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稍後更正…………………………………完全被鮮血給染紅了。
這是鯊魚的饕餮盛宴,也是鮮卑人最後的輓歌,慕容鮮卑、宇文鮮卑和段部鮮卑經過了萬里的狂逃,最終覆滅在了半島南面的海域之中。
儘管有劉胤格殺勿論的命令,但羅尚和嚴詢站在海岸邊的懸崖上,看着海里那觸目驚心的場面,還是暗暗地心悸不已。
鮮卑人罪惡滔天,如此下場,自然是報應不爽,咎由自取。
馬韓國王馬熙被殺之後,馬韓人很快地立馬熙之子馬箕爲新辰王。馬熙共有五個兒子,其中四個當時都在目支國,死於了鮮卑亂兵之手,只有第三個兒子馬箕當時出使辰韓,故而倖免於難。事後,馬韓人迎馬箕回國,立爲國王。
由於漢軍這次在追殺鮮卑人之時有功,馬韓人還是對漢軍很感激的,再加上有嚴詢從中斡旋,新辰王馬箕登位之後,就對季漢稱臣納貢,宣佈馬韓從此爲季漢的屬國。
嚴詢此前擔任過帶方郡太守,帶方郡與三韓相鄰。三韓地處蠻荒,不過他們一直以來與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貿易關係,中原王朝的鐵器、銅器、絲帛等物品在三韓地區很受歡迎,三韓人則出口寶石、人蔘、皮毛之類的物品。
嚴詢在擔任帶方太守時期,不以兵懾,而是加大了貿易的力度,進一步地容許三韓人深入內地,進行貿易,同時給三韓商人以最大的便利,以方便他們往來。
所以嚴詢和三韓人的關係一直保持的不錯,直到後來調任遼西,才同三韓人沒有了來往,此番重新回到三韓地區,嚴詢的這些關係網卻都可以利用的上。
正因爲如此,漢軍才得以能迅速地進入到馬韓地界,很快地追上並全殲了鮮卑人,而且三韓之中實力最爲強大的馬韓首先歸順,對於劉胤一統三韓,還是有着積極地意義的。
不過馬韓肯臣服,但辰韓和弁韓卻不肯輕易地臣服,畢竟辰韓和弁韓沒有捲入到此次的動亂之中,對於一貫奉行獨立自主的辰韓和弁韓來說,一下子成爲季漢的藩屬國,很是一件很難接受的事。
儘管辰韓和弁韓都只有十二個城邦,就算他們兩國加起來,都尚不及馬韓的一半,但長期同高句麗的戰爭,卻也讓辰韓和弁韓培養了民風彪悍的傳統,漢軍想要不戰而屈人之兵,顯然不是那麼的容易。
對此,漢軍諸將則是紛紛請命,要求出征討伐,這些蠻人沒有見識過季漢王朝武力的強大,那就讓他們見識見識,不服也要打到他們服爲止。
不過劉胤顯然有他自己的考慮,相對於重手清除北方邊患,他對朝鮮半島上的這些夷族則寬容的多,畢竟從悠久的歷史上來看,朝鮮半島上誕生的那些民族和王國都沒有對中原王朝構成過太大的威脅,就算是高句麗,那也不過滋擾一下遼東地區,他們就連遼河都沒有跨過,自然談不上進逼中原了。
而且三韓地處半島的南部,一直是農耕部族,這樣的民族自守有餘,擴張無力,劉胤原本都無意去理會,但爲了追殲鮮卑的殘餘,來到了這裡,那麼劉胤還是想要有所做爲的。
斬盡殺絕當然沒有必要,最好的方式就是象馬韓這樣臣服於季漢,成爲季漢的藩屬國,每年象徵性地給王朝一些朝貢即可,原則上漢軍並不會在馬韓駐紮,馬韓國基本上還是保持獨立自主的狀態。
辰韓和弁韓沒有臣服,劉胤也並不準備用武力的手段來解決,使用武力雖然簡單粗暴,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決問題,但使用武力必然會靠成流血事件,回大民族之間的矛盾來仇恨,如果可以用一些更溫和的手段迫使他們屈服的話,劉胤還是不準備輕易地付諸武力的。
嚴詢向劉胤建議,爲新任辰王馬箕搞一個盛在的登位慶典,邀請辰韓和弁韓兩國前來參加,可以在慶典上展示一下漢軍的武力,以此來震懾一下辰韓和弁韓兩國之人。
畢竟辰韓和弁韓沒有和漢軍打過交道,他們對漢軍的認識,還停留在高句麗人的那個階段,漢軍此次趁着辰王繼位大典,彰顯一下武力,或許可以讓辰韓和弁韓知難而降。
劉胤同意了嚴詢的建議,以辰王馬箕的名義,向辰韓國王和弁韓國王發起了邀請。
辰王不僅是馬韓國王,也是三韓共主,只不過三韓這種鬆散的部落聯盟,辰王並沒有對辰韓和弁韓有絕對的統治權,辰韓和弁韓奉馬韓王爲共主,其一是馬韓比較強大,其二是共同對付高句麗人的入侵需要。
新任的辰王繼位,辰韓和弁韓不可能置之不理,面對邀請,他們都派出王子一級的人物來參加慶典。
慶典當日,除了辰王馬箕的登位儀式之外,最令人矚目的就是漢軍的閱兵了,當漢軍一個接一個騎兵方陣和步兵方陣繞着目支國進行遊行之時,其威武雄壯的軍威,看到辰韓和弁韓的使者是雙股戰戰,簌簌發抖,他們很清楚,如此強大的軍隊,如果對他們的國度進行征伐的話,可以說在須臾之間便可毀滅其國。
慶典結束之後,辰韓和弁韓的使者立刻返國,沒過幾天,辰韓和弁韓的國王親自趕往了目支國,遞上了降書順表,表示辰韓和弁韓從此願意歸附大漢,稱臣納貢,永世不叛。
很顯然嚴詢的建議起到了相當的作用,見識了漢軍的強大的之後,辰韓和弁韓立馬是俯首而降,以免遭到亡國之禍。
三韓歸附,高句麗和鮮卑覆滅,似乎漢軍的此次征伐已經劃上了圓滿的句號,衆將士歡欣鼓舞,等待着班師凱旋,但無人知道,劉胤的目光卻投向東南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