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帝國想要生存下去,便是要解決內憂外患,大唐帝國的內憂就是愈發激烈的政治鬥爭,在內部的爭端略微被蓋住之後,整個朝廷便將視線都轉向了外邊。
而恰巧在這個時候,吐蕃再次進犯了大唐。
在大唐剛剛建立的時候,周圍到處都是強敵,但是經過貞觀一朝的整治,現在大唐周圍的環境,已經是諸夏有史以來最好的時候了。
對於中央朝廷來說,周圍自然還是有敵人的,比如一直都被宰相們視作假想敵的燕王李恪,以及那些分封出去的諸侯國,但是對於大唐來說,卻實在是沒有幾個。
現在真正一直被李治所忌憚的只有兩個,一個是吐蕃,從永徽開始,吐蕃就和大唐經過了幾次戰爭,雙方都奈何不了對方,吐蕃下來就會被大唐打,大唐也上不去。
另外一個就是西域。
當初李世民在的時候,雙方達成了一致的協議,那就是尊奉李世民爲主,但主要是因爲李世民太強,而且他有天啓者的身份,所以西域玄門認可了他的身份。
但等到李世民去世後,西域玄門的態度就再次曖昧了起來,尤其是等到洛玄奘去世後,在神葬之後,聖女趙黛兒登上了玄門大祭司之位,西域和大唐間的態度就再次曖昧起來。
那個一直都被擱置的問題,再次被李治提了起來,那就是,誰纔是西域的精神領袖,誰纔是西域真正的素王之下第一,是玄門之主,還是大唐天子。
如果是李世民時期的話,那這並不算是一個問題,李世民有足夠的能力以及威望去取得地位,即便是如此,李世民實際上也在擱置這個問題。
李世民有深刻的政治智慧,他認爲非要去爭個高低上下是沒有必要的,他並不需要在每一個地區都至高無上,只要在大唐這個帝國體系中,他總能成爲斡旋的那個人,那他自然就是最至高的天子。
玄門之主的地位再高,沒有他的首肯,那西域的任何東西都過不了中原以及草原,未來還有其他的區域。
但李治的政治智慧就遠遠不如李世民了,他是非常想要在這個問題上,爭個高低上下的,畢竟他的父親太過於優秀,那他如果想要在未來大唐的歷史上,不成爲那個被忽略的君王,就要作出一番功績,就算是這份功績是表面上的,是他的父親爲了更長遠的利益而主動放棄的,即便是如此,他也要把這份功績拿過來,他必須完成開疆拓土才行。
在許多人的眼中,開疆拓土總是功績,但現實中卻不是這麼計算的,如果取得一份疆域,能夠在未來永遠的保存它,那自然是搶過來爲好,但如果取得一份疆域,會在很快的時間中就失去,在這個存有的過程中,帝國中央還必須不斷地失血,以及爲此而招惹不必要的敵人,陷入不必要的爭端,拖累整個帝國的運轉,那這塊土地就是沒有必要去取得的。
李世民在開疆拓土時,總是會考量這方面的因素,所以他並不是什麼土地都要,他進攻是爲了不讓被人進攻。
但李治不是如此,他去進攻,就是爲了炫耀武功以及讓世人知道,他有足夠的武功,當然,世人大多愚昧,看起來李治的武功就的確是不錯,但深究其中根本,李治的作爲是遺禍無窮的。
在永徽年間結束的時候,大唐在西域有過一場戰事,在戰後,洛玄雲就被調到了安北大都護府,大唐和西域都默契的沒有提這件事,就像是沒有發生過一樣,但實際上,所有人都知道,大唐和西域間,已經出現了裂痕,巨大的裂痕。
只不過雙方都很有顧慮,而且有大量的貿易在支撐雙方之間的交流,所以直到現在爲止,還沒有真正的在官方層面上進行對抗,打完之後,西域該復國的復國,大唐該收兵收兵。
誰都知道,戰爭可能就在下一次,但誰也不知道,下一次的戰爭什麼時候到來。
在這種情況下,吐蕃就抓住了機會,既然大唐和西域間的關係變差,那就不用擔心被兩面夾擊了,於是吐蕃再次下山,而此刻的吐蕃,正處於一個小巔峰期。
高原上的人口,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峰,雖然沒有具體的計算方式,但一定是超過千萬的,這已經完全是帝國的體量,當初的四大帝國,也只不過是這個體量而已。
這麼龐大的人口,加上氣候變暖而造成的畜牧業繁榮,讓吐蕃的戰爭潛力,達到了有史以來的巔峰。
更不必說,現在的吐蕃雖然是權臣在位,但這權臣的好處就在於,能夠真正的將國內凝成一根繩,再加上一位卓越的統帥,論欽陵,現在的吐蕃基本上滿足了洛氏一直以來所說的,統一天下的三要素。
要說這論欽陵,客觀來說,的確是生猛的很,這些年來和唐軍交手,普通的將領都不是他的對手,必須得唐軍大將出馬才行,而且目前爲止,還沒有人真正的讓他吃過大虧。
此番依舊是由論欽陵帶隊,吐蕃每次都會襲擾中原的涼州,其中的戰略意圖實在是過於明顯,就是爲了截斷中原和西域,無論是之後從商隊上獲利,還是斷絕雙方之間的聯繫,都是上上等。
大唐在青海道所設置的諸國,現在基本上就只能起到監督的作用,面對一個帝國的存在,這些國家就連緩衝的作用都起不到,甚至現在就已經有被滅的國家了。
不過或許是因爲吐蕃也並不是特別想和大唐撕破臉,所以對於其中的貴族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殺害,除了在戰場上碰到的,一般俘虜的貴族,都會用來交換贖金,對於比較貧窮的吐蕃貴族來說,這或許也是一種獲利的方法。
在意識到根本就不可能通過這些小國來抵禦吐蕃之後,大唐朝廷立刻就召開了一次針對吐蕃的特別軍事會議。
……
李治坐在上首,頗爲憤怒的說道:“吐蕃每次來犯,都會略我百姓,朕甚怒之,諸卿可有什麼辦法嗎?”
諸位將軍和宰相皆列在堂下,面對這個問題,其實能說的不算多,洛玄凌作爲宰相以及軍方大佬,當仁不讓的先開口道:“陛下,吐蕃的士兵,並沒有我大唐精銳,所依仗的只不過是高原而已,這是我大唐所熟知的。
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那談論如何解決吐蕃問題,就是一句虛言,或者說,不可能。
如果不是爲了徹底解決滅亡吐蕃的話,那便僅僅是要抵禦吐蕃,使大唐免受侵擾,那就只有兩個辦法。
其一,原青海道是西燕國的土地,之前就是用西燕國來作爲吐蕃和我大唐間的緩衝,現在如果在那裡重新建立一個大國的話,就可以作爲緩衝。
但大唐好不容易纔將那裡化爲郡縣,現在又再次建國的話,豈不是前功盡棄。
那便只有第二個辦法,那就是在青海道上建立城堡,而後駐軍,在那裡建立一個徹徹底底的軍事長城,然後沿着涼州等地,建立一整套的機動防禦措施,只要吐蕃出現,我大唐軍隊就出擊。
但這樣的話,耗費可能會多,就要看吐蕃和我大唐,誰先耗死誰了。”
封建制度花費低,郡縣制度耗費大,這是大多數人都清楚的,青海道那種地方,無論何時都註定是要吃中央財政的,無非就是吃的多一點,或者少一點罷了,洛玄凌所說的,實在是很難抉擇。
如果是李世民在的話,那李世民會果斷的選擇在青海道重新建立一個國家,對於李世民來說,任何不能長久保留的東西,都沒有必要耗費精神去管,只要榨乾它的利用價值就足夠了。
譬如青海和大唐,在流乾青海的最後一滴血前,大唐絕對不和吐蕃開戰,這就是李世民的想法。這種想法也可以用在突厥和薛延陀上,當初李世民準備讓突厥復國抵禦崛起的薛延陀,目標是一樣的,在流盡突厥的最後一滴血前,大唐絕不和薛延陀開戰。
洛玄凌的話再次讓朝廷上陷入了兩難之地,無論是封建,還是郡縣,都不是什麼好主意,尤其是封建,現在朝廷剛剛在蓬萊上投入了資源,而且周圍還有一大羣諸侯國沒有處理,現在還要在涼州這麼關鍵的地方,再封一個諸侯大國,李治做夢都得嚇醒。
他可不是他父皇那個戰無不勝的戰神,現在他燕王兄待在漠北就讓他感覺到相當的恐懼了,如果再有一個人留在青海,那他寧願面對吐蕃。
只能說幸好現在他已經遷都神都洛陽,就算是吐蕃的兵鋒真的突破防線,距離他也有千里之遙。
武曌對軍事上沒有什麼天賦,但她還是將目光投向了洛玄雲,問道:“陳國公,朕記得之前你和論欽陵交過手,你覺得我大唐應該如何應對?”
洛玄雲站起身抱拳道:“回稟天后陛下,論欽陵有古之名將的風範,但他也有缺點,那就是他出身小族,雖然天賦很高,但因爲前人的智慧不足,所以他許多東西,都需要自己的摸索,所以在許多的細節上非常的粗糙,臣以爲,只要派出沙場宿將,戰勝論欽陵並不是極其的困難。”
這便是洛氏對於論欽陵的判斷,對於論欽陵的天賦,洛氏是相當認可的,甚至認爲他的天賦完全不遜色於那些真正的古之名將,但一個人的成就,絕不僅僅看個人的奮鬥,還要看歷史的底蘊,就像是洛氏的底蘊,很多對於其他家族來說是終其一生都解不開的難題,但是對於洛氏來說,是小時候就會學習到的東西。
這就是底蘊的差距。
而吐蕃有什麼底蘊呢?
一個落後的奴隸制政權,如果不是遇到了大唐這個最先進的文明,就連奴隸制都進入不了,還處於部落制度中的國家,能有什麼東西傳承給論欽陵呢?
沒有兵書,沒有戰術思想,沒有戰略思想,沒有各種耳熟能詳的計謀,甚至就連名將的傳說故事都沒有。
論欽陵的一切都要靠着自己摸爬滾打去學習,如果這種情況下,大唐還會輸的話,那就太說不過去了。
在洛氏瞭解了這一切後,雖然對論欽陵還是很重視,卻已經不認爲他會是大唐的對手了,尤其是現在朝堂上並沒有什麼大規模的內鬥,在對外的戰爭上,有洛氏兩位軍方出身的宰相壓陣,大唐內部是絕對不會出昏招的。
當問題來到這裡之後,李治便問道:“陳國公所言,朕以爲極是,陳國公以爲應當以誰爲大將,才能擊敗吐蕃呢?
雖然現在還不能徹底的解決吐蕃,但朕也決不能讓他們侵略大唐的疆土,必須要毫不留情的將他們任何膽敢進入大唐的吐蕃人,都留在這片土地上。”
洛玄雲回想起之前他侄子給他寫的信,當即沉聲說道:“回稟陛下,臣以爲安陽郡公可以承擔此重任。”
安陽郡公就是薛仁貴,在平定了蓬萊的騷亂之後,他進封爲郡公,算是真正的踏上了顯赫最關鍵的一步,當然,爵位升的慢,主要還是因爲他還沒有簡在帝心,而且對於蓬萊,大唐還不是特別的重視,如果他平定的是漠北之事,這郡公恐怕就要變成國公了。
不過此番吐蕃來犯,如果他能率兵取得勝利,那一個國公爵位是絕對跑不了的。
聽到洛玄雲舉薦薛仁貴,李治略一思索,就覺得這個提議好,薛仁貴是現在除了洛氏之外,他比較信任的一個大將,如果真的由薛仁貴出馬的話,經歷過許多次戰爭的薛仁貴,或許就是戰勝論欽陵的關鍵人選。
一想到此,李治又轉頭望向武曌,“天后認爲薛仁貴怎麼樣?”
武曌對於對外軍事一竅不通,於是將目光投向洛君薇,只見洛君薇微微點頭,於是她便沉聲道:“妾身不懂這些,天子認爲薛仁貴合適,那便讓薛仁貴前往,無論如何,等到得勝之後再說,我大唐可不是吐蕃那區區賊子,想要侵犯就能夠侵犯的。
大唐,不可辱!”
李治病懨懨的,現在也來了幾分精神,略微提高一些聲音道:“去將安陽郡公薛仁貴喚進殿中,就在這裡,朕要點將。”
宦官聞言匆匆離開,不多時便帶着薛仁貴而來,薛仁貴沒想到天子會突然召見自己,一走進殿中,卻見到不僅僅天子在,還有天后以及一衆重臣,皆在此處,頓時驚訝,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還是徑直向着李治拜倒:“微臣安陽郡公仁貴,叩見天子,天后。”
薛仁貴當初以一襲白袍亮相於李世民之前,長的自然是俊朗非凡,頗有幾分意味,此番一身官袍披在身上,有股凜凜的威風顯現。
李治一見就心生好感,於是笑着問道:“愛卿可知道朕爲何召你進宮啊?”
薛仁貴略一思忖,自己一介武將,還能有何事,於是抱拳道:“可是何處有宵小作祟,驚擾聖駕,要讓微臣前來平亂嗎?”
李治聞言朗聲大笑道:“愛卿猜對了一半,的確是需要愛卿率領軍隊,但不是什麼宵小,是吐蕃的論欽陵,率領十萬大軍出高原,又要侵略我大唐邊境了。
朕問計羣臣,陳國公舉薦了你,說你是能夠擔當大任的人,天后也不曾有什麼反對,現在你認爲你自己能夠撐得住這個重任嗎?”
薛仁貴一聽,竟然是陳國公洛玄雲舉薦自己,而且天后也同意,當即就激動的氣血上涌,抱拳激昂道:“回陛下,微臣有信心,無論來的是什麼敵人,都能夠一掃而空,區區吐蕃賊人,微臣泣血也必滅之。”
李治聞言再次大笑道:“好,愛卿既然有這個志氣,那朕就任命你爲青海道行軍大總管,節制五路總管,前往和那吐蕃論欽陵一較高低,守禦我大唐邊境。
伱有什麼要求,儘管提,朕都一一滿足你,只要能夠得勝就行。”
薛仁貴剛想說沒什麼需要的,洛玄雲已經提前開口道:“陛下,這五路總管的選擇,不能隨便,最好不要選那些功勳卓著的沙場宿將,也不要選擇那些性格比較驕傲,也不要選擇那些出身太過於高的,尤其是皇族和高門。”
一聽這話,薛仁貴的眼神頓時就變了,望着洛玄雲有些感激,他本身則肅然起來,抱拳道:“回陛下,剛纔陳國公所言,正是微臣所需要的。”
薛仁貴出身貧寒,而且功勳不夠,可以說是除了能力,一無所有,很多出身高門的人是看不起他的,當初就連李世民都差點因爲這個出事,當初平定薛舉的時候,差點兵敗,戰場上一但發生因爲看不起而不尊奉軍令的事情,那結果可真的是不堪設想。
所以洛玄雲特意提醒他一句,就是擔心出現什麼意外。
李治是個多聰明的人,立刻就聽懂了,“朕答應了,這五路總管,由雍國公、陳國公和安陽郡公共同挑選,朕不干涉。”
三人立刻齊聲道:“聖明無過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