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美國和日本開戰後,美國總統羅斯福就開始爲一個問題煩惱:從國力軍力上來看,美國打敗日本問題並不大,但問題在於美國打敗日本要花多大的代價。
美國畢竟是個民主國家,不能象有的國家那樣要求人民爲了領袖無限制地奉獻生命財產,如果在對日作戰中美國人犧牲太多的話,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就會擡頭,政府就不得不順應民意與日本中途停戰講和。
羅斯福在太平洋戰爭一開始,就考慮開闢亞洲第二戰場,讓第三國參戰來分擔美軍的人員傷亡消耗。
1942年1月1日在美國的牽頭下,26個國家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宣誓共同對德意日作戰,但這些國家大多是弱小國,美國對他們並不抱多大指望,當時羅斯福考慮到能夠有效幫助美國共同對日作戰,分擔美軍人員傷亡的國家只有三個:英國、中國和蘇聯。
羅斯福首先考慮的是英國,英國人當然是美國最靠得住的盟友,可是英國當時正忙於歐洲和北非戰事,對在亞太地區開闢第二戰場是心有餘力不足,駐香港和新加坡的英軍在太平洋戰爭開戰後不久便戰敗,向日軍投降。不過駐紮印度的英印聯軍還是一隻可以依靠的力量。
羅斯福第二考慮的是中國,一來中國已經被日本侵略多年,向日軍發動反攻是中國人義不容辭的事,二來中國的人力資源非常充足,不足的只是武器彈藥。
所以,羅斯福設想了一個美國人出錢,中國人出力的方案,美國向中國提供武器裝備,由中國軍隊在中國戰區開闢第二戰場,聯手打擊日軍
。但羅斯福對中國軍隊到底有多大戰鬥力心裡沒底。
羅斯福第三考慮的是蘇聯,蘇軍的戰鬥力強,在戰術上是美軍的最好幫手。但羅斯福不敢肯定斯大林是否願意對日作戰,因爲蘇日兩國之間1941年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根據該條約蘇聯有保持中立的義務,羅斯福不知道斯大林是否願意撕毀條約向日本開戰,或者斯大林會爲向日本開戰而漫天要價。
另外,出於防共的考慮,羅斯福也不很情願蘇聯出兵中國和日本,因爲這樣有可能使中國和日本成爲美國日後的敵人。
基於以上的考慮,羅斯福決定首先武裝中國,向中國提供物資武器裝備,試圖讓中國承擔起太平洋戰場的主要角色之一,如果中國實在不行的話,再考慮蘇聯的參戰。
1943年開羅會議後,中國政府多次向羅斯福索要10億美元貸款,並聲稱如果美國不給貸款中國就要停止對日作戰。他的作法激怒了包括羅斯福在內的很多美國人,他們說:現在美國就象欠了中國的債一樣,中國軍隊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有解放被佔領國土的義務,好象中國軍隊是美國的僱傭軍,對日軍作戰純粹是爲了幫助美國打仗,不給錢就不打。
支持重慶國府的富裕階層自己不肯出錢打仗,卻利用戰爭向美國伸手要錢,這讓美國人十分反感。美國國會自1942年2月批准向中國無條件貸款五億美元后,再也沒有批准向中國貸款一美元。
另外,掌握國民黨政府經濟運營大權的宋氏家族,更是藉機大發國難財。
美國聯邦調查局1943年的調查報告,其中這樣寫道:宋氏家族對中國經濟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他們對金錢的慾望更超過對政治的慾望,美國5億美元貸款相當一部分已經裝入了宋氏家族的腰包。美國財政部甚至還有人把宋氏家族戲稱爲宋氏賊團。
1942年2月美國向中國提供五億美元貸款後,要求中國彙報資金的使用情況,但重慶政府卻在美元匯率上做文章。
當時法幣和美元兌換的官價是20元法幣兌換一美元,而黑市價格卻是3000多元法幣兌換一美元。在重慶一包香菸按照官價兌換的價格爲五美元,而在黑市上一美元就可以買到160包香菸
。
重慶政府則按照官方兌換價向美方彙報美元的使用情況,自然是數字水增,在重慶國府的報帳中,修建一個公共廁所的造價都要一萬美元,在美國被傳爲笑談。
“喬治,你不覺得這是我們的機會嗎?”
“我父親那裡傳來的消息是,美國政府不能和一個國家內部的地方政府談貸款的問題,所以一直沒有和你溝通。”
“這件事總要有個解決的辦法,我們很需要,你知道如果和蘇聯開戰,初步的估計就要十億美元,這還是第一年的,鬼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結束。”
“這個我明白,你的要求其實不僅是這不到三億美元的尾款,你想的是如何得到更多,這只是一個試探,一個能接觸的機會。在沒有把我之前你是不會採取行動的,因爲你是商人。”
“這次你想錯了,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沒有談判餘地的。不管有沒有人支持,即使拼光了我的所有,和蘇聯開戰也是必然的。”
“不得不說我被你折服了,我準備去一趟美國。”
“現在還不行,一是怎麼去是個問題,二是和日本人的談判還需要你,等到戰爭結束吧。”
“如果我們換一個方式,使這些貸款在美國不出境,那樣就在監管之下,相信還是有可能性的。”
“這是你的工作方式,我想說的是你一定要完成我們的準備。不管怎樣,我只有打一年的資本,戰爭終究要靠實力的。你這樣,建議給我們尾款,我們在美國的公司採購美國的產品,尤其是製造工具之類的,以後可以用我們的原料生產。”
他頓了頓:“戰爭沒結束一切都不好講。”
看着迎出門來滿面春風的賈瑩,葉奮韜很奇怪,每次不是這樣啊。
“二哥,黎明來電報了,投資憑證賣出去一個億了,這一百萬美元一張紙算是白撈了。這不,等你好半天了。”
“是嗎?這是我這些日子聽到的最好的消息。進去詳細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