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7章 勢均力敵

涉及到四五十萬人的戰役古往今來都算得上是大戰役了,象這麼大的戰役,是很難通過一兩場的戰鬥就能解決的,戰鬥的雙方陷入到拉鋸戰之後,戰事膠着,往往會拖上很長的時間,有時候一場戰役打上半年一載甚至更多的時間,都毫不奇怪。

慕容涉歸將大軍後撤到武邑一帶之後,修築起了深壕高壘,擺出一付準備打持久戰的架式,無論是漢軍這一方還是鮮卑人自己,都對慕容涉歸的策略比較驚訝,要知道鮮卑人打仗往往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速戰速決,鮮卑騎兵呼嘯而來,又呼嘯而去,每每一戰下來,連營帳都不一定要立,就已經是結束戰鬥了。

如今慕容涉歸卻是反其道而行之,挖深壕,築高壘,決心將持久戰進行到底。

慕容涉歸是一個極聰明的人,在未與漢軍交鋒之前,他並不瞭解漢軍的實際戰力,所以纔會派出慕容坦進行試探性地攻擊。慕容坦慘敗之後,慕容涉歸立刻便將劉胤重視起來,看來以前劉胤擊敗劉淵、擊敗慕容耐、擊敗禿髮樹機能那都不是偶然,劉胤真正的能力要遠比他們鮮卑人想象的厲害的多。

試探性的戰鬥沒有成功,反而折損了他手下的一員大將,這無疑給慕容涉歸敲響了警鐘,想要對付劉胤,肯定不能採用以前那種直來直去簡單粗暴的戰鬥方式,必須要用更加穩妥的戰法,首先要立於不敗之地,而後再謀求進攻。

慕容涉歸也深知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的道理,所以他儘可能地蒐集關於劉胤的資料,熟知劉胤的打法,從而做好備戰準備。

只可惜,鮮卑人以前並沒有太過重視關於漢人的情報,現在蒐集到的關於劉胤的資料信息,往往比較粗疏,只能瞭解到一鱗半爪,不過這也足以知道劉胤很厲害,當年蜀漢行將要滅亡之際,正是憑藉着劉胤力換狂瀾,纔有今天的成就。劉胤揮師北伐,奇襲雍涼,平定禿髮樹機能,掃平齊萬年,揮師東渡,蕩滅匈奴劉淵,顛覆強大的司馬晉王朝,至於滅掉慕容耐的七萬騎兵,不過是劉胤順手而爲的事情,壓根兒就是小菜一碟,上不了什麼檯面。

光是這些赫赫的戰績,就已經堪稱是驚天動地了,在三國時代,除了曹操之外,也再也找不出第二個能與之比肩的人物了。就算是曹操,當年打敗的,也僅僅只是烏桓一族,滅了烏桓首領蹋頓。而劉胤滅掉的卻是五胡中的四胡,如此煌煌戰績,又豈是曹操所能比擬的?

做爲五胡之中碩果僅存的一胡,慕容涉歸當然不想步劉淵等人的後塵,或許此時慕容涉歸有些後悔了,不應該踏足冀州,乃至於招來如此的勁敵。但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已經到了這步田地,慕容涉歸就算不想戰也不可能了,只有硬着頭皮與劉胤決戰到底。

挖深壕築高壘立堅寨,這是鮮卑人從來沒有幹過的事,但爲了準備與劉胤的決戰,慕容涉歸特意地下令先行修築防禦工事,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再說。

而漢軍那邊似乎也並不急於進攻,除了投入重兵守禦信都城之外,在城外的漢軍營地,也修築地是固若金湯。

雙方投入瞭如此的重兵,卻都又非常的謹慎,誰也不輕易地首先發起進攻,反倒是各自修築工事,各自爲營,遙相對峙,準備要打持久戰。

既然慕容涉歸不急,劉胤則是更沒有急的理由,漢軍的兵種構成和鮮卑人是不一樣的,鮮卑人幾乎都是清一色的騎兵組成,但漢軍比較大的一部分是步兵,騎兵的比例佔到了四成左右。

儘管騎兵只佔到總兵力的四成,但這個比例,卻是整個漢軍之中空前的,劉胤對騎兵的建設超乎尋常,比任何一代的漢軍將領都費心費力,打造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百戰雄師,一直是劉胤所追逐的目標。

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的出現,最早確立了漢軍騎兵的地位,在當時,天下沒有任何的一支騎兵力量能與之抗衡,不管是曹魏的騎兵還是胡人的騎兵,統統成爲了手下敗將。

但畢竟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的技術含量低,當劉胤的對手明白結症所在之後,他們也就開始打造屬於自己騎兵新裝備。

雖然說仿照的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在質量上無法與漢軍的裝備相比較,但這種東西,其實就是一層窗戶紙,捅破了之後,便會給人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曹魏的騎兵開始裝備新式的馬具,而遠在草原的慕容鮮卑也開始打造屬於自懷的裝備馬具。

平心而論,如果不是劉胤將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提前百十來年發明出來的話,那麼這項發明便會歸屬到鮮卑人的頭上,根據後世出土的文物證明,雙邊馬鐙的發明者,正是鮮卑人,鮮卑人也正是依靠這些新式馬具,才得以在五胡的較量中脫穎而出,笑到最後。

現在各方面的騎兵,普遍都採用了這些新式的馬具,漢軍在先期所佔據的優勢也自然而然地蕩然無存了,現在的騎兵較量,更多的體現在戰鬥經驗、陣形配置和人員素質上的上面。

漢軍騎兵的優勢在於陣型完善,組織嚴密,無論是進退皆有章法,而鮮卑人的優勢則在於單兵能力強,驍勇善戰,至於戰鬥經驗,雙方倒也是半斤八兩,不相上下。

如此大規模的兵團作戰,在沒有壓倒性的優勢之下,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輕言速勝,這場戰役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更何況雙方在還未曾交戰之前,就都已經有了立足於不敗的打算,現在想要攻破對方的防禦,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率先發起進攻的,還是鮮卑騎兵,雙方立營安寨排兵佈陣完成之後,鮮卑人終於是按捺不住,主動地開始發起進攻,挑起了這場信都大戰的序幕。

第158章 援兵至第293章 監軍換人第644章 火拼第688章 郭太后的遺詔第557章 事與願違第1300章 喪母之痛第379章 街亭之戰(八)第1168章 重整漢軍第1295章 大遷徙第350章 嚮導官第1256章 遼水之戰(下)第214章 玩火者必自焚第481章 工匠叛逃第338章 借刀殺人第792章 進入上黨第849章 毒煙彈第797章 攻破涅縣第1239章 新的思路第16章 玉碎第212章 閻宇的野心第292章 出征前的準備第510章 力排衆議第765章 以百敵千第688章 郭太后的遺詔第186章 永安之變(上)第565章 給我殺了他第394章 應對第1154章 雍王第1116章 蛛絲馬跡第1354章 接管天牢第713章 半夜襲營第259章 宣崇門之變(下)第1061章 懵了第840章 平衡第683章 撤離第712章 脣亡齒寒第154章 賣官鬻爵第600章 回到關中第106章 策反第1327章 獻城而降第1106章 求助第1190章 孫秀投降第29章 羽林郎第152章 師纂之死第178章 吳主孫休第1316章 水淹廖家窪第1187章 偷襲轘轅關(上)第824章 春天裡的希望第631章 巷戰(三)第548章 大婚之日第968章 囊中之物第775章 不期而至的大雨第382章 街亭之戰(十一)第160章 全軍覆滅第779章 左右戰局的山民第1014章 司馬家的臉都讓你給丟盡了第1119章 順藤摸瓜第1264章 棄城而逃第154章 賣官鬻爵第314章 重要的情報第445章 居高臨下第1252章 扶余來使第383章 街亭之戰(十二)第1110章 鍾會的野心第1029章 逃之夭夭第1360章 尾聲第763章 偷渡(上)第1173章 只共存,不共亡第991章 落荒而走第576章 攻擊第380章 街亭之戰(九)第729章 鎩羽而歸第672章 擊沉樓船第671章 再戰蒲阪津第298章 跨越雪峰(三)第221章 陸抗的決擇第286章 雪山草地第609章 收復大小榆谷(上)第825章 一盤很大的棋第967章 一份“薄”禮第772章 劉豹命殞第385章 三路齊出第377章 街亭之戰(六)第643章 沒骨能第898章 匈奴騎兵的墳場第1311章 出征人選第285章 先生下過跳棋嗎第1231章 一勞永逸第1053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1121章 雪地追擊第309章 過草地(四)第301章 大雪崩第339章 風起隴西第468章 木蘭塞第315章 半路遇襲第1338章 攻克西陵第18章 險境第645章 又見圍點打援的妙手第852章 拿下蒲津關完本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