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正本清源話《周易》
第一章:《周易》文本探源
第三講:《周易》原創文本
第一節:由《左傳》裡記載的"卦"例(《連山》或《歸藏》)格式及春秋《周易》文本所使用《周易》名稱做"繇稱"爲證,而推斷出原創《周易》文本
上一講裡我們講了由《左傳》一書裡記載的筮例,所反映了以春秋《周易》文本卜筮以外,還存在着一種與春秋《周易》文本內容格式不同的“卦書”用於卜筮。
在《左傳》保留的筮例中,已把《周易》稱“卦”了,即把春秋《周易》文本稱卦書。但《左傳》裡記載“卦”說是有淵源的。在《左傳》裡的十三個筮例中直接稱卦書的,是針對《周易》之外的“卦書”而稱之。《左傳》裡出現的十三個筮例中有兩筮例是《周易》以外的“卦書”筮之的筮例。
現抄錄如下:
①《左傳·僖公十五年》:(前645年)“秦伯伐晉,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車敗’。詰之,對曰:‘乃大吉也,三敗必獲晉君。其卦遇《蠱》,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夫狐蠱,必其君也。《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歲雲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實落材亡,不敗何待?”
②《左傳·成公十六年》:(前575年)“晉楚遇於鄢陵......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復》,曰:‘南國戚,射其元王中厥目。’國戚王傷,不敗何待?公從之。”
從《左傳》裡的這兩則筮例中看到,其稱法都是“其卦曰”,這是與《左傳》裡所記"以《周易》筮之"時的說法不同。即以《周易》筮之時說“遇某之某曰”,而從無出現“其卦曰”的這種說法。顯然,說明了《周易》一書之外,同時還存在着一種稱“卦書”東西,也在用其進行卜筮。
而這種“卦書”的內容,也有“六十四個符號”及“六十四個名稱”,與春秋《周易》文本里的符號和名稱完全相同,其文辭內容(即“繇辭”)則完全不同。正如晉時發現的汲冢竹書《周易》,《晉書》裡記:“《易繇陰陽卦》二篇,與《周易》略同,繇辭則異。”從“易繇陰陽卦”可推測,這是與《周易》不同的卜筮之書。晉代王隱(約317年前後在世)所撰《束晳傳》說,汲冢書中“有《易卦》,似《連山》、《歸藏》”,這是指《易繇陰陽卦》似《連山》、《歸藏》。這說法正確,所謂“與《周易》略同”,是指六十四卦畫符號及名稱與《周易》同;所謂“繇辭則異”則是指卜辭內容與《周易》不同。這正是吻合《周禮·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別皆六十有四”的說法。而今考古上發現王家臺秦簡《歸藏》,也正是與《周易》裡的符號、名稱則同,而文辭則異。由此證實在春秋時期,確實還存在着相同於春秋《周易》文本里的符號和名稱,而不同於繇辭的卦書流行着。這種卦書是藉着相同《周易》裡的符號和名稱,而編進去了一套卦辭。這種卦書內容,是隻有“卦辭”,而無“繇辭”。這種“卦書”,其結構形式與春秋《周易》文本也不相同。
由此可知,史巫把春秋《周易》文本稱卦,是通過有其它卦書,而引述過來的稱法。也由此而知,將《周易》變成卦學是逐步演變的過程,後來把《周易》稱卦,是受《周易》以外的卦書影響而致。
我們說《左傳》裡記載的卦書,無論《連山》與《歸藏》,都是模仿《周易》一書原初格式文本而產生的。
因《周易》一書原初並沒有六十四個名稱,《周易》裡的名稱是《周易》成書以後人們從《周易》每篇首字,或篇首2字抽出做爲名稱的。本身《周易》一書裡每篇的名稱與內容是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即是提綱挈領式的文章關係。雖那些《連山》、《歸藏》裡與《周易》有相同的名稱和符號,只能是《周易》一書產生之後,從《周易》一書裡借過去而在其名稱後編排進去“卦辭”的卦書,因爲那些卦書裡的“卦辭”與“卦名稱”之間,完全沒有內容上的關聯性。
也因無論《連山》或《歸藏》這些卦書裡那些用於卜筮人事的吉凶的“卦辭”,在史巫眼裡認爲編撰的並非理想。爾後,史巫覺得那些卦書裡的卦辭並沒有《周易》裡的文辭更有哲理,以此更能比類、聯想、符會求問人事上的吉凶,史巫受其那些卦書的影響,反過來又把《周易》改造成“繇”式的卜筮形式用於卜筮。
《周易》一書早在春秋之前就已產生,而在春秋時期史巫使用春秋《周易》文本進行卜筮,同時還流行着不同於春秋《周易》文本內容的“八卦筮書”用於卜筮。這種卦書,只有六十四卦畫符號和卦名稱及卦辭,而沒有“繇辭”。《左傳》裡記載的兩卦例,即《左傳·僖公十五年》與《左傳·成公十六年》裡的兩則卦例,應是屬“三易之法”中說的《歸藏》或《連山》卦書進行卜筮的卦例。《左傳》裡記載的兩筮例所反映的卦書,是隻有卦畫、卦名與卦辭,是與後人記述的《歸藏》、《連山》卦書體例結構相同。這種卦書的結構形式是:
卦畫符號十卦名稱十卦辭
這與考古上發現《歸藏》文本格式是一樣的。
1993年,湖北省江陵縣荊州鎮王家臺15 號秦墓出土了一大批竹簡,這批竹簡裡被研究者認爲有《歸藏》的東西。這座墓爲戰國晚期秦墓。從已公佈的材料和有關研究成果來看,王家臺秦簡《歸藏》編號者164支,未編號的殘簡230支,共計394支,總字數約4千餘字。在這批竹簡中,共有70組卦畫,其中16組相同。除去相同數,不同的卦畫有54種。卦畫皆以“—”與“∧”組成的六聯體。卦名有76個,其中重複者23個,實際卦名53個,此外,卦辭也有一部分重複。秦簡《歸藏》的卦畫皆可與今本《周易》對應起來,卦名也與傳本《歸藏》、帛書《周易》及今本《周易》大部分相同。
現將王家臺秦簡《歸藏》裡的一些釋文抄錄如下:
師曰:昔者穆天子卜出師而攴佔□□□/(439)/龍降於天而□//遠飛而中天蒼/
履曰:昔者羿射陼比莊石上,羿果射之,曰履□□(461)
井曰:昔者夏後啓貞卜/(319)
豐曰:昔者上帝卜處□□而攴佔大明,大明佔之曰:不吉。□臣體體,牝□雉雉,/(304)
歸妹曰:昔者恆我竊毋死之[藥]/(307)/□□奔月而攴佔□□□/(201)
明夷曰:昔者夏後啓卜乘飛龍以登於天而攴佔□□/
(說明:“/”表示竹簡殘斷,“□”表示字跡模糊、無法辨認。卦符號無法打出故略去)
由以上所舉例的王家臺秦簡《歸藏》每卦內容體例格式來看,與《左傳》裡的兩則卦例體例格式完全相同。如《左傳》裡的兩則卦例的內容格式:
①“蠱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左傳·僖公十五年》)
②“復曰:‘南國戚,射其元王中厥目。’”(《左傳·成公十六年》)
無論是《左傳》兩卦例所反映的卦書體例形式,還是《歸藏》的體例形式,均是一樣的。即在一個畫符號和名稱後“掛”上一句“辭語”,而演變成了筮術上的“卦畫符號”與“卦名稱”。這種“卦書”裡的畫符號與名稱,無疑是取自於《周易》一書裡的畫符號與名稱。而《周易》原初文本里的符號與名稱本不是筮術上的意義與名稱。
這樣就不難想象《周易》一書原初的體例是個什麼樣子了。我們終於一步一步接近《周易》原初的文本了,也終於一層一層將揭開被包裹着的《周易》,得見《周易》的本來面目。
我們已知今本《周易》之前的《周易》文本,是春秋《周易》文本。而春秋《周易》文本既非“九·六”爻題的那種文本,而是以《周易》裡的“畫符號”及名稱作爲《周易》文本里的每篇文章句子排序的一種結構形式,由此把原創的《周易》文本改變成“繇稱”的文本,也由此把《周易》一書原初的性質給改變。我們從《左傳》一書裡所記載的以《周易》筮之的筮例及引用《周易》的例子,無疑證實了春秋《周易》文本的存在。我們也已知從考古上發現的楚竹書《周易》、帛書《周易》,這些都是以“九·六”爻稱,取代春秋《周易》文本的不同版本而已。而“九·六”爻稱的《周易》文本,卻被傳承了下來。即我們今天所用的《周易》文本。
從春秋《周易》文本到今本《周易》,由此而知《周易》是個不斷被改造的過程。即使作爲“九·六”爻題的《周易》文本(今本《周易》),對於卜筮者在卜筮使用過程,同樣感覺不能適應卜問人事吉凶。就又進一步對“九·六”爻題式的《周易》進行再改造,即1977年阜陽雙古堆出土的漢簡改造版本《周易》的出現。
總之,從文獻與考古材料來看,自春秋至西漢,《周易》一書被進行過三次的篡改,即把《周易》原初文本體例篡改成“繇”式、“爻”式、到增添進去“卜事之辭”。說明歷史上對《周易》一書是個不斷篡改的過程。
那麼,《周易》原創文本是個什麼樣子的呢?我們通過《左傳》裡兩則卦例的記載,以及考古上發現王家臺秦簡《歸藏》體例格式來看,無疑印證了《周易》原創文本的體例。這就是說我們完全可根據文獻記載與考古材料的事實證據,而考釋出《周易》原創文本的文體形式。
一、從理論上說,《周易》爲何不斷地被篡改,說明了《周易》一定有原創的文本。我們也不再輕易相信“繇”式的《周易》文本,就是《周易》的原創文本。
二、從春秋《周易》文本格式來看,已使用《周易》裡的六十四名稱做爲"繇稱",無疑證明春秋《周易》文本是在原創《周易》文本基礎上改造而來的,因《周易》原初六十四文是沒有名稱的。
三、從文獻與考古材料上的證據來說,即有《左傳》裡的兩卦例,而得知春秋已流行着“卦書”,其格式是“卦畫符號+名稱+卦辭”。以及《周禮》所云“三易”的《連山》、《歸藏》、《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由此證明了《連山》、《歸藏》都有六十四卦畫與卦名稱。特別是考古發現的秦簡《歸藏》的體例格式,印證了《左傳》裡的兩卦例與《歸藏》的體例格式是一樣的。即都是“卦畫符號+名稱+卦辭”。
凡是使用《周易》裡所用的那套符號和名稱而產生的東西(無論是《連山》、《歸藏》或繇式《周易》),皆是由《周易》原初文本模仿或改造之物,故由春秋《周易》文本反證必有原創《周易》文本的存在。
所以,由《連山》與《歸藏》文本格式,而知《周易》原創文本的內容格式:
“畫符號+名稱+文辭”
如《周易》裡《乾》文的原創文體格式是:
“(畫符號略)乾,元亨利貞。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或躍,在淵,無咎。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亢龍有悔。見羣龍無首,吉。”
如上《周易·乾》原創內容格式:
(畫符號)十名稱(乾)十文辭(元亨利貞。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或躍,在淵,無咎。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亢龍有悔。見羣龍無首,吉。)
這種內容格式正是《周易》一書原初的內容格式,也正是由於這種內容格式,纔是《歸藏》與《連山》模仿其產生出的卦書。
再者,無論從春秋時期的“繇稱”《周易》文本,或是今天傳承的今本《周易》文本的內容格式來看,把《周易》原創裡的一篇文章給分割成六句“繇辭”或“爻辭“,明顯有着割裂的痕跡。若把被改造而割裂成“繇辭”或“爻辭”的《周易》文辭內容連貫在一起,就更顯現出是一篇文章的整體含義。
如《周易》原創內容裡的《震》文與改造名稱爲“繇辭”文本形式之比較(“九·六”爻題的《周易》文本是在“繇題”《周易》文本的結構形式上把“繇稱”換成“數字爻題”,因分割的句子沒有變,故對今本《周易》就不再舉例對比):
(原創文本)
(畫符號略)震亨。震來隙隙,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震來隙隙,後笑言啞啞,吉。震來厲,億喪貝,躋於九陵。勿逐,七日得。震蘇蘇。震行,無眚。震遂泥。震往來厲,億無喪,有事。震索索,視矍矍,徵兇。震不於其躬,於其鄰。無咎,婚媾有言。
(改造成繇式文本)
(畫符號略)《震》:亨。震來隙隙,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豫:震來隙隙,後笑言啞啞,吉。
歸妹:震來厲,億喪貝,躋於九陵,勿逐,七日得。
豐:震蘇蘇。震行,無眚。
復:震遂泥。
隨:震往來厲,億無喪,有事。
噬嗑:震索索,視矍矍,徵兇。震不於其躬,於其鄰。無咎,婚媾有言。
從上面舉例對比看到《震》原文中出現了十一個“震”字,而《震》文可分爲十二段內容。可在被篡改成“繇”式或“爻”式的內容時,而是分割成一句“卦辭”和六句“繇辭”或“爻辭”。
《周易》原創的每篇內容在被篡改成“繇辭”結構形式,明顯出現着割裂痕跡。
再次重申的一個鐵證,說明《周易》原初文章格式內容被篡改成“繇稱”的春秋《周易》文本格式內容。
因《周易》原書的每篇文章本沒有名稱,是後來人們才把《周易》每篇文章的的頭一個字,或頭兩個字抽出來做文章的名稱。這些做文章名稱之字,本與文章是一個不可分割的一體內容關係。《周易》裡的那些文章之首字,或兩字,又是在每篇文章裡起着提綱契領式的作用。《周易》一書原初是沒有名稱的,故春秋《周易》文本不可能是《周易》作者原創的,這是鐵證。因春秋《周易》文本,已把《周易》每篇分割裂成六個“繇稱”內容,其作爲“繇稱”卻使用的是《周易》一書的名稱來稱謂的,這說明《周易》一書已標出了64個名稱,這標出64篇名稱的必是後人的行爲。這是戰國之前寫書的貫例。如《論語》中每篇的題目,基本上是每篇開頭兩個或三個字。因爲《論語》原本沒有篇名,是後人摘取每一篇第一句開頭的兩字或三字來做篇名。再如《詩經》的標題也常常是這樣取名稱。正如《周易》裡的文章也是如此,由此說明,春秋《周易》文本是後人在《周易》原初文本基礎上被篡改過的。《周易》原創每篇內容沒有名稱,是後人摘取文章裡首字,或前兩字爲名稱的。因春秋《周易》文本格式是用《周易》一書裡的名稱做“繇稱”,無疑說明春秋《周易》文本不是《周易》原創文本,說明是後人篡改過的。
故《周易》原創文本的內容格式是:“畫符號+篇名稱(文章首字或前兩字)+文章內容”
如《周易》原初六十四篇文章的內容體例如下:
( )乾,元亨利貞。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或躍,在淵,無咎。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亢龍有悔。見羣龍無首,吉。
(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履霜,堅冰至。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括囊,無咎無譽。黃裳,元吉。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利永貞。
(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磐桓,利居貞,利建侯。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即鹿無虞,惟人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兇。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
( )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曳其輪,濡其尾,無咎。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繻有衣袽,終日戒。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濡其首,厲。
( )未濟,亨。小狐汔濟,儒其尾,無攸利。儒其尾,吝。曳其輪,貞吉。未濟,徵,兇。利涉大川,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有孚於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注:《周易》原初每篇文章的名稱前有一個“畫符號”)
這就是《周易》原創文本內容格式,看到這原創的一篇篇文章,讀讀這一篇篇文章內容,還能說《周易》是卜筮之書嗎?
《周易》本是人類史上的第一部政治哲學,卻被史巫閹割成筮書,居然又在帝國時代裡傳承了下來。而偉大的《周易》哲學,卻從此被史巫披上的巫術外衣包裹着,也由此把《周易》的哲學思想給遮蔽與埋葬。然而,真理終究不會被謬誤所遮蔽。我們終於將史巫罩在《周易》頭上的筮術外衣脫去,得見《周易》的真面目。這是由於我們揭示了今本《周易》之前的《周易》文本,即春秋《周易》文本。對春秋《周易》文本的考釋發現,而是破解被說成千古之謎《周易》的關鍵一步。因歷史上從沒有人考證與發現卦爻式《周易》(即今本《周易》)文本之前是何種的文本。我們在此基礎上,又考證出了《周易》的原創文本。《周易》原創文本的考釋發現與春秋《周易》文本的揭示,無疑將改變傳統“易學”史觀,也由此必將成爲《周易》學術("周學"與"易學"不同)的新紀元。
接下來我們看《周易》一書產生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