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他做過紅色資本家,也做過一人鎮一國的大將軍,但是對於自己的便宜老子劉備,有着極深的敬仰和欽佩之心。
當封舟穿越到大明朝的時候,他開始對正德皇帝是十分欣賞的,以爲他一心重建武勳,遏制文官,加強君權,重振大明。
但是他錯了,正德皇帝打贏應州一戰之後,就更加肆意玩樂,對文官體系就沒有做任何遏制動作,後來折騰寧王的那一幕,完全是一個頑童皇帝的做派,徹底寒了封舟的心,。
他當初承諾嶽不鳴壯大華山派,其實內心深處就是不相信嶽不羣真的是一個僞君子——怎麼可能裝了幾十年,連枕邊人都騙得過的僞君子?
但是封舟資助華山派強大之後,卻發現嶽不羣雖然不算僞君子,但也是小格局,只會待在一畝三分地裡,完全是小家子氣。
不到晚年,也不肯將那幾本經書傳給來幾個心腹弟子。
封舟經歷了這麼多世界,一心只想和英雄豪傑相處,但看到華山派所重非人之後,便隱居金陵,絕足不去華山。
到了這個世界,封舟用了三年時間,徹底認清了劉備的真面目——真正的當世豪傑,真正的胸懷天下,真正的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的雄才。
不僅如此,他還深受百姓擁戴,萬衆敬仰,豪傑歸心。
劉備最大的品質就是從小胸懷大志,而且爲了這個志向百折不撓。
少年時因爲他人嘲弄便唾棄起兒時夢想的人,不會理解一個織蓆販履的女人的兒子,竟然敢說出“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青年時任由他人欺壓而不敢反抗,自己漸漸磨去棱角任由熱血冷卻的人,不會理解世上有人竟會衝冠一怒鞭打上司,然後掛印而去。
及到中年,啤酒肚後的那顆心早已死去,開口只剩下人情世故,偶然在酒桌上的故事中得知曾有人爲髀肉復生而落淚,不禁嗤笑他是傻子,年過半百的人了,吃吃喝喝多好。
白髮蒼蒼的老人躺在病牀上,回想起不得意的一生,攥着兒女的手,告訴他們只有自私自利才能生存;腦海裡不禁意回憶起那句“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呵,說這句話的人一定很虛僞吧?
因爲自私,所以不相信有人會拒絕他人拱手送上的偌大基業。
因爲自利,所以不相信有人在生死存亡之際依舊對追隨他的“累贅”們不忍相棄。
因爲生在太平世,所以聽不見徐州數十萬冤魂的哀嚎,不懂得“寧爲太平犬,莫作亂離人”的辛酸。
因爲生是太平人,所以認爲見多識廣的自己若逢亂世,定然會是“橫槊賦詩”的豪傑,而不是虎豹騎鐵蹄下的無名白骨。
說到底,只是他們做不到罷了,翻開史書看到上面已然身故的英雄,第一反應永遠是“那怎麼可能是真的?”
只有這樣才能寬慰自己“反正天下烏鴉一般黑”“大家都一樣”,來麻醉那顆日漸鄙陋的心。
他們不會承認有的人至死仍是少年,因爲那是夜空中最閃亮的星星,耀眼到會讓本就晦暗的他們完全湮滅。
劉備不僅百折不撓,而且真的擁有人主應該具備的寬仁之心。
有人評價《三國演義》寫的一個疏失是:“欲顯劉備之長厚而近僞,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但畢竟《三國演義》是小說,面向讀者是老百姓。
羅貫中無法在小說裡描述諸葛亮用心平而勸誡明、撫民之幹、理戎之才,只好讓諸葛亮沒事放個火、禳個星、借個東風,玩個錦囊。
這類似於我朝教育,無法讓普羅大衆明白總理折衝樽俎的大才,只好描述睡衣補丁、機智地回答外國記者。
同理,羅貫中很難描述劉備之仁,只好讓他到處哭鼻子,丟孩子,打仗靠兄弟,沒事裝孫子。
所以就錯了。
《三國志·先主傳》裡,只有一處描寫他哭泣:
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典略曰:備過辭表墓,遂涕泣而去。〉比到當陽,衆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
前因後果:曹操南來,劉表已死,劉琮要投降;諸葛亮認爲劉備唯一的法子是襲取荊州,劉備卻不肯。
劉備去找劉琮(不是偷襲),劉琮不敢見他,劉琮手下許多人跟劉備而去;劉備去辭別了劉表墳墓,走了;到當陽,十餘萬人跟着他走,日行十來裡。
這就是所謂攜民渡江。
劉備在劉表麾下數年,劉表對他不算壞,但也不算好;他不欠劉琮什麼,諸葛亮勸他直接打劉琮奪荊州,劉備說:“不忍心。”
生死之際,劉備還是沒對劉琮下手。還去辭別劉表墓,流了眼淚。是真正的感懷。
荊州即將歸屬曹操,十餘萬人願意背井離鄉跟劉備走;古代人安土重遷,爲什麼肯跟劉備走?因爲他仁。
劉備回饋了大家對他的信任:他沒逃命,而是跟着大家一起走,日行十餘里。即便曹操在背後虎豹騎追殺他。
這就是仁。善良,敦厚,質樸的心。
多說一點仁。
劉備的身份,許多人誤會了。彭羕後來勸馬超鬧事前後說過劉備:
老革荒悖,可複道邪
老革是什麼?老兵油子是也。
劉備不是個讀書人,而喜歡結交豪俠——那會兒的豪俠,就是現在所謂“混社會的”。關張都是社會熱血男兒。相比起孫權有張昭可以團結士人,曹操有荀彧可以團結士人,劉備麾下,關張趙都是豪俠出身,黃魏出於行伍,馬超是邊地軍閥,說穿了,劉備就是支土土的豪俠隊伍。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劉備骨子裡,是個老兵。他沒有什麼大戰略規劃才能,但局部戰場,非常能打。
先前沒有自己的班底基業,依然縱橫中原。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劉表都希望他當僱傭兵。
後來有了自己的基業,那就厲害了。赤壁和漢中,曹操沒再能佔他便宜。夷陵也是以多打少,開場佔便宜的。
所以劉備不是一個溫文爾雅的讀書人,而是那麼個脾氣:
“我的的盧和雙股劍呢?拿來!我他媽來幹他一炮!”
理解了這一點,就能明白了。劉備不是個好脾氣的乖孩子,他也打人,比如著名的鞭打督郵,其實是他乾的;比如他也殺人,彭羕要謀反,他乾脆就殺了,沒給面子。
但劉備大體是仁的,換言之,講義氣,待人好。
實際上,劉備前期,簡直就是個活**:
袁紹打公孫瓚,他和田楷去幫熟人公孫瓚站臺。
曹操打徐州搞大屠殺,諸侯都看熱鬧,劉備身邊只有千餘兵,以及一些蠻族騎兵,來幫忙了。陶謙要把徐州給他,他是真讓過的。
所以後來曹操袁紹都喜歡他,不爲了他是漢室宗親——那會兒漢室宗親遍地爬,劉曄都是漢室宗親,還不是給曹操當個小秘書——而是因爲劉備這人真講義氣,真給勁,而且確實挺能打。
劉備先後歸附過許多人。除了逃離曹操之外,沒有回頭對誰捅過刀子。在亂世,這就很難得了,許多人就做不到——比如呂布。
這是對舊人,劉備很仁義。
劉備先後打過許多仗,但沒屠過城。在亂世,這就很難得了,許多人就做不到——比如曹操。所以劉備到哪裡,老百姓跟到哪裡。
這是對百姓,劉備很仁義。
袁紹殺田豐,逼沮授等不提。曹操那邊荀彧是怎麼死的天下皆知,崔琰們我們就不說了。孫權那裡陸遜是被活活羞辱死的,張昭當年扶孫權上馬背,之後怎麼被孫權折騰的,我們也知道了。
劉備對關羽什麼態度?關羽死,舉國去徵。
劉備對張飛趙雲簡雍孫乾等什麼態度?跟我的老哥們,我不讓你們吃虧。
馬超流離一生,最後傾心將馬岱託付給了劉備。
黃權跟劉備傾心相知,降了魏國都在誇劉備好,曹丕用反間計都沒用,說明黃權太瞭解劉備的善良了:劉備也確實沒有辜負黃權的一家老小,“他也是無奈才降的,沒關係。”
糜芳出賣了關羽。糜竺自縛去請罪,劉備放了他,說沒事,是你弟弟犯罪,不關你的事。
最後,劉備對諸葛亮什麼態度?
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諸葛亮後來鞠躬盡瘁,一口一個先帝,那也是赤誠的真愛啊。
劉備對下屬,沒得挑了吧?
哪怕是小人物呢?
劉璋投降後,劉備沒殺他,送他去了公安,給他將軍印信,給他財物。這就完美了。
孫權取荊州,劉璋被孫權逮住了。劉璋的兒子劉循還在蜀漢。
猜劉備怎麼對劉循的?蜀地得了,你爸爸都走了,留你何用?
——而劉備封了劉循做奉車中郎將。
而當初攜民渡江那事。
劉備不乘機襲荊州,是放棄了最好的求生之路。
他帶着百姓慢慢走,是自己跌進了大危險。
他的最好方略,是急行到江陵自保,但劉備卻說:
夫濟大事必以人爲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還是不忍。
劉備是個倔強有脾氣的老兵油子,但他不是個殘忍的人。在你死我活的亂世,不殘忍,就是仁了。
而且劉備的心理素質是真的好——不是好在聽見曹操說“使君與操”時丟了筷子——而是他在生死之際,還是堅持自己的善良原則。
習鑿齒說:
“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偪事危而言不失道。”
平時吧,看不出真君子還是僞君子。
但生死之際,許多人都會慫,都會覺得“生死之際了,道德有鳥用,還是要先活命纔好”,但劉備依然是個仁人君子。
生死之際考驗出來的,那就是真君子,不是僞君子了。
對於封舟來說,既然在不明白爲什麼來到這個世界,那就既來之則安之,協助劉備,繼承劉備,將季漢扶起來,重新傲立世間。
我是阿斗,我來扶季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