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血色王畿
大冢宰大宗正和先王先後逝去,整個洛邑都沉浸在悲傷之中,就在所有人都以爲太子進會繼承王位,展開邦周新篇章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王子岸邀請太子進到他的宮中做客,太子進自然不會懷疑自己一向親近的兄弟,沒想到王子岸竟然在宴會之中安排了刀斧手,果斷而殘忍的弒殺了自己的兄長太子進。
其後率領着已經效忠自己的一支軍隊,在王宮之中瘋狂殺戮,將整個王室近支屠戮一空。
那一夜,整座王畿都籠罩在血色之中。
王后楚羋在楚國精銳的保護下連夜出奔,逃往楚國。
翌日,四方諸侯留在洛邑之中的聯絡使臣們纔得到這個消息,紛紛將這個驚天變故報告回去,整座王城都在王子岸的屠刀之下瑟瑟發抖。
不過王子岸並不是殺人狂魔,他殺的所有人都是有政治目的的,所以這些使臣很快就接到了來到王子岸的安撫,漸漸放下了心。
洛仁在趕往洛邑的路上,接到了這個消息。
“國君,鎬京城傳來消息,王子岸發動政變,弒殺了太子進和所有王室近支,根據傳來的消息,三代以內的王室就只剩下他一人了。
王后楚羋已經在楚國精銳的保護下逃往楚國,現在洛邑在王子岸的控制之中。”
這個消息宛若雷霆一般,直接將洛仁劈的愣在原地,他嘴脣微微顫動,彷彿想要說什麼。
“噗!”
鮮紅的血直接噴出,洛仁竟然氣急攻心直接暈了過去,近臣連忙將他搖醒,洛仁悠悠醒來,已經是滿臉淚水。
“素王啊!這是天要亡我邦周嗎?洛國付出那麼多的犧牲,最終換來一個這樣的結局,仁不服啊!”
前一刻他還暢想着再積累二十年,就率領着晉楚齊洛鄭穎六國聯軍,配合着秦國將佔據祖宗宗廟的西戎徹底趕走,完成光復大業。
結果下一刻就傳來了這種毀滅性的消息,王子岸動手很快,沒有火併,所以王畿的實力損失不大,但天子最重要的法理他卻毀滅了個一乾二淨。
天下諸侯誰會服他?
沒有威望,調動不了諸侯,還妄談什麼返回祖地!
邦周的國祚將會不可避免的衰落下去,這讓洛仁感到恐懼。
洛國和邦周的命運綁在一起,邦周滅,洛國亡,他嘶啞的聲音中滿是不甘。
沒人會想到,姬服因爲太過悲傷,操勞洛成的葬禮以及後續直接病倒,竟然把這件事情忘了。
或許他從內心深處,也不想因爲莫須有的猜測,就殺死自己的兒子吧。
“國君,現在怎麼辦?我們還要去洛邑嗎?”追隨洛仁而來的家臣有些不知所措的問道。
洛仁狠狠地拍了一下車架,痛聲道:“王子岸,一個弒兄奪位的逆賊,踐踏宗法,毫無德行的人,孤怎麼可能去輔佐他呢?”
“那我們要去討伐他嗎?”
洛仁頓了一下,恨聲道:“先王只有這兩個兒子,先王自己也沒有兄弟,他還將所有的王室近支都殺了個乾淨,即使是誅殺了他,還能讓誰登基呢?
這位王子,敢於做出這樣滅絕人性的事情,是因爲對洛氏的行事風格很是瞭解,他有恃無恐的底氣就在這裡啊。
他殺光了王室所有可以繼承王位的人,孤也沒有什麼辦法了,回洛國吧。”
洛仁想的沒錯,王子岸自己清楚,天下諸侯之中,絕大部分都是利益爲先,只有洛國威望高,行事以宗法綱紀爲先。
但洛氏雖然維護宗法,優先級更高的是邦周社稷的存續,只要將邦周社稷和他綁定到一起,他就立於不敗之地。
現實果然如同他所想的發展,洛國沒有對他動手。
“國君,王子岸踐踏宗法,如果不做出反應,恐怕無法交待啊。”
這件事情發生之後,天下都會看洛國的反應,如果真的什麼都不做,難道不是告訴天下人,宗法就是個笑話嗎?
洛仁有些無力的揮揮手,道:“以後王畿孤不會來,以最嚴厲的口吻斥責王子岸,洛國對王室的朝貢也停掉。
將消息傳出去,洛國百年不朝周。
以後好好發展洛國吧,王室就是一灘爛泥,靠他們撐起大旗是沒戲的。”
有些心灰意懶的說完,洛仁開始讓家臣給四方諸侯寫信,“先向四方諸侯發一封信,說孤德行淺薄,能力不足以擔任天子的卿士,所以不去王畿洛邑任職,讓天子另外選擇。
第二封信再言辭激烈的譴責王子岸弒兄,洛國百年之內不會再向王畿進貢。”
至於不爲太子報仇,理由就很光明正大了。
雖然經常說儲君也是君,但這只是尊敬的說法,程序上,太子進的確還不是君。
既然不是君,那麼諸侯就沒有爲他復仇的義務。
況且王子岸是真的狠,他把有可能威脅他王位的王室全都殺了,就連洛侯都必須要捏着鼻子認了這個王。
家臣們只覺得這兩封信非常妙,不會對洛國造成什麼影響,他們根本不懂洛仁的心情。
很多人覺得沒有必要這麼幫着王室,但是洛氏是不得不幫,這是在宗廟之中,和老祖宗再三確認過的。
雖然老祖宗語焉不詳,但深深地陰霾卻印在每一任洛氏家主的頭上,邦周是不同的,這是洛氏發家的王朝,因果糾纏之深,是難以想象的,想要棄之如敝屣,那是做夢。
這麼多年來好不容易纔將邦周的國勢稍微振興了一點,王室的軍隊也漸漸的恢復元氣,說不準就能直接殺回鎬京祖地了。
結果現在被王子岸全都毀了,心灰意冷之下,他甚至覺得邦周的天命已經不可挽回,只是希望能夠多維持一段時間。
洛國的實力現在恢復的不錯,但是公族子弟的大量犧牲,不是短時間之內就能補充回來的,洛仁覺得現在要專注國內了。
這件事很快就傳到了各國之中,各個諸侯國的反應都不相同。
晉國和齊國幾乎同時痛罵王子岸,這兩個國家對邦周之間的綁定雖然沒有洛國這麼強,但他們同樣是受益於王室的。
見到洛仁的反應之後,稍微想了想就明白了洛仁的顧慮,沉默一番之後,兩國國君都選擇了和洛國一致的做法。
先是譴責,然後立刻停掉了對王室的進貢。
雖然懾於王室現在還不錯的實力,沒有拒絕承認王子岸的王位,但很明顯是不準備與他有什麼接觸。
秦國接到了洛國不朝周的信息,秦伯造非的表情很是奇怪,他有些感傷,又有些高興。
洛成和天子是秦國的恩人,這些年秦國的發展,這對君臣的支持功不可沒。
但同時這又是一種深深地束縛,就像是拴着風箏的那條線一樣。
而且洛氏一直都想要返回祖地,這與造非對秦國未來的展望是衝突的,尤其是鎬京城的產出,他早就想要截留了,但是之前實在是不敢。 “王室之人不准他們過函谷關,鎬京城的年貢停掉,算是報答先王對秦國的恩情吧。”
說完這句話,造非走出了大廳,他的嫡長子跟隨在他的身邊,望着遼闊的天空,造非還是忍不住大聲的笑了出來。
“問勻,這是上天要將這片土地賜給我們啊,等孤薨了,你要繼續率領着秦人在這片土地開拓。
宣公曾經說周人失去了這片土地,沒想到一語成讖,現在這片土地要屬於秦人了。”
穎國,洛成的弟弟洛仲數被封在這裡,他的反應和洛仁幾乎相同,先是氣的吐血,但是緊接着他就反應過來。
楚國恐怕要北上了,作爲王室的屏障之一,他有些糾結要不要出兵幫助王室。
這幾國好歹都還算冷靜,跟隨着洛國的腳步,只是將這件事冷處理。
但楚國可就冷靜不了了,擁有楚國血統的太子眼看就要登上王位,居然直接被弒殺了。
幾十年的投資都打了水漂,這怎麼可能不憤怒呢?
不僅僅楚王,所有的楚國臣子幾乎全都心態爆炸。
這些年楚國除了拿了申國和隨國幾座城池之外,一直沒有進攻這幾個漢水姬姓國,而是向着東南方向的淮夷區域拓展。
他們就等着太子進上位,開始給楚國謀劃好處,結果現在突然沒了。
誰能咽得下這口氣呢?
楚國高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一致通過了起兵的決策,毫不猶豫,毫不拖延。
至於洛宴的意見?
他第一個倡議伐周的!
洛氏子弟一向對自己的身份擺的清楚。
洛仁直接原路返回,沒有去殺王子岸爲太子進復仇的原因很簡單。
太子進還不是王,而他已經是洛侯了,所以兩人之間沒有直屬的君臣關係。
洛宴也是同樣的道理,他現在是楚臣,這件事情楚國吃虧太大,而且當初就是他代表王室給了楚國承諾。
現在楚王沒有絲毫怪罪,對他已經是非常大的恩典與信任。
所以他的態度是一定要擺出來的。
雖然他知道出兵不會有什麼結果,這些年王室的實力恢復的很不錯,即使經歷王子岸這件事,只要不是天下諸侯羣起而攻之,王室是能完全能應付的。
論做王的天賦,王子岸確實比他的哥哥要強,至少這一場政變稱得上快準狠。
漢水諸姬的反應與楚國完全相反。
實際上從從楚國和王室結盟開始,他們就有些慌了。
畢竟這幾個國家從建立開始的任務,就是爲王室防備楚國的,現在突然告訴他們,對面和我結盟了。
如果不是王室強勢,這幾個諸侯心態都要崩了。
這些年來,申侯等人可以說是備受煎熬,時時刻刻擔心被王室背刺,用他們來交好楚國。
這讓申侯、隨侯、唐侯三人心中對王室很是不滿。
雖然二十年年來,王室沒有這方面的意思,洛氏在王畿之中掌控大局,但這並沒有讓他們放下心來。
畢竟新的天子是楚侯的外孫,到時候肯定是偏向楚國的。
到時候王后再給他灌輸一些思想,他們這三個和楚國毗鄰的諸侯肯定要吃大虧。
沒想到王子岸直接弒殺了太子,這瞬間解了他們的後顧之憂。
不管其他諸侯怎麼看,申侯、隨侯、唐侯三人喜出望外的派出了國中大臣,攜帶者大批的貢品前往王畿洛邑,承認王子岸的王位。
天底下這樣的諸侯還是不少的,尤其是上一次利益獲得的不夠多的那些諸侯,都指望着新王上位能夠獲得更多。
面對着複雜的局勢和洛國暗中的表態,除了楚國,其他諸侯國也就偃旗息鼓,沒再聲張。
但是很多人都意識到,這種踐踏宗法制度的人居然能夠做王,一下子讓很多人心中活了起來。
洛侯不再擔任天子卿士,鄭侯敏銳的感覺到這是一個上好的機會。
鄭國是距離洛邑最大的姬姓諸侯國,在諸夏列國之中也有足夠的分量。
只要自己現在到洛邑之中支撐王子岸,那麼投桃報李,王子岸一定會回報給自己權力。
洛國雖然不朝周,但以鄭侯對洛國行事風格的瞭解,
最終一定會默認王子岸的王位,那麼一旦他能夠擔任執政,一定能爲鄭國獲得無數的好處。
雖然不可能獲得像洛國那種超然的地位,但這些年在洛成的執政之下,王畿的財富可不在少數,對於擴大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都是有極大作用的。
整個諸夏列國,晉國、齊國、洛國保持緘默,楚國怒而興兵,鄭國站隊洛邑,宋國、陳國伺機觀望,秦國、費國還在與戎人血戰,一羣小國惶惶不可終日。
這種詭異的氛圍,一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抑,將整個天下籠罩在其中。
……
對“血色王畿”的記載,周王朝官方史書中,對於悼太子進的薨逝緣由是懿王崩殂,於是傷心過度而死,所以最終僖王登基。
但是這種掩人耳目的手段太過粗糙,得益於洛氏皇族對史書的保存,我們能夠看到,很多諸侯國的史書中都明確記載了“岸弒太子進”。
這種直呼其名,不爲尊者諱的行爲,證明僖王的作爲嚴重挑戰了當時的道德底線。
從僖王弒兄開始,整個春秋的歷史都籠罩在暗殺的陰影之下,僅僅粗略統計有名有姓的諸侯就有上百位死於刺殺或者直接弒君,歷史徹底滑落向禮崩樂壞的深淵之中。
當然,這件事情最嚴重的影響莫過於洛國不朝周,這對周王朝的統治造成了沉重打擊,隨後各國諸侯的表態,證明了一件事情。
一旦洛國迫於周禮與周王室斷絕外交關係,周王室維持統治的整套體系都會在瞬間崩塌。
這也印證了筆者的觀點,被史學家津津樂道的所謂懿王中興,就像是建造在沙灘上的城堡,不過是在洛國付出血的代價之下的迴光返照罷了。——《周王朝興衰史》
春秋最經典的弒君環節開始,在接下來的三百年裡,大概會有一百多位國君死於臣子、公室子弟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