責警衛通信、交通聯絡、內部勤務工作工作的王楚應上尉。
“劉軍長,你這麼着急是有什麼事情嗎?”王上尉問道。
“我是要去找史迪威將軍。他帶着參謀班子要去眉苗,卻把我單獨留在臘戍,要我負責部隊的迎來送往。我要向他說明白,我來這裡是要打仗的,不是來當知客僧的。如果他不能收回這個命令,我就主動辭去這個職務,要求把我調到一線去作戰,哪怕讓我去當一名普通步兵也行。”劉建業帶着一些不滿說道。
“將軍剛下達這個命令的時候,許多人也都不理解,我也專門問過他。他說你和他的戰術思想不一致,你不贊成他的反攻計劃,主張集中部隊堅守曼德勒。他不能讓你破壞他的作戰意圖的實現。還說你和參謀團的林團長在飛機上說的那些話,他都聽見了。”王上尉說道。
原來如此,那個固執的老頭,這是在有意識的清除身邊的不同意見者。劉建業聽了以後恍然大悟。
本來,按照軍事學的常理,進攻是打擊敵人的最有效手段,防禦雖然也可以打擊敵人,但是總歸相對來說要消極一些。但是,戰場上進攻和防守是要看具體情況而定的。什麼時候可以進攻,什麼時候必須防守,這是事關整個戰局和部隊的大事。
日軍可以說是來勢洶洶,英軍退守仰光西北的普羅美而將普羅美以東,從同古直到景東的長達一千公里的地區,交給中國軍隊接防。中國軍隊又在英國錯誤的情報之下,將第六軍分散與虛擲在泰、緬邊界的防線上,佈置陣地以防範日軍與泰國軍隊的進攻(英軍在緬甸的情報工作,可以說是亂得不成章法);而仰光北部的重鎮同古地區,則由中國軍隊第五軍佈防。緬甸的鐵路系統在日軍鼓動緬甸人民游擊隊的破壞下,已經陷入癱瘓,部隊的運輸十分困難。這個時候部隊能否按時到達同古前線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按照原先最高統帥確定的原先防守緬甸的戰略是,中國軍隊應在同古以北的平滿納地區,設置陣地,與日軍進行決戰,若是決戰失敗之後,將轉進到緬甸中部的曼德勒,再對日發動會戰,最後則是防守(日本陸軍是世界上首先在熱帶叢林使用戰車與機械化部隊作戰的部隊,因此日軍在南洋作戰中,獲得空前的成功。)緬甸北部的戰略重鎮密支那,作爲控制經由印度進入中國最後通路的防線。但是,最高統帥這時候發現中國軍隊在緬甸的防線已拉得太長,兵力明顯不足,因此又抽調原先留在雲南邊境的六十六軍,進入緬甸,在曼德勒與臘戍佈防。最高統帥爲此特別告訴史迪威,中國軍隊最快要到當年五月,才能完成兵力的集結,同時中國軍隊的兵力與火力不足以與日軍正面爭鋒,要巧妙的運用地形依託來靈活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