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浩這一次重回到龍城,還聽到了一個關於燕州節度使那邊的八卦。
燕州那邊眼紅於方浩經營大草原獲取的利益,也起了效仿之心,派了一個衛的人出關,在關外經營大草原。
套用的就是方浩經營大草原的模式,先在那邊修築城池,打算步步爲營,一步步往裡推進。
可是他們的城池才建起一半,就被幽雲大草原的戎突騎兵發現,然後就對這些人發動了攻擊。
爲了將那座城池建好,在草原上立住腳跟,燕州那邊又派出了兩萬多騎兵增援。
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因此打響。
這可不是方浩守衛龍城時的局面,第一個,城池沒有建好,第二個,敵人的陣營裡面,也沒有沙魯這樣的內鬼。
沒有這麼的條件,想要複製這樣的成功,那隻能是癡心妄想。
和戎突騎兵在草原上遭遇,哪怕是以方浩現在的騎兵素質,也不敢說必勝,燕州那邊的騎兵更加不行。
第一場戰爭的結果就是,燕州派出去的那些騎兵陣亡了一萬多人,最後不得不撤回關內。
經營大草原一事,就再也沒有人提起了。
陣亡一萬多騎兵,那可是非常重大的損失。
朝廷因此相當的震怒,撤掉了燕州那邊提出經營大草原策略的總兵的職位,罰了燕州節度使鐵默笙一年的俸祿,將他的品階由正一品降到從一品,還狠狠的斥責了他一頓,並且表示,如果還有那樣的事情發生,就會撤掉他節度使的職務。
再讓燕州方面非常的沒有面子,可是他們確實失敗了,造成了極大的損失,翻不了這個局。
特別是現在太子控制的禁軍已經跟以前的富貴軍不一樣了,燕州的實力又打了折扣,不敢跟朝廷叫板了。
在方浩手下那些將領進入到禁軍之後,清除空餉名額,勤練士兵,這一支軍隊已經成爲了一支強大的軍隊,跟以前不可同日而語。
有這麼一支強大的軍隊作爲依仗,朝廷對那些大軍閥的態度也強硬了很多,發出來的聲音大了很多。
而且這一次,同爲邊關重鎮,朔州那邊也沒有支持燕州的想法。
——燕州要經營大草原,這就等於是跟他們搶生意,打破他們在牛羊交易上的壟斷,這一點涉及到了切身的利益,肯定不能夠支持。
如果讓燕州也參與到這種交易中來,勢必會讓內地的牛羊交易價格大幅度的下跌,影響到的就是他們的錢包。
生意必須要壟斷着做才能夠最賺錢。
沒有朔州的呼應,燕州就沒有那個能力單獨的抵抗朝廷的壓力。
所以對於朝廷的處罰,燕州只能認了。
而這件事情讓方浩感覺到最意外的就是,朝廷撤掉那個邊關的總兵之後,沒有讓鐵默笙自己委任總兵,而是派了一個將領過去任職。
那個將領名叫趙勇,出任總兵之前,是在禁軍做將領,正四品的將軍。
而這個趙勇,就是方浩這邊抽調過去的人,是方浩的死忠屬從。
他不是單刀赴任,而是從禁軍中帶了二十多個部下過去上任,將那個軍鎮所有的骨幹將領位置都替換了下來,等於是一場大換血。
如果鐵默笙有那樣的能力,可以跟朝廷叫板,肯定會反對這樣的替換。
——這就等於是在鐵默笙的勢力範圍內釘上一顆釘子,侵犯到了鐵默笙的利益。
可是打了那麼大一場敗仗,他沒有那樣的底氣和朝廷叫板了,只能夠看着這樣的事情發生。
方浩知道自己手下的人竟然跑到燕州做了一個總兵,倒是非常的高興。
那可是自己死忠屬下,在那邊建立起自己的勢力,以後爭奪天下就方便了很多。
在朝廷准許龍城和沙魯進行交易之後,有多家商行想要擠進來,可是最後能夠進來的只有三家商行。
一家是絲路商行,這是朔州、狼牙關、龍城三方勢力合資的商行,是雙邊貿易的老大。
另外一家是太子那一派的興隆商行,不做牛羊馬匹的生意,沒有和沙魯那邊進行任何交易,就是從龍城這邊運一些皮毛和工藝品回去,用一些礦物和布匹過來,但是絲路商行的生意不產生衝突。
但是還有一家商行,跟絲路商行的生意是一樣的。
這一家商行名爲聚寶商行,也是來自京城的商行,他們的後臺是京城的那些將門。
他們要分這一杯羹,上官雲再強勢都沒有辦法拒絕。
上官雲在朔州再強大,可是他的家人就住在京城,也屬於將門子弟,要是拒絕將門聯合組成的商行進入到這場交易之中,在京城就要受到排擠,日子會過得非常的困難。
他只能夠接受。
不過在這家商行裡面,朔州狼牙關以及龍城也都得到了入股的資格,只不過佔有的股份並不多,三方加起來也不到兩成。
因爲和絲路商行做的生意完全的雷同,所以形成了很大的競爭。
最後兩家商行進行了一番談判,那就是發出了雙方的經營範圍。
絲路商行只做堯國北部的生意,聚寶商行只做堯國南部的生意。
將牛羊馬匹販運到南方去,賣的價格確實要高上很多,不過路上的成本也要大很多。
但是終究是有得賺的,所以聚寶商行也同意了這樣的劃分。
方浩倒是沒有自己的利潤被人搶走的想法,因爲多了一家商行的加入,都意味着有更多的物資流入到邊關。
聚寶商行的加入,讓雙邊的交易規模更大了,最高興的就是梅瑜負責的特務府——因爲這樣一來,他們收到的商稅就更加的多了。
反正聚寶商行的加入,也不會影響到興隆商行的生意,兩邊都沒有什麼競爭可言。
梅瑜是更希望有更多商行加入到交易中來的人,這樣就可以收到更多的商稅。
因爲交易得到了朝廷的承認,交易越來越大,特務府收到的商稅也越來越多。
雖然一年中收商稅的時間就只有那麼幾次,可是一次收的商稅就達到上萬的規模。這樣算起來,一年也能夠給太子府貢獻幾萬兩銀子的稅收。
這就是梅瑜的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