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征戰如火如荼,邯鄲城卻依舊安寧。城下商市繁榮、田地莊園井井有條、遠處的漢家牧民趕着成羣結隊的馬羣被日光追逐着馳入河邊,撒着歡奔跑起來。
燕北喜歡在日落時走到城門樓上向南眺望,他的目光經常放在那些馬羣、羊羣之上。許多年前,做這些事情他是真正的行家裡手。
現在不一樣了,現在他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其他的一些事情上,比方說建學宮。
塞外的戰事他暫時受不到準確的消息,得到的戰報都是一月之前的舊消息,與其提心吊膽還不如選擇相信太史慈、于禁等人的才能……他們在中原還算不上最優秀的戰將,但放在塞外,戰術韜略本就不是最關鍵的事。後勤,這些燕北所傾力去做的事才能真正影響到塞外的戰局。
爲了保證塞外的輜重永不斷絕,儘管幽州爲燕東主政,燕北還是派去了司馬懿、魏純持印信巡行,督察後續糧道事宜。
有這些近臣去做這件事,才能讓燕北真正放心。主政之人再是血親、再有忠誠,但人治的大環境下貪污都無法避免。就像人們會在小事上矇蔽燕北一樣,他相信燕東也一樣會受到這樣的困擾。
之所以趙國要建學宮,是因爲國中對國學有更高的需求。自燕氏起於東北,燕北深知自己的出身與聲望很難令那些過去身份尊貴、自視甚高的士人爭相投效,甚至就算下級官吏都不會心甘情願在他旗下做事。畢竟比起當時的其餘諸侯,燕北在聲望、出身這兩個方面很難與旁人一爭長短。
在十幾年前,他在士這個階層中幾乎沒有影響力。而其他諸侯卻不一樣,他們自小到大經歷家學、遊學、孝廉茂才、任職地方,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結識到數不清的青年俊傑,使他們的身邊根本不缺少人才……人家的身邊發小都是夏侯惇、夏侯淵、顏良、文丑這樣的好朋友。
可他燕仲卿呢?經歷放牧、行商、馬匪、叛軍生涯之後,他的發小是盜墓賊姜晉、小鐵匠王義、叛軍都尉王政這樣的好朋友,身份撐了天也無非是烏桓王丘力居、黑山賊張燕。
根本不能比的呀,真去比燕北會抹脖子上吊的。
從那個時候他便重視人才,重視投奔自己麾下的人才、重視沒有投奔自己的人才,但他最重視的,還是沒有長大的人才。襄平縣學、遼東書院,乃至後來幽東四郡、整個幽州、整個冀州,後來的關中司隸、包括如今的太學。
將關東關西混戰後幾乎停滯的學事重振,但受限於他的學識與才幹,即使空有長遠的目光,他依然無法填補這些事情都最後一個關鍵節點……有才幹、有學識的學子培養出來,怎麼變成燕氏的部下。
事實上這些學子們對燕氏天然有投效意願的大多隻有遼東子弟,幽州學子則相對要少很多,即使他們仕官幽州,卻也不是出仕燕北,更不必說千里迢迢跑到邯鄲來投奔了。幽州如此,冀州更不必說,人們並沒有爲燕氏而戰的意願,即便他們在燕北的安排下從家學進鄉學、鄉學進縣學、縣學進郡學、郡學進州學,甚至從州學進入太學……沒有用。
幽州冀州早就都平定了,那些出身寒門的士人大多會投身郡縣做一介小吏,以補貼家用。但對過去擁有土地的士人而言,他們並不需要這個身份,他們大多數的天然身份是……地主。
他們讀書不是爲了做官,或者說不是爲了做下級官吏,不出仕並不會與治理百姓相牴觸。他們不需要做郡吏,卻一樣能依靠學識、才華得到鄉人的尊敬,從而裁決鄉中一切事務。
事實上包括亭長、鄉中薔夫、求盜這些官職,都不是用來治政的,朝廷只是依靠這些官職來從鄉里亭中取得微乎其微的兵權。有他們在,鄉中豪族便沒有聚集過多家兵的需求,如果沒有他們,地方就是完全自治了。
天下之所以混亂,與黃巾時先帝下令各地豪強聚兵以求自守有很大原因。黃巾雖除,朝廷卻在隨後幾年喪失了對地方最基本的掌控能力。豪強大氏擁兵數百,難道還會懼怕縣中的區區幾百縣兵?
不過這種情況在幽冀諸州的情況要好上許多,當今這些所謂的諸侯,皆爲豪強出身,哪怕是燕北,他有錢有糧有兵,也一樣是豪強,只不過沒什麼底蘊罷了。隨着這些諸侯做大,除了應付外敵,他們大多數精力都用於兼併治下豪強,儘管所用手段不同,但大體上方向是不變的。
強勢的諸侯消滅豪強,有聲望的諸侯收服豪強,弱勢的諸侯借力豪強,不論那種方式,最終在各地擁有家兵的豪強大多消弭無形……而沒有消除豪強的,便只能受限於豪強的地方屬性來牽制自身發展,最終在愈演愈烈的諸侯兼併戰爭中淪爲劣勢。
劉表就是其中最直觀也最特殊的例子,他的州府沒什麼將領,也沒多少兵,一切實力都在於豪強大姓的支持,一旦失去支撐,龐大的州郡便會轟然崩塌。
在這一點上,燕北顯然早就走在天下諸侯的前面。幽州的豪強最早便被連打帶收地消除掉,冀州則大多被黑山軍的肆虐屠戮一空、剩下的那部分被袁氏帶走,沒留下太多包袱。治下沒有掌管兵權的豪強,燕氏便要朝豪強大氏僅剩的權力動手……治理地方的權力。
沮授開始行動了。
在去年,田豐提出加徭役建王陵,沮授則着手於以太學諸生下派地方,在鄉、亭設立新一級官吏,使朝廷的力量直達百姓,改變皇權不下縣的現狀。
這種改變,只有在諸侯如日中天的時候才能達成,否則就算是過去的皇帝也沒有能力做到。
但剛剛好,燕氏有這樣的能力。在天下平定之前,燕氏麾下的萬衆一心,無人能敵。
諸生下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