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周易集解》對今本《周易·未濟》卦內容的諸家易說
1、諸家易說
(坎下離上)未濟:亨。
虞翻曰:《否》二之五也。柔得中,天地交。故“亨”。濟,成也。六爻皆劃錯,故稱《未濟》也。
“小狐汔濟,”
虞翻曰:《否》、《艮》爲小狐。汔,幾也。濟,濟渡。狐濟幾度,而濡其尾,未出中也。
“濡其尾,無攸利。”
虞翻曰:《艮》爲尾。狐,獸之長尾者也。尾謂二,在《坎》水中。故“濡其尾”。失位,故“無攸利,不續終也”。
幹寶曰:《坎》爲狐。
《說文》曰:汔,涸也。
案:剛柔失正,故《未濟》也。五居中應剛,故“亨”也。小狐力弱,汔乃可濟。水既未涸,而乃濟之。故尾濡而無所利也。
初六:濡其尾,吝。
虞翻曰:應在四,故“濡其尾”。失位,故“吝”。
九二:曳其輪,貞吉。
姚信曰:《坎》爲曳,爲輪,兩陰夾陽,輪之象也。二應於五,而隔於四,止則據初,故“曳其輪”。處中而行,故曰“貞吉”。
幹寶曰:《坎》爲輪。《離》爲牛,牛曳輪。上以承五命,猶東蕃之諸侯,共攻三監,以康周道,故曰“貞吉”也。
六三:未濟,徵兇,利涉大川。
荀爽曰:《未濟》者,未成也。女在外,男在內,婚姻未成。徵上從四則兇。利下從《坎》,故“利涉大川”矣。
九四:貞吉,悔亡。
虞翻曰:動正得位,故吉而悔亡矣。
“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邦。”
虞翻曰:變之《震》體《師》,《坤》爲鬼方。故“震用伐鬼方”。《坤》爲年,爲大邦,陽稱賞,四在《坤》中,體《既濟》、《離》三,故“三年有賞於大邦”。
六五:貞吉,無悔。
虞翻曰:之正則吉,故“貞吉,無悔”。
“君子之光,有孚,吉。”
虞翻曰:動之《乾》,《離》爲光,故“君子之光”也。孚謂二。二變應已,得有之,故“有孚吉”。《坎》稱孚也。
幹寶曰:以六居五,周公攝政之象也,故曰“貞吉無悔”。制禮作樂,復子明辟。天下乃明其道,乃信其誠。故“君子之光,有孚,吉”矣。
上九:有孚於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虞翻曰:《坎》爲孚,謂四也。上之四介四,故“有孚”。飲酒流頤中,故“有孚於飲酒”。終變之正,故“無咎”。《乾》爲首,五動首在酒中,失位,故“濡其首”矣。孚,信。是,正也。六位失正,故“有孚失是”。謂若殷紂沉湎於酒,以失天下也。
2、易說批判
《周易集解》對今本《周易·未濟》卦爻辭所編匯的註釋有五家,即虞翻、幹寶、姚信、荀爽、李鼎祚的“案”說,而李鼎祚彙編的“《說文》曰”不能稱爲“易學”,故是五家對《未濟》的註釋,依然彙編虞翻的註釋最多。
對所謂卦辭“未濟: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的註釋共有四家,我們看其是如何的註釋。
虞翻對“未濟:亨”的註釋是:“《否》二之五也。柔得中,天地交。故“亨”。濟,成也。六爻皆劃錯,故稱《未濟》也。”
卦術上的《未濟》卦符號又分上下兩個八卦符號,分別是《坎》卦與《離》卦,也就是今本《周易·未濟》卦前頭標稱的(坎下離上)。而虞翻並沒有用八卦裡的《坎》卦與《離》卦取象去穿鑿附會,卻用屬六十四卦裡的《否》卦符號來穿鑿附會這三字。因卦變上的說法,認爲《未濟》卦符號是有《否》卦符號變化而來的。正如虞翻說的“《否》二之五也”,指《否》卦符號裡的二爻與五爻畫轉換後,就變成《未濟》卦符號了,也就是謂《未濟》卦。虞翻穿鑿出《否》卦(《否》卦又叫“天地否”),其目的是以《否》卦八卦符號的陰陽相承,又是八卦裡的《乾》、《坤》兩卦,纔有虞翻附會出的“柔得中,天地交。故"亨"”說法。這是虞翻對“亨”的註釋了,而虞翻對“未濟”的註釋是“濟,成也。六爻皆劃錯,故稱《未濟》也”。虞翻對“濟”的註釋爲“成”也不爲錯,“濟”的本義應爲渡河講。“末濟”就是渡河沒有成功之意。而虞翻卻從卦符號陰陽爻畫認爲皆劃錯才稱《未濟》,這種以爻畫符號而穿鑿附會出的說法,形同胡謅八扯。這虞翻的註釋,是典型的“象數”註釋法,即以“象數”去穿鑿附會而已。
虞翻對所謂卦辭裡“小狐汔濟”的註釋是:“《否》、《艮》爲小狐。汔,幾也。濟,濟渡。狐濟幾度,而濡其尾,未出中也。”
這裡虞翻的註釋可稱爲“象數”與“義理”相結合了。虞翻說的“《否》《艮》爲小狐”,這是通過卦變說裡的《否》卦和《否》卦裡的互卦《艮》取象爲小狐,這是以“象數”註釋法。而虞翻接下來的說就與“象數”無關了,“汔,幾也。濟,濟渡。狐濟幾度,而濡其尾,未出中也”,這說法就是所謂的“義理”,是對《周易》經文意思的註釋。這就是“象數派”註釋裡也有“義理”。
而幹寶對“小狐”的註釋是,直接通過八卦裡《坎》卦取象爲“狐”。
《易經》內容裡的《說卦傳》裡對《坎》的取象並沒有“狐”一說。如《說卦》:“《坎》爲水、爲溝瀆、爲隱伏、爲矯輮、爲弓輪;其於人也,爲加憂、爲心病、爲耳痛、爲血卦、爲赤;其於馬也,爲美脊、爲亟心、爲下首、爲薄蹄、爲曳;其於輿也,爲多眚;爲通、爲月、爲盜;其於木也,爲堅多心。”
不知幹寶是從何處得來的“《坎》爲狐”的說法。但幹寶註釋,也是以“象數”去穿鑿附會。
而李鼎祚彙編“《說文》曰:汔,涸也”的說法,這應是註釋“汔”字意,而並不是針對《未濟》裡的“汔”字作的解釋。《說文解字》類似於後來的字典,而不是“易學”。
我們再看虞翻對“濡其尾,無攸利”解釋是:“《艮》爲尾。狐,獸之長尾者也。尾謂二,在《坎》水中。故“濡其尾”。失位,故"無攸利,不續終也"”。
這虞翻依然是通過“象數”去穿鑿附會這一句子內容。不過上面虞翻是通過《否》卦裡的互卦《艮》取象爲小狐,這裡是又按《艮》卦取象爲“尾”,這前後是否矛盾呢?小狐有尾巴,但狗也有尾巴。
最後是李鼎祚“案”說:“剛柔失正,故《未濟》也。五居中應剛,故“亨”也。小狐力弱,汔乃可濟。水既未涸,而乃濟之。故尾濡而無所利也。”
這裡李鼎祚說的“剛柔失正,故《未濟》也”,與虞翻說的“六爻皆劃錯,故稱《未濟》也”是一丘之貉。李鼎祚同樣是以“象數”而穿鑿附會這所謂的卦辭內容。
我們再看對所謂“九二”爻辭“曳其輪,貞吉”,所彙編的兩家註釋。
姚信的註釋是:“《坎》爲曳,爲輪,兩陰夾陽,輪之象也。二應於五,而隔於四,止則據初,故"曳其輪"。處中而行,故曰"貞吉"”。
而幹寶註釋是:“《坎》爲輪。《離》爲牛,牛曳輪。上以承五命,猶東蕃之諸侯,共攻三監,以康周道,故曰"貞吉"也。”
這兩家皆屬“象數派”,而註釋“曳其輪,貞吉”皆以“象數”穿鑿附會。不過虞翻以《坎》卦取象爲“輪”,通過爻位爻畫不同而附會“曳其輪”。而幹寶則從《離》卦取象爲“牛”,就聯想到“曳其輪”。
看這種註釋既好笑,又好玩。好笑的是那種通過八卦取象而說《周易》文辭內容,是個愚蠢無知;好玩的是那種通過八卦符號象形而附會所註釋的文辭之意,猶如遊戲般的玩兒。如姚信註釋的“《坎》爲曳,爲輪,兩陰夾陽,輪之象也,二應於五,而隔於四,止則據初,故"曳其輪"”。
這正是通過所謂本卦裡的八卦之《坎》卦取象爲“輪”,而穿鑿“曳其輪”裡“輪”的說法,這是以“象數”裡八卦取象而穿鑿附會,這就是可笑之說。
“兩陰夾陽,輪之象也”,這是姚信通過八卦裡《坎》卦符號三畫裡兩陽爻包一陽爻形象,所認爲象車輪那樣的說法,這豈不是玩耍兒戲嗎!姚信又通過卦爻位之說,而附會出“二應於五,而隔於四,止則據初,故"曳其輪"”這般轉軸子的文字遊戲說法,豈不是既好笑,又好玩嗎?
而幹寶同對這句文辭的註釋,與姚信的說法是個大差不差,只是幹寶又引用史事而穿鑿其中。
而“曳其輪,貞吉”在《周易·未濟》文裡並沒有那麼複雜,就是一句比喻,意是“大車牽引着車輪,車子就正確的行駛向前”來比喻有了正確的方向,前途吉祥的道理。
3、附錄:
(1)附錄《周易·未濟》歷史上的三種不同文本
①《周易·未濟》原創文本格式
( )未濟,亨。
小狐訖濟,儒其尾,無攸利。儒其尾,吝。曳其輪,貞吉。 未濟,徵兇。 利涉大川,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有孚於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②《周易·未濟》春秋文本格式
( )未濟:亨。小狐訖濟,濡其尾,無攸利。
()睽:濡其尾,吝。
()晉:曳其輪,貞吉。
()鼎:未濟,徵,兇。利涉大川。
()蒙: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
()訟: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解:有孚於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③今本《周易·未濟》內容格式
()未濟:亨。小狐訖濟,濡其尾,無攸利。
初六:濡其尾,吝。
九二:曳其輪,貞吉。
六三:未濟,徵兇。利涉大川。
九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
六五: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上九:有孚於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2)附錄《周易·未濟》原創文章譯解
(原文)
( )未濟、亨。
小狐訖濟,儒其尾,無攸利。儒其尾,吝。曳其輪,貞吉。 未濟,徵兇。 利涉大川,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有孚於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譯文)
六十四、事情尚未成功,(再接再勵)亨通。
小狐狸將要渡河時,水溼了尾巴,看來渡河有所不利。(小狐狸)過河溼了尾巴,看來過河有了困難。牽引着車輪,車子就正確的行駛向前。過河沒有成功,強渡面臨着兇險。若利於完成大事業,應堅守正道,才能成功吉祥,悔恨消失。(高宗)以雷霆之勢征討鬼方之國,經過三年的征討,歸屬封賞爲一個諸侯大國。堅守正道,前途吉祥,沒有悔恨。君子的光耀,在於有了愛,前途光明吉祥。有了愛,也就有了主賓的禮儀規矩,沒有害咎;反之,如同過河侵溼到頭頂,正是喪失了愛,才導致這種滅頂之災的發生。
(解說)
“未濟:亨。小狐訖濟,儒其尾,無攸利。”
“未”:沒有,不曾。“未濟”:還沒有渡過河。“汔(qì):差不多。本篇題目與上篇《既濟》是對事物正反兩個方面的論述。《既濟》是講成功以後如何保持與發展的道理。而《未濟》是面對還沒有成功的局面,應如何對待,如何發展的問題。本題目是用小狐狸涉河而浸溼了尾巴,面對過河困難而沒有成功來比喻政治上如何克服困難,面對不利局面,如何變爲有利,面對社會與政治上出現的問題而去改變,完成“未濟”到“既濟”而講述的辯證道理。
“儒其尾,吝。”
“儒”:沾溼。“尾”:尾巴。
本句直譯是“小狐狸將要渡河時,水溼了尾巴,看來渡河有所不利。”這是比喻當前面臨的困難局面,如何克服的問題。
“曳其輪,貞吉。”
“曳”:牽引。
本句是用“大車牽引着車輪,車子就正確的行駛向前”來比喻有了正確的方向,前途吉祥。
“未濟,徵兇。”
“未濟”:沒有成功。
本句意思是“過河沒有成功,冒險進行就有兇險。”這是寓意條件不具備時,強行去做某種事情,就會招致兇險。
“利涉大川,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
“涉”:進入。“大川”:大地。“震”:雷霆之勢。“鬼方”:方國。
本段意是“若有利於完成大事業,應堅守正道,才能成功吉祥,悔恨消失。(高宗)以雷霆之勢征討鬼方之國,經過三年的征討,歸屬封賞爲一個諸侯大國。”本段引述歷史事件喻說道理,強調的是堅守正道,纔是完成大業的根本。
“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光”:光榮,照耀。“有孚”:有愛。
本段意思是“堅守正道,前途吉祥,沒有悔恨。這正是君子的光榮使命,在於有了愛,前途吉祥。”這一段就是本篇立論所面對的使命,即有“未濟”轉向“既濟”而走向成功,應堅守愛民是根本。歸根結底《周易》給“君子”構建了一個政治原則,即“君子”應牢牢遵循“愛民”這一行爲準則。
“有孚,於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飲酒”:指禮儀規範。《儀禮》裡有“鄉飲酒禮”,講述的是主賓之禮。
本段意思是“有了愛,也就有了主賓的禮儀規矩,沒有害咎;反之,如同過河侵溼到頭頂,正是喪失了愛,才導致這種滅頂之災的發生。”本段還是強調“有孚”(即愛民)是“君子”治國安邦應遵循的根本。並說明有了愛,就有了上下的禮儀規範;若是喪失掉了愛,就如同過河時被水淹沒了頭頂,就面臨了滅頂之災。這裡是用過河水浸頭頂來比喻喪失了對下的關愛,就會出現政治上的滅頂之災。本段裡的“失”是指喪失。“是”指這些。“有孚失是”纔是導致“濡其首”的因素。這裡旨在提醒統治者,應清醒地認識到危險的來臨是喪失了“愛”,即失去了民心,就會遭到滅頂之災。
本篇以題目“未濟”來寓意事業尚未成功,應再接再厲,這裡是告誡“君子”。如同孫總理臨終告誡國民黨高層“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道理那樣。
本篇強調改變未成功的局面,在於“君子”應堅守愛民。若是失掉愛民,就會招致滅頂之災。這是教育“君子”時刻牢記執政爲民,體恤關愛下民,纔是安邦治國的根本。
我們通過對《周易》一書的研究和譯文,已知《周易》一書是產生於西周後期的一部曾借用前人創立的記事序數(商代已經使用)“六十四個不相同的六聯體畫符號”(被後人篡改用之和稱之的“六十四卦畫”)爲題序而編寫出六十四篇文章所組成的爲“君子”(周天子血統的諸侯、貴族)們講述“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書。按現代哲學分類,應屬政治哲學書。
原創《周易》又是詩性思維下產生的屬人類文明史中最早的一部政治哲學。《周易》作者受其詩歌的影響,用詩歌的體裁,詩的語言,增加"吉、兇、吝、咎"等"判詞",變論說文章,開論文之先河,論述"君子"修身、齊家、治國的政治道理。
《周易》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政治哲學。
《周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驕傲!
原創《周易》是一部政治哲學,後被史巫逐步篡改成繇題式《周易》(即春秋文本《周易》),和卦爻式《周易》(即今本《周易》)。
《周易》不等同於“八卦筮術”,八卦筮術是由《周易》所用那套符號和《周易》六十四名稱而衍生出的筮法內容,是原創《周易》一書後出的東西。八卦筮術在先秦有《左傳》一書記載是以"八卦取象"筮法,而帝制至今天則是"八卦納甲"筮法,“八卦筮法”不是《周易》一書裡的內容,與《周易》沒有關係。
《周易》又不等同於《易經》。
《易經》是今本《周易》加戰國至帝制時代初期產生的所謂十篇(漢時又稱“十翼”)既以“義理”,又有“象數”解釋《周易》的學術文章,稱《易傳》。西漢武帝時獨尊儒術,故把今本《周易》裡所謂八卦符號認爲是上古伏羲創作的,及今本《周易》裡六十四卦符號及卦爻辭,認爲是文王所作,加上《易傳》(認爲是孔子所作)尊奉爲五經之首,稱其《易經》(即所謂三聖、三古創作的一部易經)。由此後人又對《易經》進行了翻天覆地的闡述(均是從今本《周易》裡那套所謂的“卦符號”和《易傳》“象數”及“巫理”學說中生髮出新學說),產生出了浩如煙海的“易學”(《易經》之學術)文章,自此把《易經》說得再也使人弄不懂的一部“天書”了。
帝制時代至今天,傳統“易學”是對《易經》(今本《周易》加《十翼》)的學術研究,而不單是對今本《周易》的學術研究。故不能把《易經》之稱,錯認爲是單指今本《周易》裡的六十四卦爻辭內容。
《周易》更不等同於“易學”,通俗的說“易學”是對《易經》學術研究,即帝制時期是對今本《周易》與《易傳》所作的闡釋而發展起來的《易經》學術。
帝制裡對《易經》的研究,隨着社會的發展,文化思想的演變,被認爲形成了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兩大流派。
因受其《易傳》裡的八卦象數、陰陽爻位及河圖洛書說法影響,並以今本《周易》爲藍本,着重從卦符號和數字爻位賦予的陰陽奇偶之數和卦爻象以及六十四卦裡每卦賦予的"八卦"所象徵的物象,及“漢象數”說裡的卦變、消息、納甲、爻辰等等去解說今本《周易》,稱爲象數之學,以"象數"而闡發今本《周易》學術的人們,被稱爲"象數學派"。
以《易傳》裡的亦筮亦理及八卦象數影響,對今本《周易》卦名的和卦爻辭的性質來解釋,並注重闡發卦爻象和卦爻辭義理的,被認爲屬於"義理"之學。所謂的以“義理”闡發今本《周易》的爲“義理學派”。
無論所謂的“象數派”或“義理派”,而對今本《周易》的解釋是個孰重孰輕而已。歷史上沒有完全拋開“象數”而純粹“義理”釋解今本《周易》的,也沒有是純“象數”而不雜“義理”而闡述今本《周易》的,因爲研究的對象本身就是個“卦爻數目”結構形式的《周易》,而在解釋上其主流又認爲《周易》是卜筮的說法。
嚴格的說歷史上自漢至今對《易經》(不單單隻對今本《周易》)的學術研究,形成了龐大的“易學”內容,其內容是一個龐大而龐雜的學術體系。“易學”大抵不過從今本《周易》的那套符號及卦爻辭,和《易傳》裡的陰陽、八卦、爻位、河圖、洛書等說法,而生髮出無窮的學說來。而帝制時代裡通過對《易經》(今本《周易》加《易傳》)的研究闡述產生出“象數”易學、“義理”易學、"圖讖"易學、"占筮"易學、"訓詁"易學、"卦圖"易學等等(若單指今本《周易》的學術,只有“象數”與“義理”註釋上孰輕孰重而已。因“易學”之稱是個複雜的歷史,因帝制裡的“易學”是對《易經》的學術,不單單隻對《周易》的學術,整個帝制裡的“易學”,是今本《周易》與《易傳》混同在一起的)。包括今天“易學”上的"科學易"、"立體易",“生命密碼易”等更加神秘說法。“易學”成了《易經》學說上的文化黑洞,在吞噬着人們的價值觀。
總之,我們要明白原創《周易》是部政治哲學,而歷史上的唐代李鼎祚彙編漢至唐代對《易經》(今本《周易》加《易傳》)的諸家註釋而命名爲《周易集解》,我們只選對今本《周易》的諸家註釋,而拋開《易傳》內容及對《易傳》內容的諸家註釋,來看那些註釋者的諸種說法。既有後來給命名的所謂“象數派”和“義理派”註釋者,但所對《周易》文辭的註釋,都是個風馬牛不相及。而對這兩派註釋者來說,“義理派”相比於“象數派”是趨於較理性,而“象數派”對今本《周易》的註釋既是荒誕不經,又是愚蠢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