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3章 繼續談論

濟熺馬上就發現了稱呼爲藏傳佛教的好處。一來,讓來自中原的漢人,尤其是他從太原千里迢迢帶過來的晉王三衛的將士們不再牴觸藏傳佛教。當年因爲在蒙元時期西番人,也就是烏斯藏、青海一帶的各民族算作色目人是二等人,相比與中原的道教和漢傳佛教蒙古人又更喜歡喇嘛教,所以許多喇嘛來到中原,其中很大一部分有過爲非作歹的經歷,使得漢人都十分討喇嘛教。

將喇嘛教改名爲藏傳佛教,就能讓許多漢人恍然大悟:‘啊,原來喇嘛教也是佛教的一分支!’從而降低對藏傳佛教的牴觸。之後再瞭解一下藏傳佛教的那些嚴守戒律、佛法高深的大師,就能接受藏傳佛教。

允熥見濟熺明白了,心裡高興。塔里木盆地這塊地方靠近烏斯藏,擁有大量的西番人,因爲沙漠衆多自然條件不太好,又三面都是高山外敵難以威脅,所以以後不是移民的重點,或者說,在正常情況下濟熺手裡除了晉王三衛的人很多年內不會增加新的漢人。

所以他必須學會利用西番人,利用藏傳佛教。濟熺明白了利用藏傳佛教,他當然感到欣慰。

又說了幾句話,允熥最後說道:“十三叔,濟熺兄長,雖然之後尚炳封在更西邊,你們不必如同他那樣費心費力,但也不能輕鬆下來。”

“濟熺的塔里木盆地南邊的烏斯藏,藏人雖然比色目人容易對付,但也能輕忽;古爾班通古特盆地北面是瓦剌,東面是蒙古草原,更加需要認真對待。”

“是,官家。”他們二人同時答應。

允熥之後沒什麼要吩咐的事情了,正好飯也已經吃完了,讓他們退下。濟熺躬身行禮離開府邸,但朱桂卻並未離開,反而坐到了允熥身旁,對他說道:“官家。”

“十三叔還有何事?”允熥問。他感覺能吩咐的剛纔都已經吩咐過了,至於那些並未決定的事情,剛纔難以決定現在也不能決定啊。

“官家,我有一事不明,還請官家明示。在我帶領代王衛所的人馬來到伊吾後,官家就想着要將我封到西域爲王麼?若是如此,濟熺來到伊吾前就已經知曉自己將被封到西域爲王了,官家可是有什麼考量,不提前告知我?”朱桂問道。他經過思考覺得這樣的問題不會觸怒允熥,而且自己確實非常好奇,所以直言詢問。

“十三叔,在你剛剛來到伊吾之時我並未想過要將你封到西域爲王。”允熥說道:“我一開始並沒有一直向西奪取撒馬爾罕城的打算,只打算消滅帖木兒帶領的將士後奪取七河之地就罷手。”

“是以一開始我的打算是將濟熺封到塔里木盆地,從亦力把裡手裡奪取吐魯番盆地與烏魯木齊城由尚炳統轄,之後鼓動沙迷查幹向西將大多數部族遷徙到七河之地,一點一點向西擴張,控制古爾班通古特盆地。”

“但卻未曾料到亦力把裡是如此不濟;未曾料到能夠全殲帖木兒帶領的將士;未曾料到看似強大的撒馬爾罕城國是建在沙灘上的房屋。”

“所以隨着這些未曾料想到的事情發生,我也在變化自己的謀劃,一直到奠定勝局又與徐暉祖等人商議過後形成了現在的謀劃。”

“那爲何仍然將濟熺封到塔里木盆地,而將我封到古爾班通古特盆地?”朱桂繼續詢問。

允熥略有些不耐,但仍然解釋道:“將十三叔封到古爾班通古特盆地是因爲十三叔之前的封地在大同,經常與蒙古人打交道,能夠更好的處置與瓦剌等蒙古部族的關係;濟熺之前封在太原,並無這許多經驗,卻又對佛教很感興趣,所以將他封到南面的塔里木盆地。”

“不論是將十三叔你封到古爾班通古特盆地還是將濟熺封到塔里木盆地,我都是經過反覆考量,絕沒有遠近親疏的影響。你與濟熺和我的親疏都一般,我怎會偏向濟熺?”他又說道。

“是我相差了,多謝陛下。”朱桂最後說道:“請陛下放心,我一定會守住古爾班通古特盆地,讓漢人成爲這片土地的主人。”

……

……

“父親,您剛纔說的是真的?”宋瑄不敢置信的看向宋晟,出聲說道。

“父親,您剛纔說的是真的?”宋琥也同樣說道。幸好此時老三宋瑛不在,不然宋晟一句同樣的話將聽三遍。

“我爲何要欺騙你們?”宋晟反問道:“至於是否聽錯陛下的旨意,你們以爲我老眼昏花聽不清話語看不清字跡了麼?只不過因爲陛下一時間不予聲張所以暫且並未下發聖旨,你們就不相信?”

“但是,這也太離奇了。沐侯爺鎮守雲南是一個極爲特殊的情形,爲何忽然會任命父親鎮守伊吾?”宋瑄道。

“陛下並未明說會讓咱們家與沐家一般世代鎮守,現下只不過是讓我鎮守此地,談與沐家一般還爲時尚早;並且即使加封咱們家鎮守伊吾也並不如何出人預料。”

“這倒是,陛下這些年開拓生地,除青海一帶外,都是加封王爺或勳貴鎮守。”宋瑄說道。

宋琥卻興致勃**來:“咱們家鎮守伊吾,這可太好了,不僅一家人團聚,上面還沒人管着了,我每天……”

豈料他的話沒有說完,就被宋晟訓斥一頓:“陛下命咱們家鎮守伊吾,是對咱們家的信任,你想要如此懈怠,豈不是辜負了陛下的信任!”

“只要我活着一日,除非生了起不來牀的病,否則你一律如同之前,若是敢擅自放鬆,看我不打斷你的腿!”

又對宋瑄說道:“你也一樣,不得懈怠!”

“是,父親,兒子知道了。”他們二人馬上說道。

宋晟緩了緩,繼續說道:“雖然我被任命鎮守伊吾,但畢竟統轄伊吾諸衛數年,同亦力把裡和瓦剌也熟悉一些,還會跟隨秦王殿下一同西征,待打下撒馬爾罕城後才返回。現下又已是八月份,等我回來時大約已是明年四五月份。”

“這半年多你們二人也不能懈怠,我會給你們二人佈置功課,若是我回來的時候你們二人沒有完成,”宋晟說道這裡停頓下來,但他的意思宋瑄與宋琥都已經理解了。

“瑛兒我也會給他安排功課,等他從甘州返回伊吾後,瑄兒,你是兄長,記得督促瑛兒。”

“是,父親。”宋瑄趕忙答應。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定要好好學習。而且,你們不要以爲下半輩子就是在伊吾了,將來,或許陛下還有用得着咱們的時候。”

……

……

“姐姐,再過兩日殿下就會帶領將士西征,奪取七河之地。雖然七河之地不是帖木兒的老巢,但也都是信奉天方教的人,那些部族也派出人跟隨帖木兒一起東征侵略大明。所以弟弟要跟隨殿下一起西征,爲姐姐報仇。”

“姐姐你也不必擔心沒人照顧,殿下聽聞了姐姐的事情,決意將姐姐安置到王府由娘娘看顧。王府裡的條件比咱們家還要好,娘娘也是好人,不用擔心。”

“此去來回大約三四個月,弟弟一定會回來和姐姐一起過年的。”面對着姐姐林雪雁,林琛不停的說着。

正在此時忽然有人走進來似乎有事要找他,見此說道:“林先生還在與姐姐說話?”

“是小林君,有何事?”林琛轉過頭來問道。

“也不是什麼大事,就是又有了一個重病的人,請你去看病。”

“稍等片刻,我換一身衣服就過去。”林琛隨即脫掉外衣要穿上自己看病時的工作服。

看着正在穿衣服的林琛,又看了看牀沿上呆愣愣坐着的林雪雁,小林喜二嘆了口氣,說道:“林琛,你這是何苦呢,交給朝廷,也不會缺了令姐的吃穿。”

“我自己的親人,當然由我自己來照看!”林琛斬釘截鐵的說道。

“若是有人願意娶你姐姐回家呢?”小林喜二忽然問道。

“那,我得確定他是真心要娶我姐姐,而不僅僅是想找一個人生孩子!絕不能委屈了姐姐!”林琛說道。

“是這樣麼。”有人呢喃了一句。

第399章 朱榑異變第1552章 印度之戰——陰影第105章 殉葬第657章 攻緬——江頭城第1351章 漢洲攻略(十四)感謝和求訂閱第913章 對戰程朱理學(二)第1061章 決戰——阻攔番外19:奇怪的問話第1008章 額爾齊斯河與甘州第1657章 巴布納——圍攻第二五零章 兄妹出宮第750章 西南與西北第1508章 蘇州驚變——結束第1809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關東第570章 父子議論第1480章 如何治理孟加拉第388章 出征與陰謀第235章 做什麼買賣第416章 定性與尋人第980章 唱戲第172章 投奔第62章 二十八日第784章 大案——抄檢高家第233章 平衡和育人第1216章 家話第917章 如何正確理解出題人的意思(四千多字章節)第449章 二十八個番國番外17:新來的朝鮮同學第192章 初議分封——叫三王第1353章 漢洲攻略(十五)第484章 懷孕、離京和贊儀第90章 除夕宴第746章 出巡兩廣——啓程第702章 從二十五到三十第1383章 事情第1082章 歡呼勝利!第1392章 引出方法的話第1671章 局勢到底有多差第49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半面館半皇宮第290章 很多人思考第1417章 意外的訪客第951章 任官第571章 朝鮮勞動力第493章 猜到心思的人第1731章 兒子要走了很傷心第666章 攻緬——投降第1066章 決戰——開始第481章 改任第636章 各方折衝第1712章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第1752章 炮灰第17章 重陽節——提議軍校第348章 鄉試與文會第1142章 相見賞賜第623章 郡主和王妃第592章 蓄養奴僕第501章 黑社會的末日第908章 安南事情完結番外2:允熥的疑惑第513章 懷孕與學習活動第347章 目的與新舊發明第341章 講武堂人才與整頓第1221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之前就想廢的人(上)第176章 南海人家第591章 各自的上元節第944章 帶小孩出門第1760章 開羅——自稱國君第1175章 意外中的意外第386章 朱壽與出嫁第1439章 白蓮與內外王子第144章 卡廷——開始第105章 殉葬第1081章 沒品與出乎預料第617章 榮譽感第1420章 解釋與婚禮第1763章 現代科學體系的建立第777章 解惑(二)第540章 昀芷微服與宣錦衣衛問話第522章 朱棣在南洋第1414章 李家慶賀第377章 兩地的變故(三)第347章 目的與新舊發明第1157章 追與逃第1137章 決心第1396章 這樣做的緣故第370章 統帥平叛之人第127章 兗州事件——道教第1701章 大家都有算計第1752章 炮灰第二百章 定西域王第180章 突發事件第338章 出嫁與江浙第1355章 漢洲攻略(十六)第727章 帖木兒的反應——猜測與返回第65章 充分準備第447章 馬和王景弘第1115章 撒馬爾罕城之戰——鼓舞第1744章 已經被遺忘的人第1043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兵力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