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讓池旭出任國子監祭酒,讓他主持京城區域的教育改革,在財政上也給了他大力的支持。
——裁調朔州和燕州這兩個節度使之後,朝廷的財政壓力得到了極大的減輕,一年能夠省上幾百萬貫的軍費支出。
調給池旭掌管的國子監支出的經費達到了二十萬貫一年。
這包括印刷教材,也包括給那些老師們支付經費,還包括十所小學的建設費用。
國子監從來沒有佔過這樣大的比重。
在二月時,池旭的《北上見聞錄》也印刷了出來,一共十多萬字的一本書,一印就是上萬冊,被商隊分發到各處進行販賣。
這一本書是他自己花錢印出來的,雖然銷售也需要錢,但是定價很便宜。
要是在以前,十多萬字的一本書,印刷上萬冊,如果賣不好的話,那可以將他給搞窮。
因爲以前的印刷字體都偏大,十多萬字那就是很厚的一本書,不管是製版的費用,還是紙張的費用,都非常的高昂。
又不是什麼豔情小說,或者是考試秘籍,想要賣出成本價,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可是從方浩那邊購入到了先進的印刷以及製版設備之後,鉛活字的應用使得製版的費用降到了很低。
而從方浩那邊購買過來的造紙設備,也使得紙張的成本下降了很多,還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
字體減小,紙張又變得便宜,這使得他印刷那些書的成本降低了很多。
十多萬字,在現在的印刷出版技術之下,只需要並不厚的一本書就可以了,一萬冊也不需要太多的成本。
那些書他也只是以成本價格給了那些書商。
對於書商會將那書賣多少錢,就不是他能夠控制得住的。
商業行爲那看市場的需求,如果書賣得好,蘇商肯定會將價格提高,賣得不好,肯定也會降價處理,這個他不用擔心。
這一本書首先就是在京城區域發賣,賣的還非常的好,在京城就賣出去了幾千冊。
現在在京城關於關外的消息很多,基本上都是三大商行的夥計們傳出來的,但是說法不一,有些荒誕不經。
而這一本《北行見聞錄》是現在國子監祭酒親自寫的自己北上所見所聞所思,在大家看來,這是最權威的闡述關外的書。
而且,最關鍵的是價格很便宜,在很多人眼中,這本書買過來用來擦屁股都是值得的。
這本書裡面講的那個關外,讓很多人大開眼界。
他印證了一些大家覺得很誇張的傳言,但是也解釋了那種在大家看來不可思議的東西是大概怎麼一回事。
就像解釋不了的,也會用“此乃科學之力”來解釋,讓大家對“科學”這種東西大爲好奇。
那是一個非常了不得的東西,可以弄出一些不可思議的東西出來。
這一本書的發行,讓池旭擁有了很大的名聲,也讓民間對關外的興趣一下子就提升了起來,甚至也提起了他們對“科學”這種東西的興趣。
這一方面對池旭而言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讓他提心吊膽。
——那就是這本書發行之後,引發了社會上廣泛的討論,等到這種討論擴展到社會底層的時候,風向變了。
讀書人士大夫們家裡看那些東西,很多時候只是獵奇,或者是作爲他們決策的參考。
可是一旦傳到了社會底層,社會底層一聽說在關外那邊的老百姓那麼的幸福,天天都能夠吃上肉,家裡的孩子到了六歲就可以丟到學校裡面,學校會教他們學習知識,還會給他們提供免費的午餐,就覺得心裡不平衡了。
因爲去關外的都是犯了事的人才會發配過去,是被他們所看不起的罪人。
現在的情況是那些罪人過的比他們滋潤得多,天天都有肉吃,還有很堅固的房子可以住,晚上還有“電燈”這樣的東西。
那日子過得太滋潤了。
他們對科學什麼的都不懂,也不在意,在意的就是生活質量。
人家罪人過得比他們這些沒醉的人過得還要舒服上百倍,這讓他們生出異樣的心思。
有的人覺得是朝廷做得不好,讓他們過得比這人都不如。
有的人就覺得關外實在是做得太好了,想要到關外混生活去。
天天能夠有肉吃,生了孩子不論男女都可以接受教育,那是多麼幸福的事情?
民間的這種議論一傳播開來,池旭就慌了。
他的本意只是讓大家瞭解一下關外的成果,知恥而後勇,走上努力學習關外成功經驗的道路。
這本書一開始在讀書人階層傳播的時候,也確實達到了他想要達到的效果。
一些原本看不起新式學校的讀書人,都將自己的子女來送到學校讀書。
可是現在這個輿論風向很不對,竟然慢慢的演變成了對關外的讚譽,以及對現在朝廷的不滿。
那就太危險了。
輿論發酵了一段時間,到了五月,有御史將這件事情捅到了朝廷,捅到了皇帝的面前,列舉了民間對這本書的議論之後,直指池旭妖言惑衆,明着是讓大家瞭解一個真實的關外,實際上就是在給方浩歌功頌德,要求斬池旭以謝天下。
有人上言之後,很多人都紛紛附和,一付要將池旭至於死地的樣子。
池旭主持在京城的教育改革,已經侵犯到了很多讀書人的利益。
有些讀書人能夠看的出來,這給天下帶來的好的改變,但是有一些讀書人則是看到了這給他們這些讀書人帶來的壞的影響。
這讓他們感覺到非常的恐懼。
只不過因爲現在的皇帝也想要讓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加的富強,讓自己能夠擁有抗衡甚至壓制方浩的能力,一力推行教育上的改革,他們也沒有辦法阻止。
但是這一次輿論的風向讓他們找到了可乘之機,他們怎麼可能錯過這一次機會?
所以,他們參與到了這一次對池旭的攻擊。
既然不能夠改變皇帝想要改革教育的決心,那就將主持改革教育的那個人給搞倒,讓他們自己的人來主持這一次的教育改革,就可以將教育的軌道又扳回來。