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
呂不韋,前290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戰國衛國人(今河南滑縣),雜家人物。
咸陽的相國府裡,各地閒着沒事的賢人遊士紛紛聚集在一起,熱烈慶祝加謳歌呂不韋剛剛出版的新書。
“呂相國的這本書,那絕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手按老子,腳踩孔丘。放眼天下,荀孟靠邊站,墨子都白搭。傳之後世,千秋萬歲名,永垂汗青史!”
呂不韋老臉紅光滿面,但還是連連擺手:“大家謬獎了,謬獎了。不過這書雖然不大敢比孔聖人的《春秋》,但其包羅天地萬物,古往今來,五花八門,七上八下,也絕不比《春秋》差。而且它語意生動,寓意深沉,詞賦精煉,文華出衆,當今世上,只怕無書能出其右。”
“那是那是。相國天人異象,心懷天下,胸寬肚大,家財萬貫,妻妾成羣,兒孫滿堂,我們這連吃帶拿的,不說幾句怎麼行呢——呃,這位仁兄,你還有什麼詞沒?”
“好了好了,大家別說了,這樣我會驕傲的。其實我這人還是很謙虛的,這不,我就把書掛在咸陽的城門上,請大家多多指點。只要誰能增刪一字,就給一千金。”
“相爺真是財大氣粗,好大手筆。可惜我們才疏學淺,寡聞薄識,這錢賺不到了。慚愧慚愧,遺憾遺憾。”
這時,管家湊上來:“相爺,這要真有人上去加個十來上百個字的,怎麼辦?那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呂不韋心裡一抖:“趕緊把我的名號報出去,順便把書掛高點。等等,再在周圍多安排些兵士,告訴他們,誰敢亂寫就剁誰的手。看哪個不開眼的敢去加字!”
選自《史記•呂不韋列傳》。那掛着的書叫《呂氏春秋》,這也是“一字千金”的來歷。
呂不韋家境應該不錯,挺有錢的。再加上他小時候就精明,很有膽識和商業頭腦,所以年紀輕輕就開始來往於各國做生意,倒買倒賣,才二十來歲就積累了千金的家產。
當時,他主要是居住在韓國的陽翟(今河南禹州)。二十七八歲時,他又來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做買賣,這一次遇見了子楚。
子楚小呂不韋九歲,原名異人。他是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也是後來秦始皇的爹。不過是不是親爹,就不太清楚了。而且此時他過得慘兮兮的。
之前,在他15歲時,他的伯父就是秦國原來的太子死了,他爹安國君是老二,於是天上掉餡餅地撿到了太子當。不過沒子楚什麼事。
因爲子楚是庶出,他爹又給他生了二十幾個弟兄,再加上他母親也不得寵,所以在秦國時,他就過得不怎麼地。可是天又將降大任什麼什麼的,然後子楚就被派去趙國當人質了。
說說當時的這種人質現象。
春秋戰國時,國與國之間的人質,是一種常用的外交手段。它改變了以前磕頭賠禮道歉跪搓衣板(好吧,這個不是)等的方法,而採用人身就是人質做抵押,來解決矛盾和衝突。
它和現在的人質不同。當時這種人質的對象,一般都是諸侯國君的兒子纔有資格。普通人輪不上的,只適合被強盜綁匪搶來搶去;當然還要有錢的。
春秋早期時,人質是互相交換的。大家各自派王子到對方那兒做人質,以表達雙方信守承諾、和平共處的決心。當然,只是表達。
到了春秋後期及戰國時期,人質就大多是單方面的了。主要是打仗打輸了爲了求和被迫送去的,大國威脅要挾小國讓送來的,弱國爲了討好強國或乞求保護、援兵等送去的,也有的是彼此看不爽互相扣押的。
早期的人質,一般都是太子,這樣比較有信譽度。畢竟諸侯王爺的兒子都不少,隨便送一個太沒誠信;人家也不要。而到了後期,則一般是不怎麼被待見的王子被派去做人質,所以待遇什麼的就差很多了。不過,太子有時待遇也不咋地。
而子楚被派來當人質,是他爺爺秦昭王造的孽。
當時的秦昭王就像吃了興奮劑一樣,到處打仗,有點像魏惠王。不過人家雖然也有打敗仗,但更經常打勝仗,在他五十多年的任期中,侵佔了魏、韓、趙、楚大片土地,爲後來秦國的統一奠下了基礎。難道真有天數?
在呂不韋26歲、子楚17歲時,趙國的趙惠文王剛死沒多久,秦昭王又派兵來打趙國,於是就出現了高中語文課本中《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最後觸龍說動趙太后(趙惠文王的老婆趙威後,現晉升爲太后),得到齊國的援兵,這次終於打退了秦國。
由於秦昭王只有兩個兒子,一個掛了,一個是現任太子(子楚老爹),於是子楚被當做倒黴蛋,越級送到趙國做人質;這個級不越也罷。
因爲是戰敗國的人質,再加上兩國仇深似海,子楚在趙國過得更不如意。所以當呂不韋見到他時,子楚穿得破,吃得爛,要啥沒啥,比普通下人還悽慘。
不過呂不韋腦子活,他覺得子楚畢竟身份不一般,所謂“奇貨可居”。再加上人一有錢,就想當官,所以他決定玩一次大的。於是他告訴子楚,可以幫他恢復王者的榮耀。
子楚雖然苦逼,但不傻。他不信。
呂不韋就開始四處活動。他先幫子楚裝點門面,再花錢打通趙國上層,讓他們對子楚開始刮目相看。最重要的是,他又帶了大量奇珍異寶,去結交子楚老爹安國君最寵愛的、又不能生孩子的老婆華陽夫人,並說服她收了子楚當義子。這使子楚的身份立馬倍兒增。
這期間,子楚看上了呂不韋最漂亮的一個小老婆趙姬。呂不韋心裡千頭馬奔過,但也只能忍痛割愛。據說當時趙姬已經懷孕,她生下的孩子秦政,就是後來的秦始皇。
所以關於秦始皇的身世,一直是熱衷宮闈秘史的人物津津樂道的話題,也是後來儒家攻擊秦始皇屢試不爽的手段。
在呂不韋心裡千頭馬奔過的同年,還發生了著名的“長平之戰”,趙國的四十五萬士兵被秦國白起坑殺了。不過有呂不韋撐着,子楚倒沒受到什麼傷害。第二年,秦國又來打趙國,之後還把邯鄲圍得死死的。
趙國終於憤怒了,要殺死子楚。這次呂不韋也撐不住,只好花大錢買通關衛,和子楚偷偷跑回了秦國。
八年後,在呂不韋40歲時,秦昭王去世,安國君繼位,子楚成了太子。不過安國君在位才三天就嗝屁了,輪到子楚即位(終於天將降大任什麼的結束)。爲了報答,他任呂不韋爲相國,封爲文信侯,還把河南洛陽做爲他的封地。此時趙國爲了討好秦國,也把趙姬和小秦政送過來。
再三年後,子楚也死了,13歲的秦政被立爲秦王。他尊呂不韋爲仲父(父親的大弟,類似於乾爹、義父;仲,排行第二。管仲也獲得此殊榮),繼續做相國,獨攬大權。
這時的呂不韋過得最逍遙。因爲太過逍遙忘形,他開始和以前的老相好趙姬(現在也榮升爲太后)偷情。
這在現在叫做舊情復燃,也是不太見人的,更何況在當時等級森嚴的君臣制度。
爲了不被秋後算賬(結果還是被算了),他就找了一個叫嫪毐(念“澇矮”)的人,推薦給太后。據說這人身上有異能,又年輕又結實,很快就討得太后歡心,把呂不韋晾一邊去了。
之後,呂不韋開始專心於秦國的政務。當時他聲名顯赫,權勢滔天,光門下的食客就有三千多人。
爲了顯示自己的威勢,也爲了能傳名後世,於是他讓這三千多門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並加入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匯成了《呂氏春秋》一書。據說他還把書掛在城門上,讓人評閱修改,於是出現了開篇的一幕。
這邊呂不韋在大寫特寫,那邊嫪毐在大搞特搞。他不僅和太后生了兩個兒子,權力也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張狂,最後終於事情敗露,被已經掌權的秦王政滅掉。
呂不韋也因爲此事被牽涉進去,在他54歲時,被免去了相國職務,遣回河南封地。一年後,秦王政又想貶他到蜀地。呂不韋自知已迴天無力,於是喝毒酒自殺了。
呂不韋留有《呂氏春秋》一書,又名《呂覽》,共160篇。
它匯聚先秦各派學說,採集各家精華,融合了道、儒、墨、法、兵、名、農、縱橫、陰陽等各家思想。它以道家的無爲而治思想爲主體,吸收了墨家的兼愛尚賢、法家的治國法令、儒家的倫理道德、名家的思辨邏輯以及兵家的強兵富國等,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學說。
另外,《呂氏春秋》不僅保存了很多學派的遺文佚(念“義”)事及珍貴史料,同時還創作了兩百多則的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劍”、“掩耳盜鈴”、“引嬰投江”等,都是出自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