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還有半個月的時間,廚師大賽就開始了,鍾天正心神不寧的,自己的客棧纔開張沒多久,要是自己走了誰來做飯呢?可要是招個廚子能行嗎?就怕砸了自己的招牌。
這天,鍾天正忙到中午,在櫃檯上思考這件事,正在左右爲難。
“掌櫃的在嗎?”
鍾天正聞聲看去,只見一個年紀輕輕,樣貌帥氣的年輕人,穿着廚師服,走到櫃檯自己的面前,約莫就比自己小個三四歲的樣子,雙目炯炯有神,濃眉大眼,沒有鬍鬚,隱約有潘鳳之姿。
“我就是,請問有什麼事嗎?年輕人。”鍾天正隱約能感覺到他的來意跟做菜有關。
“小弟李阿龍,剛從粵菜大師班結業,前來找一份廚公,這是證明。”
李阿龍非常有自信地遞證明材料在櫃檯上。
鍾天正沒有去看那份材料。
“擅長粵菜嗎?”
“何止擅長,實不相瞞可謂是打遍班級無敵手。”李阿龍絲毫不隱瞞說道。
“是不是吹,等會就知道了。反正也缺一名廚師,試試也無妨。”鍾天正打定了主意。
“阿龍,可敢後廚比試一番,贏了留下你看可好?”
李阿龍神情堅毅地點了點頭。
鍾天正讓大牛去關上門暫停營業,帶李阿龍來到後廚。
帶去之前,鍾天正心中讓系統提前準備好粵菜的所有食材。
李阿龍來到後廚推開門,看到滿是粵菜食材的後廚,也是吃了一驚。
“半個時辰,時間到就結束,互相吃對方的菜,滿意爲止。”
“甚好。”
兩人瞬間開始忙碌做菜起來。
要說到粵菜系的形成和發展與廣東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風俗習慣密切相關。
粵菜具有海納百川的根基,善於取各家之長,爲我所用,常學常新。粵菜的移植,並不生搬硬套,乃是結合廣東原料廣博、質地鮮嫩,人們口味喜歡清鮮常新的特點,加以發展,觸類旁通。由北方的“爆法”演進爲“油泡法”;由整形烹製的“扒”改進爲分別烹製分層次上盤的“扒”,擴大了用料範圍;引進西餐的焗法、吉列炸法、豬扒、牛扒,改造爲自己的烹調方法和名菜;借鑑西餐的SAUCE(調味汁)做法,首創了粵菜的醬汁調味法等,無不體現出粵菜的創新性。
廣東地處亞熱帶,瀕臨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產富饒。故廣東的飲食,一向得天獨厚。早在西漢《淮南子·精神篇》中就載有粵菜選料的精細和廣泛,而且可以想見千餘年前的廣東人已經對用不同烹調方法烹製不同的異味遊刃有餘。後來,中原移民不斷南遷,帶來了“燴不厭細,食不厭精”的中原飲食風格。漫長的歲月,使廣東既繼承了中原飲食文化的傳統,又博採外來及各方面的烹飪精華,再根據本地的口味、嗜好、習慣,不斷吸收、積累、改良、創新,從而形成了菜式繁多、烹調考究、質優味美的飲食特色。近百年來已成爲國內最具代表性和最有世界影響的飲食文化之一。
粵菜不斷吸收外地特別是中國北方烹飪技藝和西餐烹飪技藝,靈活善變,貫通中西。粵廚們秉持着廣東人那種靈活多變的發散性思維方式。他們具備一種素質,就是對一切可吃的東西,總是無休無止地進行研究,怎樣才能把它們加工得好吃,更好吃,以滿足人們“常吃常新”的飲食要求。
粵廚們還敢於對傳統大膽否定,不斷進行過濾、篩選。例如粵菜的烹調理論,有“豬不落姜、羊不落醬”的說法。意思是說烹調豬肉、羊肉時,不能加入生薑與醬油,否則會使肉類的鮮味丟失。年輕一代的粵廚們,勇敢地突破了前輩們留下來的戒律,通過不斷探索與研試,一批諸如薑汁爆肉片、醬燒羊蹄、XO醬羊排等創新菜餚被推出應市,並深受消費者歡迎。除了正式菜點,廣東的小食、點心也製作精巧,而各地的飲食風俗也有其獨到之處,如廣東早茶,潮州的工夫茶,這些飲食風俗已經超出“吃”的範疇,成爲廣東的飲食文化。
鍾天正此次選做的是,蘿蔔牛腩煲。
牛肉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化痰息風,止渴止涎之功效,適宜於中氣下隱、氣短體虛、筋骨痠軟、貧血久病及面黃目眩之人食用;水牛肉能安胎補神,黃牛肉能安中益氣、健脾養胃、強筋壯骨。 蘿蔔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蘿蔔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鋅,有助於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幫助消化:蘿蔔中的芥子油能促進胃腸蠕動,增加食慾,幫助消化;幫助營養物質的吸收:蘿蔔中的澱粉酶能分解食物中的澱粉、脂肪、使之得到充分的吸收;
鍾天正用到的食材有牛腩(腰窩)、白蘿蔔、柿子椒、大蔥、姜、老抽、味精、鹽、江米酒、植物油、澱粉(玉米)。
鍾天正將牛腩切塊;白蘿蔔去皮,洗淨,切塊;蔥洗淨,切段;姜去皮,切片及末;大標去皮,切末備用。鍋中加半鍋水燒開,放入牛腩煮滾,撈出浮油,加蔥段和薑片,小火煮半小時,撈起瀝乾。鍋中另倒2大匙油燒,爆香薑末和蒜末,加入A料炒勻,放入牛腩、白蘿蔔、八角及B料拌炒,盛入煲鍋中,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煮至肉爛,再加C料色芡,即可端出。即完成蘿蔔牛腩煲。可作爲端午節美食。牛腩切小件,氽水。白蘿蔔切條,放入沸水中煮少許時間。起油鍋,放入蔥薑末煸炒,贊米酒,倒入牛腩,加上湯、老抽、鹽、味精、紅椒絲燜煮。待牛腩上色入味,倒入白蘿蔔,勾芡,淋油即可。牛肉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髮育及術後,病後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寒冬食牛肉可暖胃,是該季節的補益佳品;
鍾天正撇了一眼就看出了李阿龍做的是粵菜中有名的海棠冬菇。
李阿龍將冬菇入湯鍋中氽透,撈出,擠去汁; 蟹黃切成細末;蝦仁、豬肥膘分別切成蓉,同放碗內;加黃酒、蔥薑汁、雞蛋清、胡椒粉、澱粉5克、精鹽1克攪勻成蝦餡料; 將冬菇平鋪砧板上逐一撒上澱粉少許,然後把蝦餡料抹在每個冬菇上;並用手指抹圓抹光,嵌上蟹黃末和一些香菜葉,放入平盤內; 上籠蒸熟取出,擺成花形;炒鍋置火上,放入豬油、雞湯燒沸; 放精鹽1克,用水澱粉勾芡,出鍋澆在冬菇上即成。用開水把冬菇浸泡透後除梗,再用雞湯少許加鹽,糖煮熟,去湯後用清潔乾布擦淨水分。將蝦肉、肥膘肉、南薺分別剁成膠,混合一起後加入鹽、味精、雞蛋清及少許水,攪拌均勻成餡。將蟹黃切成細末。把拌好的餡釀於冬菇內,上面點綴蟹黃末,再用油菜芯4片襯在四周,即成半加工品。 將上述半加工品上籠屜用中火蒸10分鐘左右,取出後,擺放於盤中,掛少許薄芡即成。
半個時辰到。
雙方互相品嚐了一下對方的菜。
“嗯~柔中帶嫩。”
“鍾兄做的牛腩實在是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