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鼓吹民族融合,甚至拿三皇五帝做例證——諸夏民族亦是在一個個部落的融合之中誕生的。
但諸夏民族的誕生,與後來的民族融合,實際上並不能混爲一談。
其一,諸夏民族誕生過程中的部落融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各部落的人在外表上沒有太大的差異。
後來的融合,對漢民族而言,其他的民族,很多在模樣上有的區別。面孔型態、髮色膚色、眸色,都有差異。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怎麼鼓吹‘咱是一家人’,實際上在雙方的潛意識裡都沒有人相信。一家人的話,爲什麼長的不一樣?
因爲長相輪廓、髮色、膚色、眸色一樣,所以纔會相信是一個祖宗出來的,融合就沒有阻礙。
其二,民族觀念的誕生,也是一大阻礙。自從有了華夷之辨,民族意識覺醒,對外族更多排斥,外族自然也更多排斥。
而三皇五帝時期,民族觀念還沒有誕生。所以那時候融合更容易,而後來更難。
其三,朝代更迭又是一個阻礙。不同民族在相貌差異、民族意識的阻礙下,未嘗不能融合,但需要更多的時間。譬如漢朝,如果漢朝不止四百年,而是一千四百年,那麼這個融合應該就會成功。但並沒有。
嬴翌有絕對信心鑄造一個萬世王朝,但用人的理念,是用自己人。也就是說,對還未成爲‘漢人’的人而言,嬴翌是不會用的。
而軍隊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一部分,在還未融爲一爐之前,必須要保證這一部分的純潔性。
或許其中少了些理由,但有的事並不需要理由。只憑喜好即可。
想想五胡之於漢,想想安史之於唐,想想西夏之於宋,好感從哪裡來?
似乎泰西古羅馬什麼的,也是亡於奴隸之手。似乎也是把奴隸當作軍隊來用,然後自己沒有軍隊了,全是奴隸。奴隸們反戈一擊,玩完。
擴軍之事,便這樣定下了。兵部與軍機府配合,依照如今大夏的運轉效率,最多兩個月即可完成。
到時候新增三大戰區編制,其中一個戰區填充周力移師之後的空白,另外兩個戰區則拉到藏地和西北,給錢嶽和鄭九增加一隻手。
此事議定揭過,禮部黃宗羲又起身拜道:“大夏立國經年,陛下也已大婚,然太廟尚未落成,臣請陛下示下。”
聽到此言,嬴翌頓感頭疼。
太廟便是供奉皇室祖先的宗廟,然而大夏太廟未定,實在是嬴翌沒有兼顧此事,說來的確於禮不合。
嬴翌道:“前次黃卿亦提及此事,今日再提,莫非禮部已有計較?”
黃宗羲拜道:“陛下,嬴之先乃帝顓頊之苗裔女修,女修生大業,大業娶少典之女生大費,大費亦從禹治水。大費生伯益。伯益佐舜,帝舜賜姓,始有嬴姓。禹得共主,命伯益執政,後欲效堯舜禪讓伯益,伯益不就,辭而隱居箕山。箕山在河南。”
“陛下前承三代,中繼強秦,起於河南,靖平神州,實是天數。臣請陛下立嬴姓宗廟,以正根源。”
說來嬴姓之根源,的確可以查證。當中亦無外族改姓嬴姓。此上古八大姓氏之一,源遠流長。
前有伯益,中有嬴政,如今有嬴翌,過去現在,一脈承繼,並無差池之處。
不過嬴姓在強秦之後,頗有波折。秦滅,贏姓族人多改姓避難,近兩千年少見嬴姓之人。
根據黃宗羲考證,如今唯一恢復嬴姓的一支,在貴州赤水府。
“平越守備嬴啓高,因天啓元年因土司叛亂,率軍平叛有功而複姓,後落戶赤水府。”
又道:“陛下起於南陽,然陛下所言之出自湖廣。嬴啓高一脈自天水源流,後徙湖廣黃州府麻城孝感鄉豬市壩,於萬曆時方遷至貴州平越府。湖廣只此一支嬴姓後裔,陛下出自湖廣,必此源流無疑。”
最後拜道:“臣請陛下下詔,召嬴啓高之子前朝世襲錦衣衛千戶、畢節府龍場營守備嬴洲至京覲見。”
嬴翌聞言不免驚奇,連忙仔細詢問,對此間有了詳細的瞭解。
原來嬴啓高這一脈,早前的確是湖廣人士。大概萬曆後期,這一脈某一位升了軍職,任命貴州平越守備,便舉家遷徙到了貴州平越。到嬴啓高這一代,因貴州土司叛亂,嬴啓高平叛有功,掛驃騎將軍印,這才複姓。不過嬴啓高在崇禎年間領兵與張獻忠作戰時戰死綿州,於是便予其子嬴洲世襲千戶、畢節府龍場營守備的餘蔭。
嬴翌也沒料到,竟然能牽扯出一支族人來。當初穿越乍到,給自己編了個來歷,說是因天災不能生存,才從湖廣到南陽。沒想到湖廣真有這麼一支同姓的。
他斟酌了一下,道:“朕雖出自湖廣,然並非麻城。想來便是有些聯繫,大抵也是遠了。宗廟之事,朕交給黃卿全權處置,以伯益爲祖,以祖龍嬴政爲宗,立此宗廟,以正根源。至於貴州嬴姓,也罷,可詔嬴洲來京一會,其他的暫時不要多做理會。”
黃宗羲拜道:“遵天子令。”
宗廟之事便這麼定了,接下來嬴翌一轉言,對鄭允芝道:“眼下人力物力緊張,早前說的醫藥司,不知何時可以提上日程?”
醫藥司,是嬴翌早定的一個計劃。醫藥關乎健康,即便再強壯的人,只要沒有達到某個層次,就擺脫不了病痛的威脅。何況如今帝國大發展,鼓勵生育,這也需要醫藥保障。
鄭允芝聞言作揖道:“陛下所言之醫藥司的建立,大抵如今只能先搭建一個框架。沒有更多餘力如教化體系一樣,在縣鎮之間普設並直屬官府。臣在易閣與衆同僚商議過此事,認爲按照商會的形式區置更符合實際需求。”
嬴翌一聽,不禁露出思忖之色:“按照商會的形式...嗯...倒是個不錯的辦法。這樣雖不直屬,也不會脫離調控。而且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他撫掌道:“就這麼辦吧。”
“遵詔。”
鄭允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