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裡的天氣,漸漸溫暖起來,寒冬即將過去,春天快要來臨。
就在農曆正月十五剛過,我們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總書記,逝世了。
我是屬於後知後覺的人,這幾天比較忙碌,沒時間去看報紙,也沒有收音機,等我聽到這個消息,已經是很晚的事情了,學校要組織每個班級看總書記的遺體告別儀式,我才突然發現,1997年的中國,在我眼裡的第一件“大事”,終於發生了。
當老師宣佈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先是一愣,接着腦海裡是一片空白,我知道總書記是在這一年去世的,可是十年的時間間隔,我的腦子裡並沒有記下太多東西,我只記得他老人家去世是在1997年,香港迴歸之前。
打開抽屜,我小心地翻出自己的“大事錄”來,這是我剛“重生”時候記下的一些未來發生的,據我所知比較轟動的事情,人的記憶總是不太牢靠的,書面記錄總比腦子好使多了。
在第一頁,我所回憶的第一件事情,赫然是這樣的,1997年,鄧小平總書記逝世,沒有具體的時間,我也不可能知道具體時間。
再三確認了之後,我合上本子,鎖上了抽屜。
我這一顆“重生”的小石子,投身在歷史的洪流中,幾乎沒有引起一點漣漪,該發生的,總是要發生的,時間有它固有的道路。
歷史會變嗎?至少在我眼裡,現在還沒有。
班幹部們搬來了一臺電視,擺放在講桌上,以供大家觀看,這臺電視我有點眼熟,不久前我正在班主任家裡見過,這臺電視機已經非常陳舊了,還是黑白色的,不過這一切,一點也沒有影響到電視屏幕的質量,我們縣臺轉播的節目,效果非常好。
班主任站在門口,我們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教室裡安靜的很,只有電視上的哀樂徜徉在教室裡,沒有一個人說話。
“起立,默哀三分鐘。”到了關鍵時候,班主任大聲說道。
每個人都站了起來,每個人都站的很筆直,全班所有人的視線,都集中到電視上來,總書記靜靜地躺在水晶棺中,面貌和藹,彷彿睡着了一樣。
三分鐘的時間,似乎很短,180秒鐘,很快就要過去了,不過在我眼裡,卻是十分的漫長,在我肅穆站立的同時,很多事情,很多想法,都浮現在我腦海裡。
偉人,又走了一個。
我突然想起自己以前的那次,也是在這個教室裡,也是這一羣學生,大概也是這個時間,那時“真正”17歲不到的我,想法和現在的我是多麼不同啊。
那時候,總書記的名字,在我的腦海中,只是三個字,我只是按照學校老師的說法,站了幾分鐘,沒有說話,然後似乎什麼都沒有了。
現在呢,很多詞彙,都不能形容我對總書記的尊敬和仰慕。
一位偉人,改變了一代人,改變了一個時代,也改變了中國。
至少,在着期間,中國經濟是發展了很多,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我也是其中的一個小小受益者,如果不是改革開放的話,我能不能上起學,這是一個問題。
三分中的默哀時間結束,電視還開着,下面是一些國家領導人的鏡頭,同學們各坐其位,有人開始竊竊私慾,教室裡的安靜消失了。
“你怎麼還站着?”石明逸推了推我道。
這是我才從沉思中回醒過來,環顧了一眼教室,只有我一個人還孤單單地站着,即使是班主任,也是找了一把椅子,坐在了門口。
我苦笑了一聲,搖了搖頭,坐了下來。我的位置在最後一排,沒什麼人注意到我的反常。
我也不明白自己到底是什麼想法,只是,多了十年的閱歷,使我腦海中的念頭,肯定和我的這些同學們不一樣吧。
我覺得自己的想法有些沉重。
“你是怎麼了?好投入啊。”石明逸小聲問我道,電視節目正在播放着,班主任坐在前面,教室裡還沒有人敢大聲喧譁。
“是啊,”我嘆了一聲說道,還有些話我沒有說,我覺得即使自己說了他們可能也不理解,不過我也很想知道他們的想法,“你好像沒受怎麼影響啊?,明逸。”
“當然了,和我有什麼關係?”石明逸說道。
剎那間我無言了。
上午沒有安排課程,我們看了半天的遺體告別儀式,直到放學,學校組織的活動纔算結束,即使在吃飯的時候,學校廣播臺上放的也是濃濃的哀樂。
“小浩,你今天好像很沒精神啊。”張長海笑着說道,中午吃飯的時候,他和我蹲在一個地方,我們周圍還有很多同學,大家都在議論這件事情。
“是嗎?我怎麼不覺得呢。”
“呵呵,一整天苦着臉,你在想什麼呢?”張長海問道。
“沒想什麼,就是想了想總書記逝世的事。”我回答道。
“這是你能想的事情嗎?有別人操心就夠了,我們這些小人物,想了又沒什麼用,沒我們什麼事情。”張長海說道,他顯然是不明白我的意思。
“也是,你說的很對。”我說道,雖然內心裡我並不同意他的說法,總書記逝世和一般的百姓們是沒什麼關係,可是我呢,我卻能從中得到許多信息。
我和張長海是不一樣的,我是“重生”過的人,我總是感覺,自己的一舉一動變化了很多,可能也會引起我所知道的“歷史”變化,現在我才知道,大事件不是一個小人物所能改變的。
“呵呵,小浩,少想點吧,我總覺得你想事情太複雜了,有些事情不是你想象中的那個樣子。”張長海說道,“這是你的優點,也是你很大的缺點。”
“是嗎?”我喃喃自語道,並不是在反問我的朋友,我是在問自己。
接下來的幾天,幾乎所有的電視節目,報紙雜誌都詳細報道了這件事情,我所在的學校比較封閉,報欄處也全是這樣的新聞。
我在學校的小書店裡買了幾份報紙,打算珍藏下來,其中的意義只有我才知道了,十年之後,這樣的資料,一般人已經很難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