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鹿城北,王離大營。
“大將軍,連續數日送來的糧草都不足往日一辦。我軍存糧不多,若是再這樣下去,怕是不妙啊!”
大將軍,即統領邊軍,駐守上郡的王離,身邊的親信都這麼稱呼他。章邯等人稱之爲武城侯,也是爲了便於分別。
一箇中年男子端坐帥位,丰神堅毅,雙目炯炯有神。皮膚顯得略黑,想來是西北邊塞的日曬風沙所致。身材高大魁梧,很符合土生土長西北漢子的特點,此人正是秦國長城邊軍統帥王離。
王離舉手投足間,不自覺地流露出一股威武。一身銀色鎧甲,雖然擦得鋥亮,卻顯得有些破舊。然而在整個大秦帝國無一人敢小覷,對於這件傳承多年的盔甲只有無限的崇敬之情。
只因爲這盔甲來歷不凡,是昔年秦始皇帝嬴政親手賞賜。它曾穿在王翦的身上,王翦先後領軍滅趙、滅燕、滅楚國。後來這件盔甲穿在王賁身上,王賁揮軍攻陷魏都大梁,攻克齊都臨淄,俘虜齊王建。
шωш● ttκa n● ¢ 〇
這件盔甲是一個見證,見證了秦國最偉大的武將世家的榮耀,也昭示了王離名將後裔,出身不凡的身份。王賁死後,這件鎧甲自然而然地交到了王離手中。
王離也算不負祖、父名望,蒙恬死後便接掌了長城邊軍,肩負起鎮守大秦帝國北部邊疆的重任。
此番他接到秦二世照明,率軍沿長城東進,南下趙高,配合滅趙。此前匈奴被蒙恬打的抱頭鼠竄,遷移大漠草原,不敢靠近長城一帶,史書有蒙恬北築長城,卻匈奴七百餘里的記載。
如今由他接管之後,在對抗匈奴一事上,基本不會有太大的功績,更談不上超於蒙恬。要知道王氏與蒙氏,在大秦崛起統一過程中,兩大數一數二的功臣世家,彼此之間一直有所競爭。
王家有王翦、王賁父子在滅六國之戰中,功勞顯赫。蒙氏自蒙驁入秦,先後攻陷韓趙魏多出城池,秦國在函谷關外建立了東郡和三川郡,奠定了對外擴張的基礎。其後的蒙武隨王翦滅楚,立下大功。
也許在前兩代,王家父子依靠攻陷滅亡五國的功勞,風頭蓋過了蒙家。但是到了第三代,蒙恬深受始皇帝器重,築長城大匈奴,功勞卓著。其弟蒙毅也官至上卿,蒙家兄弟顯赫一時,反超了王家。
王離作爲王家的第三代傳人,對此一直頗爲鬱悶。奈何自己一直是蒙恬的副手,根本沒有獨擋一面,超越的機會。後來蒙恬死了,蒙家衰敗了,接手邊軍的王離卻不甘心,他知道在大秦將士和百姓心中,蒙氏仍然高出他們王家。
唯一能改變這種現狀的辦法,便是事實說話,在戰功上超過蒙恬。讓所有人看到王家的實力,讓所有人知道王家比蒙氏更強。當然,這並不是一種仇恨,而是名將世家對功勳和榮譽的執着和重視。
想要超越蒙恬,單單是對付匈奴的戰績是不行。就在他爲此遺憾的時候,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東方六國起義風起雲涌。
多好的建功立業的機會啊!王離感嘆的同時,卻因爲自己身份的限制,不可輕舉妄動,只能望匪興嘆。對能夠率軍出擊的少府章邯,更是羨慕無比。
直到那日接到秦二世胡亥的詔書,命他統領大軍沿長城東進,配合章邯將軍合圍趙國。
接到消息時,王離別提有多高興了,終於可以像祖父和父親一樣,滅國平叛,建不是之奇功。巧合的是地點還是在趙國,想當年祖父王翦首先攻克邯鄲,滅亡的第一個國家便是趙。
歷史似乎在重演,王離心中感覺,當年祖父在這邊土地上,開啓了王家榮耀的之路。今日也是在這裡,他要中興王家的聲勢和榮譽。
一想到這,王離總有一種掩飾不住的興奮,因此特意穿起這件,祖父、父親傳下來的御賜鎧甲,出兵鉅鹿。其中所包含的意義和決心,不言而喻。
到了鉅鹿,王離與章邯兵兵分兩處,配合作戰。注意是配合作戰,王離並不附屬於章邯,在指揮權限級別上並非附屬於章邯。
王離駐紮鉅鹿城北,先派大軍將來救援的趙國將軍陳餘,燕齊韓魏國等過,以及一些零星的小股叛軍死死壓制住,讓他們在鉅鹿城北動也不敢動。
緊接着便派出了涉間、蘇角分批進攻鉅鹿城。而章邯卻“樂得逍遙”,南線的進攻並不兇猛,章邯給出的理由是吸援軍來救,圍點打援。在這種戰術問題上,他二人意見略有不同。
至於麾下二十萬長城邊軍的糧秣,則是全部依靠章邯運送。畢竟是長途奔襲,不可能攜帶太多糧草,再者上郡的糧草也是依靠關中運送,要是這樣輾轉,耗費太大。
相比之下,章邯身後不遠就是大河。不管是從關中沿渭水、黃河向河北運糧,還是從敖倉取糧,都方便很多。
敖倉設在滎陽東北的敖山,黃河與濟水分流的地方,聯通鴻溝和中原漕運河流。秦始皇獨具慧眼,統一六國後在此設立糧倉,收集中原之地的糧食存儲於此。
至於敖倉存儲的糧食數量,真真切切有些驚人,反秦三年,楚漢相爭五年,多少大軍從此運糧,卻從未用完。從某些方面看,劉邦之所以能與項羽對峙那麼久,並最終取得勝利,敖倉之糧未嘗不是一個重要臂助。
敖倉的糧食通過鴻溝,大河運送道河北,再運到自己軍中這段有些麻煩。好在章邯還算有先見之明,提前修築好了甬道,以做輸送糧秣之通道,以此供給大軍。
某種程度上,於王離而言,自己纔是鉅鹿之戰的主角。章邯的存在就是爲他守住側翼,擔任運輸大隊長,輸送糧食而已。事實證明,章邯一直幹得不錯!
然而最近兩天,甬道似乎出了些問題,糧草運送數量明顯下滑,下滑的數量還不是一點半點。
若是任由這樣下去,二十萬大軍的糧草供應怕是要出問題了,故而軍需官急匆匆地來見王離,希望能有的明確的處理。
聽到軍需官稟報,王離不禁眉頭一皺,問道:“甬道可是出了什麼耽擱?”
軍需回答道:“回報大將軍,是的,前幾日一支楚軍出現破壞多處甬道,以至於耽誤了運送。似乎剛剛修復之後,又被楚國人破壞了,所以誤了糧草運送。”
“甬道有出了問題?”王離對此頗有怒意。
軍需官是王離親信,故而大膽言道:“大將軍,章上將軍會不會有別的心思?上將軍在鉅鹿城南,除了爲我軍守衛側翼,還有就是維持甬道通暢,輸送軍糧。可是有二十萬大軍啊,難道連一條糧道都看不好,屢次給楚國人可乘之機?”
軍需官之所以敢這麼說,是有原因的。他知道王離對章邯頗有微詞,說到底還是和資歷、地位這些有關係。
章邯原來不過是少府官員,臨危受命率軍出擊,王離對這樣的機會羨慕不已。然而打了幾場勝仗之後,章邯便堂而皇之地成了上將軍,王離的羨慕逐漸轉化成了嫉妒。
秦國軍制,以上將軍爲尊,下來纔是大將軍。也就是說章邯比自己高出一級。這可讓王離有些不爽,蒙氏還能與王家一較長短,章邯又算得了什麼?
不就那幾場勝仗嗎?王離一直認爲,當時若是派自己出戰,指不定局勢比自己好。名將功臣世家的公子,對新崛起大將有些隱約的矛盾。
章邯之所通過趙成轉告秦二世和趙高,請王離來“配合”。之所以守衛鉅鹿城南,唯一做的就是爲王離守禦側翼,輸送糧草。將攻擊鉅鹿和圍困對抗援軍的重任交給王離,未嘗不是將一份天大的功勞贈與王離。
章邯也算得上良苦用心,但也因此忽略了一些問題。特定的情境下,這些問題爆發出來時,會被無限放大,很可能成爲致命傷。或許鉅鹿之戰的伏筆,此時已經埋下。即便如此,王離大將軍似乎還有些不大領情,章邯此舉可謂得不償失。
聽軍需官這麼說,王離沉思一會搖搖頭,說道:“應該不會,章邯即便有心,也不會拿這種事關大秦國運的戰事兒戲!”
王大將軍腦海中理智剛剛佔據了上風,傳來了一個不幸的消息,讓他剛剛篤定的想法有些動搖。
屬下來報:“楚軍項羽所部業已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