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分析局勢,險惡難避

旖景當晚就將康王妃的話告訴虞渢。

“康王妃特意提起西樑慶氏,我想應當是太后與她商議過,聖上必然有意讓宗室女兒與西樑和親。”旖景臉上一片陰雲:“真要讓安然遠嫁西樑,以後豈無再見之時?更不知那慶氏子弟品性如何。”

虞渢也是眉心緊蹙,沉吟了好一陣子才說:“宗室女兒並非平樂與安然兩人,顯然太后卻是在她們之間擇選……似乎和親一事並不簡單,竟似限定親王之女。”

太宗登基之初,三位親王皆涉奪位,兩個死於先楚王劍下,一個被困於禁宮,享親王爵位世襲罔替唯有楚王。

後太宗又封康王親王之爵,及到眼下,又有福、榮兩位親王。

不過福王與榮王還沒有子嗣。

旖景並不瞭解西樑之政,虞渢卻知道一些,先解釋了三姓執政的事,又分析道:“西樑與大隆所遵禮法有些出入,比如除國君、三姓,普通貴族不能納妾,若貴族官宦與家中侍女生下庶子,不僅不能記名族譜,任官入仕,在家中地位也似僕從,不受認同,除非正妻嫁後十年無子,才允許認婢生女爲嫡,可必須處死生子之婢。”

也就是說,西樑十分重視嫡庶,貴族男子縱然可以有諸如“通房丫鬟”這類,卻連妾室都名位都得不到,所生子嗣也是奴婢,不但無權繼承家產,還得任由主母驅使。

“三國結盟建立西樑政權時,就有約定,王位只能由宛氏嫡子繼承,若無嫡嗣,便將實行嫡女子繼或嫡女夫繼,也就是說西樑太子薨逝之後,享有王位繼承權者只有三皇子抑或金元公主之夫婿嫡子。”虞渢說道:“可那一世最終繼位之人卻是清河君這個庶子。”

旖景努力消化着西樑這匪夷所思的王位繼承製度,也跟着分析:“三殿下必然不可能去西樑稱王,但若依西樑祖制,也應是金元公主之夫被立爲王儲。”

“依據西樑祖制,若行嫡女夫繼,金元公主之夫需得在胡、慶二姓中擇選。”虞渢說道。

旖景恍然:“也就是說,無論嫡女夫繼抑或嫡女子繼,西樑王姓會落別家。”

“沒錯,西樑王必是不甘,當年三皇子出使西樑,想來應是聖上欲支持西樑王維持宛性統治,以震懾胡、慶兩家,西樑王更或打算着廢除三姓治政,讓王權得以統一。”虞渢眉心焦慮更重:“清河君已死,不知死因,可這時聖上打算讓宗室女兒與西樑慶氏和親……決不會是支持胡氏,應當也是受西樑王所請……應是胡氏已無適婚嫡子,慶氏嫡子若娶我宗室女兒,也會喪失婚配公主的資格。”

旖景尚還理不清腦子裡這團亂麻,又聽虞渢說道:“西樑王這是想立金元公主爲儲!”

也就是說西樑將有女王誕生!

“可是公主也必須婚配,難道說她的子嗣不依夫姓而依母姓?”旖景只覺震驚。

其實這就相當於有的家族因無男子唯有女兒,於是招贅,將來的子女也隨母姓。

“宛氏一族堅守國姓不易只是基本,想來最終目的還是要打壓胡、慶兩大家族,使西樑王權一統不受牽制,要達到這一目的,就不能實行嫡女夫繼,而金元公主之夫若非出自胡、慶二姓,也沒有資格成爲王儲,可金元公主年才及笄,尚未婚配,當然無嫡子能繼承王位。”虞渢手指輕敲案几:“若嫡女夫繼不能實行,又沒有其他繼承人,也只能讓金元公主繼位。”

將出女王統治國民雖讓人震驚,卻已是西樑王無可奈何的選擇。

“可慶氏豈能不知宛氏的圖謀,所以西樑王只能求助聖上,我大隆國強勢重,慶氏不敢不叢,更或許……慶氏會以爲娶大隆天子信重之親王女爲妻,有助於他們與宛氏抗衡。”虞渢輕嘆:“所以不是平樂,就是安然,而天家顯然更偏向安然,康王妃這時打算將平樂嫁去魏家,也是擔心天家會改變主意。”

虞渢起身,負手在屋子裡徘徊一陣:“平樂性急魯莽,而西樑政局爭鬥激烈,她並不適合這般夾縫求生,太后到底是康王妃的姑母,想來也不願看平樂身陷險惡,無論太后或是聖上,當然會覺得安然更加合適,楚王府受天家信重,安然是父王唯一的女兒,慶氏纔會心甘情願接受,不過他們卻不知安然不受父王憐惜,只怕太后與聖上也會以爲父王與我不會爲安然考慮,安然遠嫁西樑,楚王府並不會因此助益慶氏。”

旖景只覺得心驚膽跳:“慶氏既有野心,將來只怕會與西樑王室勢成水火,可聖上必然不會襄助慶氏,安然那時又將如何?”

還能如何,一個拋家遠嫁別國的女子,沒有任何倚仗,當被夫家明白過來全無利用之處……就算慶氏“仁慈”不會難爲安然,一旦宛氏掌握先機剷除二姓,必不會留下後患。

就算顧及安然是大隆宗室女兒,留她一條性命,或能送返大隆,於女子而言,處境也是淒涼慘淡。

“安然性情軟弱,更不適合這般險惡局勢,決不能讓她和親。”旖景也急得坐不住:“要不咱們先下手爲強,我看殷家不錯,雖殷大人功利,可殷太太甚是慈和,殷永也的確才品兼俱……”

“晚了。”虞渢微微閉目,搖了搖頭:“恩封郡主的詔書已經擬定,還是讓大舅兄執筆,就沒有瞞着咱們的心思,在這當頭爲安然議親,就是告訴聖上我們已經發現蹊蹺,並有違旨之意。”

旖景怔住。

倘然這樣就能讓安然避免厄運倒可一試,不過觸怒天家,說不定非但不能挽回,更會讓事態惡化。

“這事容我好好想想,下旨賜婚之前,聖上與太后應當也會與楚王府商量,在沒有坦然意會之前,咱們什麼都不能做。”虞渢語調低沉:“還有平樂的事……我明兒個就與魏先生先面談,若魏先生也有此意,咱們得竭力撮合,康王眼下是宗人令,聖上對他已有信重,康王妃又是太后的侄女,若這事真能圓滿,康王妃也會領情,或許能爲安然轉寰一二。”

這一晚上旖景更是睡不安穩,翻來覆去琢磨着許多“陰謀”,一時懊悔着昨日還不如讓秦妃趁願,就算安然擔着個跋扈不睦的污名兒,也就是被人議論兩句,總好過遠嫁別國身隱險惡,卻醒悟過來就算這樣,聖上若執意賜婚,也不會在意那些流言蜚語,到頭來只是白白讓安然受人非議,並不能避開厄運。

一時又想,莫不如干脆讓安然身患“惡疾”,不知虞渢還能否聯絡到江漢,江家父子既識毒草藥性,也許能想到辦法助安然矇混過去,正激動着想要喚醒枕邊人商議,忽地又想到清谷先生是御用太醫,若聖上較起真來令他給安然診治,清谷先生必然不敢違抗,輕易就治好了,聖上豈不懷疑是楚王府“抗旨”玩出來的花樣?

可憐世子妃絞盡腦汁也沒想到良策,直到寅正,虞渢欲上早朝,看她就像整晚未眠,十分心疼,把掙扎着硬要起來侍候更衣梳洗的賢妻摁在牀上:“別瞎折騰,還不好好歇息一陣兒,仔細誤了去與祖母晨省,安然的事還是先瞞着她老人家,別讓祖母也跟着憂心,你且寬心,無論如何我都不會讓安然身陷險惡,大不了聖上商量我的時候直言婉拒,聖上無非以爲我與父王皆不在意安然,倘若知道並非如此,只怕也會斟酌,楚州與西樑相近,楚州守軍又是我楚王府的親部,聖上也會顧忌楚王府爲了安然私下助益慶氏奪權……倘若聖上直接下旨賜婚,我也有辦法……既然聖上與太后這時諱莫如深,想必還沒拿定主意,大有轉寰,再者和親的事若無西樑來使,天家也不會莫名提及有損大隆國威,總之這事並非燃眉之急,形勢還不明朗,多想無益。”

旖景實在睏倦,得了安慰之後倒迷迷糊糊睡了一陣,辰初起身去榮禧堂,卻見安瑾帶着個小丫鬟在花苑裡滿面憂愁地散步,遇上她也只是屈膝一福寒喧兩句就藉故離開,旖景倒望着安瑾的背影發了好一陣愣,想着她與安然都是生於富貴,兩人卻各有各的艱難苦楚,心下越發沉重。

旖景卻不知安瑾也是一晚不曾安睡。

原來是虞棟昨日歸來,才聽說安瑾被安然與旖景聯手“欺負”,連忙一問究竟。

安瑾自是抹着眼淚哭訴了一番,尤其當說起抱琴時十分委屈:“那是父親給我挑選的丫鬟,一貫盡心,卻這麼被嫂嫂發賣,都是我沒用,護不住她。”

虞棟只好安慰女兒:“丫鬟而已,爲父再爲你挑個好的……瑾兒放心,爲父不會讓你白受折辱,將來必會爲你出了這口惡氣。”

安瑾聽了這話後越發心慌,猶豫了一陣才說:“我也有錯,嫂嫂原來待我也親善,可自從她與長兄成婚,就有些疏遠,反而是待二姐更好,我心裡纔不樂意……父親,這回一鬧,嫂嫂連國公府都不讓我再去,將來一定越發冷落排斥我,祖母又偏心,只聽嫂嫂的話,我一想到心裡就不自在……這到底是在王府,不是咱們自己的府邸,莫如父親乾脆請旨立府,您既然有爵位,這要求也是合理合法,在將軍府裡,纔不會有人在給我氣受。”

安瑾一片苦心,這是看出了虞棟心懷怨恨,不好直勸,委婉提出立府另居,就此與王府秋毫無犯,她希望如此,也許將來纔不會眼看着父親身敗名裂。

哪知虞棟卻根本沒有體會,頗帶着些不耐,只安慰安瑾:“別說傻話,且忍耐些時候,爲父總不會讓你一直受屈,你若是不自在,遠着長房那些人就是。”

安瑾心裡冰涼,曉得父親這是執迷不悟,可她的確沒有別的辦法。

就此安瑾便固步自封,再也沒去關睢苑與落英院,就算到榮禧堂晨昏定省也是寡言少語,只偶爾去西苑芷娘處坐上一坐,就算遇見安然,也是客套生疏地見禮後就擦肩而過,不明就理的安然好一陣嘆息,不知安瑾怎麼會突然變了性情。

不過七、八日後,二月上旬,恩封安然爲嫺順郡主的詔書果然頒發,次日旖景陪着安然入宮謝恩,太后依然沒有半點表示,只贊安然恭順乖巧,她實在喜歡,再者楚王與虞渢輔佐君主立有功德,恩封安然也是體恤功臣之意。

旖景得了虞渢的囑咐,自是沒有表露出來不安,不過與太后閒談之時透露出不少楚王與虞渢對安然的重視之意,又對安然表現出十分親密無間。

而太后瞧見安然對旖景的態度,的確是信任親厚,不由也有些若有所思起來,話就漸漸少了。

可巧這日康王妃也進宮來,並未避忌旖景與安然在場,笑着說平樂姻緣將定,魏侍郎已經請了官媒提親。

旖景只聽虞渢說過魏淵當知平樂有意,倒答了句“不負郡主雅意”,這就是贊同的意思,虞渢還琢磨着修書往冀州,先與魏鴻儒交待一句,哪知魏淵竟是這般迫不及待。

太后聽說這喜事,深詫平樂那般跋扈還有人敢娶,倒沒說什麼,頷首笑言魏家也是詩書名門,不虧平樂,這婚事極好。

旖景心裡略重,她也不希望平樂去西樑和親,但看太后的意思,已是徹底放棄了平樂,那麼只剩安然最是適合,不知她家閣部的法子管不管用,能不能讓安然避開險惡。

便有些心神不寧,又聞“咣噹”一聲。

旖景幾乎以爲是自己失手砸了茶盞,下意識就要賠罪,卻見一邊如姑姑忽然雙膝脆地,面孔埋得看不見一分情緒,只聽她嗓音微顫。

“奴婢失禮,請求太后、王妃恕罪。”

第四百三十二章 不甘吃虧,直言分家第七百零二章 兩對父子,一樁驚聞第九十章 正面交鋒,勝負難料第一百二十九章 傳花擊鞠,舊怨新仇第五百七十章 虞棟陷獄,皇子索恩第五十一章 畫中因緣,項圈易主第兩百五十九章 巧“斷”疑案,蘭心“晦”質第四百三十三章 牆還未倒,避之不及第七百一十六章 針鋒相對,固執不讓第四十二章 巴掌甜棗,俱都給之第七十四章 水蓮庵裡,委實風流第一百零一章 疏漠不再,關切依然第七百七十六章 黃恪被擄,董音受逼第兩百七十五章 孟高平冤,殿下“倒戈”楔子第七百六十四章 再行試探,將要團圓第兩百四十八章 暴雨如晦,左右兩難第四百六十九章 犧牲小我,顧全大家第一百六十八章 唯願灑脫,無奈世事第二十章 忽得啓發,設計識人第一百六十一章 倉促之間,吐露情意第十九章 猝然重逢,果然隔世第一百一十五章 伴駕行宮,勃然而怒第五百九十章 致勝心腹,故人遠歸第四十一章 突生禍事,馬*婚第六百七十八章 先得主動,慈安生疑第四百五十章 離家出走,姐妹交心第四十八章 忠勇婢女,引發傳言第七百六十三章 秦楊二女,誰更“諸葛”第五百八十九章 一石二鳥,黃氏顯妒第兩百二十一章 有人中計,有人隱忍第六百一十一章 無情殺戮,冷厲逼問第十八章 摁捺不得,人心思動第五百五十九章 機密外泄,決意廢儲第四百零七章甄府賞菊,鬱集黃氏第一百五十一章 揣摩人心,肯定陰謀第五百八十九章 一石二鳥,黃氏顯妒第五百三十八章 數樁喜事,又有恩封第四百一十五章 朗星明月,各憑手段第兩百一十三章 迷霧揭開,驚聞真相第二十八章 噩夢驚醒,道出真相第七百一十九章 大廈將傾,厚聘富嫁第五十章 反輸爲贏,酒肉結交第一百八十章 痘疹之疾,抑或陰謀第六十二章 再遇高閣,悲喜難明第六百四十六章 衛冉滲入,肖蔓遭疑第四百一十章 勸言留生,何爲夙願第七百五十六章 錢江伯府,緊接“出局”第七百六十九章 辛未事變,久醞即發第三百五十五章 抽絲剝繭,夏夜繾綣第四百八十一章 蠢人無敵,可惜安瑾第兩百九十五章 真兇現形,西樑紛爭第兩百五十章 爭分奪妙,不及辭別第十一章 當年學堂,驚見舊跡第四百七十三章 候府闔牆,縱容之禍第三百九十七章 皇后問責,除族離家第五百四十八章 珠胎暗結,動手清算第四百一十五章 朗星明月,各憑手段第三百四十一章 據理力爭,領命施罰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是一年,芳林宴開第一百三十一章 對峙雙方,狡言不斷第六百八十三章 又生對策,婚事仍懸第兩百四十八章 暴雨如晦,左右兩難第四百六十章 明月之見,良禽擇木第五百三十四章 媚娘香夭,玉郎陷險第四百五十九章 不甘受辱,偏遇輕視第五百九十六章 暗中舊情,福王審案第七十一章 盛夏一日,再往佛寺第一百七十九章 箇中真相,委實驚心第八十二章 逼迫之辭,徹底否定第三百四十一章 據理力爭,領命施罰第三十二章 郎如青竹,女若幽蘭第兩百二十二章 福王慰妻,兩妃爭強第四百九十七章 脫離掌控,怎生收場第一百九十三章 世上之事,原難兩全第六百八十章 “頑劣”六郎,新婦投繯第兩百四十章 闌珊之處,曾住何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對峙雙方,狡言不斷第六百零六章 發現屍身,卻令毀容第六百六十章 脫身禁苑,銷聲謎局第兩百六十八章 心絃幽寂,爲一人吟第五百三十七章 晴空如洗,惡浪暗來第三百九十五章 低估癡心,當頭棒喝第兩百六十九章 當面過招,請猜勝負第一章 醒來豆蔻,愛恨重頭第一百一十八章 羅紋之意,灰渡之忠第五百二十八章 王府春宴,三娘意動第七百七十六章 黃恪被擄,董音受逼第七百六十二章 蘇公出徵,大君來使第四百四十一章 如此理論,忠義難全第六百零三章 惶懼劫數,再應當年第七百一十一章 王妃“中計”,入宮“和離”第四百五十九章 不甘受辱,偏遇輕視第二十九章 有人忠直,有人糊塗第兩百七十六章 舌燦蓮花,欲反黑白第一百章 心有抱負,強勢而立第十四章 疑惑乍起,變故悄然第六百一十八章 無顏自認,當真悲憤第兩百四十五章 瞎眼老嫗,張或是殷第一百六十六章 必死無疑,絕不饒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