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發現了《周易》學術
第三章:《易傳》對《周易》的學術研究
第一節:序論
《易傳》是東周後期與西漢前期對兩種《周易》文本的學術彙編,其中有對春秋文本《周易》的學術,更主要的是對數字卦爻式《周易》(今本《周易》)的學術。到漢武帝獨尊儒術時,把認爲是孔子作的《易傳》和今本《周易》一併尊奉爲“經”,稱《易經》。
在講述《易傳》是如何解釋與論述《周易》一書前,我們先聽聽現代學者對《易傳》的研究成果。以加深對《易傳》的認識。
《辭源》對《易傳》的解釋:“《周易》的組成部分,包括《彖》、《象》、《繫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史記稱“易大傳”。 是儒家學者對古代占筮用《周易》所作的各種解釋。“緯書”稱孔子所作,不足信,參見“十翼”。”
《辭源》對“十翼”又是這樣的解釋:“即《易傳》。相傳孔子作。據近人研究,大抵系戰國末期或秦漢之際的作品。“翼”有輔助之意。是解釋《周易》的十篇著作(《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的總稱。”
《辭源》是目前的大型辭書,也是最權威的辭書。我們已知《辭源》對《易傳》的解釋。
還有一部比較權威的“易學”著作,曾掌握“易學”半壁江山的北大教授朱伯昆主編的《易學基礎教程》一書緒論裡有這樣的說法:“《周易》原本是西周時期形成的占筮典籍,即算卦用書,但在後來流傳的過程中人們對它的理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解釋《易經》的著作,稱爲《易傳》……《易傳》解經的特點是,將西周作爲占筮用的典籍哲理化,使其成爲講義理的典籍,爲《周易》奠定了理論基礎。”
“《易經》作爲西周時期算命的書,由六十四個卦象和解釋卦象的卦爻辭組成,其解釋卦象的文字即經文十分古奧,後人往往不易理解,卦象如何如何的?某卦象下如何系之某卦爻辭?也難以理解,如何依《易經》算命;爲什麼《易經》一書能算命,也需要加以解釋。這樣自然形成了解釋《易經》的各種著作,先秦時期形成的《易傳》即十翼,即是爲了回答這些問題而寫作的。”(《易學基礎教程》九州出版社 2002年版 第1-2頁)
在《易學教程》第三章第一節裡又這樣說:“如前所述,《易經》是周人占筮記錄的系統化,古人依據其中的卦爻象和卦爻辭推斷人事的吉凶,是一部算命的書。《易傳》是對春秋戰國以來各種《易經》解說的總結。早在春秋時期,有些人就企圖擺脫宗教巫術的束縛。從理性的角度對《周易》進行改造。子服惠伯說:“易不可以佔險”,孔子提出學易“不佔而已矣”,而注重“觀其德義”,已經開始不把《周易》用於占筮,而作爲分析客觀事物和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境界的依據,人們對《周易》的態度有了一個根本的變化。這樣人們逐步賦予《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辭以新的內容和含義,使其成了表述哲學思想的工具。《周易》的性質一點一滴地改變。哲學觀點也在一點一滴地積累。到了戰國時期隨着人們理性的進一步覺醒和思想的解放,人們對《周易》的框架結構作出了全面的哲學解釋,根本上改變了它的巫術性質,終於打破了迷信的領域,《易傳》就是這類解《易》著作的一個彙集。儒家的倫理觀念,道家和陰陽五行家的天道觀,成了《易傳》解《易》的指導思想。占筮書變成了一部哲學書。”(《易學基礎教程》九州出版社 2002年版 第124頁)
這是《易學基礎教程》裡對《易傳》如何解釋《周易》,並認爲《易傳》把《周易》這部筮書改頭換面成了哲學的說法。首先這裡我們要明確所引述《易學基礎教程》那幾段話裡交替出現的《易經》、《周易》、《易》。在《易學基礎教程》的編著者們所認爲的是同一概念,這裡所稱的《易經》或《易》,即指《周易》。
《易學基礎教程》裡這些說法,可以說是當今最權威的說法了。因爲朱伯昆先生是北大的名教授,又是東方易學研究會會長。朱伯昆先生又寫出過一部150萬字的《易學哲學史》,又爲主編在其摩下都是著名教授或是著名的研究學者而偏著出版《周易通釋》。不過這些書裡一樣的是“《易經》本身是占卜的書,《易傳》把哲學化了”的奇論。正如這《易學基礎教程》一書以朱伯昆旗下的編著者都是知名學府裡的知名教授和最高研究機構裡的知名研究學者,這說法能不認爲是權威的研究成果麼?
我們再看哲學史家張岱年有一篇“論《易大傳》的著作年代與哲學思想”文章,其說法是:“《易大傳》是《周易》上下經的解說,但他的解說卻不一定合乎《周易》經的原意。《易大傳》有解說古經時提出了若干關於宇宙人生的創造性見解,就思想的深度而論,可以說達到了先秦哲學的最高水平。《大傳》十篇,不是一個人寫的,也非一個時期寫成,但各篇的觀點還是相互協調的,並無彼此衝突之處。因而十篇的哲學學說構成了一個宏闊的體系。(《周易二十講》 廖名春選編 華夏出版社 2008年版 第246頁)
那麼《易傳》是如何解釋,解說《周易》的,是否如《易學基礎教程》裡說的:“爲什麼《易經》一書能算命,也需要加以解釋。這樣自然形成了解釋《易經》的各種著作,先秦時期形成的《易傳》即十翼,即是爲了回答這些問題而寫作的”,以及“因《易傳》使筮卜的《周易》一點一滴地改變成爲一部哲學書”的這種說法嗎?
通過以上說法已知《易傳》是釋解《周易》的,但以上的說法內容是不是正確,我們通過後面的評說就知道了。
而在學術上,《易傳》的產生是歷來就有爭議的,有不同的說法。而我們認爲現通行本《易傳》內容產生的時間,上到東周後期下至西漢前期,是面對兩種《周易》文本做爲研究對象。這麼長時間裡所產生的對《周易》研究解釋或以《周易》之名義產生的學術文章。是有不同的時期裡產生的不同篇目內容的《周易》學術文章,到西漢中期才定型爲《易傳》或叫“十翼”的名稱(《史記》裡稱"易大傳"和"十翼"稱法),並被上升到經的地位與今本《周易》合二爲一稱《易經》。
《易傳》裡的內容主要是西漢前期及之前的時期裡,爲儒門不同人面對繇題式《周易》和數字爻題《周易》文本,寫出的《周易》學術文章,在流傳到西漢前期被整理或篡入新的內容而編篡彙集爲七篇內容,稱《易傳》。本來是七篇內容,又把其中的一些文章附在今本《周易》一書裡分上下經的內容,故又變成了“十翼”之說。無論稱《易傳》或“十翼”,都是西漢時期纔出現的稱法。自然《易傳》裡收集的易學文章,是上至東周後期產生的“易象”,下至西漢前期編撰定型的《系釋傳》。這稱《易傳》內容的《周易》學術文章,是無疑橫跨幾百年的歷史。這是《易傳》內容產生的時間。要說《易傳》裡那七篇文章產生的具體年代及作者是誰更是無從考證,實則也沒有必要。傳統上說的是孔子作“十翼”,這說法顯然是不能成立的。這是以聖人之名,而使《易傳》成爲“經”的地位之政治目的而已。至於說《易傳》是對《周易》經的解釋,那麼是如何的解釋?我們還是從《易傳》內容來看一看到底是如何解釋的。
我們現在看到傳承下來的今本《周易》讀本,是在所謂卦爻辭後面附有屬《易傳》裡的《彖》與《象》文。而唯《乾》、《坤》兩卦後附有屬《易傳》的《文言》。而《易傳》裡的《繫辭》、《說卦》、《序卦》、《雜卦》內容,而是在今本《周易》一書的後面單列着,而整個帝制裡就是這種《易經》範式。
今本《周易》裡被稱謂的卦辭後面附有“《彖》曰”,學者們認爲這是解釋卦辭的,是斷定一卦的基本觀念。“《彖》曰”後面又跟着“《象》曰”,被稱爲《大象》文,這是區別於所謂爻辭後面的“《象》曰”。所謂爻辭後面的《象》曰,稱《小象》。一般認爲《大象》文是依據一卦的基本觀念,闡發其政治與人生觀的。《小象》文是解釋爻辭所發揮出的基本觀念。所謂《繫辭傳》是總論全部《周易》(即今本《周易》)的基本觀點,闡發這些基本觀點應如何普遍地應用與自然和社會。《文言》是附在《乾》《坤》兩卦後面,這是專論《乾》《坤》兩卦的基本觀念了。《說卦》、《序卦》、《雜卦》都是隨《繫辭傳》附在今本《周易》一書後面的。《說卦》一文,學者們認爲是總結八卦所代表的事物和所體現的原理及其變化。《序卦》是對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說明。《雜卦》說明各卦之間的關係和剛柔對立的意義。
總之,《易傳》不是原創《周易》的學術,是對算卦格式的兩種文本《周易》(即外在形式是用來算卦,內容原本是講述的政治哲學而篡改分割成卦爻辭)的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