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勝曼不愧是做過女王的人,區區一個推行漢化的策略還難不得她,僅僅用了三天時間,她就拿出一份十分詳細的計劃,這份計劃簡單的概括來說,其實主要分爲幾個方面。
第一就是說漢語,無論是三韓、倭國還是蝦夷州的草原人,以後的官方用語統一用漢語、寫漢字,而且官方設立一個考覈機構,並將漢語分成四個等級,最低爲一級,最高爲四級。所有非漢族的百姓,都需要進行漢語考覈,然後根據考覈成績,劃分成不同的等級,漢語和漢字越是精通,等級也就越高,而這個等級則與本人所繳納的稅額和享受的福利有關。
比如兩個新羅人都是同一家工廠做工,而且做的工作也是一樣,而其中一個漢語等級爲二級,另外一個是三級,那麼三級漢語的工人則會比二級的工人拿到的工資要多,而且每次工廠分發的福利也要豐厚一些,另外在升遷上,同樣也具有優先價值。
第二個則是穿漢服。千萬不要小看一件衣服,服式自古以來就代表着一個民族的文化與傳承,當那些異族身上穿着漢服,口中說着漢話,那麼不用幾年,恐怕連他們自己都把自己當成漢人了。而且這點也早有先例,當初北魏的孝文帝推行漢化,就將禁胡服這一條大張旗鼓的寫了出來。
第三則是改漢姓,這條無論古今,都是同化別人的不二利器,無論是剛纔提到的北魏孝文帝,還是後世的日本侵略中國,都強制百姓改姓,不過前一個是讓鮮卑人改漢姓,後一個則是強制中國人改倭姓。
除了上面的三條。另外還有其它的一些漢化措施,比如統一度量、習漢俗、推廣儒學等等。這些措施經過李愔和王安、陸洪等人的討論好,又在細節方面進行修改和完善,終於確定下來。不過在推行的過程中,卻要有輕重緩急之分,比如對北韓、中韓兩州來說,那裡的百姓都是原來的新羅人和百濟人,他們受漢文化影響較大,而且兩州的內部也十分穩定。所以推行漢化不會有任何的困難,這些措施也就可以全面施行。
另外對於倭國來說,現在李愔對這裡還在施行高壓統治,大量的軍隊都駐紮在這裡,所以漢化的推行也可以全面實施。不過卻需要以軍隊爲後盾,用鐵與血來強制推行,若是遇到反抗,則會立刻遭到軍隊的鎮壓,所以問題也不大。
不過蝦夷州的草原人卻是個麻煩,這主要是李愔對那裡的統治太過薄弱,而且草原人的遊牧生活方式。也不利於漢化的推行。所以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改變這些草原人的生活方式,然後派駐官員,加強對這些草原人的統治。然後纔可以開始推行漢化。
另外除了草原人外,林邑那裡也是一樣,同樣要慢慢的加強統治力度。不過除了推行漢化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擺在李愔面前。那就是對治下百姓的教育問題。本來李愔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工業和經濟發展,對教育方面並不怎麼在意。但是隨着醜醜漸漸長大,她的教育問題自然要由李愔操心,而李愔也從女兒的教育問題上想到,自己也該關心一下治下百姓的教育問題了。
臺灣等地的漢人百姓都是來自於大唐,而隨着這幾年工商業的發展,大唐百姓的生活也富裕起來,既然有了錢,那麼有不少百姓都會將自己的兒子送去讀書,畢竟在傳統的觀念中,只有讀書才能真正的改變自己的命運。
也正是因爲如此,大唐各地除了工廠遍佈之外,大大小小的學館也開始慢慢興起,鄉村之間讀書聲響成一片,這讓不少儒家子弟都十分興奮,認爲聖人說的那種大同盛世即將到來。
不過學習四書五經的人雖然多,但是科考一途並不容易,特別是唐朝的科考,更是難比登天,一般人很難在這上面出頭。再加上現在商業的需要,所以不少人在讀了幾年正統的儒家經典後,轉而學習算學、天文,以及由道家新興起的化學等等,相比科舉那種枯燥的學問,這些雜學也更加有趣,而且隨着工商業的發展,這些雜學也有了更加寬廣的用途,所以一時間雜學也開始興盛起來,雖然還暫時還被儒學所壓制,但卻也不可小覷。
相比大唐,李愔治下的土地卻要自由的多。比如以漢人百姓最爲集中的臺灣爲例,那裡最開始就是一些從大陸搬遷過去的移民,大多都是以打漁種地爲生,讀書人少之又少,後來李愔大力發展臺灣,吸引了大批的種植園主和工商業主到臺灣,雖然這些人中也有一些讀書人,但既然是以種植園和工商爲業,自然也都不是迂腐之人。
也正是因爲如此,臺灣在教育方面從一開始就是一片空白,不過後來隨着臺灣的發展,工商和航海等行業,需要大數精通算學、化學、天文等雜學的人才,而這些人才在大唐國內也十分緊缺,所以臺灣這邊的數量更是稀少。對於這種情況,不少工商業主開始自力更生,開辦各種專業學校,甚至免費教學,唯一的要求就是在學生學成後,要爲他工作幾年。
不過上面這些商人開辦的專業學校雖然不錯,但卻都有一個缺點,因爲無論是算學、化學、天文,甚至還是航海學,全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
比如像那位參與了探索澳洲的馮石介,他之前就是在登州加入李愔開辦的航海學院,通過學習成爲一名測量官,但是他以前跟着父親學過算學,而且也識字,可以說有極好的基礎,所以才能學成,若是換成一個大字不識的人,那就得從最基礎的文字開始學起,想要學成一名測量官,估計沒個七八年根本連想都不要想。
商人一切向錢看,所以他們可沒耐心從基礎教育教起,這也導致了那些專業學校的起點較高,能上這種學校的人並不多,而這種情況也就說明,臺灣的基礎教育方面存在着極大的缺陷,而李愔現在要解決的,也正是基礎教育。
現在臺灣的常住人口已經達到了五十多萬,而且隨着大力移民,以後的人口數量還會急劇增加,再加上基隆和臺南等城市的出現,這使得教育需求已經形成,甚至已經有不少地方開始出現私塾,一些從大陸來的不得志讀書人開始教授傳統儒學,若是放任這種情況發展下去的話,日後恐怕還會形成儒學一家獨大的局面。
李愔對儒學並沒有什麼偏見,甚至感覺儒學在修身方面,還是有着一定的積極作用,不過相比較而言,李愔還是更看中算學、天文、化學、航海等實用的學問,所以他並不希望臺灣和大唐國內一樣,變成儒學教育的天下。
也正是因爲如此,李愔在齊王府的官制中,再次增加了一個教育院,任命謝純爲院長,花廣爲副院長,專業負責教育系統的架構。
謝純和花廣都是李淳風的高徒,之前隨李愔一起到了登州,開辦了航海學院,教授學生學習航海需要的各種知識,不過現在航海學院已經搬遷到了基隆,他們兩個因爲能力出衆,而且又對算學、天文等學科都有很深的造詣,所以被李愔破格提拔,成爲臺灣教育系統的架構者。
李愔雖然不懂教育,但後世好歹也上了十幾年學,正所謂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所以他結合臺灣的實際情況,再加上後世受到的十幾年摧殘,很快決定將現在臺灣教育分成三個階段。
其中最基礎的自然是小學教育,也可以稱爲基礎教育。這種教育將在新設立的小學裡完成,開設語文和算學兩門最主要的學科,其中算學就沒什麼好說的了,主要是些加減乘除的運算,不過李愔帶來的阿拉伯數字已經傳播開來,所以現在算學也都是以各種數學符號來演算。至於語文則主要還是以儒家教育爲主,從啓蒙的三字經、千字文,一直到論語、大學等。
另外在小學教育中,學生還會接觸一些最基礎的天文、化學、生物、航海等方面的知識,一方面是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另外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爲下一階段的教學打好基礎。
基礎教育完成後,就可以進入到中等教育階段,這時期學生們主要還是以語文和算學爲主,但是天文、化學等方面的雜學比重開始增加,學生們可以學習更加深奧的知識。
而在中等教育之後,則是大學教育,這方面李愔十分省力,他將那些商人開辦的專業學校,以及官方開辦的各種專業學校,分別按學科合併,形成類似後世專科大學的學校,比如學習航海的航海學院,學習各種物理機械知識的科學院,以及學習醫學的醫學院等。學生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報考相應的大學。
李愔在將教育的三階段列出來後,卻忽然間發現,他好像給自己找了一份十分麻煩的工作,因爲在接下來的時間,他需要將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一件與教育相關的事情上來,而且這件事別人根本幫不了他。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